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一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本事與決擇 是各有四種 三法攝應成 諦法得論議 幾何因取相 建立與次第 義喻廣分別 集總頌應知 蘊界處各有幾。蘊有五。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界有十八。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處有十二。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何因蘊唯有五。為顯五種我事故。謂身具我事。受用我事。言說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體事。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過現六行受用性故。何因處唯十二。唯由身具能與未來六行受用為生長門故。何故名取蘊。以取合故名為取蘊。何等為取。謂諸蘊中所有欲貪。何故欲貪說名為取。謂於未來現在諸蘊能引不舍故。希求未來染著現在欲貪名取。何故界處名有取法。應如蘊說。色蘊何相。變現相是色相。此有二種。一觸對變壞。二方所示現。云何名為觸對變壞。謂由手足塊石刀杖寒熱饑渴蚊虻蛇蠍。所觸對時即便變壞。云何名為方所示現。謂由方所可相。示現如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尋思相應種種構畫。受蘊何相。領納相是受相。謂由受故。領納種種凈不凈業諸果異熟。想蘊何相。構了相是想相。謂由想故。構畫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行蘊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謂由行故。令心造作於善不善無記品。中驅役心故。識蘊何相。了別相是識相。謂由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境界。眼界何相。謂眼曾現見色。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爾。色界何相。謂色眼曾現見。及眼界於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聲香味觸法界相亦爾。眼識界何相。謂依眼緣色似色了別。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識界相。如眼識界相耳鼻舌身意識界相亦爾。處何相。如界應知隨其所應。 云何建立色蘊。謂諸所有色。若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云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何等地界。謂堅鞕性。何等水界。謂流濕性。何等火界。謂溫熱性。何等風界。謂輕等動性。云何所造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何等眼根。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清凈色。何等耳根。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清凈色。何等鼻根。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清凈色。何等舌根。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清凈色。何等身根。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清凈色。何等為色。謂四大種所造眼根所行義。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光影明闇雲煙塵霧。迥色表色空一顯色。此復三種。謂妙不妙俱相違色。何等為聲。謂四大種所造耳根所取義。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執受大種為因。或不執受大種為因。或俱大種為因。或世所極成。或成所引。或遍計所起。或聖言所攝。或非聖言所攝。何等為香。謂四大種所造鼻根所取義。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何等為味。謂四大種所造舌根所取義。謂苦酢甘辛鹹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俱生。或和合或變異。何等所觸一分。謂四大種所造身根所取義。謂滑性澀性輕性重性軟性緩急冷饑渴飽力劣悶癢黏病老死疲息勇。何等法處所攝色。有五種應知謂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 云何建立受蘊。謂六受身。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如是六受身。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復有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復有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樂無味受苦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復有樂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樂依耽嗜受。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何等身受。謂五識相應受。何等心受。謂意識相應受。何等有味受。謂自體愛相應受。何等無味受。謂此愛不相應受。何等依耽嗜受。謂妙五欲愛相應受。何等依出離受。謂此愛不相應受。 云何建立想蘊。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耳觸所生想。鼻觸所生想。舌觸所生想。身觸所生想。意觸所生想。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無相。或了小或了大。或了無量。或了無少所有無所有處。何等有相想。謂除不善言說無想界定及有頂定想。所余諸想。何等無相想。謂所余想。何等小想。謂能了欲界想。何等大想。謂能了色界想。何等無量想。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何等無少所有無所有處想。謂能了無所有處想。 云何建立行蘊。謂六思身。眼觸所生思。耳觸所生思。鼻觸所生思。舌觸所生思。身觸所生思。意觸所生思。由此思故思作諸善。思作雜染。思作分位差別。又即此思除受及想與余心所法心不相應行。總名行蘊。何等名為余心所法。謂作意觸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勤安不放逸舍不害貪嗔慢無明疑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亂睡眠惡作尋伺。 何等為思。謂於心造作意業為體。於善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為業。何等作意。謂發動心為體。於所緣境持心為業。何等為觸。謂依三和合諸根變異分別為體。受所依為業。何等為欲。謂於所樂事彼彼引發所作希望為體。正勤所依為業。何等勝解。謂於決定事隨所決定印持為體。不可引轉為業。何等為念。謂於串習事令心明記不忘為體。不散亂為業。何等三摩地。謂於所觀事令心一境為體。智所依止為業。何等為慧。謂於所觀事擇法為體。斷疑為業。 何等為信。謂於有體有德有能忍可清凈希望為體。樂欲所依為業。何等為慚。謂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惡行止息所依為業。何等為愧。謂於諸過惡羞他為體。業如慚說。何等無貪。謂於有有具無著為體。惡行不轉所依為業。何等無嗔。謂於諸有情苦及苦具無恚為體惡行不轉所依為業。何等無痴。謂由報教證智決擇為體。惡行不轉所依為業。何等為勤。謂心勇悍為體。或被甲或加行。或無下或無退或無足。差別成滿善品為業。何等為安。謂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調暢為體。除遣一切障礙為業。何等不放逸。謂依止正勤無貪無嗔無痴修諸善法。於心防護諸有漏法為體。成滿一切世出世福為業。何等為舍。謂依止正勤無貪無嗔無痴。與雜染住相違。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住性為體。不容雜染所依為業。何等不害。謂無嗔善根一分心悲愍為體。不損惱為業。
何等為貪。謂三界愛為體。生眾苦為業。何等為嗔。謂於有情苦及苦具心恚為體。不安隱住惡行所依為業。何等為慢。謂依止薩迦耶見心高舉為體。不敬苦生所依為業。何等無明。謂三界無知為體。於諸法中邪決定疑雜生起所依為業。何等為疑。謂於諦猶豫為體。善品不生所依為業。何等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及我所。諸忍欲覺觀見為體。一切見趣所依為業。何等邊執見。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諸忍欲覺觀見為體。障處中行出離為業。何等見取。謂於諸見及見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最為勝為上為妙。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執不正見所依為業。何等戒禁取。謂於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清凈為解脫為出離。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勞而無果所依為業。何等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不善生起為業。善不生起為業。如是五見。幾增益見。幾損減見。四是增益見。謂於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別故。於諸見中增益第一及清凈故。一多分是損減見。計前後際所有諸見。彼於此五幾見所攝。謂或二或一切。於不可記事所有諸見。彼於此五幾見所攝。謂或二或一切。薄伽梵觀何過失故。於蘊界處以五種相非毀執我。由觀彼攝受薩迦耶見者。有五種過失故。謂異相過失。無常過失。不自在過失。無身過失。不由功用解脫過失。於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謂計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於此諸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謂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何因十五是我所見。由相應我所故。隨轉我所故。不離我所故。薩迦耶見。當言於事了不了耶。當言於事不得決了。如於繩上妄起蛇解。 何等為忿。謂於現前不饒益相。嗔之一分心怒為體。執杖憤發所依為業。何等為恨。謂自此已後即嗔一分懷怨不舍為體。不忍所依為業。何等為覆。謂於所作罪他正舉時。痴之一分隱藏為體。悔不安住所依為業。何等為惱。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為體。高暴粗言所依為業。生起非福為業。不安隱住為業何等為嫉。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嗔之一分心妒為體。令心憂戚不安隱住為業。何等為慳。謂耽著利養於資生具貪之一分。心吝為體。不舍所依為業。何等為誑。謂耽著利養貪痴一分。詐現不實功德為體。邪命所依為業。何等為諂。謂耽著利養貪痴一分矯設方便隱實過惡為體。障正教授為業。何等為憍。謂或依少年無病長壽之相。或得隨一有漏榮利之事。貪之一分令心。悅豫為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所依為業。何等為害。謂嗔之一分。無哀無悲無愍為體。損惱有情為業。何等無慚。謂貪嗔痴分。於諸過惡不自羞為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何等無愧。謂貪嗔痴分。於諸過惡不羞他為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何等惛沈。謂愚痴分。心無堪任為體。障毗缽舍那為業。何等掉舉。謂貪慾分。隨念凈相心不寂靜為體。障奢摩他為業。何等不信。謂愚痴分。於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凈心不希望為體。懈怠所依為業。何等懈怠。謂愚痴分。依著睡眠倚卧為樂心不策勵為體。障修方便善品為業。何等放逸。謂依懈怠及貪嗔痴不修善法。於有漏法心不防護為體。憎惡損善所依為業。何等忘念。謂諸煩惱相應念為體。散亂所依為業。何等不正知。謂諸煩惱相應慧為體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語心行毀所依為業。何等散亂。謂貪嗔痴分心流散為體。此復六種。謂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相散亂粗重散亂作意散亂。云何自性散亂。謂五識身。云何外散亂。謂正修善時於五妙欲其心馳散。云何內散亂。謂正修善時沉掉味著。云何相散亂。謂為他歸信矯示修善。云何粗重散亂。謂依我我所執。及我慢品粗重力故。修善法時於已生起所有諸受起我我所。及與我慢執受間雜取相。云何作意散亂。謂依余乘余定若依若入。所有流散能障離欲為業。 何等睡眠。謂依睡眠因緣。是愚痴分心略為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越失可作所依為業。何等惡作。謂依樂作不樂作應作不應作。是愚痴分心追悔為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能障心住為業。何等為尋。謂或依思或依慧。尋求意言令心粗轉為體。何等為伺。謂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細轉為體。如是二種。安不安住所依為業。 複次諸善心所斷自所治為業。煩惱隨煩惱障自能治為業。 何等名為心不相應行。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等。何等為得謂於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何等無想定。謂已離遍凈欲未離上欲出離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恆行心心所滅。假立無想定。何等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恆行諸心心所及恆行一分心心所滅。假立滅盡定。何等無想異熟。謂已生無想有情天中。於不恆行心心所滅。假立無想異熟。何等命根。謂於眾同分先業所引。住時決定假立命根。何等眾同分。謂如是如是有情。於種種類自體相似。假立眾同分。何等為生。謂於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為生。何等為老。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異。假立為老。何等為住。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不變壞。假立為住。何等無常。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壞。假立無常。何等名身。謂於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何等句身。謂於諸法差別增言假立句身何等文身。謂於彼二所依諸字。假立文身。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此又名顯。能顯彼義故。此複名字。無異轉故。何等異生性。謂於聖法不得假立異生性。何等流轉。謂於因果相續不斷。假立流轉。何等定異。謂於因果種種差別。假立定異何等相應。謂於因果相稱。假立相應。何等勢速。謂於因果迅疾流轉。假立勢速。何等次第。謂於因果一一流轉。假立次第。何等為時。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等為方。謂於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何等為數。謂於諸行一一差別。假立為數。何等和合。謂於因果眾緣集會假立和合。 云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別。何等為心。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何等為意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思度為性。與四煩惱恆相應。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唯除聖道現前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地又六識以無間滅識為意。何等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何等眼識。謂依眼緣色了別為性。何等耳識。謂依耳緣聲了別為性。何等鼻識。謂依鼻緣香了別為性。何等舌識。謂依舌緣味了別為性。何等身識。謂依身緣觸了別為性。何等意識。謂依意緣法了別為性。 云何建立界。謂色蘊即十界。眼界色界耳界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及意界一分。受蘊想蘊行蘊即法界一分。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 何等界法蘊不攝耶。謂法界中諸無為法。此無為法復有八種。謂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及想受滅。何等善法真如。謂無我性。亦名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何故真如說名真如。謂彼自性無變異故。何故真如名無我性。離二我故。何故真如名為空性。一切雜染所不行故。何故真如名為無相。以一切相皆寂靜故何故真如名為實際。以無顛倒所緣性故。何故真如名為勝義。最勝聖智所行處故。何故真如名為法界。一切聲聞獨覺諸佛妙法所依相故。如善法真如。當知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亦爾。何等虛空。謂無色性容受一切所作業故。何等非擇滅。謂是滅非離系。何等擇滅。謂是滅是離系。何等不動。謂已離遍凈欲。未離上欲苦樂滅。何等想受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諸不恆行心心所滅。及恆行一分心心所滅又若五種色若受想行蘊。及此所說八無為法。如是十六總名法界。 云何建立處。謂十色界即十色處。七識界即意處。法界即法處。 由此道理諸蘊界處三法所攝。謂色蘊法界意處。如說眼及眼界。若有眼亦眼界耶。設有眼界亦眼耶。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或有眼界非眼。謂處卵[穀-禾+卵]羯邏藍時。頞部曇時。閉屍時。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設得已失。若生無色異生所有眼因。或有眼亦眼界。謂所余位。或有無眼無眼界。謂已入無餘依涅槃界。及諸聖者生無色界。如眼與眼界。如是耳鼻舌身與耳等界。隨其所應盡當知。若有意亦意界耶。設有意界亦意耶。或有意非意界。謂阿羅漢最後意。或有意界非意。謂處滅定者所有意因。或有意亦意界。謂所余位。或有無意無意界。謂已入無餘依涅槃界。若生長彼地。即用彼地眼還見彼地色耶。或有即用彼地眼還見彼地色。或復餘地。謂生長欲界用色廛眼見欲廛色。或用色廛上地眼見下地色。如以眼對色。如是以耳對聲。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若生長欲界。即以欲廛鼻舌身。還嗅嘗覺欲廛香味觸。若生長色界。即以色廛身。還覺自地觸。彼界自性定無香味。離段食貪故。由此道理亦無鼻舌兩識。若生長欲界。即以欲廛意知三界法及無漏法。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若生長無色界。以無色廛意。知無色廛自地法及無漏法。若以無漏意知三界法及無漏法。何故諸蘊如是次第。由識住故謂四識住及識。又前為後依故。如其色相而領受故。如所領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隨彼彼處而了別故。又由染污清凈故。謂若於是處而起染凈。若由領受取相造作故。染污清凈。若所染污及所清凈。由此理故說蘊次第。
