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炮捶鍛煉十八要領
1.心靜用意身正體松 思想安靜集中,始終用意引導動作。保持身軀正直,頭頂百會穴至襠中會陰穴上下對拉成一條垂直線。用意引導放鬆全身內外器官、肌肉、關節。即使負擔體重的膝關節也要緊中有舒松的感覺。有人說太極拳是意識體操、放鬆功,有一定道理。2.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一開一合,一虛一實;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開之再開,合之再合;以虛破實,以實破虛。足盡拳術之妙。一吸一呼,要與拳勢動作自然協調,吸氣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內氣聚於胃部,胸廓開張;呼氣時小腹外凸,膈肌下降,內氣下沉于丹田,胃部胸廓平復。游泳、舉重運動也要注意呼吸與動作自然協調,也都採用腹式逆呼吸運動。3.輕靈沉著中氣貫足 能松則輕,能輕則靈,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摩盪,即為輕靈沉著兼而有之。中氣亦稱元氣、內氣,中氣貫足,方能柔中寓剛,剛中有柔。4.纏繞運動舒暢經絡 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產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纏絲勁的練法是暢通經絡之最有效方法。內氣隨呼氣而發自丹田,兩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轉,佈於周身,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而達於四梢(手足尖端),內氣隨吸氣而復歸於丹田。古典太極拳論早已發其幽微。5.眼神領先耳聽身後 百拳之法,眼為先鋒。意念一動,眼神先去,平視而領先於身手預定欲去之方向,目光宜有專註,而眼神須關顧上下左右。手(足)運轉時,目光要隨主要作用之手(足)而前視,定勢時目光應向前手中指尖前展視。有助於內勁貫足,和猝然發勁時之動短、意遠、勁長。演拳推手,須目光靈動,奕奕有神。耳宜靜聽身後,微有風響,即能察覺,以補目力所不及。視覺聽覺之訓練,推手或散打時均起重要作用,對老年人保持「耳目聰明」亦有關。6.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以腰為軸,上部動而下部隨之,下部動而上部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步到、身到、手到,是謂「上下相隨」。至於「內外相合」,初練時先注意外形合乎要求,成熟後再以外導內,逐漸轉為由內及外, 「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內不動,外不發」。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外動,逐漸做到一動內外俱動、「形神合一」。7.著著貫串勢勢相承 每一拳勢一般都包括有多種著法,造拳者就其中主要著法,像其形,會其意,以定勢名。如「懶扎衣」(明代人長服束腰,當交手時,左手撩衣塞於身後腰帶,右拳橫舉右側,左足尖向左前成丁字步,眼視左前,藝高膽大,藐視對手,隨意撩衣,以便動步出腿,故定勢名為「懶扎衣」),「懶扎衣出門架子」,在拳套中作為第一式。每一式既有多種著法,也各有其技擊作用,並又連環套似的編成套路,因此要著與著之間貫串起來,不使有斷續、生硬之處。兩人交手,各立一勢,俟機而進,如不可誘,或不利於己,即可移步換形,另立一勢,但變換動作,仍需按照著法(技擊作用)承接,這是古代武術家編拳的原則之一。練太極拳明白著與勢之區別與作用後,其行氣運勁便有著落。每一拳勢,各有其起、承、轉、合。發勢為起,接榫為承,變換為轉,成勢為合。