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審美特徵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中,以女子對鏡梳妝暗喻要每天檢點自己道德行為)中國畫源遠流長,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及鮮明的特色。中國畫具有以下審美特徵——一、以善為美,以物比德。中國畫具有教化作用,崇尚「以善為美,善以示後」。
(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繪畫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道德理想和審美情趣相聯繫,用「移情」的方式,賦予自然山川、花草樹木以人的性格、情感和理想。例如,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以題詩點出畫面「雞有五德」的主題。
(元代倪瓚的《六君子圖》)傳統中,畫家經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山比德」,以「歲寒三友」比喻人的情操。例如,元代倪瓚的《六君子圖》中,以佇立於水邊的六棵樹,比喻遠離世俗的「六君子」,表達了士大夫的人格理想。
(明代沈周《廬山高圖》)中國畫對社會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審美功用,也寄託著畫家崇高的道德情操與人格理想。例如,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以廬山的崇高雄奇,形象地隱喻作者老師的高尚品德,傳達出作者對老師的崇敬之情。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二、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中國畫並不忽視人物與物象的外形描繪,但更強調錶現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更注重刻畫自然山川物象的本質特徵。這就是所謂「傳神寫照」。例如,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描繪了主人公韓熙載不喜形於色的政治家氣質。
(宋代梁楷的《太白行吟圖》)寫形是為了傳神,形可在「似與不似之間」,「以形寫神」的最終目的是「達意」和「傳神」。這裡的「神」,指的是客觀對象的生命力和本質特徵。例如,宋代梁楷的《太白行吟圖》,以簡筆法傳神刻畫出詩仙李白的飄逸性格。
(宋代李唐的《採薇圖》)
(清代朱耷的《雙鳥圖》)中國古代繪畫「六法」之一的「氣韻生動」,就是中國畫創作所追求的「形神兼備」的審美標準。宋代李唐的《採薇圖》中,伯夷的形象刻畫,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突出表現了主人公堅毅不屈的性格。清代朱耷的《雙鳥圖》中,鳥的異樣神情傳達出作者憤世嫉俗的心態。
(宋代馬遠的《月下獨眠圖》)三、追求意境。意境是指畫中所描繪的物象和畫家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畫有意在畫外的境界才有畫意,優秀的中國畫家在創作中不懈地追求這種境界。例如,宋代馬遠的《月下獨眠圖》中,以簡練的筆墨,烘托出人與自然靜穆和諧的藝術境界;
(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作品內容與主題的確定,構圖布局的安排,形象的所造,筆墨及造型的處理,無不受其主宰。畫家的學識修養、生活閱歷、思想感情、審美水平,都會從畫的意境中清晰見到。例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畫而上沒有蛙,而觀眾有如聞蛙聲之感。畫家通過遠山、山澗、急流、蝌蚪等意象,達到「畫中有詩」境界。
(清代華喦的《天山積雪》)山水畫強調將大自然的美與文人理想逸趣緊密地糅合在一起,花鳥畫則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懷,來讚美生命、歌頌大自然。例如,清代華喦的《天山積雪》中,在狹長的畫面中,人物、駱駝與高聳的雪峰營造出天高地迥的視覺效果,境界孤寂、空靈。
推薦閱讀:
※三人行必有我師
※陳師曾山水: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
※南田風骨|第三屆惲南田全國花鳥畫作品展征第三屆惲南田全國花鳥畫作品展徵稿啟示
※【名家】畫家宋威與他的追摹宋畫之范寬《溪山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