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宗修英從濕論治脾胃病經驗

宗修英從濕論治脾胃病經驗 發表者:趙東奇 (訪問人次:433)

宗修英老師從事中醫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40餘年,學驗俱豐。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老師觀察到因濕邪所致病證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非常注重研究脾胃病及痰濕證的診治,曾自擬「祛濕丸」系列方,治療三焦及皮膚濕證,取得滿意的療效。茲將其從濕論治脾胃病的臨床經驗整理總結如下。

  1 脾胃為樞,濕滯為因

  老師認為,濕邪所致之脾胃病與多種因素相關。因於外濕所致者與季節、地域、環境有關。因於內濕所致者則與體質因素有根本關係,飲食、藥物、情志等因素對本病也有重要影響。濕邪內停最易侵犯脾胃,因脾胃同居中焦,皆屬土,共同主持水谷的受納腐熟、吸收轉輸,主持水液的運化,是人體水液代謝的樞紐。脾胃強健,水谷水液得以正常的輸布和排泄;脾胃功能低下,水谷水液不能正常運化,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聚而為患。由於脾胃在生理病理上與水濕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故本病多以中焦脾胃為病變中心。正如《溫病條辨·濕》謂:「脾主濕土之質,為受濕之區,故中焦濕證最多。」因此無論濕邪困阻脾胃,或脾胃功能失調濕邪內生,作為病理產物的濕邪在脾胃病中均是不容忽視的。老師以脾胃為樞、以濕滯為因的指導思想,較之東垣所處動亂年代,饑飽勞倦所致中氣不足、元氣損傷有很大的差別,而今多為飲食無度,情志不遂,損傷脾胃,運化失司。前者以脾胃氣虛、陽氣下陷為主;後者以脾失健運、濕濁內蘊、氣機失調為主。兩者陰陽有別,虛實各異,病機不同,治法亦殊。

  2 發病緩慢隱匿,證候虛實夾雜

  濕濁的產生和蓄積猶如滴水成窪需要一定的時間,故其發病多較緩慢而隱匿。病症由輕至重,由簡單到複雜。病變雖以脾胃為中心,但其病位極為廣泛,可謂內而臟腑筋脈,外而軀體肌表,上中下三焦無處不到。臨床可見:胃脘脹滿,痞悶不舒,食後加重,呃逆頻作,燒心反酸,口乾苦或口粘,不思飲水,納呆不飢,或易飢欲食,脘灼口臭,腸鳴腹脹,頭昏神困,倦怠無力,肢體沉重或腫脹,甚則有痰飲,油脂多,腋汗多,陰囊潮濕,帶下量多,大便稀溏或時干時稀,或先干後稀,或大便秘結,或大便粘滯不爽,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舌苔膩滑或中根苔厚色白或淡黃,脈象沉細緩或沉弦滑等。況且濕邪還可與其他四氣相兼,合而為風濕、濕熱、寒濕證。更加氣機阻滯,升降反作,虛實交錯,證候更為錯綜複雜。故本證的特點為本虛而標實,脾虛與濕盛並存,以脾虛為本;濕邪與寒熱混淆,寒濕證與濕熱證互見,以寒濕為主。錯綜複雜的臨床證候不僅增加辨證難度,治療亦棘手,且兼濕性粘滯,所以病程較長,病情纏綿難愈。

  3 祛濕健脾,調暢氣機

  濕邪作為脾胃病的重要病因,治療當以祛濕為中心。祛濕必先健脾,脾氣健運則水濕得化;健脾又必須調氣,氣機調暢則脾胃升降有序。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而通降,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調暢脾胃之氣機,使脾氣健運,胃氣通降,升清降濁,則水濕自消。老師總結說:「古人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濕則宜先調氣,氣行濕自消。」根據脾胃病的特點,老師確定了以祛濕健脾、調暢氣機為主的治療法則。

  在應用調氣祛濕健脾的治濕原則時,宜根據具體病證靈活化裁。《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傷寒指掌·濕證合參》曰:「陽體多成濕火,而陰體多患寒濕,又當察其體質陰陽為治。用藥之法,當以苦辛寒治濕熱,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甘酸膩濁之品,在所禁用。」祛濕宜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病邪的不同性質進行辨證施治,老師在臨床中常用二陳湯、平胃散、苓桂術甘湯、保和丸、半夏瀉心湯等方加減化裁,結合具體病證辨證施治。

