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皇帝,大睿之君,屢棄皇位如撇履,終換李唐刼後生

中國古代帝王中,大體分這麼幾類:最為人稱道者,一定是雄視天下,大有作為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主;其次者,則為治國理政有所作為的明君賢帝;再次者,就是那類無所作為,軟弱不爭的無能之君:最次者,則為荒庸無德,害國禍政的昏君了。

古代歷任皇帝各屬哪一類?大多名至實歸,無須今人評說,這是因為幾乎每位皇帝的廟號、謚號已基本將之蓋棺定論了。然而,其中也有被今人質疑名不符實者。為詳明其事,且將古代皇帝之廟號、謚號的基本情況略述如下:

古代皇帝的廟號、謚號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皇帝廟號最先出現於商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對逝世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以廟號稱呼的內容,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一般來說,開國君王往往廟號為「祖」,而繼嗣君主有治世才能者則廟號為「宗」。

周朝時,以謚號制度代替了廟號之稱。秦朝時,則皇帝廟號、謚號皆廢止。到漢朝劉邦時,方又恢復了皇帝廟號、謚號之制。唐朝則承漢制,除了少數短命皇帝及亡國之君外,一般都有廟號及謚號。而皇帝廟號、謚號之立,是於皇帝逝後,先由朝廷禮儀官擬議名號,然後經繼位皇帝認定而頒布的。

漢唐時稱呼皇帝,一般將廟號置於謚號之前,二號一起構成已逝皇帝的全稱。但是,因唐朝時謚號不斷加長,所以唐宋之期一般皆以廟號稱呼已逝皇帝,如唐高祖、唐太宗、唐睿宗、宋太祖、宋太宗等。

雖然廟號不似謚號有明顯的前述「四類」帝王之分,但其亦含褒貶之義。如唐朝皇帝廟號中稱高祖的李淵,稱太宗的李世民,則是大有作為的開國皇帝及奠基聖王。玄宗李隆基、睿宗李旦、憲宗李純等要麼是開創了盛世,要麼是挽救了唐室,要麼是中興振唐。而唐帝中那位賭球選官、嘻戲誤國,在位時幾乎一直流亡的李儇,則只能得廟號僖宗。將李唐皇位禪讓朱溫且被毒死的李柷,其廟號則非哀宗莫屬。

然而,古代皇帝帶有褒貶含義的廟號,也引起了今人的不同看法和評價,比如對於李旦得立「睿宗」廟號,則看法不一。「睿」者,智也。所以有觀點認為,屈從於其母武則天膝下,眼看武則天改唐為周而不爭;當了皇帝卻不作為,反而主動辭去皇位安身保命;以皇嗣之身,本有機會再登皇位,卻主動推讓給其兄李顯;「神龍革命」後,武則天還政李唐,李旦與妹妹太平公主聯手將其兄李顯扶上帝位,身為大權大握的安國相王和太尉,李旦卻不敢擔當天命人望,面對無能治政的唐中宗李顯和欲作武則天第二的韋皇后黨眾,其竟退避三舍;中宗李顯逝後,李旦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一舉剿滅了韋氏亂黨,李旦雖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硬推上皇位,其又縱容太平公主專擅朝權,竟又順水推舟地將皇位交給了身處險境的李隆基。因之,今人有觀點認為,這位一生中二登帝位、一辭皇嗣、三讓天下的李旦,其實有負其子李隆基上之的「睿宗」廟號。

那麼,問題來了。唐睿宗李旦是古人認為的睿智皇帝呢,還是當今有人認為的軟弱無能、不敢以天下為己任的庸主呢?這需從其二登帝位、一辭皇嗣、三讓天下的史實中辯析求解。

唐睿宗李旦,初名李輪(李旭輪),是唐高宗與武則天最小的兒子,出生不久便被封為殷王。李輪成年後,謙恭好學,歷封豫王、冀王、相王。永淳二年(683年),李輪改名為李旦。李旦曾二登帝位,為大唐第五、第七任皇帝,史稱唐睿宗。終李旦一生,尊巔辱極交相更位,血火榮華無預卒臨,其雖乏太宗、玄宗的文治武功,卻以三讓天下而知聞於史:

始料未及卒登帝位,無爭天下一讓再讓

唐高宗李顯於弘道元年(683年)12月逝後,李旦兄李顯繼位為唐中宗,但二個月後的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即被其母則天皇太后廢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皇帝,即史稱睿宗的大唐第五任皇帝。這是李旦做夢都未想到的情況下突然成為皇帝。然而,李旦名為皇帝,實為傀儡,朝政國治等天下大事,皆由臨朝稱制的則天皇太后裁決。

睿宗即位一年後的唐垂拱二年(685年)正月,武則天下詔書「復政於皇帝」。睿宗本可藉此名正言順掌治天下,但是,其知皇太后非真心「復政於皇帝」,隨即李旦公開奉表皇太后:「讓治天下」。果然如睿宗所料,武則天根本無意「復政於皇帝」,而是逼李旦表態讓位於其。見李旦還算聽話,武則天仍允李旦為傀儡皇帝,己則進一步專擅皇權,實領朝政。

