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拿什麼拯救你,日益淪喪的道德

拿什麼拯救你,日益淪喪的道德2011年10月22日 14:41:47分類:未分類

  看到佛山小悅悅的遭遇後,大量網友表示了憤怒,一時間在微博等平台上,滿屏都在聲討佛山18個路人,紛紛表示他們冷血,是禽獸。  中國最大的悲哀,不在於悲劇本身,而是悲劇總不斷重複。面對如此人間慘劇,大家悲憤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總是遇事大罵,罵完吃飯。輕易地激動,又迅速地遺忘,不去探尋事件背後的根源,那我們的憤怒是否太廉價了?對他人進行道德批判是最簡單的,也能體現自我的高尚。但道德不是用來「綁架」別人的,而是用來律己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用輿論綁架的方式,阻塞了社會改良和向善的路。  有媒體倡議「請停止冷漠」。但是否有想過,以助人為樂為傳統美德的中國人為什麼不敢「見義勇為」積極行善?無非是法律的無動於衷。小悅悅事件發生後,相信每個人都會聯想到南京彭宇案、天津許雲鶴案。人性本善,相信很多人想要去扶起跌倒的老者、想要抱起癱倒在地的小悅悅,但他們的內心肯定會掙扎,會提醒自己,做好事有風險。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任何人都有權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才去考慮幫助別人。法律不為好人撐腰,社會不對好人撫慰,人們變的冷漠甚至冷血就是必然。如果彭宇案後有關方面能夠警覺,糾正相關法規和法律執行層面的錯誤,並制定明確的法規獎勵和鼓勵見義勇為,相信世風不會如此。  人們都在談論道德。如果僅依靠道德就能約束人的行為,還要法律幹什麼?「以德治國」仍是人治,只有法治,才可以重塑道德體系。小悅悅事件應該考慮的是法律和責任問題,首先追究監護人的責任,其次是肇事司機。西方國家對兒童的保護非常全面和苛刻,比如加拿大就規定未滿12周歲的孩子不能獨自一個留在家中,否則被舉報或發現,父母將可能被政府剝奪對孩子的監護權。中國也有相似的法規,但根據國情限制,從未被嚴格執行過。按照中國的社會文化和傳統觀念,小悅悅走了,她父母無疑是最悲痛無助的,如果此刻再去審判她們,有些不近人情。但「刮骨療傷」固然殘忍,卻能喚醒公眾的意識。只有讓法律和相關體系不斷完善,才能更好的保護兒童福利,避免類似小悅悅這樣的悲劇重演。  當然,法律是固定的,而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當一部法律被制定出來時,它就已經滯後了。我們不能總是依靠法律去調整社會關係。國人的冷漠只是社會整體道德萎縮的「果」,我們不能總去譴責「果」,而不去追問「因」。  中國正處於歷史的轉型期,社會遭遇文化道德真空的挑戰。見死不救在如今的社會中並不少見,比如患者因無力繳納治療費,被醫院拒之門外並最終導致死亡的事件頻生;今年四月發生在上海機場的留日學生刺母案和最近的西湖救人事件,都是「國人圍觀,老外施援」。這一幕幕都刺痛國人的心。  中國人冷漠,其根本的「因」仍然跟制度不公有關。孟德斯鳩曾說「在人民完全無權參加政府事務的國家中,人民變成冷血動物,他們迷戀金錢,不再熱衷於國事。人民只會為某位演員而狂熱。」社會的不公,會扭曲人的良知。當權力凌駕一切,官員們貪污腐敗成風,社會風氣又怎麼會好呢?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也反映了執政者的道德水平。中國是一個上行下效的社會,這是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如果政府官員都不受道德的約束,如何要求人民去嚴守道德?  記得有哲人這樣說過,「道德是靠不住的,良知是靠不住的,惟有常規有效的制度,才是最可靠的銅牆鐵壁」。凡有特權的地方,道德就會慢慢被腐蝕。所以說,單純的道德教育、呼籲和譴責沒有多少價值的,法治才是現代社會的基礎。只有制度化,依靠法治,保障公平,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如溫家寶總理所說,建設一個「公平合理」、人民幸福與尊嚴得以普遍實現的社會,才可從根本上重塑國人的信仰和道德體系。    


推薦閱讀:

納粹元帥戈林弟弟拯救數千名猶太人生命
身為作家,他想拯救拉丁美洲被劫持的記憶
拉里·戴蒙德:美國該如何拯救「衰退中的民主」
十二星女拯救愛情妙法
真人秀能「拯救」中國的綜藝節目嗎?

TAG:道德 | 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