  4 辨證論治

  4.1 祛濕理氣健脾法:用於治療脾失健運、氣滯濕阻之脘痞腹脹,食後加重,呃逆不暢,口粘不爽,食欲不振,不思飲水,大便溏薄,舌質胖大、苔白根厚,脈象沉細緩者。方選: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藥用:茯苓、半夏、陳皮、蒼朮或白朮、厚朴、枳殼、木香、白豆蔻、生薑、大棗、甘草等。大便秘結者,加生白朮、木瓜;泛酸者,加吳茱萸、黃連或烏貝散。

  4.2 化濕溫中健脾法:用於治療脾陽不運、水濕內停之胃脘冷痛,喜暖喜按,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口淡乏味,納呆不飢,腸鳴泄瀉,舌胖淡有齒痕、舌苔白厚膩,脈象沉細弦者。方選:二陳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藥用:茯苓、蒼朮、白朮、半夏、陳皮、桂枝、高良姜、香附、厚朴、蘇梗、砂仁、白豆蔻、谷芽、麥芽、生薑、大棗、甘草等。氣虛者加黃芪、党參;冷痛甚者加吳茱萸、延胡索、蓽茇。

  4.3 化濕理脾清胃法:用於治療胃強脾弱、濕蘊化熱之能食易飢,脘脹呃逆,口中異味或口臭,齒齦紅腫,不欲食冷,口乾思熱飲,大便不成形或粘滯不爽,舌質略紅、舌體胖、舌苔淡黃根厚,脈象沉細滑者。方選:二陳湯合保和丸加減。藥用:茯苓、半夏、陳皮、白朮、蘇梗、藿香梗、枳殼、黃連、連翹、萊菔子、焦三仙、生薑、大棗、甘草等。大便粘滯不爽者去黃連,加胡黃連或檳榔。

  4.4 疏肝理脾化濕法:用於治療肝脾不和、氣滯濕郁之脘腹痞悶,胸脅脹痛,口苦呃逆,燒心泛酸,食欲不振,口乾不思飲水,腹痛腸鳴,大便稀溏,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或淡黃根厚,脈象沉細弦或沉弦滑者。方選:二陳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茯苓、半夏、陳皮、青皮、柴胡、枳殼、厚朴、香附、白朮、延胡索、川楝子、黃連、吳茱萸、煅瓦楞子、甘草等。濕重者加蒼朮、草豆蔻;呃逆加丁香、柿蒂。

  4.5 苦辛祛濕調氣法:用於寒熱錯雜、虛實互見、氣滯濕阻之脘脹灼痛,得食痛減,食熱則脘中灼,食冷則胃脘不適,或納食減少,不思飲水,大便干稀交替或大便粘滯不爽,面色黃,舌苔或白或黃、或潤或膩,脈象沉細緩或沉細弦滑者。方選:半夏瀉心湯合二陳湯加減。藥用:半夏、酒黃芩、黃連、乾薑、党參、白朮、茯苓、陳皮、厚朴、生薑、大棗、甘草等。濕重者加白豆蔻、神曲;濕熱較重者加大黃、連翹。

  4.6 滋陰健脾滲濕法:用於氣陰兩虛、脾失健運、水濕不化之胃脘痞滿,食後加重,腹脹腸鳴,不敢多食,口乾思飲,泄瀉頻作,疲乏無力,面黃消瘦,舌質嫩紅、或有細裂、舌苔少,脈象沉細或沉細緩者。方選:六君子湯合二至丸加減。藥用:茯苓、白朮、太子參、陳皮、半夏、阿膠、女貞子、旱蓮草、石斛、五味子、枳殼、桂枝、谷芽、甘草等。氣虛甚者,加黃芪、党參;泄瀉甚者,加炒薏苡仁、車前子、葛根。