何故諸界如是次第。由隨世事差別轉故。云何世事差別而轉。謂諸世間最初相見。既相見已更相問訊。既問訊已即受沐浴塗香花鬘。次受種種上妙飲食。次受種種卧具侍女。然後意界處處分別。以內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隨此次第建立識界。如界次第處亦如是。蘊義云何。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彼一切略說一色蘊。積聚義故。如財貨蘊。如是乃至識蘊。又苦相廣大故名為蘊。如大材蘊。如契經言。如是純大苦蘊集故。又荷雜染擔故名為蘊。如肩荷擔。 界義云何。一切法種子義。又能持自相義。又能持因果性義。又攝持一切法差別義。處義云何。識生長門義是處義。 如佛所說。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以何義故色如聚沫乃至識如幻化。以無我故。離凈故。少味故。不堅故不實故。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二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複次蘊界處廣分別云何。嗢柁南曰。 實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 過去世等諸緣等 云何幾種為何義 蘊界處中云何實有。幾是實有。為何義故觀實有耶。謂不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實有義。一切皆是實有。為舍執著實有我故。觀察實有。 云何假有。幾是假有。為何義故觀假有耶。謂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假有義一切皆是假有。為舍執著實有我故。觀察假有。 云何世俗有。幾是世俗有。為何義故觀世俗有耶。謂雜染所緣。是世俗有義。一切皆是世俗有。為舍執著雜染相我故。觀察世俗有。云何勝義有。幾是勝義有。為何義故觀勝義有耶。謂清凈所緣。是勝義有義。一切皆是勝義有。為舍執著清凈相我故。觀察勝義有。云何所知。幾是所知。為何義故觀所知耶。謂所知有五種。一色二心三心所有法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為。若於是處雜染清凈。若所雜染及所清凈。若能雜染及能清凈。若於此分位若此清凈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此中色謂色蘊。十色界十色處。及法界法處所攝諸色。心謂識蘊。七識界及意處。心所有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心不相應行。謂不相應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無為謂法界法處一分。又所知法者謂勝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內證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厭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無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義智所行故。是所知義。一切皆是所知。為舍執著知者見者我故。觀察所知。
云何所識。幾是所識。為何義故觀所識耶。謂無分別故。有分別故。因故轉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細差別故是所識義。一切皆是所識。為舍執著能見者等我故。觀察所識。 云何所通達。幾是所通達。為何義故觀所通達耶。謂轉變故隨聞故入行故來故往故出離故。是所通達義。一切皆是所通達。為舍執著有威德我故。觀察所通達。 云何有色。幾是有色。為何義故觀有色耶。謂色自性故。依大種故。喜集故。有方所故。處遍滿故。方所可說故。方處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屬故隨逐故。顯了故變壞故。顯示故積集建立故。外門故內門故。長遠故分限故。暫時故示現故。是有色義。一切皆是有色。或隨所應為舍執著有色我故。觀察有色。 云何無色。幾是無色。為何義故觀無色耶。謂有色相違是無色義。一切皆是無色。或隨所應。為舍執著無色我故。觀察無色。 云何有見。幾是有見。為何義故觀有見耶。謂眼所行境是有見義。余差別如有色說。一切皆是有見。或隨所應。為舍執著眼境我故。觀察有見。 云何無見。幾是無見。為何義故觀無見耶。謂有見相違是無見義。一切皆是無見。或隨所應。為舍執著非眼境我故。觀察無見。 云何有對。幾是有對。為何義故觀有對耶。謂諸有見者皆是有對。又三因故說名有對。謂種類故積集故不修治故。種類者。謂諸色法互為能礙互為所礙。積集者。謂極微已上。不修治者。謂非三摩地自在轉色。又損害依處是有對義。一切皆是有對。或隨所應為舍執著不遍行我故。觀察有對。 云何無對。幾是無對。為何義故觀無對耶。謂有對相違是無對義。一切皆是無對。或隨所應。為舍執著。遍行我故。觀察無對。 云何有漏。幾是有漏。為何義故觀有漏耶。謂漏自性故。漏相屬故。漏所縛故。漏所隨故。漏隨順故。漏種類故。是有漏義五取蘊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有漏。為舍執著漏合我故。觀察有漏。 云何無漏。幾是無漏為何義故觀無漏耶。謂有漏相違是無漏義。五無取蘊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無漏為舍執著離漏我故。觀察無漏。
云何有諍。幾是有諍。為何義故觀有諍耶。謂依如是貪嗔痴故。執持刀杖發起一切斗訟違諍。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所隨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有諍義。乃至有漏有爾所量。有諍亦爾。為舍執著諍合我故觀察有諍。 云何無諍。幾是無諍。為何義故觀無諍耶。謂有諍相違是無諍義。乃至無漏有爾所量。無諍亦爾。為舍執著離諍我故。觀察無諍。 云何有染。幾是有染。為何義故觀有染耶。謂衣如是貪嗔痴故。染著後有自身。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隨逐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有染義。乃至有諍有爾所量。有染亦爾。為舍執著染合我故。觀察有染。 云何無染。幾是無染。為何義故觀無染耶。謂有染相違是無染義乃至無諍有爾所量。無染亦爾。為舍執著離染我故。觀察無染。 云何依耽嗜。幾是依耽嗜。為何義故觀依耽嗜耶。謂依如是貪嗔痴故染著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隨逐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依耽嗜義。乃至有染有爾所量。依耽嗜亦爾。為舍執著耽嗜合我故。觀察依耽嗜。 云何依出離。幾是依出離。為何義故觀依出離耶。謂依耽嗜相違是依出離義。乃至無染有爾所量。出離亦爾。為舍執著離耽嗜我故。觀察出離。 云何有為。幾是有為。為何義故觀有為耶。謂若法有生滅住異。可知是有為義。一切皆是有為唯除法界法處一分。為舍執著無常我故。觀察有為。 云何無為。幾是無為。為何義故觀無為耶。謂有為相違是無為義。法界法處一分是無為。為舍執著常住我故。觀察無為。無取五蘊當言有為當言無為。彼不應言有為無為。何以故。諸業煩惱所不為故。不應言有為。隨欲現前不現前故。不應言無為。如世尊說。法有二種。謂有為無為。云何今說此法非有為非無為。若由此義說名有為。不以此義說名無為。若由此義說名無為。不以此義說名有為。依此道理唯說二種。 云何世間。幾是世間。為何義故觀世間耶。謂三界所攝。及出世智後所得似彼顯現。是世間義。諸蘊一分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一分是世間。為舍執著世依我故觀察世間。 云何出世。幾是出世。為何義故觀出世耶。謂能對治三界。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故。是無分別出世間義。又出世後所得亦名出世。依止出世故是出世義。諸蘊一分及三界二處一分是出世。為舍執著獨存我故。觀察出世。
云何已生幾是已生。為何義故觀已生耶。謂過去現在是已生義。一切一分是已生。為舍執著非常我故。觀察已生。又有二十四種已生。謂最初已生。相續已生。長養已生。依止已生。轉變已生。成熟已生。退墮已生。勝進已生。清凈已生。不清凈已生。運轉已生。有種已生。無種已生。影像自在示現已生。展轉已生剎那壞已生。離會已生。異位已生。生死已生成壞已生。先時已生。死時已生。中時已生續時已生。 云何非已生。幾是非已生。為何義故觀非已生耶。謂未來及無為法是非已生義。一切一分是非已生。為舍執著常住我故。觀察非已生。又已生相違是非已生義。 云何能取。幾是能取。為何義故觀能取耶。謂諸色根及心心所是能取義。三蘊全色行蘊一分。十二界六處全。及法界法處一分是能取。為舍執著能受用我故。觀察能取。又能取有四種。謂不至能取。至能取。自相現在各別境界能取。自相共相一切時一切境界能取。又由和合識等生故。假立能取。 云何所取。幾是所取。為何義故觀所取耶。謂諸能取亦是所取。或有所取非能取。謂唯是取所行義。一切皆是所取。為舍執著境界我故。觀察所取。 云何外門。幾是外門。為何義故觀外門耶。謂欲界所系法是外門義。除依佛教所生聞思慧及彼隨法行所攝心心所等。四界二處全及餘一分。欲界所攝是外門。為舍執著不離欲我故。觀察外門。 云何內門。幾是內門。為何義故觀內門耶。謂外門相違是內門義。除四界二處全及餘一分是內門。為舍執著離欲我故。觀察內門。 云何染污。幾是染污為何義故觀染污耶。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是染污義。有覆無記者。謂遍行意相應煩惱等。及色無色界系諸煩惱等。諸蘊十界四處一分是染污。為舍執著煩惱合我故。觀察染污。 云何不染污。幾是不染污。為何義故觀不染污耶。謂善及無覆無記法是不染污義。八界八處全。諸蘊及余界處一分是不染污。為舍執著離煩惱我故。觀察不染污。 云何過去。幾是過去。為何義故觀過去耶。謂自相已生已滅故。因果已受用故。染凈功用已謝故。攝因已壞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憶念分別相故。戀為雜染相故。舍為清凈相故。是過去義。一切一分是過去。為舍執著流轉我故。觀察過去。 云何未來。幾是未來。為何義故觀未來耶。謂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雜染清凈性未現前故。因及自相有非有故。希為雜染相故。不希為清凈相故。是未來義。一切一分是未來。為舍執著流轉我故。觀察未來。
云何現在。幾是現在。為何義故觀現在耶。謂自相已生未滅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雜染清凈正現前故。能顯過去未來相故。作用現前故。是現在義。一切一分是現在為舍執著流轉我故。觀察現在。 何故過去未來現在。說名言事非涅槃等。內自所證不可說故。唯曾當現是言說所依故。 云何善。幾是善。為何義故觀善耶。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勝義故生得故。加行故現前供養故。饒益故引攝故。對治故寂靜故等流故。是善義。五蘊十界四處一分是善。為舍執著法合我故。觀察善。何等自性善。謂信等十一心所有法。何等相屬善。謂彼相應法。何等隨逐善。謂即彼諸法習氣。何等發起善。謂彼所發身業語業。何等勝義善。謂真如。何等生得善。謂即彼諸善法。由先串習故感得如是報。由此自性即於是處不由思惟任運樂住。何等加行善謂依止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凈善法隨法行。何等現前供養善。謂想對如來。建立靈廟圖寫尊容。或想對正法。書治法藏興供養業。何等饒益善。謂以四攝事饒益一切有情。何等引攝善。謂施性福業事及戒性福業事故引攝生天樂異熟引攝生富貴家。引攝隨順清凈法。何等對治善。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伏對治。離系對治。煩惱障對治。所知障對治。何等寂靜善。謂永斷貪慾。永斷嗔恚。永斷愚痴。永斷一切煩惱。若想受滅。若有餘依涅槃界。若無餘依涅槃界。若無所住涅槃界。何等等流善。謂已得寂靜者。由此增上力故。發起勝品神通等世出世共不共功德。 云何不善。幾是不善。為何義故觀不善耶。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勝義故生得故加行故現前供養故。損害故引攝故所治故障礙故。是不善義。五蘊十界四處一分是不善。為舍執著非法合我故。觀察不善。何等自性不善。謂除染污意相應及色無色界煩惱等。所余能發惡行煩惱隨煩惱。何等相屬不善。謂即此煩惱隨煩惱相應法。何等隨逐不善。謂即彼習氣。何等發起不善。謂彼所起身業語業。何等勝義不善。謂一切流轉。何等生得不善。謂由串習不善故。感得如是異熟。由此自性即於不善任運樂住。何等加行不善。謂依止親近不善丈夫故。聽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身語意惡行。何等現前供養不善。謂想對歸依隨一天眾已。或殺害意為先。或邪惡意為先。建立祠廟廣興供養業。令無量眾廣樹非福何等損害不善。謂於一切處起身語意種種邪行。何等引攝不善。謂行身語意諸惡行已。於惡趣善趣引攝不愛果異熟。或引或滿。何等所治不善。謂諸對治所對治法。何等障礙不善。謂能障礙諸善品法。 云何無記。幾是無記。為何義故觀無記耶。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勝義故生得故。加行故現前供養故。饒益故受用故。引攝故對治故。寂靜故等流故。是無記義。八界八處全及余蘊界處一分是無記。為舍執著離法非法我故。觀察無記。何等自性無記。謂八色界處意相應品命根眾同分名句文身等。何等相屬無記。謂懷非穢非凈心者。所有由名句文身所攝受心心所法。何等隨逐無記。謂即彼戲論習氣。何等發起無記。謂彼所攝受諸心心所法。所發身業語業。何等勝義無記。謂虛空非擇滅。何等生得無記。謂諸不善有漏善法異熟。何等加行無記。謂非染非善心者。所有威儀路工巧處法。何等現前供養無記。謂如有一想對歸依隨一天眾。遠離殺害意邪惡見。建立祠廟興供養業。令無量眾於如是處不生長福非福何等饒益無記。謂如有一於自僕使妻子等所。以非穢非凈心而行惠施。何等受用無記。謂如有一以無簡擇無染污心受用資具。何等引攝無記。謂如有一於工巧處串習故。於當來世復引攝如是相身。由此身故習工巧處速疾究竟。何等對治無記。謂如有一為治疾病得安樂故。以簡擇心好服醫藥。何等寂靜無記。謂色無色界諸煩惱等。由奢摩他所藏伏故。何等等流無記。謂變化心俱生品。 復有示現善不善無記法。此復云何。謂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薩摩訶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有所示現。當知此中無有一法真實可得。 云何欲界系。幾是欲界系。為何義故觀欲界系耶。謂未離欲者所有善不善無記法。是欲界系義。四界二處全及余蘊界處一分。是欲界系。為舍執著未離欲界欲我故。觀察欲界系。 云何色界系。幾是色界系。為何義故觀色界系耶。謂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者。所有善無記法。是色界系義。除前所說四界二處余蘊界處一分。是色界系。為舍執著離欲界欲我故。觀察色界系。 云何無色界系。幾是無色界系。為何義故觀無色界系耶。謂已離色界欲未離無色界欲者。所有善無記法。是無色界系義。三界二處四蘊一分。是無色界系。為舍執著離色界欲我故。觀察無色界系。 複次有一分離欲具分離欲通達離欲損伏離欲永害離欲。復有十種離欲。謂自性離欲。損害離欲。任持離欲。增上離欲。愚痴離欲。對治離欲。遍知離欲。永斷離欲。有上離欲。無上離欲。何等自性離欲。謂於苦受及順苦受處法生厭背性。何等損害離欲。謂習欲者暢熱惱已生厭背性。何等任持離欲。謂飽食已於諸美膳生厭背性。何等增上離欲。謂得勝處已於下劣處生厭背性。何等愚痴離欲。謂諸愚夫於涅槃界生厭背性。何等對治離欲。謂由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何等遍知離欲。謂已得見道者。於三界法生厭背性。何等永斷離欲。謂永斷地地諸煩惱已生厭背性。何等有上離欲。謂世間聲聞獨覺所有離欲。何等無上離欲。謂佛菩薩所有離欲。為欲利樂諸有情故。
云何有學。幾是有學。為何義故觀有學耶。謂求解脫者所有善法。是有學義。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有學。為舍執著求解脫我故。觀察有學。 云何無學。幾是無學。為何義故觀無學耶。謂於諸學處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無學義。為舍執著已脫我故。觀察無學。 云何非學非無學。幾是非學非無學。為何義故觀非學非無學耶。謂諸異生所有善不善無記法。及諸學者染污無記法。諸無學者無記法並無為法。是非學非無學義。八界八處全及余蘊界處一分。是非學非無學。為舍執著不解脫我故。觀察非學非無學。 云何見所斷。幾是見所斷。為何義故觀見所斷耶。謂分別所起染污見疑見處疑處。及於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及由見等所發身語意業。並一切惡趣等蘊界處。是見所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為舍執著見圓滿我故。觀察見所斷。 云何修所斷。幾是修所斷。為何義故觀修所斷耶。謂得見道後見所斷相違諸有漏法。是修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為舍執著修圓滿我故。觀察修所斷。 云何非所斷。幾是非所斷。為何義故觀非所斷耶。謂諸無漏法除順決擇分。是非所斷。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非所斷。為舍執著成滿我故觀察非所斷。 云何緣生。幾是緣生。為何義故觀緣生耶。謂相故分別支故略攝支故建立支緣故建立支業故支雜染攝故義故甚深故差別故順逆故。是緣生義。一切皆是緣生。唯除法界法處一分諸無為法。為舍執著無因不平等因我法故觀察緣生。 何等相故。謂無作緣生故。無常緣生故。勢用緣生故。是緣生相。 何等分別支故。謂分別緣生為十二分。何等十二。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 何等略攝支故。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