合者,合其全體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後,自然相合。勢與勢之間,似停非停之際,內勁漸漸貫足,精神團聚,下勢之機勢自生。練習日久,逐漸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一氣貫串」「一氣呵成」。8.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虛領頂勁是頭頂百會穴(在兩頭角中間)輕輕向上頂起,似有繩索上懸,提起精神,便於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機能的活動,高度發揮人體平衡的控制作用。氣沉丹田是當鼻或鼻、口同時呼氣時,聚於胃部之內氣下行至片田(臍下小腹);吸氣時丹田之內氣上行聚於胃部。也叫做「提頂」「吊襠」,是太極拳鍛煉中通任、督,練帶、沖(任脈、督脈、帶脈、沖脈)的內壯方法,為保健、強身、延年之法,也是提高抗擊能力和增強爆發力的基本方法。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對拉,使身體正直,是老年人預防駝背、弓腰的運動方法。氣沉丹田,使重心下降,腿勁穩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發力。9.含(涵)胸拔背尾閭正中 含(涵)是包涵的意思。含胸是胸部平正、松圓,包涵著內臟不使受壓迫,拔背是背部肌肉鬆沉,兩肩中間骨節(大椎)有鼓起上提之意,這部分皮膚有繃緊的感覺。胸部隨身手順勢轉圈,胸肌做上下左右的旋轉活動,含胸就在技擊上起重要作甩。凡是運用化勁(即走勁)的手法和身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含胸就是胸部的蓄勢。拔背的技擊作用是加強卷勁和放勁的爆發:力量,「氣貼背」「力由脊發」都是拔背的作用。含胸和拔背是蓄髮相變的關係。 經絡學說的督脈,下起骶骨尾部中央尾骨末端的長強穴,沿督脈上行至頸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氣血的總會,臟腑經氣都由腧穴而相互貫通。太極拳重視脊背的鍛煉,「牽動往來氣貼背」可以起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對機體消化機能、吸收機能和新陳代謝等都有良好作用。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為上下(百會穴與會陰穴)對拉拔長,含胸拔背與尾閭正中為督脈的大椎穴與長強穴的上下對拉拔長.是太極拳「立身須中正安舒」 「上下一線,中正不偏」的必要條件。所謂「尾閭正中」的練法訣竅,就是尾閭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線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脊骨根便須直對何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的作用。這樣,在轉動時也就能夠處處保持「尾間正中」,身法也就始終能「中正不偏」。「尾閭正中」在推手時能加強合力作用,從而也加強爆發力的作用。尾閭在生理上自然正中的,故在古拳譜上稱作「尾閭正中神貫頂」,有些書上改作「尾間中正」是不符原意的。10.沉肩垂肘塌腰落胯沉肩墜肘是太極拳的重要法則之一。 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在沉肩下要求墜肘。沉肩墜肘能幫助「含胸拔背」的形成,如果聳肩抬肘,會破壞「含胸拔背」的姿勢,也就不利於「氣沉丹田」,因為只有「含胸拔背」,肌肉、肋骨的松沉,外向前合,才能做好「氣沉丹田」。沉肩墜肘時,要注意腋下留有餘地,可容一個立拳,要「肘不貼肋」,使手臂有迴旋餘地,又要「肘不離肋」,使肘部勿距肋過遠,失去自然保護肋部的作用。每式定勢時,肩與胯要垂直,兩肩松沉並微向前合,有「含胸拔背」之意,兩肩骨節似有一線貫通,互相呼應。