  5 臨床用藥特點

  5.1 活用二陳祛邪扶正:水濕困阻中焦,可致脾胃升降失常,氣機不暢,治療必須化濕理氣,祛邪助運。儘管濕有寒熱虛實之別,皆宜助其轉運促其升降。二陳湯藥少力專,斡旋中州,集溫燥淡滲、益脾理氣之功,標本兼顧,健脾而不壅滯,燥濕而不助熱。正如《醫方考》雲:「是方也,半夏辛熱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陳皮辛溫能利氣,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則土足以制濕,利氣則痰無能留滯,益脾治其本,利氣治其標也。」明確指出本方制濕理氣、祛邪扶正的組方原則。老師常用二陳湯加味配合蒼朮、白朮、白豆蔻、厚朴、枳殼、澤瀉等健脾理氣祛濕藥物治療濕邪所致各種疾病,虛證可加入補益之品,痰濕盛可重用化痰濕之品,寒濕證加入溫化之品,濕熱證加入清化之品。正謂虛實皆可用,寒熱加減用,三焦配合用。

  5.2 濕為陰邪非溫不化:治療濕證用辛溫燥熱之劑本無可非議,但因濕兼多性,因此世人多用清化法治療濕熱證,用溫化法治療寒濕證。對於濕證,尤其是濕熱證忌用慎用溫熱、溫補之品,因為有助熱化燥傷陰之弊。然《溫病條辨》在治療三焦濕熱的方葯中,無論是治療上焦濕熱的藿朴夏苓湯、三仁湯;治療中焦濕熱的連朴飲、三加減正氣散、人蔘瀉心湯;治療下焦濕熱的枳實導滯湯等,都不乏辛溫、苦溫,或溫補之品。從當今臨床所見,濕熱所致之脾胃病有之,但因諸多導致寒濕內生的因素與日俱增,加之中老年人陽氣日衰,寒濕所致之脾胃病則更為多見。所以,老師在治療脾濕證時,多以二陳湯為主,酌選吳茱萸、桂枝、乾薑、生薑等溫熱之品助之,至於厚朴、蒼朮、白朮、砂仁、白豆蔻等更是常用。但老師並不是盲目施用溫補,而是根據寒濕之程度嚴格審視。如以寒濕內蘊為著者,則以大劑溫燥為主,或加入一味連翹、知母。如濕邪久蘊兼有熱象者,則在溫燥的基礎上靈活的選加連翹或黃連,或兩者同用。如濕熱內蘊或熱象明顯者,則燥濕、淡滲與苦寒清化並用,同時施以小量的乾薑或吳茱萸等溫熱之品於清化之中,起反佐之功。

  5.3 健脾運濕宜行而不滯:脾胃之功能以運而不滯,納而通降為順。濕邪困脾、脾失健運,為濕邪所致脾胃病的根本原因,治療當健脾祛濕助運通降。老師常用白朮、蒼朮、茯苓、薏苡仁、藿香梗、佩蘭、白豆蔻等藥物,意在通過苦燥、淡滲、芳化等法祛濕醒脾。健脾不等於補脾益氣,參、芪及四物之類非有明顯氣虛、血虛證候時,不得誤用或過早應用。因脾虛濕盛患者,時見「大實有羸狀」之假候,絕不可見其怠惰嗜卧、四肢不用而枉補助邪為虐。健脾之法不在補而貴在健運,使脾氣行而不滯,胃氣降而通利,則濕邪得化,精微四布。故嚴格掌握健脾而不壅滯、祛濕而不傷正的原則,方為祛濕健脾之根本。

  5.4 靈活辨用苓、術:茯苓、蒼朮、白朮作為健脾祛濕葯在臨床上極為常用,但臨證運用需靈活辨證。茯苓淡滲健脾,不燥不寒不泄,性質公正和平,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凡治脾虛有濕非其莫屬。並可與多種藥物配合使用,如脾氣虛弱者,可與參、芪配合益氣健脾;濕盛者,可與薏苡仁、澤瀉等配伍加強利水祛濕的作用;濕痰咳嗽、噁心嘔吐者,可與陳皮、半夏合用以祛濕化痰和中;心神不安者,用之可益心氣安心神,欲溫陽祛飲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蒼朮與白朮,前者偏於燥濕健脾,後者偏於健脾燥濕,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之痞滿、泄瀉、臌脹等症。但蒼朮藥性偏燥,非濕盛者用之宜謹慎,防其化燥傷陰。而白朮除用於以上病症外,既用白朮治療泄瀉,也用其治療便秘,主要在於配伍和劑量的調劑。一般而言,炒白朮用於治療泄瀉,劑量不宜大,約在10~15g;生白朮用於治療便秘,劑量要大,根據便秘的程度可用至25~60g。生白朮與木瓜、甘草配伍,用於治療大便秘結具有口乾不思飲水等脾虛證候者;而對於大便軟而秘結者,宜用大劑量炒白朮。白朮運用得當,在臨床治療中老年脾虛便秘有較好的療效。

