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知識入門速成手冊
06-18
(一)漢民族服飾研究中國這樣一個古老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主體民族漢族更是創造了無數燦爛文明。衣冠服飾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是集中體現了漢族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漢服的概念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準所以漢服的界定標準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愿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範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漢服的來源由於我們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民族,所以儘管商周確實存在過較為接近對襟的式樣,但整體上我們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選擇……這是交領右衽的由來。至於長袖和寬袖,可能是在財富積累後上層產生的習俗,但由於當年孔子重視大袖(縫掖之衣)所以成為了士人裝飾的必備元素和突出特徵(當然,也反應了我們的生活觀念)。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原始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出現了一個質的變化,從無階級社會過渡到了階級社會。從此,衣冠服飾便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黃帝時代冕冠的出現標誌諾燃兜牟畋穡加辛飼鴯蠹捻腠輳鴇骯蠹饔蟹直穡飾制度逐漸形成。漢服的基本特點男裝的式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漢服的流變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男服):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鬆。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女服則曲裾袍服。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秦代服飾: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準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女服則曲裾深衣,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西漢服飾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在資料中有很多反映。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魏晉南北朝服飾: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洒的效果。唐朝服飾:漢族男服的另一個式樣-----圓領窄(寬)袖袍衫。頭上的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唐朝漢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飾,上襦下裙。對後世女服影響很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五代時期服飾:基本沿襲了唐朝服飾。從《韓熙載夜宴圖》圖中可以看出一些大致情況。男子除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襆頭著襕袍,襕袍的顏色,一律用綠色,似與當時的制度有關。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故有一些彈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韓熙載本人,則頭戴紗帽,身穿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圖中婦女服飾,也符合當時的實情,以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腰間一般都用絛帶系束,餘下部分下垂,形似兩條飄帶。披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長度大約在三至四米之間。宋朝服飾: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圓領式樣,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變的寬大。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明朝服飾: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二)一個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卻不多。中國56 個民族中,藏族、蒙族、維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唯獨漢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在不少情況下顯得比較尷尬。比如1964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俗稱「大團結」,票面上的各民族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著中山裝。