這樣,舒展中有團聚之意,加強了身軀和手臂的棚勁(似松非松,剛柔內含的富於彈性和韌性的擁勁)作用。 動作過程中不論前進後退、左旋右轉,肩與胯要上下相隨,保持上下對準的垂直線。腰,始終要松沉直豎,結實而又靈活,胯宜鬆開靈活,青少年練拳應胯與膝平齊,以加強樁步的穩固性。兩胯根鬆開撐圓似半月形,膝關節始終曲而不直,在圓襠屈膝下,隨勢旋轉起落,虛實互換,鬆緊交替。成勢時須塌腰落胯,以助內勁貫足於手足尖端。推手時腰襠的變換,為力點、角度、方向的潛移默化,「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關鍵。「下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根基在兩足之穩固靈活,而蓄髮相變,虛實互換之關鍵在腰襠。古典拳論指出: 「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11.源動腰脊勁貫四梢 腰是上下體轉動的關鍵,凡動作變化、重心調整、勁力推動到肢體各部位,腰都起著主要作用。人體206塊骨頭,都靠關節的連接來負擔重量和進行活動,在肌肉、韌帶的牽動下,腰脊一動而全身關節隨之節節貫串地運動。 古典拳論說: 「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指的是兩腎,俗稱「腰眼」。古人認為腎是體內氣體的源頭,因此說: 「氣由腎發。」腎壯則精足、氣充、神清、目明,所以古典拳論強調「刻刻留心在腰間」。腰問又為「丹田」「命門」所在,帶脈、沖脈又為「丹田勁」運轉時的勁力。在意識引導下,腰脊一轉,丹田氣纏繞運轉而達於手足尖端。輕輕運動,用意不用力,日久自然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觸之則旋轉自如,發之如雷震電閃。 任何拳種都很注重腰力的運用,腰力運用得當,可以加強發力的強度和速度,並使全身力量於一剎那間集中於一點。太極拳家曾說:「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摔跤法的訣竅,也強調「擰腰變臉」。 太極拳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源動腰脊,勁貫四梢的練法,對人體的神經、經絡、肌肉、骨骼、循環、淋巴、呼吸、泌尿等系統,同時並練,是內外統一性、整體性的體育運動方法,採用放鬆、柔緩的訓練原則來作為治療各種慢性病,幾十年來的群眾實踐,證明它是行之有效、趣味濃厚的運動方法。12.弧形螺旋身弓勁箭 動作弧形螺旋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陳式太極拳稱做纏絲勁。用纏絲勁練法行氣運勁,功深者周身處處在弧形螺旋地往複轉圈,觸之則即化即打,周身如弓之引滿,觸之則發勁似放箭。陳鑫說:「精鍊已極,極小亦圈。」「陡然一轉人不曉。」實際上都是動作弧形螺旋、「身似弓身勁是箭」的作用。武禹襄氏得陳氏老架、小架之傳,在總結太極拳行氣運勁的技法時有句話,「往複須有折迭」, 「折迭」就是纏絲勁轉圈時「陡然一轉」的技法。在摔跤中有「伸手見跤」的高級技術。13.暢通經絡兼練帶沖 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呼吸行氣,通任、督,練帶、沖,有助於內壯。但應先從姿勢簡單的靜坐功或站樁功人手,只要順其自然,容易產生內體感覺,逐漸體會內氣的流轉貫注、「腹內松靜氣騰然」的感覺。拳勢動作複雜,結合腹式逆呼吸還比較容易。若過早結合通任、督,練帶、沖,特別在沒有良師益友的指導下,自行摸索,極易練出偏差,欲益反損。因此,學此拳者,如欲結合通任、督,練帶、沖,應先練習靜坐功或站樁功。14.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的拳。凡是偏柔、偏剛的,都不能稱做太極拳,因為太極的含意就是陰陽互變、剛柔摩盪的。用意指導動作,輕輕運動,使全身該放鬆處都能放鬆。然後由松入柔,以意貫勁,視何手何足為主,內勁即纏繞流轉貫注於主動之手足。