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太極拳起源

也說太極拳起源

魏美智

摘要:太極拳為李岩、李仲、陳王廷所共創,創拳地點在唐村千載寺,唐村千載寺為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為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

關鍵詞: 太極拳發源地:唐村千載寺 ; 陳氏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 .

作 者:魏美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畢業於鄭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現任博愛縣地名辦公室主任

《焦作師範專科學校報》2006年第三期刊登的《太極拳起源之辯》,對太極拳起源問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引起了我對太極拳起源的興趣和思考。

筆者認為,《之辯》一文站在地域的支點上進行立論和考辯,加之他們對目前太極拳的傳承史的研究不甚了了,因此片面性較多。為了澄清視聽,自己不揣醜陋,演繹成此文。

一、也說太極鼻祖李道子。

李道子,號十力和尚,唐時曾在千載寺當住持。李道子是不是太極拳的鼻祖呢?要確認誰是太極拳的鼻祖,必須找出是那種理論創造了它。太極拳是那種理論所創呢?《千載寺唐僧十力和尚傳碑》的說法是:「釋、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度無極經》、《易筋經》、《道德經》《黃庭經》《千金翼方》、導引吐納,創藝無極養生武功。」太極拳是由無極拳演化而來,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創拳基本理論也是三教的基本理論與《易經》相結合而創造的。三教者,儒教、道教、佛教也;易者《易經》也。「三教融易」就是用儒、道、佛三家的理論與《易經》相融合。

<易經>是儒家的最高經典。至聖先師孔夫子就十分推崇《易經》,他讀《易經》,常常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以致「緯編三絕」。可見孔子對《易經》的重視與推崇。

眾所周知,儒家的經典的核心是「中庸」。《太極拳論》中的「虛靈之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隱勿現」,「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不是都是講的這些道理嗎?

道家的精髓是導引吐納。《十三勢行功歌》始終貫徹了道家導引養生的思想。如「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聞靜氣騰然,尾閭中止神慣頂,滿身輕利項頭懸」等等。在千載寺還有一塊《導引圖》就是教導習武者如何循經走穴,暢達氣機,實現大小周天的。

佛家講求對立的統一,如開即是合,合即是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家的這些理念實際上是我們常講的對立統一,陰陽轉化。如《太極拳論》中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過無不及「等等。

我們再來看看史籍是如何記載李道子的。《中國佛教大詞典》的記載是:「十力,唐僧。氏里不詳,通《涅磐》、《攝論》。武德末[626]居京師,德齒俱尊。貞觀中依慧震住通泉寺,後不測所終。」「慧震,唐僧,蜀中龐氏。慧皓弟子。住梓州通泉寺,以弘三論為務。嘗於西山造石佛高一百三十尺。」從這段記載中和《千載寺唐僧十力和尚傳碑》中我們可以看到,十力和尚師承于慧震,以弘揚「三教合一」「為務」的。他所宣揚的是創太極拳的基本理論,並且創藝了無極養生武功。因此,我們說他是太極拳的鼻祖,一點並不過分。

《之辯》的作者對於太極拳的創拳理念並不了了,所以常常做出十分混亂的結論。作者在援引陳王廷的《長短句》後認為,道家思想是陳王廷創太極拳的思想基礎.,這是很不確切的、片面的。道家思想不是創太極拳的唯一思想。認為太極拳道家傳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的說法。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否定陳王廷創太極拳的歷史事實,把創太極拳的歷史記在張三丰身上,因為張三丰就是道家,我們切不能上他們的當。

二、太極拳是李岩、李仲和陳王廷所共創

對於陳王廷創太極拳的問題,過去曾有許多人持否定態度。自從唐村李氏家譜重新面世之後,對太極拳的創始和傳承有了明確的記載,特別是在李氏族人中發現了《太極拳論》等一系列拳譜、拳論後,各種謠言、猜測、演繹逐漸被一一擴清。

《李氏家譜》關於李岩、李仲、陳王廷三表兄弟創太極拳的記載,在其序言人物條目中都有記載.另外,李氏族人還保存有李氏第八世李春茂所作的《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李氏第九世李仲所作的《十三勢行功心解》,第十二世李鶴林所作的《太極拳論》、打手歌等,使目前在全國、全世界廣泛流傳的不朽的太極拳理論著作都有了母本。唐村的這些新發現震撼了整個太極拳世界,這些新發現使多少年來太極拳流源之謎找到了明確的答案。也使多年來一些人認為陳王廷沒有太極拳理論的說法得到澄清.