再比如1987 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描繪了中國人口總數在百萬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圖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裝,唯獨10元券上面的漢族和1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著同樣的服裝。甚至不少中國人有這樣的印象:穿民族服裝是少數民族的象徵。其實漢族並非自古以來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相反漢族古時的民族服裝還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戰國時代,漢族的民族服裝基本定型,這就是寬衣肥袖的漢式服裝。寬大的衣袖是漢式服裝區別於其他民族服裝的最大特點,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東西往衣袖裡一塞,用手捏住袖口東西就不會掉出來,和西裝的衣袋相比,漢式服裝的衣袖可以放更多的東西。古時有個著名的孝子(名字一時想不起來),是個窮書生,到一個財主家做客時,財主請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備就偷了幾個橘子藏在衣袖裡。可是他臨走前向財主作揖告別時,忘了衣袖裡面還有偷藏的橘子,沒有用手捏緊袖口,結果一作揖橘子就滾落出來。旁人都嘲笑他偷橘子,他卻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詞地說:「我家老母從來還沒有吃過這樣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獨享美味,所以想拿幾個回去讓老母嘗嘗。」旁人聽後立即由嘲笑轉為肅然起敬,盛讚該書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為人們孝行的美談。可惜今人不象古人那樣孝順了,現在如果有人偷了橘子後以同樣的借口解釋,不會被人們當作「孝子」來讚歎,而是當作 「笑子」來嘲笑。漢族服裝的另一個大特點就是不用衣扣。但由於沒有衣扣,所以必須用一根寬腰帶把衣服束住,才不至於敞胸露懷。當時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階層穿「短衫」,上身穿的叫「 衣」,下身穿的叫「裳」。現代漢語中仍有「衣裳」一詞,但口語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稱「褲子」。對於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讀書人,一般則穿「長衫」,即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的袍服。從漢代起袍服被用於朝服,此後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寬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漢族服裝作為朝廷官員的正式服裝,寬衣大袖的服裝也成為中原地區漢民族文明的一種象徵。寬衣大袖的漢族服裝,也反映了漢族對生活的人生觀,即追求悠閑清凈的安祥生活,不喜歡搞激烈冒險的活動。寬衣大袖的服裝,對於觀月賞花、吟詩作畫、撫琴下棋的悠閑生活是再合適不過,但穿這樣的服裝搞騎馬打獵等激烈活動就非常不便了。自古以來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多採用窄袖緊身的服裝,以適應他們喜歡騎射冒險的生活方式。戰國時趙武靈王曾經想推行窄袖緊身「胡服」,但由於傳統勢力太大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窄袖緊身的胡服也曾風行過一時,但並沒有對傳統的漢族服飾造成很大影響。寬衣大袖的漢族傳統服裝到了清代時突然絕跡。這倒不是漢人主動拋棄了自己的傳統服裝,而是在清廷入關後被迫剃髮易服。在推翻帝制後,人們又重新開始考慮中國國服。革命黨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裝問題上也考慮採用西洋式的服裝式樣。辛亥革命時的革命黨人多為留學日本的留日生,那時日本大學的學生一般都穿學生服,據說孫中山本人為了躲避清廷偵探的耳目,在日本時也常穿學生服化裝為學生模樣,因此革命黨人對日本大學的學生服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根據日本大學的學生服為原本,稍微改動了一下式樣,就為大漢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裝:中山裝(有心者看一下魯迅等人留學日本時的學生服照片,就可以明白中山裝與學生服的相似程度)。中山裝得到了革命黨人的一片喝采,但普通民眾的反映卻是冷水一壇。當時中山裝除了革命黨人外,並沒有在民間掀起一場中山裝熱。袁世凱北洋政府中的武官穿軍裝,文官穿西裝,也沒有採納中山裝作為正式官服。不過袁世凱當皇帝時,根據漢式傳統服裝設計了寬衣大袖的皇帝服和大臣服,但這些服裝也和袁世凱的皇帝夢一樣一現即逝。普通民眾的思想遠比革命黨人保守,在服裝改革問題上也沒有走激進的道路,而是選擇了漸進的改良主義。民間服裝設計師結合傳統滿服和外來西服的特點,設計出了多種款式的新式服裝,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旗袍」。本來旗袍是指旗人(不論男女)穿的袍服,但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後興起的新式女裝。這種新式女裝是在舊滿式女旗袍的基礎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緊身合體,並加大了服裝外露程度,充分顯露出女性的身體曲線美。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學生中開始流行,一時間穿新式旗袍成為新時代新女性的象徵。到1930、194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期,成為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革命黨人提倡的中山裝太為西化,沒有什麼東方的特點,外國人也沒有把中山裝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來理解。