  6 病案舉例

  例1:史某,女,77歲。脘痞納呆噁心5個月。症見:噁心厭食,納呆不飢,食後脘痞不舒,呃逆矢氣時作,夜間咽干不思飲水,口中有味,睡眠早醒,大便不暢,面色黃,舌質暗紅、舌苔薄黃潤,脈象沉細弦。辨證:脾虛胃弱,痰濕內蘊。治法:理氣健脾,化濕和中。處方:白朮25g,半夏16g,陳皮6g,厚朴12g,枳殼10g,黃連6g,乾薑6g,太子參20g,白豆蔻10g,百合15g,生牡蠣25g,當歸10g,神曲15g,甘草5g。服藥7劑後,患者癥狀減輕,噁心減,納食欠甘,大便已暢,余症同前,面色淡黃,舌紅苔薄黃,脈沉細緩。宗原法,處方:白朮30g,半夏16g,陳皮9g,厚朴12g,蘇梗10g,烏葯12g,炒萊菔子15g,木瓜16g,瓜蔞仁15g,連翹16g,白豆蔻10g,谷芽、麥芽各20g,甘草6g。上方加減服用月余,納食量增,大便正常,唯有時腹部不適,睡眠欠安,舌苔薄微黃,脈象沉緩。上方中減去烏葯、炒萊菔子、白豆蔻、瓜蔞仁,加生龍齒30g,合歡皮15g,遠志10g,雞內金15g,繼服14劑鞏固療效。

  例2:張某,女,41歲。素有胃病多年,經常反覆發作。症見:胃脘痞脹,少食即飽,飢則泛酸,脘時作痛,口泛臭味,飲後脘痞,齒齦紅腫,大便秘結,舌質微紅、舌苔黃,脈滑緩。辨證: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濕熱蘊擾。治法:理氣健脾,化濕清熱。處方:茯苓15g,半夏16g,白朮15g,陳皮6g,厚朴12g,枳殼10g,黃連6g,酒黃芩6g,乾薑6g,党參12g,木香6g,荷梗6g,大棗6枚,炙甘草6g。上方加減服用月余,口臭齦腫減輕,納食好轉,大便先干後溏,舌苔薄白潤,脈沉滑緩。仍宗原法,處方: 茯苓18g, 党參20g, 白朮15g, 半夏16g, 延胡索10g, 木香6g, 川楝子10g, 連翹15g, 吳茱萸10g, 黃連3g, 蘇梗10g, 白芷15g, 大棗6枚, 甘草6g。 隨症加減治療2個月後, 飲食、二便已正常, 唯時泛酸, 余症均減, 舌苔淡黃有齒痕, 脈沉緩, 前方加減繼服以鞏固療效。

來源: 中醫雜誌

發表於:2012-02-24 07:14 評論 暫無評論,我來發表第一篇評論! 相關文章 劉炳凡臨證秘訣之腫瘤病論治特點----炳凡不凡! 論《金匱要略方論》對黃疸病的證治 張仲景+張學文用藥配伍經驗 +《金匱要略》治風濕病方劑探要+續命湯 +侯氏黑散 談膀胱癌術後發熱從濕溫論治 從肝論治乾燥綜合征 腎病從風論治 相關回復 論口臭一一病在脾胃 西醫說胃腸功能紊亂,中醫說脾胃寒濕,我該怎麼治? 脾胃濕熱好治嗎? 脾胃虛弱,胃寒,拉肚子能治好嗎? 有治克羅恩病中藥嗎 月子病15年了,能治好嗎? 脾胃病、睡眠不好 脾胃病口臭便秘 脾胃病,腎病 脾胃病 不吃飯不大便 噁心嘔吐 脾胃病 陰虛火旺 脾胃功能病 頸椎病、脾胃虛弱、經絡不通、筋觸痛 趙東奇大夫的信息

趙東奇 主治醫師 感謝信: 4封

心意禮物: 16個

科室: 松原市中醫院 推拿按摩科
擅長: 運用針灸、推拿、牽引、理療、中西藥物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落枕、急性...
簡介: 趙東奇,男,松原市中醫院傳統療法治療中心副主任,主治中醫師。早年畢...