何等建立支緣故。謂習氣故引發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緣隨其所應。 何等建立支業故。謂無明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有愚痴。二與行作緣。行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諸趣中種種差別。二與識作緣。由熏習故。識有二種業。一持諸有情所有業縛。二與名色作緣。名色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二與六處作緣。六處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二與觸作緣。觸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所受用境界流轉。二與受作緣受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所受用生果流轉。二與愛作緣。愛有二種業。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二與取作緣。取有二種業。一為取後有。令諸有情發有取識。二與有作緣。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起。二與老死作緣。老死有二種業。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何等支雜染攝故。謂若無明若愛若取。是煩惱雜染所攝。若行若識若有。是業雜染所攝。余是生雜染所攝。 何等義故。謂無作者義。有因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作用義。無常義。有剎那義。因果相續不斷義。因果相似攝受義。因果差別義。因果決定義。是緣起義。 何等甚深故。謂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轉甚深故。是甚深義。又諸緣起法雖剎那滅而住可得。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可得。雖離有情而有情可得。雖無作者而諸業果不壞可得。是故甚深。又諸緣起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 何等差別故。謂識生差別故。內死生差別故。外谷等生差別故。成壞差別故。食持差別故。愛非愛趣分別差別故。清凈差別故。威德差別故。是差別義。 何等順逆故謂雜染順逆故清凈順逆。故是說緣起順逆義。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三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三 云何緣。幾是緣。為何義故觀緣耶。謂因故等無間故所緣故增上故。是緣義。一切是緣。為舍執著我為因法故。觀察緣何等因緣。謂阿賴耶識及善習氣。又自性故差別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礙故攝受故。是因緣義。自性者。謂能作因。自性差別者。謂能作因差別。略有二十種。一生能作。謂識和合望識。二住能作。謂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三持能作。謂大地望有情。四照能作。謂燈等望諸色。五變壞能作。謂火望薪。六分離能作。謂鐮等望所斷。七轉變能作。謂工巧智等望金銀等物。八信解能作。謂煙望火。九顯了能作。謂宗因喻望所成義。十等至能作。謂聖道望涅槃。十一隨說能作。謂名想見。十二觀待能作。謂觀待此故於彼求欲生。如待饑渴追求飲食。十三牽引能作。謂懸遠緣。如無明望老死。十四生起能作。謂鄰近緣。如無明望行。十五攝受能作。謂所余緣。如田水糞等望谷生等。十六引發能作。謂隨順緣。如正事王令王悅豫。十七定別能作。謂差別緣。如五趣緣望五趣果。十八同事能作。謂和合緣。如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識。十九相違能作。謂障礙緣。如雹望谷。二十不相違能作。謂無障礙緣。如谷無障。助伴者。謂諸法共有而生必無缺減。如四大種及所造色隨其所應。等行者。謂諸法共有等行所緣必無缺減。如心心所。增益者。謂前際修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後後生起。障礙者。謂隨所數習諸煩惱故。隨所有惑皆得相續增長堅固。乃令相續遠避涅槃。攝受者。謂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攝受自體故。 何等等無間緣。謂中無間隔。等無間故。同分異分心心所生。等無間故。是等無間緣義。何等所緣緣。謂有分齊境所緣故。無分齊境所緣故。無異行相境所緣故。有異行相境所緣故。有事境所緣故。無事境所緣故。事所緣故。分別所緣故。有顛倒所緣故。無顛倒所緣故。有礙所緣故。無礙所緣故。是所緣緣義。何等增上緣。謂任持增上故。引發增上故。俱有增上故。境界增上故。產生增上故。住持增上故。受用果增上故。世間清凈離欲增上故。出世清凈離欲增上故。是增上緣義。 云何同分彼同分。幾是同分彼同分。為何義故觀同分彼同分耶。謂不離識彼相似根於境相續生故。離識自相似相續生故。是同分彼同分義。色蘊一分眼等五有色界處一分。是同分彼同分。為舍執著與識相應不相應我故。觀察同分彼同分。 云何執受。幾是執受。為何義故觀執受耶。謂受生所依色故。是執受義。色蘊一分五有色界處全及四一分。是執受。為舍執著身自在轉我故。觀察執受。 云何根。幾是根為何義故觀根耶謂取境增上故。種族不斷增上故。眾同分住增上故受用凈不凈業果增上故。世間離欲增上故。出世離欲增上故。是根義。受識蘊全色行蘊一分。十二界六處全法界法處一分。是根為舍執著增上我故觀察根。 云何苦苦性。幾是苦苦性。為何義故觀苦苦性耶。謂苦受自相故。隨順苦受法自相故。是苦苦性義。一切一分是苦苦性。為舍執著有苦我故。觀察苦苦性。 云何壞苦性。幾是壞苦性。為何義故觀壞苦性耶。謂樂受變壞自相故。隨順樂受法變壞自相故。於彼愛心變壞故。是壞苦性義。一切一分是壞苦性。為舍執著有樂我故。觀察壞苦性。 云何行苦性。幾是行苦性。為何義故觀行苦性耶。謂不苦不樂受自相故。隨順不苦不樂受法自相故。彼二粗重所攝受故。不離二無常所隨不安隱故。是行苦性義。除三界二處諸蘊一分。一切是行苦性。為舍執著有不苦不樂我故觀察行苦性。 云何有異熟。幾是有異熟。為何義故觀有異熟耶。謂不善及善有漏。是有異熟。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有異熟。為舍執著能舍能續諸蘊我故。觀察有異熟。又異熟者。唯阿賴耶識及相應法。余但異熟生非異熟。 云何食。幾是食。為何義故觀食耶。謂變壞故。有變壞者境界故。有境界者希望故。有希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義。三蘊十一界五處一分是食為舍執著由食住我故。觀察食。又此食差別建立略有。四種一不凈依止住食。二凈不凈依止住食。三清凈依止住食。四示現住食。 云何有上。幾是有上。為何義故觀有上耶。謂一切有為故。無為一分故。是有上義。除法界法處一分。一切是有上。為舍執著下劣事我故。觀察有上。 云何無上。幾是無上。為何義故觀無上耶。謂無為一分故。是無上義。法界法處一分。是無上。為舍執著最勝事我故。觀察無上。 由此所說差別道理。余無量門可類觀察。複次蘊界處差別略有三種。謂遍計所執相差別。所分別相差別。法性相差別。何等遍計所執相差別。謂於蘊界處中。遍計所執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者摩納婆等。何等所分別相差別。謂即蘊界處法。何等法性相差別。謂即於蘊界處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 復有四種差別。謂相差別。分別差別。依止差別。相續差別。何等相差別。謂蘊界處一一自相差別。何等分別差別。謂即於蘊界處中。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是等無量差別分別如前說。何等依止差別。謂乃至有情依止差別有爾所。當知蘊界處亦爾。何等相續差別。謂一一剎那蘊界處轉。於相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謂了知我執過患。於分別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謂了知聚想過患。於依止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謂了知不作而得。雖作而失想過患。於相續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謂了知安住想過患。 又蘊界處有六種差別。謂外門差別。內門差別。長時差別。分限差別。暫時差別。顯示差別。何等外門差別。謂多分欲界差別。何等內門差別。謂一切定地。何等長時差別。謂諸異生。何等分限差別。謂諸有學。及除最後剎那蘊界處。所余無學。何等暫時差別謂諸無學最後剎那蘊界處。何等顯示差別。謂諸佛及已得究竟菩薩摩訶薩所示現諸蘊界處。 本事分中攝品第二 云何攝。略說攝有十一種。謂相攝界攝種類攝分位攝伴攝方攝時攝一分攝具分攝更互攝勝義攝。 何等相攝。謂蘊界處一一自相。即體自攝。 何等界攝。謂蘊界處所有種子阿賴耶識能攝彼界。 何等種類攝。謂蘊界處其相雖異。蘊義界義處義等故展轉相攝。 何等分位攝。謂樂位蘊界處即自相攝。苦位不苦不樂位亦爾。分位等故。 何等伴攝。謂色蘊與余蘊互為伴故。即攝助伴余蘊界處亦爾。 何等方攝。謂依東方諸蘊界處還自相攝。余方蘊界處亦爾。 何等時攝。謂過去世諸蘊界處還自相攝。未來現在諸蘊界處亦爾。 何等一分攝。謂所有法蘊界處所攝但攝一分非余。應知一分攝。 何等具分攝。謂所有法蘊界處所攝。能攝全分。應知具分攝。 何等更互攝。謂色蘊攝幾界幾處。十全一少分。受蘊攝幾界幾處。一少分。如受蘊想行蘊亦爾。識蘊攝幾界幾處。七界一處。眼界攝幾蘊幾處。色蘊少分一處全。如眼界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界亦爾。意界攝幾蘊幾處。一蘊一處。法界攝幾蘊幾處。三蘊全色蘊少分一處全。眼識界攝幾蘊幾處。識蘊意處少分。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界亦爾。眼處攝幾蘊幾界。色蘊少分一界全。如眼處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處亦爾意處攝幾蘊幾界。一蘊七界。法處攝幾蘊幾界。三蘊全一少分一界全。如是諸餘法以蘊界處名說。及余非蘊界處名說。如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所知所識所達。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是等如前所顯。隨其所應與蘊界處更互相攝。盡當知。 何等勝義攝。謂蘊界處真如所攝。於攝善巧得何勝利。得於所緣略集勝利。隨彼彼境略聚其心。如是如是善根增勝。 本事分中相應品第三 云何相應。略說相應有六種。謂不相離相應。和合相應。聚集相應俱有相應。作事相應。同行相應。 何等不相離相應。謂一切有方分色與極微處互不相離。 何等和合相應。謂極微已上。一切有方分色更互和合。 何等聚集相應。謂方分聚色展轉集會。 何等俱有相應。謂一身中諸蘊界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 何等作事相應。謂於一所作事展轉相攝。如二苾芻隨一所作更互相應。 何等同行相應。謂心心所於一所緣展轉同行。此同行相應復有多義。謂他性相應非己性。不相違相應非相違。同時相應非異時。同分界地相應非異分界地。復有一切遍行同行相應。謂受想思觸作意識。復有染污遍行同行相應。謂於染污意四種煩惱。復有非一切時同行相應。謂依止心。或時起信等善法。或時起貪等煩惱隨煩惱法。復有分位同行相應。謂與樂受諸相應法。與苦受不苦不樂受諸相應法。復有無間同行相應。謂在有心位。復有有間同行相應。謂無心定所間。復有外門同行相應。謂多分欲界繫心心所。復有內門同行相應。謂諸定地所有心心所。復有曾習同行相應。謂諸異生所有心心所。及有學者一分心心所。復有未曾習同行相應。謂出世間諸心心所。及初後時出世後所得諸心心所。於相應善巧得何勝利。能善了悟唯依止心。有受想等染凈諸法相應不相應義。由此了悟。即能舍離計我能受能想能思能念染凈執著。又能善巧速入無我。 本事分中成就品第四 云何成就。謂成就相如前所說。此差別有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 何等種子成就。謂若生欲界。欲色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色界。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無色界。欲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已得三界對治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已生。如此如此品類由種子成就得不成就。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未生。如此如此品類由種子成就故成就。 何等自在成就。謂諸加行善法。若世出世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等。功德及一分無記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 何等現行成就。謂諸蘊界處法。隨所現前若善若不善若無記。彼由現行成就故成就。若已斷善者。所有善法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法。一闡底迦。究竟成就雜染諸法。由闕解脫因亦名阿顛底迦。以彼解脫得因必竟不成就故。 於成就善巧得何勝利。能善了知諸法增減。知增減故於世興衰離決定想。乃至能斷若愛若恚。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一 云何決擇。略說決擇有四種。謂諦決擇法決擇得決擇論議決擇。 云何諦決擇。謂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云何苦諦。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 何等有情生即有情世間。謂諸有情生在那落迦傍生餓鬼人天趣中。人謂東毗提訶。西瞿陀尼。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天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有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何等生所依處即器世間。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有蘇迷盧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內海外海。蘇迷盧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所居處別。外輪圍山虛空宮殿。若夜摩天睹史多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處別。諸阿素洛所居處別。及諸那落迦所居處別。謂熱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獨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餓鬼所居處別。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處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眾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總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總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界總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有大輪圍山周匝圍繞。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壞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車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注。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於東方乃至一切十方亦爾。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總名苦諦。 復有清凈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凈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 複次苦相差別有八。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生何因苦。眾苦所逼故。余苦所依故。老何因苦。時分變壞苦故。病何因苦。大種變異苦故。死何因苦。受命變壞苦故。怨憎會何因苦。合會生苦故。愛別離何因苦。別離生苦故。求不得何因苦。所悕不果生苦故。略攝一切。五取蘊何因苦。粗重苦故。如是八種略攝為六。謂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所悕不果苦粗重苦。如是六種廣開為八。若六若八平等平等。如說三苦。此中八苦。為三攝八八攝三耶。展轉相攝。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能顯苦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能顯壞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能顯行苦。如說二苦。謂世俗諦苦。勝義諦苦。何者世俗諦苦。何者勝義諦苦。謂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諦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是勝義諦苦。 云何苦諦共相。謂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何等無常相。略有十二。謂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剎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產興衰相器世成壞相。何等非有相。謂蘊界處於一切時我我所性常非有故。 何等壞滅相。謂諸行生已即滅。暫有還無故。何等變異相。謂諸行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故。 何等別離相。謂於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攝執為己有。何等現前相。謂正處無常由因隨逐今受無常故。 何等法爾相。謂當來無常由因隨逐定當受故。 何等剎那相。謂諸行剎那後必不住故。何等相續相。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故。 何等病等相。謂四大時分受命變異故。何等種種心行轉相。謂於一時起有貪心。或於一時起離貪心。如是有嗔離嗔有痴離痴。若合若散若下若舉。若掉離掉。若不寂靜若寂靜。若定不定。如是等心行流轉故。 何等資產興衰相。謂諸興善終歸衰變故。何等器世成壞相。謂火水風三種成壞有三災。頂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第四靜慮外宮殿等。雖無外災成壞。然彼諸天與宮殿等俱生俱滅說有成壞。復有三種中劫。所謂饑饉疫病刀兵。此小三災劫究竟位方乃出現。謂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減。一中劫後唯增。十八中劫亦增亦減。二十中劫世界正壞。二十中劫世界壞已住。二十中劫世界正成。二十中劫世界成已住。合此八十中劫為一大劫。由此劫數顯色無色界諸天壽量。如說以壽盡故福盡故業盡故。彼彼有情從彼彼處沒。云何壽盡。謂時死。云何福盡。謂非時死即非福死。以彼有情貪著定味。福力減盡因此命終。