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一、心即理二、知行合一。三、致良知。關於心即理 重要意義在於,充分指出了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去認識世界,知識不分貴賤人人平等,這種打破知識壟斷的思想。要知道,對知識壟斷,是所有專制統治者共同的選擇,包括當今的真理部。心即理的思想在其弟子泰州學派傳世人王龍溪之後,更是在當時的社會中下層中迅速的發展,可以說是晚明商人階級之所以迅速崛起的思想基礎。從這一點上說,陽明學說具備天生的反專制的本質。關於知行合一 從哲學上來看,其重要意義強調了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不可分割,是中國辯證法的集大成。最重要的是,從實際運用角度來看,這個理論徹底糾正了之前一種分裂人格,即口是心非,嘴上一套實際又是一套。而這種劣根性,即便是在今天,也體現在無數人身上。關於致良知 我認為是陽明學說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即建立起中國文化的宗教情節。從佛教到禪宗再到陽明的「致良知」,完成了中國本土文化宗教式的改良。其他民族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宗教和神,中國當然也不例外,但中國宗教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即神不再外面,不是客體,而是在心中,在心內與身外的圓融統一中。不論是儒家強調」正心誠意「才能」治國平天下「,強調」慎獨「和」問心無愧,還是禪宗強調」菩提自向心覓「,以及道教強調的」道法自然「。均無一例外的以個體生命與世界的圓融統一為最終目標。從拜孔子,到求自己本心,這種變化的意義,不言自明。陽明學說,本質是中國傳統文化自發產生的人文精神,對中國而言,絲毫不亞於西方文藝復興的意義,是中國本土文化發展的高峰。其產生於本土文化發展最困難,即禮教最為極端,對人性的遏制最惡劣的時候,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發展自我救贖的必然,於最黑暗處見光明。可惜明朝陰差陽錯的被清朝滅亡,讓中國人的思想再一次被壓制了300年。然而思想一旦打開,就無法永遠壓制,清滅後無論在朝在野,感受了中西方發展的巨大差異,自然都開始反思,也不約而同的都對陽明學說極為推崇。梁啟超評價:王子之學,高尚純美,優入聖域。至於蔣介石,就更不用說了。最後想說,陽明學說不是在台灣影響巨大,而是中華文化傳承的必然,不僅在台灣,而且在日本,在香港、在韓國,這些中華文化覆蓋的地方,都備受推崇。至於說為什麼在大陸沒有發展,只想反問一句:有什麼傳統文化,或者思想,在這裡有發展?宋儒朱熹的理學思想,佔據儒家哲學的統治地位,「天理」、「人慾」在朱熹的哲學世界裡被割裂開,形成對立的二元結構,由此,中國傳統中的毒性又一次揮發開來。 王陽明的「心學」——『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培育了啟蒙思潮,啟發『士』這個階層,更多的去關照內心,挖掘人性的天然和韌性,『知』、『行』相替相補,心外無物,與這個世界產生更廣泛的關聯,而非割裂。心學思想是宋元明初之後,對程朱思想的進一步改良,包含對佛道思想容納。也是對禁錮的一次突圍,啟蒙意義非同一般。他的偉大,不僅僅在於『立言』,更在於『立功』,一生充滿傳奇,救國救民於危難,雖千萬人而不懼,教化救民,也恰恰是對「知行合一」的踐行。 陽明學說影響了整個東亞的思想傳承,不僅僅是在台灣。至於說為什麼「……盛於大陸」,先不置可否、不下定論。台灣在文化傳承上沒有遭受類似內地『反文化、反智慧』的深度劫難,近幾十年來的物質、政治環境——雖有早期的陰暗時期——相對於大陸好過很多,大環境決定了它對傳統文化繼承光大的可能性。 很慚愧,至今沒有系統的消化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此處回答的略微膚淺,寄望高人點撥。近期發現網易有浙大董平教授的公開課:《王陽明心學》,淺顯平實,值得學習,推薦給大家。1.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都做到了,所以偉大。2.王陽明的思想有人本主義的色彩。他是以復古為口號,反對朱熹等異化的理學思想,頗有文藝復興的感覺。3.知行合一的意義我不敢妄談。4.至於在台灣比大陸更盛的原因。一是台灣在保留傳統文化上面比大陸下功夫,而大陸之前又有過文化運動,此消彼長。二是受蔣先生的影響,蔣先生本人極為推崇王陽明,曾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但為何改名則說法不一。

回答這個問題前猶豫了一下,因為在知乎上前兩個回答是關於王莽和王安石的,接著就是王守仁先生,會給大家造成我只回答關於歷史上王姓名人的問題,這個真心不是……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陽明心學在我心中

----------------分割線----------------

回來正式回答問題,問題太多先回答最後一個吧。

□□□□為什麼王陽明的思想在台灣遠盛於大陸?其實在台灣後面加個日本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原因無他,一來如題主所聞陽明先生的確是偉大的,二來在台灣和日本認為他偉大的人也可以說在當地人民心目中是偉大的,三來無外乎文化傳承的問題了。分開來說。