查看完整簡介

網上諮詢趙東奇大夫 諮詢趙東奇大夫

  • 目前暫不接受新問題
  • 趙東奇的諮詢範圍:運用針灸、推拿、牽引、理療、中西藥物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落枕... 更多>>
  • 今日心意禮物推薦

  • 心想事橙
  • 5000 積分
  • 醫生愛心值+18
  • 立即贈送
  • 推薦理由: 「心想事成」意指「心裡想到的,都能成功」。代表了最美好的祝願。 大家都在送什麼? 什麼是「心意禮物」?

  • x*** 剛剛給孫愛軍大夫 贈送了一個一帆風順
  • 醫生愛心值+40 我也要送
  • x*** 剛剛給孫愛軍大夫 贈送了一個一帆風順
  • 醫生愛心值+40 我也要送
  • y*** 剛剛給姚旭東大夫 贈送了一個感恩花籃
  • 醫生愛心值+2 我也要送
  • l*** 剛剛給孫成彥大夫 贈送了一個德醫雙馨
  • 醫生愛心值+6 我也要送
  • 華*** 剛剛給禹寶慶大夫 贈送了一個感恩花籃
  • 醫生愛心值+2 我也要送
  • 華*** 剛剛給顧偉大夫 贈送了一個感恩花籃
  • 醫生愛心值+2 我也要送
  • z*** 剛剛給連偉大夫 贈送了一個感恩花籃
  • 醫生愛心值+2 我也要送
  • l*** 剛剛給陳朝暉大夫 贈送了一個一帆風順
  • 醫生愛心值+40 我也要送
  • x*** 剛剛給孫愛軍大夫 贈送了一個心想事橙
  • 醫生愛心值+18 我也要送
  • h*** 剛剛給耿斌大夫 贈送了一個感恩花籃
  • 醫生愛心值+2 我也要送
  • y*** 剛剛給徐光福大夫 贈送了一個感恩的心
  • 醫生愛心值+10 我也要送
  • x*** 剛剛給孫愛軍大夫 贈送了一個感恩花籃
  • 醫生愛心值+5 我也要送
  • 共有279,731位患者送出506,605件禮物,下一個是你么? 我也要送 分類閱讀 素問玄機原病式(7篇) 傷寒百證歌(101篇) 刪補名醫方論(4篇) 王旭高臨證醫案(26篇) 婦人規(12篇) 傅青主女科歌括(82篇) 古今名醫匯粹(84篇) 醫方集解(25篇) 何氏虛勞心傳(5篇) 臨證指南醫案(37篇) 儒門事親(45篇)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13篇) 女科經綸(10篇) 金匱鉤玄(14篇) 全生指迷方(29篇) 金匱要略心典(22篇) 吳鞠通醫案(45篇) 內府秘傳經驗女科(31篇)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2篇) 傷寒貫珠集(20篇) 醫學摘粹(10篇) 本草征要(28篇) 難經經釋(3篇) 周慎齋遺書(91篇) 中國癲癇病診療指南(27篇) 中風論(21篇) 本草求真(14篇) 傷寒論辯證廣注(29篇) 重樓玉鑰(51篇) 友漁齋醫話(112篇) 傷寒捷訣(76篇)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95篇) 難經集注(20篇) 難經正義(7篇) 運氣易覽(45篇)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與繼承(263篇) 偏癱資料(101篇) 截癱資料(67篇) 關節功能障礙(41篇) 女科證治準繩(90篇) 婦人大全良方(24篇) 女科精要(11篇) 湖岳村叟醫案(95篇) 醫方論(21篇) 金匱要略表解(19篇) 女科寶鑒(18篇) 胸痹文獻資料(10篇) 重點專科優勢病種文獻資料及驗方(226篇) 類經(34篇) 六因條辨(21篇) 丹溪治法心要(83篇) 痹證資料(2篇) 沈氏女科輯要(60篇) 知醫必辯(9篇) 濕病專欄(39篇) 傷寒醫訣串解(6篇)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18篇) 諸病源候論(25篇) 咳嗽哮喘之辯證論治(32篇) 血證論(43篇) 溫熱論(13篇) 協定處方(24篇) 女科寶鑒(83篇) 扶陽論壇(14篇) 溫熱經緯(121篇) 臨床路徑(34篇) 民間中醫藥(1041篇) 名老中醫之路(44篇) 門純德經驗輯要(35篇) 傳統療法治療中心(891篇) 溫病指南(14篇) 冷廬醫話(29篇) 貼敷療法(17篇) 湯頭歌訣(22篇) 小品方(28篇) 中風論(21篇) 飲食須知(8篇) 濟陰綱目(40篇) 筆花醫鏡(44篇) 內經摘要(2篇) 