云何業盡。謂順生受業順後受業俱盡故死。 何等苦相。謂或三苦或八苦或六苦。廣說如前。是名苦相。何故經說若無常者即是苦耶。由二分無常為緣苦相可了知故。謂生分無常為緣。苦苦性可了知故滅分無常為緣。壞苦性可了知故。俱分無常為緣。行苦性可了知故。即依此義薄伽梵說。諸行無常諸行變壞。又依此義言。諸所有受我說皆苦。又於生滅二法所隨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說言。若無常者即是苦。又於無常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知者。如來依此密意說言。由無常故苦非一切行。 何等空相。謂若於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為空。若於是處余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實知者不顛倒義。於何處誰非有於蘊界處常恆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於何處誰余有。即此處無我性。此我無性無我有性。是謂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說言。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無。復有三種空性。謂自性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初依遍計所執自性觀。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觀第三依圓成實自性觀。 何等無我相。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蘊界處非此相。由蘊界處我相無故。名無我相。故薄伽梵密意說言。一切法皆無我。如世尊說。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於如是義應以正慧如實觀察。此言何義。謂於外事密意說此一切非我所。於內事密意說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所以者何。以於外事唯計我所相。是故但遣我所。於內事通計我我所相。是故雙遣我我所。 前說無常皆剎那相。此云何知。如心心所是剎那相。當知色等亦剎那相。由心執受故。等心安危故。隨心轉變故。是心所依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轉故。又於最後位變壞可得故。生已不待緣自然滅壞故當觀色等亦念念滅。 如世尊說。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此依何意說依容有意。說同在一處。依此而有是造義。若於此聚此大種可得。當知此聚唯有此大種非余。或有聚唯一大種。或有二大種。或有乃至一切大種。所造色亦爾。若於此聚此所造色可得。當知此聚唯此非余。或有聚唯一所造色。或二所造色。或有乃至多所造色隨其所應。 又說粗聚色極微集所成者。當知此中極微無體。但由覺慧漸漸分析細分損減。乃至可析邊際。即約此際建立極微。為遣一合想故。又為悟入諸所有色非真實故。 複次苦法略有八種差別。謂有廣大不寂靜苦。有寂靜苦。有寂靜不寂靜苦。有中不寂靜苦。有微薄不寂靜苦。有微薄寂靜苦。有極微薄寂靜苦。有非苦似苦住大寂靜。云何廣大不寂靜苦。謂生欲界未曾積集諸善根者。云何寂靜苦。謂即此已生順解脫分善根者。云何寂靜不寂靜苦。謂即此為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云何中不寂靜苦。謂生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云何微薄不寂靜苦。謂生無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云何微薄寂靜苦。謂諸有學。云何極微薄寂靜苦。謂諸無學命根住緣六處。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靜。謂已得究竟菩薩摩訶薩等。乘大悲願力故生諸有中。複次前說死苦。死有三種。謂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無記心死。善心死者。謂於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發起善心趣命終位。不善心死者。謂亦於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起不善心趣命終位。無記心死者。謂若於明利心現行位。若於不明利心現行位。或由闕二緣故。或由加行無功能故。起無記心趣命終位。 修凈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下分先起冷觸。不凈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上分先起冷觸。不凈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黑羊羔光。或如陰暗夜分。修凈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白練光。或如晴夜分。 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亦從無色界命終後位。亦名意生健達縛等。極住七日或中夭。或時移轉。 住中有中。亦能集諸業。先串習力所引善等。思現行故。又能睹見同類有情。又中有形似當生處。又此中有所趣無礙。如具神通往來迅速。仍於生處有所拘礙。又此中有於所生處。如秤兩頭低昂道理。終沒結生時分亦爾。住中有中於所生處發起貪愛。亦用余煩惱為緣助。此中有身與貪俱滅。羯邏藍身與識俱生。此唯是異熟。自此已後根漸生長。如緣起中說。於四生類或受卵生。或受胎生。或受濕生。或受化生。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四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二 云何集諦。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諦。然薄伽梵隨最勝說。若愛若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是名集諦。言最勝者是遍行義。由愛具有六遍行義。是故最勝。何等為六。一事遍行。二位遍行。三世遍行。四界遍行。五求遍行。六種遍行。 云何煩惱。謂由數故相故緣起故境界故相應故差別故邪行故界故眾故斷故。觀諸煩惱。 何等數故。謂或六或十六。謂貪嗔慢無明疑。見十謂前五見又分五。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何等相故。謂若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 何等緣起故。謂煩惱隨眠未永斷故。順煩惱法現在前故。不正思惟現前起故。如是煩惱方乃得生。是名緣起。 何等境界故。謂一切煩惱還用一切煩惱為所緣境。及緣諸煩惱事。又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余不能緣上地為境。上地諸煩惱不能緣下地為境。已離彼地欲故。又緣滅道諦諸煩惱。不能親緣滅道為境。唯由依彼妄起分別說為所緣。又煩惱有二種。謂緣無事及緣有事。緣無事者。謂見及見相應法。所余煩惱名緣有事。 何等相應故。謂貪不與嗔相應。如嗔疑亦爾。余皆得相應。如貪嗔亦爾。謂嗔不與貪慢見相應。慢不與嗔疑相應。無明有二種。一一切煩惱相應無明。二不共無明。不共無明者。謂於諦無智。見不與嗔疑相應。疑不與貪慢見相應。忿等隨煩惱更互不相應。無慚無愧於一切不善品中恆共相應。惛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於一切染污品中恆共相應。 何等差別故。謂諸煩惱依種種義立種種門差別。所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系蓋株杌垢燒害箭所有惡行漏匱熱惱諍熾然稠林拘礙等。 結有幾種。云何結。何處結耶。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愛結者。謂三界貪愛結所系故不厭三界。由不厭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恚結者。謂於有情苦及順苦法心有損害。恚結所系故。於恚境相心不棄捨。不棄捨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慢結者。即七慢。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慢者。謂於下劣計己為勝。或於不相似計己相似。心舉為性。過慢者。謂於相似計己為勝。或復於勝計己相似。心舉為性。慢過慢者。謂於勝己計己為勝。心舉為性。我慢者。謂於五取蘊觀我我所。心舉為性。增上慢者。謂於未得上勝證法。計己已得上勝證法。心舉為性。下劣慢者。謂於多分勝計己少分劣。心舉為性。邪慢者。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舉為性。慢結所系故。於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執我我所。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無明結者。謂三界無智無明結所系故。於苦法集法不能解了。不解了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見結者。即三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結所系故。於邪出離妄計追求妄興執著。於邪出離妄執著已。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取結者。謂見取戒禁取。取結所系故。於邪出離方便妄計執著。以妄執著邪出離方便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疑結者。謂於諦猶豫。疑結所系故。於佛法僧寶妄生疑惑。以疑惑故於三寶所不修正行。以於三寶所不修正行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嫉結者。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發起心妒。嫉結所系故。愛重利養不尊敬法。重利養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慳結者。謂耽著利養於資生具其心吝惜。慳結所系故。愛重畜積不尊遠離重畜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縛有三種。謂貪縛嗔縛痴縛。由貪縛故縛諸有情令處壞苦。由嗔縛故縛諸有情令處苦苦。由痴縛故縛諸有情令處行苦。又依貪嗔痴故。於善加行不得自在。故名為縛。 隨眠有七。謂欲愛隨眠嗔恚隨眠有愛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欲愛隨眠者。謂欲貪品粗重。嗔恚隨眠者。謂嗔恚品粗重。有愛隨眠者。謂色無色貪品粗重。慢隨眠者。謂慢品粗重。無明隨眠者。謂無明品粗重。見隨眠者。謂見品粗重。疑隨眠者。謂疑品粗重。若未離欲求者。由欲愛嗔恚隨眠之所隨增。未離有求者。由有愛隨眠之所隨增。未離邪梵行求者。由慢無明見。疑隨眠之所隨增。由彼眾生得少對治便生憍慢。愚於聖諦。虛妄計度外邪解脫解脫方便。於佛聖教正法毗柰耶中。猶豫疑惑。 隨煩惱者。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有隨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所余染污行蘊所攝一切心所法。此復云何。謂除貪等六煩惱。所余染污行蘊所攝忿等諸心所法。又貪嗔痴名隨煩惱。心所法由此隨煩惱隨惱於心。令不離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如世尊說。汝等長夜為貪嗔痴隨所惱亂心恆染污。 纏有八種。謂惛沉睡眠掉舉惡作嫉慳無慚無愧。數數增盛纏繞於心故名為纏。謂隨修習止舉舍相。及彼所依梵行等所攝凈屍羅時。纏繞於心。 暴流有四。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隨流漂鼓是暴流義。隨順雜染故。初是習欲求者。第二是習有求者。後二是習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應道理故。 軛有四種。謂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障礙離系是軛義。違背清凈故。此亦隨其次第習三求者相應現行。 取有四種。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執取諍根執取後有。是取義所以者何。由貪著欲系縛耽染為因。諸在家者更相鬥諍。此諍根本是第一取。由貪著見系縛耽染為因。諸出家者更相鬥諍。此諍根本是後三取。六十二見趣。是見取。各別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彼所依止薩迦耶見。是我語取。由見取戒禁取。諸外道輩更相諍論。由我語取諸外道輩互無諍論。與正法者互有諍論。如是執著諍論根本。復能引取。後有苦異熟。故名為取。 系有四種。謂貪慾身系。嗔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實執取身系。以能障礙定意性身故名為系。所以者何。能為四種心亂因故。謂由貪愛財物等因令心散亂。於斗諍事不正行為因令心散亂。於難行戒禁苦惱為因令心散亂。不如正理推求境界為因令心散亂。 蓋有五種。謂貪慾蓋。嗔恚蓋。惛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能令善品不得顯了。是蓋義。謂於樂出家位覺邪行位止舉舍位。 株杌有三。謂貪株杌嗔株杌痴株杌。由依止貪嗔痴。先所串習為方便故。成貪等行心不調順。無所堪能難可解脫。令諸有情難斷此行。故名株杌。 垢有三種。謂貪垢嗔垢痴垢由依止貪嗔痴故。毀犯如是屍羅學處。由此有智同梵行者。或於聚落或閑靜處。見已作如是言。此長老作如是事行如是行。為聚落刺點染不凈。說名為垢。 燒害有三。謂貪燒害嗔燒害痴燒害。由依止貪嗔痴故。長時數受生死燒惱。故名燒害。 箭有三種。謂貪箭嗔箭痴箭。由依止貪嗔痴故。於有有具深起追求相續不絕。於佛法僧苦集滅道常生疑惑。故名為箭。 所有有三。謂貪所有嗔所有痴所有。由依止貪嗔痴故。積畜財物有怖有怨多住散亂。故名所有。 惡行有三。謂貪惡行嗔惡行痴惡行。由依止貪嗔痴故。恆行身語意惡行。故名惡行。又即依此貪嗔痴門。廣生無量惡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所以者何。以諸有情愛味世間所有為因行諸惡行。分別世間怨相為因行諸惡行。執著世間邪法為因行諸惡行。是故此貪嗔痴。亦名惡行。亦名不善根。 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此復云何。依外門流注故立欲漏。依內門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門流注故立無明漏。 匱有三種。謂貪匱嗔匱痴匱。由依止貪嗔痴故。於有及資生具恆起追求無有厭足。常為貧乏眾苦所惱。是故名匱。 熱有三種。謂貪熱嗔熱痴熱。由依止貪嗔痴故。不如正理執著諸相執著隨好。由執著相及隨好故燒惱身心。故名為熱。 惱有三種。謂貪惱嗔惱痴惱。由依止貪嗔痴故。隨彼彼處愛樂耽著。彼若變壞便增愁嘆。種種憂苦熱惱所觸。故名為惱。 諍有三種。謂貪諍嗔諍痴諍。由依止貪嗔痴故。執持刀杖興諸戰諍種種斗訟。是故貪等說名為諍。 熾然有三。謂貪熾然嗔熾然痴熾然。由依止貪嗔痴故。為非法貪大火所燒。不平等貪大火所燒。及為邪法大火所燒。故名熾然。 稠林有三。謂貪稠林嗔稠林痴稠林。由依止貪嗔痴故。於諸生死根本行中廣興染著。令諸有情感種種身流轉五趣。是故貪等說名稠林。 拘礙有三。謂貪拘礙嗔拘礙痴拘礙。由依止貪嗔痴故。顧戀身財無所覺了樂處憒鬧。得少善法便生厭足。由此不能修諸善法。故名拘礙。 諸如是等煩惱義門差別無量。 何等邪行故。謂貪嗔二煩惱。迷境界及見起邪行慢。迷有情及見。起邪行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迷所知境起邪行見取戒禁取。迷諸見起邪行疑。迷對治起邪行無明。迷一切起邪行。又十煩惱皆迷苦集起諸邪行。是彼因緣所依處故。又十煩惱皆迷滅道起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 何等界故。謂除嗔餘一切通三界系。嗔唯欲界系。 又貪於欲界與樂喜舍相應。如於欲界於初二靜慮亦爾。於第三靜慮與樂舍相應。已上唯與舍相應。嗔與苦憂舍相應。慢於欲界與喜舍相應。於初二靜慮與樂喜舍相應。於第三靜慮與樂舍相應。已上唯舍相應。如慢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亦爾。邪見於欲界與憂喜舍相應。於色無色界隨所有受皆與相應。疑於欲界與憂舍相應。於色無色界隨所有受皆與相應。無明有二種。謂相應不共。相應無明。一切煩惱相應故。若於是處隨所有受皆得相應。不共無明。於欲界與憂舍相應。於上界隨所有受皆得相應。何故諸煩惱皆與舍相應。以一切煩惱墮中庸位方息沒故。又貪於欲界在六識身。如貪嗔無明亦爾。貪於色界在四識身。於無色界在意識身。如貪無明亦爾。慢見疑於一切處在意識身。又貪嗔慢於欲界緣一分事轉。如於欲界於色無色界亦爾。所余煩惱於一切處遍緣一切事轉。 何等眾故。謂二眾煩惱。一見所斷眾。二修所斷眾。見所斷眾復有四種。一見苦所斷眾。二見集所斷眾。三見滅所斷眾。四見道所斷眾。欲界見苦所斷具十煩惱。如見苦所斷見集滅道所斷亦爾。色界見苦等四種所斷。各九煩惱除嗔。如色界無色界亦爾。如是見所斷煩惱眾。總有一百一十二煩惱。欲界修所斷有六煩惱。謂俱生薩迦耶見邊執見。及貪嗔慢無明。色界修所斷有五煩惱除嗔。如色界無色界亦爾。如是修所斷煩惱眾。總有十六煩惱。 何等斷故。謂如此差別斷由此作意斷從此而得斷。如此差別斷者謂遍智故遠離故得對治故。遍智者。謂彼因緣事遍智自體遍智過患遍智。遠離者。雖彼暫生而不堅執。得對治者。謂未生者令不生故。已生者令斷故。得對治道。由此作意斷者。何等作意能斷耶。總緣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性。能斷煩惱無常等行。但為修治無我行故。從此而得斷者。從何而得斷耶。不從過去已滅故。不從未來未生故。不從現在道不俱故。然從諸煩惱粗重而得斷為斷。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對治若此品對治生。即此品粗重滅。平等平等。猶如世間明生暗滅。由此品離系故。令未來煩惱住不生法中。是名為斷。 云何煩惱增上所生諸業。謂若思業若思已業。總名業相。又有五種業。一取受業。二作用業。三加行業。四轉變業。五證得業。今此義中意多分別加行業。 何等思業。謂福業非福業不動業。 何等思已業。謂身業語業意業。 又此身語意三業。或善或不善。不善者即十不善業道。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慾嗔恚邪見。善者即十善業道。謂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嗔正見。 又殺生等應以五門分別其相。謂事故意樂故方便故煩惱故究竟故。 如契經言故思造業。云何名為故思造業。謂他所教敕故思造業。他所勸請故思造業。無所了知故思造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顛倒分別故思造業。此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顛倒分別故思造業。若作若增長非不受異熟。作者。謂起造諸業令其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 如契經言決定受業。云何名為決定受業。謂作業決定。受異熟決定分位決定。 十不善業道異熟果者。於三惡趣中隨下中上品。受傍生餓鬼那落迦異熟。等流果者。各隨其相於人趣中感得自身眾具衰損增上果者。