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雅詩社詩會學習資料(2014-2)
06-18
牛筋草 14-02-22 12:04:11看高手過招,或有啟發:高山如何彈到今——與評贊了凡先生《知音》的王柱山先生商榷笠翁徐詠齡很想附議論者所論,然在細品詩作之後,結論卻是不敢苟同高論。的確,高山流水覓知音,古來吟者多矣,立意雖有不同,但知音難覓的立意卻是屢見不鮮。因而,了凡先生這首七律的立意既不深邃,更不清新。且不說古今的詩人,單說當下吾愛,就有不少詩友寫過這一題材,且立意也是知音難覓。既然如此,王柱山先生何以如此讚美了凡這首七律呢?難道僅僅因為「了凡先生是52翹楚」(詩友黑牛語)嗎?其作也是翹楚嗎?然而,我們已經分析過,作品的立意並不深邃更不清晰呀!那是否藝術形式另有造詣?好,那就讓我們看看這首《一首高山彈到今》的藝術形式。對仗,是七律的重要特徵之一。這首七律的對仗不僅不工,而且根本就是失對。先看頷聯。春與和、前與寡、誰與難、寒梅與伯雅,在此,「春」是名詞,小類時序詞,「和」是動詞,「前」是方位詞,「寡」是形容詞,「誰」是代詞,難是副詞,寒梅是偏正結構,伯雅是並列結構,詞性均不同,結構也不同,詞類更不同,何言對仗工穩?再看頸聯。風與空、流與響、騒與醉,在此,「風」是名詞,「空」是副詞,「流」是名詞,「響」是動詞,「騒」是名詞,「醉」是動詞,也詞性均不同,結構也不同,詞類更不同。如此失對,論者卻美贊「對仗工穩」。用典,不是不可,而是要必須,要恰如其分,適可而止。此詩用典過多,幾乎句句用典。不僅致使詩作蒼無血肉、筋骨外露,而且影響了讀者的欣賞。更遺憾的是,有的典故意象遊離於詩作的意境之外,與「尋覓知音」立意毫無關係。如頸聯的赤壁典故,即使西湖典故,亦非恰如其分,貼切詩意。寫此短文,無意與任何人作梗,只想實踐我的銘言:真誠為詩,真誠為論。附:一曲高山彈到今——賞析了凡詩歌《知音》王柱山知音了凡哪得人心同我心,未經弦動便知音。春前誰識寒梅意,和寡難珍伯雅琴。赤壁風流騷客去,西湖空響醉翁吟。朝雲漸遠人將老,一曲高山彈到今。首聯詩人以仁者之心求同道。怎樣才能得到相悅的心靈之音,詩人用樂弦來告訴遇知音的方法。識曉樂曲的高手無需彈奏便知道對方,這是識樂器識人的途徑。知音的心靈是相通,就像一個劍俠從對方的劍氣中能感受到對手的力量一樣。知音難覓,琴瑟相協的知音固然好,但更難得的知音是不露聲色,單憑氣息就能感應到的。這一聯的對句不俗,詩人的境界技高一籌。頷聯詩人舉了梅的例子。梅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被譽為傲雪不屈的象徵。詩人擷取了這個尋常的事物,但尋常中又不尋常。事物是尋常的,不尋常在於被欣賞者生長在特定的環境中。立春前的梅高格遺韻,不是清閑的人能入其境,悟其魂的。只有像能奏出和者少,難以珍藏的妙琴聲的俞伯牙才能領會梅的心意。寒梅、伯雅琴聲,這兩個意象的出現是源於兩者都有孤獨的特質。孤獨有時是一種境界,一種不與世爭的超然物外的心境。這一聯與第一聯形式上類似,都是一問一答。頸聯詩人由眼前景追溯歷史人物。赤壁是一張歷史名片,它承載著眾多的歷史內涵,與赤壁有關聯的人物和傳奇不勝枚舉。詩人一句而概之。游赤壁詠赤壁的蘇軾,赤壁烽火中運籌帷幄的周公瑾等這樣的文人才子、改變歷史命運的英雄,現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雖然一去不復返,但是他們永遠活在詩人心中,成為詩人的隔世知音。西湖,一個神話般的地方,白居易,蘇東坡都曾在這裡留下了佳話。他們跨越兩個朝代,但心繫國家百姓的志向是相同的。他們都已彪炳史冊,只有他們駐足的白堤、蘇堤在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在詩人的腦際中,《醉翁吟》這樣的雅樂在悠悠地迴響,它在敘述著歷史的滄桑。這一聯詩人舉了兩個意象,一個是赤壁,一個是西湖。這兩個意象一個如傲冬的寒梅,一個似高雅的琴聲。這一聯對仗工穩,承載了上一聯的寓意。詩人情思未了,在尾聯繼續追憶古人。朝雲,蘇軾的愛妻王朝雲。蘇軾與王趙雲纏綿悱惻的故事流傳至今。王趙雲是陪伴蘇軾後半生的有情人,也是蘇軾的精神支柱。在王趙雲去世後,蘇軾也不久於人世了。詩人沒有直寫兩人的故事,而是用漸遠、將老兩個副詞來表達一種惋惜又不可避過的心情。讀起來嘆而不傷,足見詩人駕馭文字的能力。最後一句詩人引用高山流水的曲子來表現自己對知音的渴求。知音難尋,但詩人從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許詩人曉得只要雅樂不息,知音就會永存人間。自古有關知音的詩詞不少,但要寫出新意不容易。尋常有序意象的組合展示了詩人的美好情懷。詩人在引經據典中道出心聲,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頭,這首詩有較強的的感染力。 |
推薦閱讀:
※佛郎機大炮:明代學習外國火器的熱潮
※學習陽宅先從何處入手?
※學習銷售員的銷售技巧,積累自己的銷售經驗
※運動會的廣播稿50~100字應該怎麼寫?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五十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