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懂這些詩詞,你的冬天就不會冷!

冬天是肅殺的,也是寒冷的。但是在古人的一些詩詞中,冰冷的寒冬往往泛溢著一股融融的暖意。

讀讀這些詩詞,你的冬天就不會冷!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卧,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雪梅·其二

宋代: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摩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真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青松

現代: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作者借物詠懷,表面寫松,其實寫人。寫人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寫那個特定時代不畏艱難、雄氣勃發、愈挫彌堅的精神。作者寫松是把它放在一個嚴酷的環境中,一個近乎劍拔弩張的氣氛中,我們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爭。我們似乎像松一樣承受壓迫,又像松一樣挺直起來。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為充溢其中的豪氣激蕩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來。在壓與挺的抗爭中,我們似乎同時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滌盪,因為在這種抗爭中,展現了那個時代飛揚凌厲的熱情,展現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邯鄲冬至夜思家》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只是用敘述的語氣來描繪遠客的懷親之情。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二是構思精巧別緻:首先,詩中無一「思」字,只平平敘來,卻處處含著「思」情;其次,寫自己思家,卻從對面著筆。

山中雪後

清代:鄭燮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山中雪後》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牆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後的寒冷,寫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嘆。

對雪

唐代:高駢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岐。

這是一首借景抒懷之作,寫得別具一格。

詩人坐在窗前,欣賞著雪花飄入庭戶,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變成了潔白的瓊枝,整個世界都變得明亮了。於是詩人想到此時如果登上高樓觀賞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嶇(qíqū)難走的道路都將被大雪覆蓋,展現在眼前的將是坦蕩無邊的潔白世界。高樓四望,一片潔白,詩人希望白雪能掩蓋住世上一切醜惡,讓世界變得與雪一樣潔白美好。結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與不平。

洛橋晚望

唐代: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舉首燦然奪目,遠視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著詩人高遠的襟懷。

踏莎行·雪似梅花

宋代:呂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

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

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如果一首詞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卻了意義。這種詞沒有朦朧美,而是晦澀。朦朧美如霧中之花,紗後之女,初看不清楚,細辨可見其形態,這種境界給人一種含蓄美。這首詞的題旨全靠最後一句「到今猶恨輕離別」點出。

冬柳

唐代:陸龜蒙

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

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  

此詩的一、二句寫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態,是靜景。詩人住在郊外,不寫自己的窗剛好對著一行柳樹,而寫柳樹對著詩人的門窗,顯得新奇別緻。三、四句轉而寫動景:霜風勁吹,枯枝斷落,鷗鳥驚飛。詩人用精鍊的筆墨,描繪出一幅鮮明的畫面,有聲有色,形象十分生動,讓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邊的寒洌、冷清。

臘日宣詔幸上苑 / 催花詩

唐代:武則天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武則天當了皇帝以後,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看見宮庭中的臘梅盛開,突然花興大發,寫了一首催花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命令百花次日一齊開放。次日,果然各種花果都承旨遵命。武則天到御花園賞花時,氣候似乎變得特別暖和,池中冰塊都已融化,陡然變成初春光景。武則天見林苑青翠,花開滿園,萬紫千紅,十分高興,立即命令宮人給這些花木掛以紅綢並懸以金牌表示獎勵。在百花叢中,唯有牡丹花遲遲未曾開放。武后震怒,命宮人燃炭火燒炙枝梗,牡丹方才怒開。然武則天氣憤不息,下令將御花園中幾千株牡丹逐出長安,移植東都洛陽,以示懲罰。洛陽因此成為牡丹之鄉。

歲暮

南北朝:謝靈運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這是一首歲暮感懷詩,時間又是在寂靜的長夜。在這「一年將盡夜」,詩人懷著深重的憂慮,輾轉不寐,深感漫漫長夜,似無盡頭。詩的開頭兩句,以夜不能寐托出憂思之深,用一「苦」字傳出不堪禁受長夜難眠的折磨之狀。但對「殷憂」的內涵,卻含而不宣。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唐代:王維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一般人好用鵝毛柳絮(如謝道韞)、碎瓊亂玉(如施耐庵)等來寫雪景。王維寫雪,筆墨空靈,感覺細膩而有層次。詩人先從聽覺著筆,寫他夜裡隔著窗子聽見風吹動竹子的聲響;接著寫視覺所見:清晨開門一看,才發覺皚皚白雪已鋪滿了山頭。「風聽竹」有聲,「雪滿山」有色,境界空闊,又緊扣著詩人隔窗「聽」和開門「看」的動作神態,一驚一嘆的內心感受,這就使人如臨其境。接下去的一聯,「灑空」二字摹寫動態,描繪雪花紛紛揚揚、漫空飛舞之態;「積素」二字寫靜,表現給地面上已積起厚厚的一層白雪。「深巷靜」、「廣庭閑」、則渲染雪夜裡深巷、廣庭環境的清寂,傳達出詩人的心境。詩人通過「驚」、「滿」、「靜」、「閑」四個動詞和形容詞,細緻地表現了自己在雪夜裡的思緒變化。王維吸取了前人寫雪的藝術經驗,同樣運用不粘滯於物象而純從感覺印象著以淡墨的表現方法,繪出一幅清寒、寂靜而又有聲息、光色、動感和生氣的夜雪圖。

推薦閱讀:

漫話《詩詞格律》(之四)
該怎麼評析南北朝詩人謝朓的「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這兩句名詩?
許青才詩詞欣賞
詩| 苔花之問——讀《苔》(清·袁枚)有感!
【詩詞名家】李書偉:轉斜陽,幾聲簫笛,落照間,綠水弄扁舟。當他個,山中詩老,筆底王侯!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