武則天經過改東都為「神都」、「拜洛授圖」為聖母臨人,大規模殺害、除職李氏宗室而重用武氏族人等一系列輿論、人事準備後,於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唐為周,自稱聖神皇帝。唐睿宗李旦公開辭皇帝號,且請改李姓為武姓。武則天以李旦識時務,非未加害之,且立其為皇嗣(太子)。

審時度勢暗保李宗,無欲皇位又辭皇嗣

李旦雖讓出皇位降為皇嗣,且改李姓為武姓,但武氏宗人對此並不認可。武則天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雖已身居高位,但仍欲為繼嗣太子,且屢言姑母則天皇帝:「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請立武氏為太子。」武則天對廢李旦皇嗣之位未決。李旦則不動聲色,對武承嗣、武三思所為聽之任之,視若不見,但絕口不提讓皇嗣於武氏。在宰相狄仁傑等勸說下,武則天未廢李旦皇嗣之位,卻在聖曆元年(698年)三月,召被貶為廬陵王的李顯返洛陽。是年九月,李顯返洛陽後,李旦即固請辭皇嗣,請讓太子位於其兄李顯。武則天允其請,以李顯為太子,以李旦為相王。

身不由己復登大位,無心極權三讓天下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武則天被迫傳皇帝位於太子李顯,史稱為唐中宗。是年二月,李顯復國號為唐。李顯重登帝位後,即立韋氏為皇后,並允急欲專權的韋氏參與朝政。韋後亂政,再加上欲為武則天第二的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的妄行肆為及武氏餘黨不甘失勢,使得中宗朝自始即陷於動亂不寧。擁李顯複位的李旦於復國號為唐當月,即請辭太尉及知政事。中宗允李旦所請,欲立之為皇太弟,李旦又固辭不受。其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顯之子李重俊不堪韋氏及安樂公主迫害,而於中宗景龍元年發動政變,卻因韋氏勢大而兵敗身死。

中宗景龍三年(710年)五月,韋皇后及其女安樂公主合謀進毒,致中宗於六月駕崩。是月,李旦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一舉翦滅韋後及安樂公主黨眾,迫使繼位中宗的少帝李重荗讓皇帝位於相王李旦。睿宗重登帝位後,又面臨太平公主專擅朝政,欲廢太子李隆基的亂局。

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四月,睿宗欲讓位太子,召三品以上朝臣曰:「朕素懷淡泊,不以萬乘為貴,囊(前)為皇嗣,又為皇太弟,皆辭不處,今欲傳位太子,何如?」眾臣不應,方止,但自此下制:「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唐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太平公主欲離間睿宗與太子李隆基關係,別有用心進言睿宗:「帝座有災,太子當繼位」然而睿宗聞言,非但未疑太子急於搶位奪權,反而借磨下驢,順水推舟,以「轉禍為福,以消帝座之災」為由,強下制傳位太子李隆基。睿宗此舉,既借太平公主之口傳位給了李隆基,又防止了因李隆基繼位而與太平公主,及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矛盾的突然爆發,也為李隆基在與太平公主之爭中贏得了皇帝之尊的主動態勢和必要準備時間。李隆基則不負父望,終剿滅了太平公主亂黨,開創了開元盛世。

由上可知,唐睿宗五十五年的帝王經歷和人生過程實屬不易,其作為李唐皇帝及宗室,卻身處唐代最為險惡,甚至是中國古代極為險惡的朝政中。周旋於武則天、太平公主及韋氏、安樂公主這二撥皆要革李唐之命、對李唐宗室誅除欲盡淫威下的李旦,若不審時度勢設法自保,就其所處敏感地位來說,如不讓位於武則天且改李為武;如不讓出皇嗣之位;如不請辭皇太叔、太尉及政事;如不固辭皇帝位而安撫太平公主;如不借太平公主之口果斷傳位於李隆基,其則必如中宗太子李重俊等李唐宗室,早亦身家性命不保。如此,何來保李唐繼統宗室李顯等於武氏翼下?何來讓皇嗣於李氏宗室的中宗李顯?何來扶李顯登位復唐?何來以柔克剛,剿滅韋氏?又何來借勢而為,傳位於李隆基之舉?

綜上所述,唐睿宗李旦可謂是皇帝中的另類,古代皇族中名符其實的「睿」者。看似其無欲無志無能無為,甚至總似混日熬年而任人拿捏擺弄的傀儡。實則,李旦卻以不動聲色的大智若愚留痕於史,並以其獨特的度勢觀、權位觀,謀略觀,給古今逐欲競位的權謀者,留下了一部不同尋常的另類鏡鑒。


推薦閱讀:

李自成怎麼沒能成功穩坐一天皇帝?
中國歷代皇帝
【百家講壇】 末代皇帝溥儀系列之02兩宮駕崩
清朝皇帝的祖墳-永陵風水探玄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願意與皇太極議和?

TAG:另類 | 皇帝 | 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