關於創拳時間、地點。《之辯》一文多次提到連該文作者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太極拳的創拳時間問題,提出:「太極拳是由陳王廷1644年前後創造的。」

據筆者考證,李岩、李仲和陳王廷創太極拳應在1636年之前,而並非1644年前後。認為陳王廷創拳於1644年前後是唐豪、顧留馨的推論,並沒有確切的證據。他們所提到的證據,諸如《懷慶府志》、《溫縣縣誌》、《平安縣誌》,筆者都曾查閱,發現民國二十二年即1933年纂修的《溫縣誌稿。技藝》記載有「陳王廷,字奏庭。縣東陳家溝之拳術,在明時已著名。至清初,王庭為縣學武生,於拳術更加研究,多所心得,近今所謂太極拳,即由其發揚光大,歷代相傳,成為獨得之秘。咸豐三年殲滅破縣城之敵之陳仲[shen] ,季 [shen]弟兄即為其後人」外,其他都無明確記載。從上述情況看,得出陳王廷1644年前後創太極拳的結論並非十分科學的,作者引用的資料的不確定性,說明《之辯》一文的作者所作出的結論也是不準確的。

從唐村《李氏家譜》的記載和陳家溝有關陳王廷科考案殺人案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岩李仲陳王廷創太極拳的年代是在陳王廷科考案發以前。2004年筆者陪同明史專家王興亞先生到溫縣陳家溝實地考察,問及陳王廷科考案發生的年代,陳家溝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張蔚珍說,據村內先輩傳說陳王廷科考殺人案在崇禎六年或崇禎九年,這兩年究竟那一年還沒有深入考證。結合《懷慶府志》的有關記載,如在崇禎六年或崇禎九年(丙子年)作一選擇的話,陳王廷科考案似應發生在崇禎九年,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因為那一年取士最少,說明可能出現了異常的情況。另椐《李氏家譜》記載,李岩、李仲等人於明崇禎九年逃到開封杞縣姨母家避難;陳王廷則逃到李際遇農民起義隊伍中避難,也在明崇禎九年[1636年]

由此可得出結論:李岩、李仲、陳王廷創藝太極拳的創拳地點在河南省博愛縣(懷慶府河內縣)唐村千載寺;創拳時間為明崇禎九年(1636年)前。

那麼,三表兄弟所創的太極養生功是不是太極拳呢?我們先來看《千載寺唐僧十力和尚傳碑》的說法:「創藝無極養生武功」。這裡的「武功」是什麼?如果這種功法是為了養生,他是為了提高自己本身的修為和內功,不是拳,那麼何來「以柔克剛,捨己從人」之說?怎樣柔,怎樣剛,怎樣舍己,怎樣從人?再看李春茂的《無極養生拳論》,很顯然無極養生功是一種拳術。三是從《李氏家譜》的記載看:該譜序言有「九世公諱仲諱信結陳溝姑表陳公諱奏庭三表兄弟太極門拜師結義樹志文武,竟功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十三勢、通臂功」,這裡的通臂功是指108勢通臂拳;再看對李氏第十世李元禎的記載:「早年隨父浙江讀習文武、十三勢拳、劍、槍功。」很明顯,這裡的功就是指拳術、劍術、槍術,而不是什麼養生的功法。功,在我們懷慶府還表示武藝的意思。這裡的武藝是包括武功修為和拳術層次的高低。從這裡可以看到,功,就是拳。三表兄弟所創的太極養生功就是太極拳。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這個結論:唐村千載寺是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是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這個結論實施分科學的。我們希望太極拳的研究者們要認真考慮唐村和陳家溝兩村的悠久的歷史緣源關係和李岩、李仲、陳王廷共同創太極拳的事實。在太極拳傳承史的宣傳上不要揚李、貶陳,也不要揚陳、貶李,以利於團結攜手共同前進.