各隨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衰損。廣說如經。 十善業道異熟果者。於人天趣中受人天異熟。等流果者。即於彼處各隨其相。感得自身眾具興盛。增上果者。即於彼處各隨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興盛。 善不善業。於善趣惡趣中感生異熟時。有招引業圓滿業。招引業者。謂由此業能感異熟果。圓滿業者。謂由此業生已領受愛不愛果。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一身。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多身。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一身。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多身。若一有情成就多業。云何次第受異熟果。於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將死時現在前者。或先所數習者。或最初所行者。彼異熟先熟。 如契經言。有三種業。謂福業非福業不動業。何等福業。謂欲界系善業。何等非福業。謂不善業。何等不動業謂色無色界系善業。 如契經說。無明緣行。若福非福及與不動。云何福及不動行緣無明生。有二種愚。一異熟果愚。二真實義愚。由異熟果愚故發非福行。由真實義愚故發福及不動行。 殺生業道貪嗔痴為方便。由嗔究竟。如殺生粗惡語嗔恚業道亦爾。不與取業道貪嗔痴為方便。由貪究竟。如不與取欲邪行貪慾業道亦爾。虛誑語業道貪嗔痴為方便。於三種中隨由一究竟。如虛誑語離間語雜穢語業道亦爾。邪見業道貪嗔痴為方便。由痴究竟。 如契經言。有共業。有不共業。有強力業。有劣力業。云何共業。若業能令諸器世間種種差別。云何不共業。若業能令有情世間種種差別。或復有業。令諸有情展轉增上。由此業力說諸有情更互相望為增上緣。以彼互有增上力故。亦名共業。是故經言。如是有情與余有情互相見等。而不受用不易可得。云何強力業。謂對治力強補特伽羅故。思所造諸不善業。由對治力所攝伏故。令當受那落迦業轉成現法受。應現法受業轉令不受。所以此業名強力者。由能對治業力強故。又故思所造一切善業皆名強力。依此業故薄伽梵說。我聖弟子能以無量廣大之業善熏其心。諸所造作有量之業。不能牽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墮在彼數。又對治力劣補特伽羅故。思所造諸不善業。望諸善業皆名強力。又故思造業異熟決定不斷不知。名強力業。此中意說。一切善不善業異熟決定。聖道力不斷者。皆名強力業。又欲界系諸不善業性皆是強力。又先所串習名強力業。又依強位名強力業。又不可治者。所造諸業名強力業。無涅槃法故。又由田故發強力業又由心加行故發強力業。又由九種因發強力業。謂由田故事故自體故所依故作意故意樂故助伴故多修習故與多眾生共所行故。與此相違是劣力。業如世尊說。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如是如是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異熟。若有是事便不應修清凈梵行。亦不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如是如是順所受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順所受異熟。若有是事便應修習清凈梵行。又亦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如是經言有何密意。此中佛意為欲遮止如是邪說。謂樂俱行業。還能感得樂俱行異熟。苦俱行業。還能感得苦俱行異熟。不苦不樂俱行業。還能感得不苦不樂俱行異熟。故作是說。又為開許如是正說。謂樂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苦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不苦不樂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如是名為此經密意。又業差別有三種。謂律儀業。不律儀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業。 云何律儀業。謂別解脫律儀所攝業。靜慮律儀所攝業。無漏律儀所攝業。別解脫律儀所攝業者。即是七眾所受律儀。謂苾芻律儀。苾芻尼律儀。式叉摩那律儀。勤策律儀。勤策女律儀。鄔波索迦律儀。鄔波斯迦律儀。及近住律儀。依止何等補特伽羅建立出家律儀。依能修行遠離惡行。遠離欲行補特伽羅。依止何等補特伽羅建立鄔波索迦律儀鄔波斯迦律儀。依能盡受遠離惡行。不遠離欲行補特伽羅。依止何等補特伽羅建立近住律儀。依止不能遠離惡行。及不能遠離欲行補特伽羅。若唯修學鄔波索迦一分學處為說成就。鄔波索迦律儀為說不成就。應說成就而名犯戒。扇搋半擇迦等。為遮彼受鄔波索迦律儀不耶。不遮彼受鄔波索迦律儀。然遮彼鄔波索迦性。不堪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等二出家眾故。又半擇迦有五種。謂生便半擇迦。嫉妒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 靜慮律儀所攝業者。謂能損伏發起犯戒煩惱種子。離欲界欲者所有遠離。離初靜慮欲者所有遠離。離第二靜慮欲者所有遠離。離第三靜慮欲者所有遠離。是名靜慮律儀所攝身語業。 無漏律儀所攝業者。謂以見諦者由無漏作意力。所得無漏遠離戒性。是名無漏律儀所攝業。 云何不律儀業。謂諸不律儀者。或由生彼種姓中故。或由受持彼事業故。所期現行彼業決定。何等名為不律儀者。所謂屠羊養雞養豬捕鳥捕魚獵鹿罝兔劫賊魁膾控牛縛象立壇咒龍守獄讒構好為損等。 云何非律儀非不律儀業。謂住非律儀非不律儀者。所有善不善業。 又業差別有三種。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樂受業者。謂從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所有善業。順苦受業者。謂不善業。順不苦不樂受業者。謂第三靜慮已上所有善業。 又業差別有三種。謂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法受業者。若業於現法中異熟成熟。謂從慈定起已。於彼造作若損若益必得現異熟。如從慈定起。從無諍定起。從滅定起。從預流果起。從阿羅漢果起亦爾。又於佛為上首僧中造善惡業必得現異熟。又有餘猛利意樂方便。所行善不善業亦得現異熟。順生受業者。若業於無間生中異熟成熟。謂五無間業。復有所余善不善業。於無間生異熟熟者。一切皆名順生受業。順後受業者。若業於無間生。後異熟成熟。是名順後受業。又業差別有四種。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黑黑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欲界系雜業。或有業意樂故黑方便故白。或有業。方便故黑意樂故白。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於加行無間道中諸無漏業。 總約一切無漏業。所有障礙隨順體性。如其次第建立。曲穢濁等諸染污業。凈牟尼等諸清凈業。 復有施等諸清凈業。云何施業。謂因緣故等起故處所故。自體故。分別施業。因緣者。謂無貪無嗔無痴善根。等起者。謂彼俱行思處所者。謂所施物自體者。謂正行施時身語意業。云何施圓滿。謂數數施故。無偏黨施故。隨其所欲圓滿施故。施得圓滿。又無所依施故廣清凈施故。極歡喜施故。數數施故田器施故。善分布新舊施故。施得圓滿。 云何應知施物圓滿。謂所施財物非誑詐得故。所施財物非侵他得故。所施財物非穢離垢故。所施財物清凈故。所施財物如法所引故。如是應知施物圓滿。 如契經說。成就屍羅。善能防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見微細罪生大怖畏。於諸學處善能受學。云何成就屍羅。能受能護凈屍羅故。云何善能防護別解脫律儀。能善護持出離屍羅故。云何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具凈屍羅難為毀責故。云何見微細罪生大怖畏。勇猛恭敬所學屍羅故。云何於諸學處善能受學圓滿。受學所學屍羅故。 從是已後依止屍羅。釋佛經中護身等義。云何名為防護身語。由彼正解所攝持故。云何身語具足圓滿。終不毀犯所毀犯故。云何身語清凈現行。由無悔等漸次修行。乃至得定為依止故。云何身語極善現行。染污尋思所不雜故。云何身語無罪現行。遠離邪願修梵行故。云何身語無害現行。不輕陵他易共住故。云何身語隨順現行。由能隨順涅槃得故。云何身語隨隱顯現行。隱善顯惡故。云何身語親善現行。同梵行者攝受屍羅故。云何身語應儀現行。於尊尊位離憍慢故。云何身語敬順現行。於尊教誨敬順受故。云何身語無熱現行。遠離苦行熱惱下劣欲解故。云何身語不惱現行。棄捨財業無悔惱故。云何身語無悔現行。雖得少分不以為喜而無悔恨故。如世尊說。如是有情皆由自業。業所乖諍。從業所生依業出離業能分別一切有情高下勝劣。云何有情皆由自業。由自造業而受異熟故。 云何業所乖諍。於受自業所得異熟時。善不善業互違諍故。云何從業所生。是諸有情遠離無因惡因。唯從業所生故。云何依業出離。依對治業解業縛故。云何由業有情高下。謂猶業故於善惡趣得自體差別。云何勝劣。謂諸有情成就功德過失差別。 如世尊說有情業異熟不可思議。云何業異熟可思議。云何業異熟不可思議。謂諸善業於人天趣得可愛異熟。是可思議。諸不善業墮三惡趣得不愛異熟。是可思議。即由此業感諸有情自身異熟等種種差別。不可思議。又即善不善業。處差別事差別因差別異熟差別品類差別等。皆不可思議。復有種種外事差別。能感業用不可思議。又末尼珠藥草咒術相應業用不可思議。又諸觀行者威德業用不可思議。又諸菩薩自在業用不可思議。所謂命自在故。心自在故。財自在故。業自在故。生自在故。勝解自在故。願自在故。神通自在故。智自在故。法自在故。諸大菩薩由如是等自在力故。所作業用不可思議。又一切佛所作諸佛應所作事業用不可思議。如是集諦總有四種行相差別。謂因相集相生相緣相。云何因相。謂能引發復有習氣因。是名因相。云何集相。謂彼彼有情所集習氣。於彼彼有情類為等起因。是名集相。云何生相。謂各別內身無量品類差別生因。是名生相。云何緣相。謂諸有情別別得舍因。是名緣相。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五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三 云何滅諦。謂相故甚深故世俗故。勝義故不圓滿故圓滿故無莊嚴故。有莊嚴故。有餘故。無餘故。最勝故。差別故分別滅諦。 何等相故。謂真如聖道煩惱不生。若滅依若能滅若滅性。是滅諦相。如世尊說。眼耳及與鼻舌身及與意。於此處名色究竟滅無餘。又說。是故汝今當觀是處。所謂此處眼究竟滅遠離色想。乃至意究竟滅遠離法想。由此道理顯示所緣。真如境上有漏法滅。是滅諦相。何等甚深故。謂彼諸行究竟寂滅。如是寂滅望彼諸行。不可說異。不可說不異。不可說亦異亦不異。不可說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無戲論故。於此義中若生戲論。非正思議非道非如。亦非善巧方便思故。如世尊說。此六觸處盡離欲滅寂靜沒等。若謂有異。若謂無異。若謂亦有異亦無異。若謂非有異非無異者。於無戲論便生戲論。乃至有六處可有諸戲論。六處既滅絕諸戲論即是涅槃。 何等世俗故。謂以世間道摧伏種子所得滅。是故世尊別名說為彼分涅槃。 何等勝義故謂以聖慧永拔種子所得滅。何等不圓滿故。謂諸有學。或預流果攝。或一來果攝。或不還果攝等所有滅。 何等圓滿故。謂諸無學阿羅漢果攝等所有滅。 何等無莊嚴故。謂慧解脫阿羅漢所有滅。何等有莊嚴故。謂俱分解脫三明六通阿羅漢等所有滅。 何等有餘故。謂有餘依滅。 何等無餘故。謂無餘依滅。 何等最勝故。謂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 何等差別故。謂無餘永斷永出永吐盡離欲滅寂靜沒等。何故名無餘永斷。由余句故。何故名永出。永出諸纏故。何故名永吐。永吐隨眠故。何故名盡。見道對治得離系故。何故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系故。何故名滅。當來彼果苦不生故。何故名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何故名沒。余所有事永滅沒故。何故此滅複名無為。離三相故。何故此滅複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何故此滅複名不轉。永離諸趣差別轉故。何故此滅名不卑屈離三愛故。何故此滅複名甘露。離蘊魔故。何故此滅複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何故此滅複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何故此滅複名洲渚。三界隔絕故。何故此滅複名弘濟。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何故此滅複名歸依。無有虛妄意樂方便所依處故。何故此滅名勝歸趣。能為歸趣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何故此滅複名不死。永離生故。何故此滅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永離一切求不得苦大熱惱故。何故此滅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嘆憂苦諸惱亂故。何故此滅複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何故此滅複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何故此滅複名樂事。第一義樂事故。何故此滅名趣吉祥。為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何故此滅複名無病。永離一切障礙病故。何故此滅複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何故此滅複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何故此滅複名無生。離續生故。何故此滅複名無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何故此滅複名無造。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所引故。何故此滅複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何故此滅複名不生。永離未來相續生故。 如是滅諦總有四種行相差別謂滅相靜相妙相離相。云何滅相煩惱離系故。云何靜相。苦離系故。云何妙相。樂靜事故。云何離相。常利益事故。 云何道諦。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屍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余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 何等加行道。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資糧道。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謂暖法頂法順諦忍法世第一法。云何暖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得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頂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增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順諦忍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一分已入隨順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云何世第一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無間心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何等見道。若總說。謂世第一法無間無所得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 若別說見道差別。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如是十六智忍。是見道差別相。 云何苦。謂苦諦。云何苦法。謂苦諦增上所起教法。云何法智。謂於加行道中觀察諦增上法智。云何智忍。謂先觀察增上力故。於各別苦諦中起現證無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見苦所斷一切煩惱。是故名為苦法智忍。云何苦法智。謂忍無間由此智故。於前所說煩惱解脫而得作證。是名苦法智。云何苦類智忍。謂苦法智無間無漏慧生。於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別內證。言後諸聖法皆是此種類。是故名為苦類智忍。云何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是名苦類智。如是於余諦中隨其所應。諸忍諸智盡當知。 於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覺悟所取。由類忍類智覺悟能取。又此一切忍智位中。說名安住無相觀者。如是十六心剎那。說名見道。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 一切道諦由四種相應隨覺了。謂安立故思惟故證受故圓滿故。云何安立故。謂聲聞等隨自所證已得究竟。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後得智以無量種名句文身安立道諦。云何。思惟故謂正修習現觀方便。以世間智如所安立思惟數習。云何證受故。謂如是數習已自內證受最初見道正出世間無戲論位。云何圓滿故。謂此位後圓滿轉依。乃至證得究竟。彼既證得究竟位已。復由後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諦。 如契經言。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法智能離垢。遍知故永斷故道得清凈。 如契經言。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悕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余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此亦依見道說。見法者。謂諸法忍。得法者。謂諸法智。極通達法者。謂諸類忍。究竟堅法者。謂諸類智。越度一切悕望者。由諸忍智於自所證無有悕慮。越度一切疑惑者。於此位中於他所證無有猶豫。不假他緣者。於所修道中無他。引道自然善巧。於大師教余不能引者。於佛聖教不為邪道所化引故。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於依所證問記法中。諸怯劣心永無有故。 何等修道。謂見道上所有世間道出世間道軟道中道上道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等。皆名修道。 云何世間道。謂世間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是靜慮無色。由四種相應廣分別。謂雜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凈故。何等雜染故。謂四無記根。一愛二見三慢四無明。由有愛故味上靜慮雜染所染。