而旗袍則東方風味濃厚,得到了世界的承認,博得一個洋名 「CHINA DRESS」,旗袍所用的小布扣也被稱為「CHINA BUTTON」。雖然中山裝是一種脫離民眾的長官欽定民族服裝,並沒有得到廣大漢人的認可,沒有在中國流行起來。可是共產黨上台後,情況為之大變。思想更為西化的共產黨人開始半強制地推行中山裝,各種款式的服裝紛紛消失,中山裝(亦稱人民服)一夜之間變成了中國人的標準服裝。還有一些不明底細的外國人稱中山裝為毛服,因為中山裝是毛澤東時代流行起來的服裝。這次服裝改革雖然沒有採用「留髮不留頭」的暴力方式,但強制的氣氛也相當濃厚。毛澤東時代西裝代表資本主義,旗袍代表封建主義,誰敢冒被批鬥之險穿西裝或旗袍?儘管大多數中國人並不喜歡中山裝,但在強權的壓力之下,中國人還是順從地改穿了中山裝。從中國曆次的服飾大變更也可以看出,漢族是一個容易向強暴低頭的民族。毛澤東時代過去後,服裝也得到解禁。雖然旗袍等1930、1940年代的流行服裝沒有起死回生,但西式男女裝開始流行,以前半強制穿上的中山裝又重新被送入服裝博物館。1950年代穿中山裝代表思想進步的革命青年,1990年代穿中山裝卻變成了思想守舊的老頑固象徵,就連當年穿中山裝鬧革命的老幹部們,也多半換穿了西裝。現在中國除了一些特別偏僻的地方,已很少看到中山裝的蹤跡,也再見不到專門生產中山裝的服裝工廠了。看來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中國漢人設計的民族服裝中山裝,始終沒有得到廣大漢人的認可。雖然說洋人把旗袍稱為「CHINA DRESS」,但漢人們都明白旗袍不是漢人的傳統服裝。儘管傳統的漢式服裝在中國絕跡,卻在東鄰日本生根開花。日本在推古朝代,漢族服飾就逐步進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國大量派遣「遣唐使」後,日本更是積極引進唐朝漢式服飾,日本民間也大舉流行所謂「唐風」服裝,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漢式服飾基礎上形成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在日本的「和服」倒更應該稱為「漢式服裝」,因為和服的歷史比漢式服裝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漢式服裝的仿製品或翻版,完全繼承傳統漢裝寬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徵。女式和服採用寬大的腰帶束住衣服,腰帶要在背後打個結,打結的花樣多種多樣,有的看上去像個小包袱,以至於有人認為日本女人在和服後面背個小包。日本人對和服有特殊的鐘愛,雖然一般日本人平時都穿西式洋服,但在節日慶典活動時,很多日本人還是要穿和服。如果有人看過1993年日本皇太子成婚時的身穿和服「御照」,就可以緬懷一下中國古代漢族王朝寬衣大袖官服的感覺。但現在漢人已無法討還自己發明創造的漢式服裝的發明權,世界上已把和服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裝,洋人也按照日文發音把「和服」成為「KIMONO」。真正漢人發明創造的寬衣大袖服裝被稱為「和服」,而和漢人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旗袍倒被稱為「CHINA DRESS」,這也是歷史對漢人的捉弄吧。現在世界各國都以穿西裝為主,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穿基於西式洋服的各種款式服裝,但在節日慶典活動時,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中國漢人即使在春節這樣的純粹漢人節日時,也找不出合適的民族服裝,只好用穿新衣服的方式來濫竽充數。儘管漢人總是自豪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可是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民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亦是讓人難於置信。不過好在漢人的自慰精神旺強,很少有漢人為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而感到難過或羞愧:「沒有就沒有吧,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又怎麼樣?」08:36 虎王(三)漢服的周邊傳播日本和服:在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進入最重大的時期,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在此後的歷史變遷中,小袖由內衣變為外裝,和服的袖筒變短變長,腰帶變窄變寬,花紋圖案不斷翻新,染織工藝日益精製豪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將和服又稱為吳服,在許多教授和服飾學校里,都要講述和服來源於中國隋唐文化的歷史知識。日本和服是從中國引進的,和漢服重要的不同在於:男裝基本相同,只是袖口稍短稍窄些,下擺緊湊些。自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男子穿和服的越來越少。今天日本穿和服的更主要是女性。女裝不同點在於和服後面有背包,袖口同樣稍短稍窄些,下擺緊湊些,腰帶寬些,還有服飾上的花紋有日本本民族的特色。日本婦女頭型和所穿的木屐和棉襪也是唐朝時期漢族婦女的傳統,今天在中國已難尋蹤跡,但在日本卻生根發芽。高麗服飾:韓國宮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許多華麗的裝飾。與漢族服飾相似,但是裙子比較寬鬆、而且蓬蓬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3分鐘按摩操速成巴掌臉_
※越短越時尚 酷夏熱褲流行速成搭配
※四柱斷命速成口訣(3)
※屏蔽那些急功近利的人 ,把日子過踏實點
※頂尖業務員速成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