三、李氏世家和李氏對太極拳的傳播。

《之辯》一文的作者說:通過對李家後人所練太極拳的考查,發現他們所練的與世傳的任何種類的太極拳都不一樣。太極拳的柔和、纏絲、彈性以及「以柔克剛,捨己從人」等,在李氏拳術中根本沒有表現。這實在是井底之蛙式偏見。其實,李氏決不是在李岩被冤殺、李仲遠走他鄉之後沒有人練太極拳了。現在,我們先來看看李氏的世家。唐村李氏受千載寺儒教思想的影響,從四世起就非常重視科舉。四世、五世均為弟兄二人,然兩弟兄中皆有一人為庠生。六世共四人,其中有貢生1人,庠生3人,七世祖共6人,其中進士1人,庠生5人;八世共十二人,其中貢生4人,庠生4人;九世李岩共有堂兄弟十八人,其中進士1人,舉人1人,貢生4人,庠生6人。唐村李氏繼承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注重武功的傳統,對族人的武功修鍊也十分重視。《李氏家譜》明確記載,李氏一至十世男丁共八十一人,其中文武雙修的有六十人,佔總人數的74%。在這六十人中以拳師為業的29人,占文武雙修人數的48.3%,他們把傳拳作為宏揚「三教合一」理論和維持生活的基本技能,足跡踏遍山西、陝西、湖南、兩廣、浙江、山東等數十個省市,結武林豪傑數以千計,帶出門徒數以萬計,並且出現了無極拳十三勢創始人和無極養生功優秀理論家李春茂,太極拳創始人李岩、李仲以及其十二世李鶴林等太極宗師。《之辯》作者是溫縣人,不會不知道曾做過大清翰林的閻萃峰[清光緒九年三甲74名進士]吧,他的後人在博愛作過副書記,閻萃峰的老師就是李鶴林的後人李嘉際。現在李嘉際的後人仍保存有閻萃峰贈給李嘉際的圖章。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李氏對太極拳的傳播。太極拳的考察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許多李氏對太極拳的傳播的作用.以前,我們常說楊氏太極拳是楊露禪在傳拳時為了照顧皇宮中的紈絝子弟、公子哥兒,將陳氏太極拳的拳架放高、拳勢放緩,發展成為楊氏太極拳。現在,李氏族人找到了李鶴林本的太極拳譜,一切不切實際的說法就會真相大白.李鶴林本拳譜「六封四閉」的「封」字,王宗岳本作「風」,王宗岳本中多了「肘底看捶」、「上步瞪腳」、「上步挫捶」、「雲手下勢」等幾個動作,兩個拳譜基本相同。這說明王宗岳的太極拳確實是出自李鶴林。

楊澄甫《太極拳選編》[中國書店1984年版]所錄楊氏太極拳套,除了撲面掌、披身踢腳等動作,和單鞭、雲手、攬雀尾等重複動作外和李鶴林的太極拳譜基本沒有差別。我們知道,一個拳師在演練拳術中,總要根據自己的習慣、愛好,對武術套路進行改進,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每個拳種都有不同的特點,只要這個拳種的根本脈絡不變,就不會改變這個拳種。所以,雖然楊氏太極拳的動作多了幾勢,並沒有改變李鶴林的太極拳譜的要旨。

我們再把李鶴林的太極拳譜與武禹襄本[李亦畲藏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版《太極拳譜》]太極拳譜加以比較。李亦畲藏本武氏太極拳譜和李鶴林[李立朝藏本]太極拳譜基本不差。李立朝藏本的「雲手」「扇通背」,李亦畲藏本作「紜手」「三甬背」,除了字的寫法外,基本沒有什麼差別。

另外,萇乃周是李鶴林的弟子,熟知萇氏拳術的人都知道,萇氏的24字拳就是千載寺的「八勢」演化的。

從楊氏、武氏兩家所傳的太極拳譜看,他們所宗的拳譜,正是李鶴林傳授給王宗岳的太極拳。楊、武兩家都是陳家的徒弟。他們的武術都是陳家所傳,我們從中可以作兩方面的推論:[其實,在數十年前唐豪就已經有此結論]