由有見故見上靜慮雜染所染。由有慢故慢上靜慮雜染所染。由無明故疑上靜慮雜染所染。如是煩惱恆染其心。令色無色界煩惱隨煩惱相續流轉。 何等清白故。謂凈靜慮無色。由性善故說名清白。 何等建立故。有四種建立。謂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類建立。名想建立。 云何支分建立。謂初靜慮有五支。何等為五。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何等為四。一內等凈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何等為五。一舍二念三正知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何等為四。一舍清凈二念清凈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對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諸無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云何等至建立。謂由七種作意證入初靜慮。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云何品類建立。謂初靜慮具軟中上三品熏修。如初靜慮余靜慮及無色三品熏修亦爾。由軟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於初靜慮中還生三異熟。如初靜慮於余靜慮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爾。於無色界中無別處所故。不立生果處所差別。然由三品熏修無色定故。彼異熟生時有高有下有劣有勝。 云何名想建立。謂於初靜慮所攝定中。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薩摩訶薩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聲聞及獨覺等尚不了其名。豈能知數。況復證入。如於初靜慮所攝定中。於余靜慮無色所攝定中亦爾。如是所說皆依靜慮波羅蜜多。 何等清凈故。謂初靜慮中邊際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邊際定。是名清凈。云何出世道。謂於修道中法智類智品。所攝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及彼相應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攝。或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所攝。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不明了想恆現行故。由此道理故名無想。如世尊言。乃至有想三摩缽底。方能如實照了通達。滅定亦是出世間攝。由聖道後所證得故。要於人趣方能引發。或於人趣或於色界能現在前。生無色界多不現起。由住寂靜解脫異熟者。於此滅定多不發起。勤方便故。 云何軟道。謂軟軟軟中軟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煩惱。 云何中道。謂中軟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軟三品煩惱。 云何上道。謂上軟上中上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軟上軟中軟軟三品煩惱。 云何加行道。謂由此道能舍煩惱。是名修道中加行道。 云何無間道。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余。 云何解脫道。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云何勝進道。謂為斷余品煩惱。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是名勝進道。又復棄捨斷煩惱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諸法。或勤方便安住諸法。或進修餘三摩缽底諸所有道名勝進道。又為引發勝品功德。或復安住諸所有道。名勝進道。 復云何修如是諸道。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得修者。謂未生善法修習令生。習修者。謂已生善法修令堅住不忘倍復增廣。除去修者。謂已生惡不善法修令永斷。對治修者。謂未生惡不善法修令不生。又道生時能安立自習氣。是名得修。即此道現前修習。是名習修。即此道現在前時能舍自障。名除去修。即此道既舍自障。令彼未來住不生法。名對治修。復有四種對治名對治修。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云何厭壞對治。謂於有漏諸行見多過患。云何斷對治。謂加行道及無間道。云何持對治。謂解脫道。云何遠分對治。謂此後諸道。 又道差別有十一種。謂觀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現觀方便道。親近現觀道。現觀道。清凈出離道。依根差別道。凈修三學道。發諸功德道。遍攝諸道道。如是諸道隨其次第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種正行。四種法跡。奢摩他。毗缽舍那。三無漏根。 此中一切菩提分法。皆由五門而得建立。謂所緣故自體故助伴故修習故修果故。 四念住所緣者謂身受心法。復有四事。謂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體事。我染凈事。自體者。謂慧及念。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修習者。謂於內身等修循身等觀。如於內於外於內外亦爾。內身者。謂於此身中所有內色處。外身者。謂外所有外色處。內外身者。謂內處相應所有外處根所依止。又他身中所有內色處。云何於身修循身觀。謂以分別影像身與本質身平等。隨觀內受者。謂因內身所生受。外受者。謂因外身所生受。內外受者。謂因內外身所生受。如受心法亦爾。如於身修循身觀。如是於受等修循受等觀如其所應。又修習者。謂欲勤策勵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習差別故。欲修習者。謂為對治不作。意隨煩惱勤修習者。謂為對治懈怠隨煩惱。策修習者。謂為對治惛沉掉舉隨煩惱。勵修習者。謂為對治心下劣性隨煩惱。勇猛修習者。謂為對治疏漏疲倦隨煩惱。不息修習者。謂為對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隨煩惱。正念修習者。謂為對治忘失尊教隨煩惱。正知修習者。謂為對治毀犯追悔隨煩惱。不放逸修習者。謂為對治舍諸善軛隨煩惱。修果者。謂斷四顛倒趣入四諦身等離系。 四正斷所緣者。謂已生未生所治能治法。自體者。謂精進。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修習者。如契經說。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此中諸句顯修正勤及所依止。所依止者。謂欲。正勤者。謂策勵等。於止舉舍相作意中。為欲損減惛沉掉舉發起正勤故次說言策心持心。修果者。謂盡棄捨一切所治。於能對治若得若增。是名修果。 四神足所緣者。謂已成滿定所作事。自體者。謂三摩地。助伴者。謂欲勤心觀及彼相應心心所等。云何欲三摩地。謂由殷重方便觸心一境性。云何勤三摩地。謂由無間方便觸心一境性。云何心三摩地。謂由先修三摩地力觸心一境性。云何觀三摩地。謂由聞他教法內自簡擇觸心一境性。又欲三摩地者。謂由生欲觸心一境性。勤三摩地者。謂由策勵發起正勤觸心一境性。心三摩地者。謂由持心觸心一境性。觀三摩地者。謂由策心觸心一境性。修習者。謂數修習八種斷行。何等為八。謂欲精進信安正念正知思舍。如是八種略攝為四。謂加行攝受繼屬對治。又欲勤心觀修有二種。謂並因緣聚散遠離修。不劣不散彼二所依隨順修。修果者。謂已善修治三摩地故。隨所欲證。所通達法即能隨心通達變現。又於別別處所法中。證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願樂能辦種種神通等事。又能引發勝品功德。五根所緣者。謂四聖諦。自體者。謂信精進念定慧。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修習者。謂信根於諸諦起忍可行。修習精進。根於諸諦生忍可已。為覺悟故起精進行。修習念根。於諸諦發精進已。繫念起不忘失行。修習定根。於諸諦既繫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習慧根。於諸諦心既得定起簡擇行修習。修果者。謂能速發諦現觀及能修治暖頂。引發忍世第一法。 如五根五力亦爾。差別者。由此能損減所對治障。不可屈伏故名為力。 七覺支所緣者。謂四聖諦如實性。自體者。謂念擇法精進喜安定舍。念是所依支。擇法是自體支。精進是出離支。喜是利益支。安定舍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止不染污故。體是不染污故。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修習者。謂依止遠離。依止無欲。依止寂滅。迴向棄捨修念覺支。如念覺支乃至舍覺支亦爾。如是四句次第顯示。緣四諦境修習覺支。修果者。謂見所斷煩惱永斷。 八聖道支所緣者。謂即此後時四聖諦如實性。自體者。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分別支。正思惟是誨示他支。正語正業正命是令他信支。見戒命清凈性故。正精進是凈煩惱障支。正念是凈隨煩惱障支。正定是能凈最勝功德障支。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修習者。如覺支說。修果者。謂分別誨示他令他信。煩惱障凈。隨煩惱障凈。最勝功德障凈故。 四種正行者。謂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初謂鈍根未得根本靜慮。第二謂利根未得根本靜慮。第三謂鈍根已得根本靜慮。第四謂利根已得根本靜慮。四種法跡者。謂無貪無嗔正念正定。無貪無嗔能令增上戒學清凈。正念能令增上心學清凈。正定能令增上慧學清凈。奢摩他者。謂於內攝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註一趣平等攝持。毗缽舍那者。謂簡擇諸法。最極簡擇。普遍尋思。周審觀察。為欲對治粗重相結故。為欲制伏諸顛倒故。令無倒心善安住故。 又依奢摩他毗缽舍那立四種道。或有一類已得奢摩他非毗缽舍那。此類依奢摩他進修毗缽舍那。或有一類已得毗缽舍那非奢摩他。此類依毗缽舍那進修奢摩他。或有一類不得奢摩他亦非毗缽舍那。此類專心制伏惛沉掉舉雙修二道。或有一類已得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此類奢摩他毗缽舍那二道和合平等雙轉。 三根者。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云何末知當知根。謂於加行道及於見道十五心剎那中所有諸根。云何已知根。謂從第十六見道心剎那已上。於一切有學道中所有諸根。云何具知根。謂於無學道所有諸根。 依初靜慮地現修道時。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靜慮地修欲界善根。如是依一切上地現修道時。皆能修習下界下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 何等究竟道。謂依金剛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斷故。永證一切離系得故。從此次第無間轉依。證得盡智及無生智十無學法等。何等為十。謂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無學正解脫。無學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云何名為一切粗重。略說有二十四種。謂一切遍行戲論粗重。領受粗重。煩惱粗重。業粗重。異熟粗重。煩惱障粗重。業障粗重。異熟障粗重。蓋粗重。尋思粗重。飲食粗重。交會粗重。夢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勞倦粗重。堅固粗重。粗粗重。中粗重。細粗重。煩惱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 云何系得。謂於粗重積集假立系得性。云何離系得。謂於粗重離散假立離系得性。 云何金剛喻定。謂居修道最後斷結道位所有三摩地。或加行道攝。或無間道攝。加行道攝者。謂從此已去非一切障所礙能破一切障。無間道攝者。謂從此無間盡智無生智生。又此三摩地無間堅固一味遍滿。為顯此義薄伽梵說。如大石山無缺無隙無穴一段。極善圓滿十方猛風所不動轉。云何名為無間轉依。謂已證得無學道者三種轉依。何等為三。謂心轉依道轉依粗重轉依。 云何盡智。謂由因盡所得智。或緣盡為境。 云何無生智。謂由果斷所得智。或緣果不生為境。 十無學法當知依止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說。 如是道諦總有四種行相差別。謂道相如相行相出相。云何道相。因此尋求真實義故。云何如相。以能對治諸煩惱故。云何行相。善能成辦心令不顛倒故。云何出相。趣真常跡故。於諸諦中十六行相。皆通世間及出世間。世間出世間有何差別。於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別故。有障無障性差別故。有分別無分別性差別故。所以者何。於諸諦中無常苦等十六世間行相。不善通達真如性故。煩惱所隨眠故。依名言門起戲論故。出世行相與此相違。出世行相現在前時。雖復現證見無常義。然不依名言戲論門。見此是無常義。如無常行相於無常義。余行相於余義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 決擇分中法品第二 云何法決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莂。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 何等契經。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如來觀察十種勝利。緝綴長行略說諸法。謂易可建立。易可宣說。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速能通達諸法實性。於諸佛所得證凈信。於法僧所得證凈信。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談論決擇悅智者心。得預聰明英睿者數。 何等應頌。即諸經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 何等記莂。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莂得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說明記莂。記莂開示深密意故。 何等諷頌。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何等自說。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何等緣起。謂因請而說。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 何等譬喻。謂諸經中有比況說。 何等本事。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何等本生。謂宣說菩薩本行藏相應事。 何等方廣。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何等希法。若於是處宣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 何等論議。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隱法相。 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三藏所攝。何等為三。一素怛纜藏。二毗柰耶藏。三阿毗達磨藏。此復有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契經應頌記莂諷頌自說。此五聲聞藏中素怛纜藏攝。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毗柰耶藏並眷屬攝。方廣希法。此二菩薩藏中素怛纜藏攝。論議一種聲聞菩薩二藏中阿毗達磨藏攝何故如來建立三藏為欲對治疑隨煩惱故。建立素怛纜藏。為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毗柰耶藏。為欲對治自見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毗達磨藏。複次為欲開示三種學故。建立素怛纜藏。為欲成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故。建立毗柰耶藏。為欲成立增上慧學故。建立阿毗達磨藏。複次為欲開示正法義故。建立素怛纜藏。為顯法義作證安足處故。建立毗柰耶藏。為令智者論議決擇。受用法樂住故。建立阿毗達磨藏。 如是三藏所攝諸法為誰所行。是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心心所法所行。如契經說。諸心心所法有所緣有行相有所依及相應。彼於此法為何所緣。謂契經等。作何行相。謂蘊等相應義。為何所依。謂他表了憶念習氣何等相應。謂互為助伴。於所緣行相平等解了。 云何於法所緣差別。若略說有四種。謂遍滿。所緣。凈行所緣。善巧所緣。凈惑所緣。 遍滿所緣復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所緣。無分別影像所緣。事邊際所緣。所作成就所緣。有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勝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缽舍那所緣境界。無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真實作意。所有奢摩他毗缽舍那所緣境界。事邊際所緣者。謂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者謂蘊界處。如所有性者。謂四聖諦十六行相真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空無願無相。所作成就所緣者。謂轉依。如是轉依不可思議。十六行相中空攝幾行相。謂二。無願攝幾行相。謂六。無相攝幾行相。謂八。 凈行所緣復有五種。謂多貪行者緣不凈境。多嗔行者緣修慈境。多痴行者緣眾緣性諸緣起境。憍慢行者緣界差別境。尋思行者緣入出息念境。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處非處善巧應云何觀。應如緣起善巧觀。處非處善巧緣起善巧有何差別。若以諸法流潤諸法。令離無因不平等因生故。是緣起善巧因果相稱。攝受生故。是處非處善巧。 凈惑所緣者。謂下地粗性上地靜性。真如及四聖諦。是名凈惑所緣。 若欲於法勤審觀察。由幾道理能正觀察。由四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云何觀待道理。謂諸行生時要待眾緣。云何作用道理。謂異相諸法各別作用。云何證成道理。謂為證成所應成義。宣說諸量不相違語。云何法爾道理。謂無始時來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爾。 於諸法中正勤觀察。云何於法而起尋思。謂起四種尋思。