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19)----拗相公與司馬牛

(說起王安石與司馬光,那可真是北宋時代絕無僅有的一對政治雙星。司馬光字君實,陝西夏縣人,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即,公元1 019年,比王安石大兩歲。司馬光年輕時代即金榜題名,甲科進士及笫,之後前程一直十分順利。然而,當宋神宗開始重用王安石、大刃閭斧推行改革變法時,司馬光的人生命連就發生了沏底的改變。當王安石一往無前地充當改革先鋒的時候,司馬光卻開始打起了誓死守護宗法、守望懦家傳統的大旗,本來是好朋友的這兩個人,最終分道揚鑣,成為政治上的「死對頭」,司馬光因此離開開封,閑居洛陽十五年,在這段時問里,他主持編纂了文學巨著《資冶通鑒》。那麼,這其中的是非恩怨,到底應該如何解讀呢?最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互為政教的這樣兩個人,竟然在個性、品行上出乎意料地一致,那麼,這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還是冥冥之中的註定呢?) 這一集講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關係,司馬牛是王安石送給司馬光的外號。關於司馬光的事,最有名的是砸缸的事,這是正史里記載的事,甚至有人畫了圖,當時就把這個故事畫成了小人書。司馬光領銜編著的書是《資治通鑒》,這是一部從周代到五代1 326年300萬字的史書。這是他留給我們記憶深刻的兩件事。在前邊的印象中,只要是王安石贊成的,司馬光就反對。怎麼兩人就幹上了?其實有誤差。司馬光與王安石在道德秉性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 —是倆人都不近女色,不娶小。王安石老婆倒熱心,王安石間清了,退回了還倒貼了錢。司馬光也一樣,夫人姓張,一直沒孩子,不生育,後來,司馬康還是過繼來的。他沒孩子,張夫人張羅買了小妾,司馬光硬是視而不見,老婆覺得是不是自己礙眼,於是跟小妾說,明天我出去,你打扮好點,給老爺上茶。真來上茶了,老爺不看她,目不斜視。小妾沒話找話說,老爺,這書什麼書呀?冷冰冰地說《尚書》。責備她,夫人不在家,怎麼自己進來了?叫她出去了,這被傳為美談。道德上絕對純潔的人,與王安石太像了。 二是對陞官也不感興趣。跟王安石也像,王安石被任命負責起居注時,不幹,躲進廁所里,死活不幹,連辭五次,終於辭掉了。這時,司馬光也被追得亂跑,也同樣被任命為這個官職,也連上五道辭呈,後來自己過意不去,勉強接受了。對陞官的事,只要不滿意,決不委屈自己。這是原則性,一個拗一個牛,都是同樣的人。原則性強,不拿原則做交易。

(如此相似的兩個人,在人生舞台會不會上演如出一轍的故事呢?) 三是生活儉樸,不喜歡奢華.王安石退休了,騎驢在南京轉悠。司馬光在朝中不得勁,請求去了洛陽去了後,為了消解不快,常與人開「率真會」一一真誠的朋友間的聚會,水果不超過三種,萊不過五味,以最簡單為原則。這樣樸素的率真會,定期聚一聚。文彥博聽說,要加入。司馬光知道他愛奢侈,官大,與聚會的宗旨不同,不批評加入。文彥博聽說,一天正聚會,把上等飯萊帶去,強行加入。沒辦法,這幫人喝一晚上,才散。後來,司馬光說,我說過不能讓這人參加聚會,雅的被他俗了。這說明什麼?司馬光尚儉樸,不愛奢華。 四是為人謙遜,不愛講排場。家有老僕,幾十年跟隨,老僕老叫他「君實秀才」。結果一次,僕人見了蘇東坡,蘇軾說他怎麼老這講?回去得改,僕人回去改了,叫「君實相公」,還附帶說明,多虧蘇大人教導我。司馬光覺得好好一個人被蘇東坡教壞了。一次與官員打交道時,官員有點急,另外一個責備他在宰相面前不應該這樣說話。司馬光趕緊聲明,誠惶誠恐,這也與王安石相似,只重做事,不重官職。