1.陳長興、陳清平所傳授給楊露禪、武禹襄的就是李岩、李仲、陳王廷所共同創造的太極拳。如果說陳、李兩家在拳術上有了不同,那麼,陳長興、陳清平所傳楊、武兩家的正是李鶴林傳王宗岳的太極拳。說明陳、李兩家在拳術上有了交流。有人會說,既然陳李兩家拳術有了合流,那麼,陳家為什麼沒有李家的《太極拳論》?李家為什麼沒有陳家的炮捶?我認為,這正反映了陳、李兩家的純正風氣。李家有李家的東西,陳家有陳家的東西,互相學習但不抄襲,決不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再者,李家有李家的家規,「未成名器,勿名師門」。如《和式太極拳譜·和氏家傳老譜點注》中所錄陳清平傳《太極拳論》,其來源於王宗岳所傳的太極拳理論,但該拳譜就記有「本篇為無名氏所著」的內容。

2.陳長興傳楊露禪、陳清平傳武禹襄的太極拳理論是唐村李氏的太極拳理論。從楊氏武氏現存的太極拳理看,其所宗的正是李氏的太極拳理論,如十三勢行功歌、打手歌、十三勢論、《太極拳論》等等。這說明陳長興不僅有家傳的陳氏武功,而且也接受了李氏的武功和武術理論。陳李兩家的合流在太極拳的傳承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太極拳推陳出新,流派紛呈,產生了楊氏、武氏、趙堡、萇氏等太極流派,這在太極拳的傳承史上是一件歷史性的大事。

從《之辯》一文看,其並不清楚這些歷史。李氏流傳下來的太極拳套路有很多的,這需要我們慢慢深入挖掘、整理。我們的工作還剛起步,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太極拳在李家並沒有失傳,現在不僅有拳術套路多種,而且拳、劍、槍、棍、刀都有,並且也不止太極拳一種拳術。只是暫時沒有大家式得人物罷了。唐村李氏的太極拳和陳家溝一樣都是在解放以前中斷的。只不過陳家溝在解放以後很快恢復了,而唐村沒有得到恢復,沒有出現高端人才罷了。

四、「餘論」的悲哀。

《之辯》在文章後邊畫蛇添腳作了個「餘論」,這個蛇腳卻充分暴露了該文立論的淺薄。「陳王廷生活在黃河邊,咆哮的黃河會形成無數個旋渦,它們無堅不摧,卻又深合太極之理,[太極圖實際上就是洛河和黃河交匯而形成的]而陳式太極拳中的圓與纏絲有可能來源於此。」如果說早期的太極圖和太極理論有可能由此產生的話,到明朝末年,該理論已發展到相當程度時,再從這裡尋找陳王廷創太極拳的靈感和理論淵源的話,簡直就如大學本科生重去小學學1+2=3一樣可悲。陳王廷是文、武秀才,難道他能放著豐富的「三教合一」文化不學而舍本求末嗎?沒有豐富的文化素養和武術素養能創出太極拳嗎?其二是「千載寺是武林聖地,它是無極拳的發源地,它有『武學傳統和其深厚的武術文化』具有『深厚的武術文化積澱。』但是,正是在這樣的武術文化傳統中,才不可能創造出太極拳。」這實在是一種高論。按照這種邏輯沒有武術文化傳統的地方就能創造出太極拳,那麼請問作者究竟要把陳王廷放在什麼位置上?其三是所謂「李家記錄有些『誇大』之說」。筆者認為,學者為文必須以擺事實講道理為宗,大膽立論,小心求證,以理服人,不能動不動就胡言亂語,說什麼『誇大』了『水分』了,不能說不服人就把人罵服,這是研究者所必須應有的態度。


推薦閱讀:

茶的起源與 茶韻 悠悠
東初法師:中國佛敎宗派之起源及其盛衰
貓是什麼時候就有的?什麼時候起源的?
民主化浪潮:起源與擴張
探秘:元旦日的起源

TAG:太極拳 | 起源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