醫學視頻(198篇) 醫學科普(827篇) 授業恩師(10篇) 內經知要(8篇) 醫學心悟(133篇) 仁術便覽(75篇) 內科摘要(13篇) 婦科秘方(23篇) 康復醫學(91篇) 疼痛資料彙編(50篇) 醫學從眾錄 (13篇) 用藥思辨錄(14篇) 證治心傳(16篇) 石室秘錄(12篇) 醫學科普(492篇) 寓意草(67篇) 止園醫話(10篇) 本草演義(45篇) 證治匯補(85篇) 醫經國小(5篇) 推拿抉微(65篇) 趣味中醫(54篇) 中醫視頻(42篇) 經典問答(4篇) 四聖心源(11篇) 孫文垣醫案(395篇) 西醫診斷學(32篇) 心理學資料(300篇) 醫學實在易(31篇) 頸椎病資料(7篇) 本草問答(13篇) 名師垂教(86篇) 跌損妙方(11篇) 論文集要(61篇) 雜病治例(29篇) 中醫傳承(148篇) 中醫治未病(16篇) 中醫方劑學(216篇) 丁甘仁醫案(40篇) 余無言醫案(56篇) 竹林女科證治(29篇) 大小諸證方論(7篇) 婦科心法要訣(28篇) 推拿治療學(56篇) 中醫診斷學(118篇) 本草思辨錄(54篇) 臨證實驗錄(245篇) 醫學傳心錄(93篇) 瀕湖脈學(12篇) 脾胃論(40篇) 西醫基礎(22篇) 中醫心聲(7篇) 中醫外科學(97篇) 中醫婦科學(162篇) 中醫養生學(83篇) 中醫兒科學(55篇) 松原市中醫院(22篇) 古今醫統大全(104篇) 形色外診簡摩(25篇) 推拿教學視頻(24篇) 時病論歌括新編(11篇) 名醫故事性醫案(6篇) 醫話(796篇) 辨證錄(132篇) 房中術(53篇) 中藥學(150篇) 中醫傳承(507篇) 中醫飲食營養學(16篇) 初學用藥的提綱(11篇) 敖氏傷寒金鏡錄(41篇)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171篇)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14篇) 常規用藥(148篇) 中醫內科學(135篇) 中醫傷科按摩學(29篇)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91篇)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76篇) 中醫四大經典方劑選錄(7篇) 青年中醫發展委員會(39篇) 醫學衷中參西錄(494篇) 中醫古籍選錄(182篇) 雜病源流犀燭(83篇) 金匱要略方論(108篇) 臨床經驗錄(1432篇) 彭子益(15篇) 溫病學(39篇) 偏方驗方(306篇) 中醫臨床家醫案研讀(888篇)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59篇)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14篇) 察舌辨症新法(11篇) 推拿手法學(100篇) 推拿基礎學(94篇) 推拿治療學(158篇) 黃帝內經(53篇) 傷寒論(158篇) 針灸學(201篇) 中醫基礎理論(180篇) 常用化驗值及意義(11篇) 《內經選讀》習題庫(20篇) 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79篇) 院內培訓資料及常見病診療規範(79篇) 推拿科主要病種診療規範(35篇) 提示: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面對面診斷。所有門診時間僅供參考,最終以醫院當日公布為準。 網友、醫生言論僅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說法,請謹慎參閱,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 好大夫在線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2 京ICP證080340號 京衛網審字(2008)第7號
    推薦閱讀:

    「十人九胃」,胃病不是小事,靠「養」不靠「治」
    年老胃病粥
    治胃病的中成藥
    哪些情況容易誘發胃炎,胃炎該怎麼預防?
    預防胃病這幾種食物不能空腹吃

    TAG:經驗 | 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