五是性情率真,不掩飾自己.王安石(前邊講過,在第十六集)在南京與讀書人討論間題,人家間他,一亮名字把人家嚇跑了。幾乎同時,司馬光在洛陽住時,也碰到這樣的事,在山上看到讀書人聯句,雅興。司馬光笑著聽,聽了一會,兩人惱了。聽什麼呢?知道我們幹什麼嗎?司馬光說聯句。會嗎?會。說兩句唄。來了,「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嶺頭上」。年青人聽了,鄙夷。過一會說,還有兩句。說吧。「乾坤只在掌孥中,四海五湖歸一望」。這不是一般的境界。宰相才有的眼光。(毛澤東說過,「三上北高峰,杭卅l一望空。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意境相同。)兩人知道碰上高人了。就司馬光來說,是你讓聯的,我也沒顯擺自己,聯一句,嚇著了,與我無關。 這五點,與王安石有相近的地方。個性、才華、品德還有為人處事上都有相近處。 (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是原則性很強、道德高尚、對事情有著自己獨立見解的人物,所以當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就產生了「火星撞地球」的效果。雖然他們曾經是關係很好的朋友,最終卻因為王安石推行「熙寧新法」而沏底決裂。那麼,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呢?)~ 王安石推行變法,司馬光反對,認為生財之道主要是節流,要知道,那是農業社會,他認為主要是節流,可墾土地有限,加大稅收,收來收去,是利用現有資源,是不是損害了稅源呀?他認為主要是節流,生意,商人做生意,國家也跟著做,青苗法變相地收稅,一些措施甚至是國家與人民爭利。他們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義」,不能大臣皇帝都陷於利。在傳統治國理念中,就會衝突,人心會散,他認為生財不能亂人心,亂仁義。只能省一點是一點。但是,光靠省,速度能跟上嗎?對於王安石來講,飽學之士怎麼可能不知道這個理?只是但是沒辦法。得先施禮教,還是要先生財呢?先生財是當務之急。所以,兩人都是忠臣,都是宋的傑出政治家,只是富國強兵上措施不同,某種意義上來說,立場也不樣。一個在義一個在利,所以衝突了。兩人有同,但是恰恰是道德人格諸多的同,因而政治的對立就顯得更加尖銳。司馬光反對變法,宋神宗支持的是王安石,因為要錢,要做事,司馬光覺得無用武之地,就要走。宋神宗問為什麼要走?他說不敢待著。神宗說,不是與王安石關係不錯嗎?你們不是最好的關係嗎?有什麼好怕的呢?司馬光說,我們的執政理念有本質的差別。他與呂公著關係好,但是執政觀念分歧,就會極盡詆毀的。宋神宗也想用司馬光,想用王安石掙錢,用司馬光抓道德,籠人心。司馬光不幹,王安石也不幹。王安石說,怎麼可以呢?這人沽名釣譽呢,對下極盡撫慰之能事,給反對派豎了紅旗,我們還怎麼干呢? (宋神宗繼位之時,正是北宋舉步維艱的關鍵時期,宋神宗就是希望通過一次轟轟烈烈的改革變法,真正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因此他自然要選擇擁護改革的王安石,而放棄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然而,在深愛懦家傳統教育的司馬光看來,祖宗之法不可變,這是不可改變的天理。於是,司馬光給王安石連續寫了三封措辭懇切的書信,希望王安石能夠停止改革變法的腳步。那麼,王安石會如何給司馬光回信呢?) 司馬光也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一是三千字,另兩封也有三四百。第一封里直接交鋒。兩個大臣在政治觀念在改革上,寫信與回信是直接交鋒。司馬光談的是三十年了,天下人認為您出來了,天下亂了。說您壞話的人多,有人說,就讓他亂吧,亂到一定程度就爛了。我可不願意看到這樣。我提醒你注意哪兒對與錯,我這樣說是為朝廷著想。這是開宗明義的原則。他告訴王安石,這些事,幾件事要命,像制置三司條例司,這是擾亂。用人有間題,亂用,用的是小人,老是變法,變規矩,會無中生有,聽不進意見。這些是您最大間題。周公與孔子完美,他們也有老師,您似乎覺得比他們還強,根本聽不進去。我知道這些話,你聽不進去,但是「趣向雖殊,大歸則同」,我們都為國家好。不跟你爭,但是希望你變化。這信給了王安石,王安石回了不止一封,今天只看到第二封。這是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開頭就說我們不可能談到一塊,道不同,無法與謀。官職打亂了,對不起,這是上報皇帝後通過的。說我生亂,對不起,沒有,是為了讓國家能獲得Ⅲ}富,是富國強兵,怎麼是生事呢?認為我在爭利,賺錢,難道不需要嗎?正常途徑獲得有什麼錯呢?對朝野的謾罵,我沒當一回事,這是我當初考慮好的。安靜久了,因循久了,我們得革新。您的道理是什麼都不能變,我要講的是變,在變中找生命力。司馬光認為兩者可以交集,王安石認為不可能。司馬光知道這是不可能政治上協同了。王安石去世後,司馬光聽說過後說,「介甫無他,便執拗耳。」聽不進意見,太好辯是非了。宋哲宗時,太后攝政,司馬光廢新法,連自己人也反對,典型是蘇軾,認為有用的得保留。一天,蘇軾氣憤地回家,跟夫人說,氣死了,簡直是司馬牛嘛,因為這是當初孔子的學生。一出口來了典故,意思是這人不變通。這一點上,拗相公與司馬牛也相似。正因為他們堅守原則,所以在歷史上能發出聲音來。我們現在討論,完全可以拋開改革不看,純粹地看他們的人性。這時,因為他們的傑出人物,使得這個王朝非常精彩。北宋在意識形態、道德人格諸多方面是多麼多元與精彩。這是現在認為二人最有價值的地方。


推薦閱讀:

王安石參透杜甫一首詩,寫下一首勝過杜詩的七絕,從而流傳千古
宋朝司馬光、范仲淹、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等我們常常在課文里學到的被貶人士他們之間有什麼政治糾葛嗎?
黨爭一定要暴力流血嗎?
王安石文集
為什麼商鞅變法能成功,而王安石和張居正都失敗了?

TAG:大家 | 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