章繼光:《紐約時報》當年對光緒去世的報道

  光緒載湉(1871——1908)是晚清一位思想開明、銳意進取的皇帝。他4歲即位,繼病逝的同治為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18歲(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式親政,20歲開始學習英語。親政後的光緒對慈禧把持下的清廷腐敗局面十分不滿,謀求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革除弊政、變法圖強。

  1894年北洋海軍在中日海戰中戰敗,次年,馬關條約簽訂,舉國蒙受「甲午之恥」。康有為連續上書清廷,請求變法。光緒深以為然,表示「益明中國致敗之故,若不變法圖強,社稷難資保守。」於7月發布一道詔令,列舉朝廷一系列應予變革之事項,由於慈禧阻撓,未能實施。

  1897年11月,德國佔領膠州灣後,中國陷入被列強瓜分的危機,康有為再次上書,指陳時局危急。光緒乃決心變法,他讓人給慈禧傳話:「太后若仍不給我事權,我願意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

  1898年6月11光緒力排眾議,衝破頑固派的阻撓,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決意在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各方面實施改革措施。

  由於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的強力反對,新政在9月21日慈禧一手發動的政變中推翻,作為變法的最高領導者光緒被囚禁,譚嗣同等六位維新志士慘遭殺害,歷時百日的戊戌變法以流血失敗告終。1908年11月14日,長期失去自由、鬱鬱寡歡的光緒在中南海瀛台去世(直接死因為砷中毒,此為故宮檔案和專家證實),年僅37歲。

  光緒去世的第二天(11月15日),慈禧去世,隨即三歲的溥儀登基。《約時時報》於當日刊髮長篇新聞專稿,並介紹了光緒生平。透過它向中西方讀者表達了對這位晚清王朝改革的失敗者、英年早逝皇帝的惋惜與同情,以及對中國局勢的關注。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及時報道光緒去世的消息,猜測它對中國政局的影響

  1908年11月15日《約時時報》以《光緒皇帝駕崩,曾推動改革功不可沒》的大標題下刊出專稿:「題記:據說慈禧太后聞訊後精神崩潰,皇太后的靈柩業已準備就緒。光緒駕崩可能改變大清國政治改革的基本法則,攝政王醇親王傾向進步。」

  「北京11月14日訊:

  光緒皇帝於今天下午五點鐘過後不久去世。人們在對皇宮裡所發生的事情胡亂猜測了一天後,終於得到了證實,消息是由皇宮宣布的。」該專稿在《改革派的勝利》小標題下指出:

  「今天,公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到了大清國的新政體制上。朝廷頒布的一項法令,提升醇親王為他幼子溥儀的攝政,溥儀是大清國的皇儲,這項法令授予醇親王最高的政務處置權,和其他清王相比,它擁有最高執政權。」

  「這項任命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結果使改革者滿意,並且滿足了人們對光緒帝的懷念之情。因為,這不但顧及了在皇位上繼承最親近的血緣關係,而且給這個帝國的新政體引進了一種新鮮的、更富有現代觀念的因素。這項任命是改革派一方所取得的勝利。」

  「人們並不認為醇親王是一位強有力的人物……然而,在血緣關係上,他卻是光緒帝最嫡親的親屬,慶親王(筆者按:奕劻,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曾任總理大臣、、軍機大臣)是資政院和外務部兩個部門的主管大臣。人們認為他更適合掌握清國政局的發展方向,但在這裡我們尚不能確定他對清國新政體會有哪方面的影響。」

  (二),指出光緒去世前十分孤獨,身體和精神狀況一直不佳

  報道在所附的《光緒皇帝生平》一文中介紹說:

  「清國人對他們這位君王的形容,說他『像神一樣的孤獨』。沒有其它提法比這更準確了。沒有一位清國皇帝比這位剛剛去世的皇帝更孤獨。」

  「他雖然居住在紫禁城的宮殿之內,但到目前為止,以外部世界的眼光看,它不過是一名囚徒。」

  此外,報道特別告訴讀者,處於軟禁中的光緒身體和精神狀況一直不好:

  「光緒皇帝的晚年生活對於他的隨從們來說,不過是一種令人憐憫和非常奇特的境遇。他體質羸弱……長期以來,他不但受著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不佳的困擾,同時也一直處於恐懼和絕望之中。後來,他表現出了明顯的精神錯亂,以致八月份他對外界宣稱說自己瘋了。」

  「在最近接見外國使節時,他沒精打采地坐在龍椅上,甚至無法伸直身體。很明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都在經受疾病的折磨,而且病情持續惡化。最近,他在一項以他的名義下發的詔書中說:自去年(筆者按:1907年)秋天以來,朕就一直抱病在身,朝廷推薦的御醫也未能有效的治癒朕的疾病。朕身體十分衰弱,精神不振,飽受疼痛的折磨。吃飯沒有胃口,身體忽冷忽熱,一直無法入眠。朕急切的期待著各省督撫儘快為朕選送別的醫師……」

  (筆者按:光緒所述符合砷中毒癥狀。這說明慈禧為了加速光緒身體的惡化,讓他死在自己前面,至少在1907年秋天以前,就派人在光緒的藥物或食物中摻入了砷這種毒物)(三),讚揚光緒主持變法,因遭慈禧廢黜失去自由

  該報道在《光緒皇帝生平》中對光緒當年領導的戊戌變法給於了讚揚,文章寫道:

  「1889年,當人們得知光緒皇帝表現出了鼓勵改革運動的願望時,世界被震驚了。在維新派改革家康有為的影響下,光緒皇帝下達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法令,這些法令的內容歸結為國家信貸、契稅、鴉片稅、軍制改革、教育改革、組建農務部、實施版權法和專利法、建立新式學校和大學等等。……」

  指出,由於慈禧的阻撓和鎮壓,變法以流血失敗告終,光緒因此被罷黜失去自由:

  「慈禧太后反對改革,她通過一場政變剝奪了光緒皇帝主宰國務的權力,並且從此以後她就實行徹底的獨裁專制了。慈禧太后充滿敵意、滿懷仇恨和雷霆震怒捉拿那些擁戴光緒皇帝推動改革的人,並於1899年9月23日在北京處決了他們中的六位。而皇帝本人則被簽署法令宣布退位。這之後他被慈禧皇太后囚禁了……」

  該文引述一位外國使節在義和團運動平息之後的一次清廷禮儀活動中,對所見被幽禁生活折磨得麻木不仁的光緒印象:

  「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它阿的實際年齡更顯衰老。他額部凹陷,臉色發黃…….神情羞怯,那獃滯的眼神此時此刻可能是由於鴉片或嗎啡的作用而有了光彩。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傷的、疲憊的和帶有孩子氣的笑容。當他咧開雙唇時,嘴裡露出的是參差不齊的長長的黃牙齒,兩側臉頰上都出現深深的凹坑。他的表情並非缺乏同情心,不過更多表現出的是麻木不仁。從他的容貌上,我們看不到一點生趣。事實上,光緒皇帝給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無趣、缺乏精力、疲憊不堪,整個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樣子。我感覺到,在他面前經過的任何事物都引不起他絲毫的興趣……」

  這時的光緒才不過三十齣頭的盛年,但囚徒般失去自由的生活使他迅速提前衰老,出現在人們面前的這位年輕廢帝是一副幾近蒼老、病態的臉孔。

  光緒這個樣子連慈禧見了都心煩,該文談到,一次慈禧當著在一旁的光緒對手下發脾氣說:「把那個東西趕快給我拿走!」光緒知道這是慈禧指桑罵槐在罵自己,返回瀛台住所後,他「大發雷霆,猛摔古玩,以發泄心中的怨氣。」

  由此可見,這位晚清王朝的改革失敗者,是不堪慈禧對他精神、身體的長期折磨,飲恨長辭的。

  (本文參考鄭曦原等編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上冊)


推薦閱讀:

黃紀蘇就電影《色戒》答《紐約時報》記者問
美國《紐約時報》刊文披露日本核危機存在瞞報

TAG:紐約 | 紐約時報 | 去世 | 報道 | 光緒 | 當年 | 《紐約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