貫勁仍須用意作想像,不可用力,不可練氣使勁,用力和練氣使勁,都失之於硬。成勢時微微貫勁於手足尖端,目的在於積累沉著松靜的內勁,逐漸達到積柔成剛、剛柔相濟階段。15.先慢後快快慢相間 太極拳舉動輕緩的練法,是療病保健的有效方法,動作輕緩有利於調整呼吸,使呼吸逐漸做到「悠、長、細、緩、勻」,也有利於自我檢查放鬆程度、動作的正確性和內外的協調情況。同時也是增強體質、提高武術技巧中快與重的特殊訓練方法。輕是保證全身內外充分放鬆的必要措施,「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不靈活就動作不快,所以輕是求松,松是求快。慢是為了「運勁須無微不到」。初練拳一開頭就用快速用力練法,必然處處滑過,做不到處處都能恰到好處,輕鬆而又緩慢的練法,能逐步提高耐力,能逐漸產生一種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等到輕緩有一定基礎,再逐漸練快,快後復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覆鍛煉,始能快慢輕重,隨心所欲。16.竄蹦跳躍騰挪閃展 竄蹦跳躍為武術中不可缺少的攻防技術。平縱為跳遠,上躍為跳高。炮捶中躍步拗鸞肘、餓虎跳澗、玉女穿梭都是平縱法,意念一動,向前平縱,愈遠愈好。未縱之前,一足儘力蹬地,另足前縱,一足後隨緊跟,其進如風,手法、步法、身法、轉法,愈快愈好。翻花舞袖為上躍360。大轉身法,護心拳為上躍1800轉身法,上躍愈高愈好,如鷹捉兔,如虎撲羊,氣勢勇猛。足蹬愈重,則身起愈高。可以柔勢練,似貓之足縱躍,起落無聲;可以剛勢練,落地作金石聲。用掌則指如鋼錐之堅利,用虎爪則指如鋼鉤之銳利,用拳則似鋼錘之衝擊。 騰挪與閃展,是太極拳技術上的「心法」,是以弱勝強的技巧。「閃展空費拔山刀,騰挪乘虛任意入」兩句話,是說明以小力勝大力,避實擊虛的技術。 「騰挪」是有動之意而未動,即預動之勢。氣勢騰挪,實此以虛彼,虛此以實彼,精神團聚,一氣貫串,有預動之勢,無散漫之意,虛足與胸有相吸相系之意,不使偏浮,是謂虛中有實。實足並不站煞,精神貫於實股,支持全身,有上提之意,是謂實中有虛。兩手前膊,內中也要有騰挪之勢,始有圓活之趣。鎖骨管兩手,兩手與胸須有相吸相系之勢。能體會「騰挪」,則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之妙用便愈練愈細巧、精密,便能「騰挪乘虛任意入」。 「閃展」是動度極小的避實就虛之法,方向、角度、力點突然轉換,小圈轉關,迅速發勁,謂之「閃展」,也就是富於彈性的一種抖勁。眼、身、手、腰、腿相順相隨,一氣呵成,勁向前發,迅若雷電,一往無敵,乃驚戰之法。其特點是不與來力頂撞,似挨非挨,突然一轉,避實就虛,善於以小力勝大力,使對方有力無所施其技,這就是「閃展空費拔山力」的技術。17.剛柔俱泯一片神行 前輩太極拳家功夫達到「柔中寓剛」「剛柔內含」後,再從虛靜上專一鍛煉,處處體會「空、松、圓、活」的意趣,練拳時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極柔,以至看不出剛柔的痕迹,只見一舉一動,至虛至靈,一片神行,無跡像可尋,無端緒可指,渾然一太極圓像。技藝至此,真神品矣。18.培養本元勤學苦練 在太極拳普遍推廣中,須及時繼承發揚前輩太極拳家積累的鍛煉經驗,使太極拳技術不致失傳。拳技以精、氣、神為三寶,而尤重武德。清初黃百家述「內家拳」有「五不傳」,以「心險者」為首。擇人而傳,首重武德。愛好陳式太極拳之年輕力壯者,如能尊師愛友,勤學苦練,拳套、基本功、推手同時並進,則三年小成,十年大成。三十歲以內,即須練成過人勁力。堅持不懈,蒸蒸日上,拳藝永無止境。清心寡欲,培養本元,毋使損傷,則老而彌健。熱心指導普及,因材施教,則療病保健作用更為顯著。
推薦閱讀:
※國際標準舞《舞者肌肉鍛煉的幾項要點》
※胸肌中縫(內側胸肌)鍛煉動作推薦:啞鈴窄距卧推
※手指操與拍手治百病可隨時可做的手鍛煉法
※圖解手指操,跟著做,一步步鍛煉手指靈活性
※腿部鍛煉方法
TAG: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