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體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云何名尋思。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云何事尋思。謂推求諸法蘊界處相皆不成實。云何自體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名言因性。云何差別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 於法正勤修尋思已。云何於法起如實智。謂起四種如實智。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名不可得智。云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事相亦不可得智。云何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實有自性不可得智。云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實有差別不可得智。依法勤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當知。有五種。一持二作三鏡四明五依。云何持。謂已積集菩提資糧。於暖等位於諸聖諦所有多聞。云何作。謂緣此境如理作意。云何鏡。謂緣境有相三摩地。云何明。謂能取所取無所得智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說。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云何依。謂轉依。舍離諸粗重得清凈轉依故。於諸法中云何法善巧。謂多聞故。云何義善巧。謂於阿毗達磨毗奈耶中善知其相故。 云何文善巧。謂善知訓釋文詞故。云何詞善巧。謂能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詞不深執著隨順說故。云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謂能善知於前際領受於後際。出離故。 於諸法中云何住法。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習聞思。不名住法。若不得聞思唯勤方便修習修慧。亦不名住法。若俱得二種方便安住。乃名住法。若唯於法受持讀誦為他演說思惟其義。是名聞思。若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是名修慧。三摩地方便者。謂無間殷重方便及無倒方便。不知足者。謂不生味著修上奢摩他方便。 何因緣故唯方廣一分名為菩薩波羅蜜多藏。由此分中廣說一切波羅蜜多數故。相故次第故釋詞故修故差別故攝故所治故功德故更互決擇故。 何緣方廣分名廣大甚深。由一切種智性廣大甚深故。 何因緣故一分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不生勝解反懷怖畏。由遠離法性故。未種善根故。惡友所攝故。 何因緣故一分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雖生勝解而不出離。由深安住自見取故。常堅執著如言義故。依此密意薄伽梵於大法鏡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隨言取義。不如正理思擇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見。何等名為二十八不正見。謂相見。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攝受見。轉變見。無罪見。出離見。輕毀見。憤發見。顛倒見。出生見。不立宗見。矯亂見。敬事見。堅固愚痴見。根本見。於見無見見。舍方便見。不出離見。障增益見。生非福見。無功果見。受辱見。誹謗見。不可與言見。廣大見。增上慢見。 如方廣分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依何密意說。謂無自然性故。無自體性故。無住自體故。無如愚夫所取相性故。複次於遍計所執自性。由相無性故。於依他起自性。由生無性故。於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 又於彼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依何密意說。如無自性無生亦爾。如無生無滅亦爾。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亦爾。如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爾。 複次有四種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意趣應隨決了。何等為四。一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三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複次有四種秘密。由此秘密故於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秘密應隨決了。何等為四。一令入秘密。二相秘密。三對治秘密。四轉變秘密。 複次方廣分中於法三摩地善巧菩薩相。云何可知。謂由五種因故。一剎那剎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二出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了知無量無分別相。四順清凈分無分別相恆現在前。五能攝受轉上轉勝。圓滿成就佛法身因。 聲聞藏法菩薩藏法等。從如來法身所流。何因緣故以香鬘等供養恭敬菩薩藏法。便生廣大無邊福聚。非聲聞藏法。以菩薩藏法是一切眾生利益安樂所依處故。能建大義故。無上無量大功德聚所生處故。 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云何得決擇。略說有二種。一建立補特伽羅故。二建立現觀故。 云何建立補特伽羅。略有七種。謂病行差別故。出離差別故。任持差別故。方便差別故。果差別故。界差別故。修行差別故。應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病行差別。此有七種。謂貪行嗔行痴行慢行尋思行等分別薄塵行。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出離差別。此有三種。謂聲聞乘獨覺乘大乘。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任持差別。此有三種。謂未具資糧。已具未具資糧。已具資糧。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方便差別。此有二種。謂隨信行隨法行。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果差別。此有二十七種。謂信勝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分解脫。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住不動阿羅漢。堪達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補特伽羅差別故。云何界差別。謂欲界異生有學無學。如欲界有三色無色界亦爾又有欲色界菩薩。又有欲界獨覺及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修行差別。略有五種。一勝解行菩薩。二增上意樂行菩薩。三有相行菩薩。四無相行菩薩。五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差別故。 何等貪行補特伽羅。謂有猛利長時貪慾。如是嗔行痴行慢行。及尋思行補特伽羅。皆有猛利長時差別。何等等分行補特伽羅。謂住自性位煩惱。何等薄塵行補特伽羅。謂住自性位微薄煩惱。 何等聲聞乘補特伽羅。謂住聲聞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鈍根。自求解脫髮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以聲聞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得盡苦際。何等獨覺乘補特伽羅。謂住獨覺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脫髮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及修獨證菩提意樂。即聲聞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或先未起順決擇分。或先已起順決擇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無佛世。唯內思惟聖道現前。或如麟角獨住。或復獨勝部行得盡苦際。何等大乘補特伽羅。謂住菩薩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利根。為求解脫一切有情。發弘正願修無住處涅槃意樂。以菩薩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成熟眾生修凈佛土。得受大記證成無上正等菩提。 何等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軟品清信勝解。成就軟品順解脫分未定生時。何等已具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中品清信勝解。成就中品順解脫分已定生時。何等已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上品清信勝解。成就上品順解脫分即此生時。 又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下品諦察法忍。成就下品順決擇分未定生時。已具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中品諦察法忍成就中品。順決擇分已定生時。已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上品諦察法忍。成就上品順決擇分即此生時。 此中三品順決擇分者。謂除世第一法。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剎那必不相續。即此生時定入現觀非前位故。從下中品順解脫分。順決擇分有可退義。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復新發起故。何等隨信行補特伽羅謂資糧已具性是鈍根。隨順他教修諦現觀。何等隨法行補特伽羅。謂資糧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隨順諦增上法修諦現觀。 何等信勝解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已至果位。 何等見至補特伽羅。謂隨法行已至果位。 何等身證補特伽羅。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解脫定。何等慧解脫補特伽羅。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脫定。何等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已盡諸漏及具證得八解脫定。 何等預流向補特伽羅。謂住順決擇分位。及住見道十五心剎那位。何等預流果補特伽羅。謂住見道第十六心剎那位。即此見道。亦名趣入正性決定。亦名於法現觀。若於欲界未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預流果。若於欲界倍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一來果。若已離欲界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不還果。若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得預流果。何故但言永斷三結得預流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以於解脫是不發趣因故。雖已發趣復為邪出離因故。及為不正出離因故。又此三結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見因故。迷對治因故。何等一來向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一來果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不還向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不還果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九品煩惱安住彼道。若已永斷一切見道所斷煩惱。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不還果。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能為下趣下界勝因故。何等阿羅漢向補特伽羅。謂已永斷有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阿羅漢果補特伽羅。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若阿羅漢永斷三界一切煩惱。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 何等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謂即預流果。於人天生往來雜受。極至七返得盡苦際。何等家家補特伽羅謂即預流果。或於天上或於人中。從家至家得盡苦際。何等一間補特伽羅。謂即一來果。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盡苦際。何等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生結已斷起結未斷。或中有才起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中有起已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思惟已發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生般涅槃補特伽羅。謂二結俱未斷才生色界已。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無行般涅槃。謂生彼已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生彼已由加行力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何等上流補特伽羅。謂於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後入色究竟。於彼無漏聖道現前得盡苦際。復有乃至往到有頂聖道現前得盡苦際。又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勝品修。五上極品修。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如其次第生五凈居。 何等退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何等思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現法樂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何等護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何等住不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根。何等堪達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然堪能練根。何等不動法阿羅漢。謂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 何等欲界異生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不得聖法。何等欲界有學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猶有餘結。何等欲界無學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無有餘結。如欲界有三色無色亦爾。何等欲色界菩薩補特伽羅。謂與滅離無色界生靜慮相。應住靜慮樂而生欲界或生色界。何等欲界獨覺補特伽羅。謂無佛出世時生於欲界。自然證得獨覺菩提。 何等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謂且於欲界始從示現。安住睹史多天妙寶宮殿。乃至示現大般涅槃。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何等勝解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何等增上意樂行菩薩補特伽羅。謂十地中所有菩薩。何等有相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地中所有菩薩。何等無相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何等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不動善慧法雲地中所有菩薩。 複次如說預流果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漸出離者。如前廣說。頓出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於現法或臨終時善辨聖旨。設不能辨由願力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果。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七 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二 云何建立現觀。略有十種。謂法現觀。義現觀。真現觀。後現觀。寶現觀。不行現觀。究竟現觀。聲聞現觀。獨覺現觀。菩薩現觀。 何等法現觀。謂於諸諦增上法中已得上品凈信勝解隨信而行。 何等義現觀。謂於諸諦增上法中已得上品諦察法忍。此忍居順決擇分位。此由三種如理作意所顯發故。復成三品。謂上軟上中上上。何等真現觀。謂已得見道十六心剎那位所有聖道。又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諦世俗智不現在前。於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現前。何等後現觀。謂一切修道。 何等寶現觀。謂於佛證凈。於法證凈。於僧證凈。何等不行現觀。謂已證得無作律儀。雖居學位而謂我今已盡那落迦。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已盡顛墜惡趣。我不復造惡趣業感惡趣異熟。何等究竟現觀。如道諦中究竟道說。何等聲聞現觀。謂前所說七種現觀。從聞他音而證得故。名聲聞現觀。 何等獨覺現觀。謂前所說七種現觀。不由他音而證得故。名獨覺現觀。何等菩薩現觀。謂諸菩薩於前所說七現觀中。起修習忍而不作證。然於菩薩極喜地中。入諸菩薩正性決定。是名菩薩現觀。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略說有十一種。謂境界差別。任持差別。通達差別。誓願差別。出離差別。攝受差別。建立差別。眷屬差別。勝生差別。生差別。果差別。 其果差別復有十種。謂轉依差別。功德圓滿差別。五相差別。三身差別。涅槃差別。證得和合智用差別。障清凈差別。和合作業差別。方便示現成等正覺入般涅槃差別。五種拔濟差別。諸無量等最勝功德。何現觀攝後現觀究竟現觀。攝彼復云何。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相隨好清凈力無畏念住不護無忘失法永斷習氣大悲不共佛法一切種妙智。如是等功德諸契經中處處宣說。 無量者。謂四無量。云何慈。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與樂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云何悲。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離苦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喜。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不離樂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舍。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利益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解脫者。謂八解脫。云何有色觀諸色。謂依止靜慮於內未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乃至為解脫變化障。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謂依止靜慮於已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無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依止靜慮於內凈不凈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於彼已得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乃至為解脫凈不凈。變化煩惱生起障。云何無邊空處解脫。謂於隨順解脫無邊空處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如無邊空處解脫。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亦爾。乃至為解脫。寂靜解脫無滯礙障。云何想受滅解脫。謂依止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超過諸餘寂靜解脫。住於似真解脫。住具足中心心所滅。為解脫想受滅障。 勝處者。謂八勝處。前四勝處由二解脫所建立。後四勝處由一解脫所建立。此中解脫是意解所緣。勝處是勝伏所緣。自在轉故。依有情數非有情數說色少多。依凈不凈說色好惡。依人與天說色劣勝。余如解脫中說。勝伏所緣故名勝處。 遍處者。謂十遍處所緣遍滿故名遍處。於其遍滿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心心所法。是名遍處。何故於遍處建立地等。由此遍處觀所依能依色。皆遍滿故。余隨所應如解脫說。如是遍處能成滿解脫。 無諍者。謂依止靜慮於防護他所應起煩惱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願智者。謂依止靜慮於為了所知願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云何法無礙解。謂依止靜慮於一切法名差別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義無礙解。謂依止靜慮於諸相及意趣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訓詞無礙解。謂依止靜慮於諸方言音及訓釋諸法言詞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辯才無礙解。謂依止靜慮於諸法差別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神通者。謂六神通。云何神境通。謂依止靜慮於種種神變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云何天耳通。謂依止靜慮於隨聞種種音聲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心差別通。謂依止靜慮於入他有情心行差別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宿住隨念通。謂依止靜慮於隨念前際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死生通。謂依止靜慮於觀有情死生差別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漏盡通。謂依止靜慮於漏盡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相隨好者。謂依止靜慮於相隨好莊嚴所依示現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並彼所起異熟。 清凈者。謂四清凈。云何依止清凈。謂依止靜慮於隨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云何境界清凈。謂依止靜慮。於隨所欲境界變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心清凈。謂依止靜慮於如所欲三摩地門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智清凈。謂依止靜慮於隨所欲陀羅尼門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力者。謂如來十力。云何處非處智力。謂依止靜慮於一切種處非處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云何自業智力。謂依止靜慮於一切種自業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餘力隨應當知亦爾。 無畏者。謂四無畏。云何正等覺無畏。謂依止靜慮由自利門。於一切種所知境界正等覺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云何漏盡無畏。謂依止靜慮由自利門。於一切種漏盡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障法無畏。謂依止靜慮由利他門。於一切種說障礙法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云何出苦道無畏。謂依止靜慮由利他門。於一切種說出苦道法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念住者。即三念住。謂御大眾時。於一切種雜染不現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不護者。即三不護。謂御大眾時於隨所欲教授教誡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無忘失法者。謂於一切種隨其所作所說明記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永斷習氣者。謂一切智者於非一切智所作不現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大悲者。謂於緣無間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種不共佛法。謂於不共身語意業清凈具足中。於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於不共業現行具足中。於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一切種妙智者。謂於蘊界處一切種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云何引發如是等功德。謂依止清凈四靜慮。若外道若聲聞若菩薩等。引發四無量五神通。多分依止邊際第四靜慮。若聲聞若菩薩若如來等引發所余功德。何因引發如是功德。謂依止靜慮數數思惟。隨所建立法故。如是等功德略有二種。一現前發起自所作用。二安住自性。若現發起自所作用。以出世後所得世俗智為體。若安住自性。用出世智為體。 無量作何業。謂舍所治障哀愍住故。能速圓滿福德資糧。成熟有情心無厭倦。 解脫作何業。謂引發變化事。於凈不凈變化無有艱難。於寂靜解脫無有滯礙。能住第一寂靜聖住。由勝解思惟故。 勝處作何業。謂能令前三解脫所緣境界自在而轉。由勝伏所緣故。 遍處作何業。謂善能成辦解脫所緣。遍滿流布故。 無諍作何業。謂所發語言聞皆信伏。愛護他心最為勝故。如其所應發語言故。 願智作何業。謂能善記別三世等事。一切世間咸所恭敬。由遠一切眾眾所歸仰故。 無礙解作何業。謂善說法要悅眾生心。能絕一切所疑網故。 神通作何業。謂以身業語業記心。化導有情令入聖教。善知有情一切心行及過未已。如應教授令永出離。相及隨好作何業。謂能令暫見。謂大丈夫心生凈信。 清凈作何業。謂由此勢力故。取生有隨其樂欲。或住一劫或復劫餘。或舍壽行。或於諸法自在而轉。或於諸定自在而轉。或復任持諸佛正法。 力作何業。謂為除舍無因惡因論不作而得論。無倒宣說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說法品。意樂隨眠境界資糧當能出離。隨其所應宣說決定勝道。降伏諸魔。善能記別一切問論。 無畏作何業。謂處大眾中自正建立我為大師。摧伏一切邪難外道。 念住作何業。謂能不染污攝御大眾。不護作何業。謂能無間斷教授教誡所化徒眾。 無忘失法作何業。謂能不舍離一切佛事。永斷習氣作何業。謂離諸煩惱亦不顯現。似諸煩惱所作事業。 大悲作何業。謂日夜六時遍觀世間。不共佛法作何業。謂由身語意業清凈已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一切聽聞獨覺。 一切種妙智作何業。謂能絕一切有情一切疑網。令正法眼長時得住。由此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於上所說現觀位中。證得後後勝品道時。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又即此時集斷作證於無餘依涅槃界位。聲聞獨覺一切聖道無不皆由頓舍所舍。非諸菩薩。是故唯說諸菩薩等為無盡善根者。無盡功德者。何故建立諸無記事。由彼所問不如理故。何故所問不如理耶。遠離因果染凈所應思處故。 何緣菩薩已入菩薩超升離生位。而非預流耶。由得不住道一向預流行不成就故。何緣亦非一來耶。故受諸有無量生故。何緣亦非不還耶。安住靜慮還生欲界故。 又諸菩薩已得諦現觀。於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若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咒葯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 又諸菩薩於所知境應修善巧。於諸方便應修善巧。於虛妄分別應修善巧。於無分別應修善巧。於時時中應修練根。 云何所知境。謂略有六種。一迷亂。二迷亂所依。三不迷亂所依。四迷亂不迷亂。五不迷亂。六不迷亂等流。 云何方便善巧。謂略有四種。一成熟有情方便善巧。二圓滿佛法方便善巧。三速證通慧方便善巧。四道無斷絕方便善巧。 云何虛妄分別。謂略有十種。一根本分別。二相分別。三相顯現分別。四相變異分別。五相顯現變異分別。六他引分別。七不如理分別。八如理分別。九執著分別。十散亂分別。此復十種。一無性分別。二有性分別。三增益分別。四損減分別。五一性分別。六異性分別。七自性分別。八差別分別。九隨名義分別。十隨義名分別。 云何無分別。謂略有三種。一知足無分別。二無顛倒無分別。三無戲論無分別。如此三種異生聲聞菩薩。如其次第應知。其相無戲論無分別。復離五相。一非無作意故。二非超過作意故。三非寂靜故。四非自性故。五非於所緣作加行故。謂於所緣不起加行。若諸菩薩性是利根。云何復令修練根行。謂令依利軟根引發利中根。復依利中根引發利利根故。 決擇分中論議品第四 云何論議決擇略說有七種。謂義決擇。釋決擇。分別顯示決擇。等論決擇。攝決擇。論軌決擇。秘密決擇。 何等義決擇。謂依六義而起決擇。何等六義。謂自性義因義果義業義相應義轉義。自性義者。謂三自性。因義者。謂三因。一生因。二轉因。三成因。果義者。謂五果。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事用果。五離系果。業義者。謂五業。一取受業。二作用業。三加行業。四轉變業。五證得業。相應義者。謂五相應。一聚結相應。二隨逐相應。三連綴相應。四分位相應。五轉變相應。轉義者。謂五轉。一相轉。二安住轉。三顛倒轉。四不顛倒轉。五差別轉。 何等釋決擇。謂能解釋諸經宗要。此復云何。略有六種。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義。三遍知因緣。四遍知自性。五遍知果。六彼證受。又十四門辯釋決擇。何等十四。謂攝釋門。攝事門。總別分門。後後開引門。遮止門。轉變字門。壞不壞門。安立補特伽羅門。安立差別門。理趣門。遍知等門。力無力門。別別引門。引發門。何等分別顯示決擇。謂於如所說蘊等諸法中隨其所應。作一行順前句順後句二句三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 何等等論決擇。謂依八。何八。若之詞問答決擇一切真偽。復有四種等論決擇道理。一能破。二能立。三能斷。四能覺。 何等攝決擇。謂由十處攝諸決擇。何等十處。一成所作決擇處。二趣入決擇處。三勝解決擇處。四道理決擇處。五論決擇處。六通達決擇處。七清凈決擇處。八引發決擇處。九句差別決擇處。十不由功用暫作意時一切義成決擇處。 何等論軌決擇。略有七種。一論體。二論處。三論依。四論莊嚴。五論負。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 第一論體復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論。五順論。六教論。言論者。謂一切世間語言。尚論者。謂諸世間所隨聞論。世智所尚故。諍論者。謂互相違返所立言論。毀論者。謂更相憤怒發粗惡言。順論者。謂隨順清凈智見所有決擇言論。教論者。謂教導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 第二論處。謂或於王家。或於執理家。或對淳質堪為量者。或對善伴。或對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等而起論端。第三論依。謂依此立論略有二種。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種。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有八種。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結六現量。七比量八聖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謂我自性或法自性差別者。謂我差別或法差別。立宗者。謂以所應成自所許義。宣示於他令彼解了。立因者。謂即於所成未顯了義。正說現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立喻者。謂以所見邊與未所見邊和會正說。合者。為引所余此種類義。令就此法正說理趣。結者。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說。現量者。謂自正明了無迷亂義。比量者。謂現余信解。聖教量者。謂不違二量之教。第四論莊嚴。謂依論正理而發論端。深為善美名論莊嚴。此復六種。一善自他宗。二言音圓滿。三無畏。四辯才。五敦肅。六應供。 第五論負。謂舍言言屈言過。舍言者。謂自發言稱己論失稱他論德。言屈者。謂假託餘事方便而退。或說外事而舍本宗。或現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經廣說。言過者。略有九種。一雜亂。二粗獷。三不辯了。四無限量。五非義相應。六不應時。七不決定。八不顯了。九不相續。 第六論出離。謂觀察德失令論出離或復不作。若知敵論非正法器時眾無德自無善巧不應興論。若知敵論是正法器時眾有德自有善巧方可興論。 第七論多所作法。略有三種。一善達自他宗由此堪能遍興談論。二無畏由此堪能處一切眾而興論端。三辯才由此堪能於諸問難皆善辯答。 複次若欲自求利益安樂。於諸論軌應善通達。不應與他而興諍論。如薄伽梵於大乘阿毗達磨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欲勤精進修諸善品。欲行真實法隨法行。欲善攝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正觀察十二處法。不應與他共興諍論。何等十二。一者宣說證無上義微妙法時。其信解者甚為難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請問者甚為難得。三者時眾賢善觀察德失甚為難得。四者凡所興論能離六失甚為難得。何等為六。謂執著邪宗失。矯亂語失。所作語言不應時失。言退屈失。粗惡語失。心恚怒失。五者凡興論時不懷獷毒甚為難得。六者凡興論時善護他心甚為難得。七者凡興論時善護定心甚為難得。八者凡興論時欲令己劣他得勝心甚為難得。九者己劣他勝心不煩惱甚為難得。十者心已煩惱得安隱住甚為難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為難得。十二者於諸善法既不恆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脫甚為難得。 何等秘密決擇。謂說余義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余義。如契經言。 逆害於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 是人說清凈 又契經言。 不信不知恩 斷蜜無容處 恆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又契經言。 覺不堅為堅 善住於顛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又契經言。菩薩摩訶薩成就五法。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何等為五。一者增益慳吝法性。二者於施有倦。三者憎惡乞求。四者無暫少施。五者遠離於施。 又契經言。菩薩摩訶薩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凈梵行。何等為五。一者常求以欲離欲。二者舍斷欲法。三者欲貪已生即便堅執。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三二數貪。 何故此論名為大乘阿毗達磨集。略有三義。謂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
上一部:乾隆大藏經·大乘論·廣百論釋論十卷
下一部:乾隆大藏經·大乘論·王法正理論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