□□□□首說台灣,有某位知友回答「蔣中正」三字,是的,簡潔明了,我做一些補充。我們知道蔣中正一生最為推崇之人便是曾國藩,而曾國藩一生最為推崇之人便是王陽明,偶像給人的便是精神導向作用,以此相傳,受此影響蔣公一生便是陽明先生的忠實擁躉,自己做粉絲還不夠,還強迫蔣經國、張學良也加入擁躉的隊伍,蔣公早年在大陸時就非常推崇陽明先生,赴台伊始便將所居之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並在草山創立了"革命實踐研究院",提倡"實踐"運動,以示對陽明先生的尊崇。這種毫不利己專門追星的敬業態度讓後世無數粉絲黯然失色,難望其項背。

□□□□再說日本,日本之所以是今日的日本離不開「明治維新」而章太炎老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維新,王學為其先導"。誠如章太炎所言,王陽明對日本的明治維新以及快速步入工業化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數之不盡的日本政治家、企業家對他奉若神明。一起看看這些在日本歷史上幾乎神的存在,倒幕領袖西鄉隆盛、久坂玄瑞、前原一誠,明治開國元勛伊藤博文、高杉晉作,日俄戰爭總指揮、獨裁領袖山縣有朋盡出王門。三菱集團創始人岩崎彌太郎,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實業巨擘澀澤榮一,早稻田大學創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無一不是王陽明的追隨者。可以說,陽明心學對日本的影響遍及各行各業,是全方位的、深入人心的。這就好比普通股民股海浮沉,都奉巴菲特為神,那股神的老師格雷厄姆豈不更是超越神的存在,所以日本文化尊崇陽明之學不難理解。

□□□□最後就是文化傳承的問題,這個說來都是痛,大家都懂的,就不贅言了!

□□□□好,接下來就回到了這些問題最本質的核心,王陽明偉大的體現在哪裡!

□□□□回答這個問題就撇不開王陽明所處的時代和他前代的大牛們。那是一個什麼的時代呢? 至王守仁生活的時代,明朝已享國一百年,這是一個驚心動魄,五光十色的百年。在明代文人的靈魂深處有兩件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方孝孺之死和于謙之死,如果說方孝孺之死是明朝文人悲劇命運的序曲,那于謙之死就是其中最絕望的音符。前者代表大義,後者代表蒼生。就是這樣一個大義不存和蒼生待救的時代。那有哪些大牛們深刻的影響著王陽明呢?無非就是也影響那個時代的朱熹和陸九淵,一個理學集大成者,一個心學奠基者。要了解王陽明主要思想的重要意義就不能不了解朱熹和理學,不得不談陸九淵。

□□□□不急,我們先不談朱熹,先從周敦頤說起,對,就是那個因為《愛蓮說》為大眾所熟知的周敦頤,但這不是真正的周敦頤,周敦頤被稱為「北宋五子」之一,所賴的可不是文學成就,他的真實身份是易學家也就是哲學家。他寫《太極圖說》,提出「太極」既無極衍生出來的東西,"更提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的觀點。在他之前有一個叫張載的,就是那個要」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儒張載,提出過一個詞」氣「,氣是世界的本源,萬物都源於氣,人為萬物中的一員,人的本性和萬物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要"視天下無一物非我"。然後就是程門立雪的程頤程顥兩兄弟了,直接提出了」理「,提出」理是先於萬物而存在的「。接下來就是朱熹的隆重登場,結合佛老學說提出一個體系龐雜而且相對完整的哲學系統,也就是理學。朱熹認為太極是萬物源頭,太極衍生陰陽二氣,二氣又分化為金木水火土五行,並進一步形成了春夏秋冬和天地萬物。朱熹的理學認為太極就是一個」總理「,而太極衍生出的種種小太極都是」分理「,"分理"散佈於萬物之中,"總理"囊括散佈於萬物之中的"分理"。簡單一點說就是他提出的比喻」月印萬川「。朱熹也給」理「下定義了:1.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出現的無色無味沒有形狀的東西。2.理是萬事萬物興衰運行的總規律;3.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歸根結底,萬物的構造都離不開理和氣。理是指導事物運行的規律,氣是構成事物形態的材料。二者彼此相依,不可分離。但是朱熹認為,人心有私慾,因此危險;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前者應當克制,而後者應當主動向外界求取。當程朱理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之後,這種趨勢就更加明顯,最終的結果便是否定人心,肯定道心。

□□□□對啊,你說性統治了情,理主宰了心,人悲哀地淪落為理的載體,存在於世的意義與山川草木無異。說難聽點,就是植物人兒。於是,陸九淵跳了出來,因為他代表了一大批不願意成為植物人的學者的心聲。陸九淵最早把人的主觀精神"心"作為本源,用以反對朱熹將心與理一分為二的理學,革除士人只重誦讀古書而忽視主觀精神修鍊的流弊。後來是陳白沙。然後通過龍場悟道,終於需要王陽明來理清這場紛爭。

□□□□王陽明首先給大家介紹了一個公式:心=性=理=良知。王陽明還曰: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心既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通過由"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此心在物則為理"三大命題構成的"心即理"說圓滿自洽。1、心外無理:普遍規律只有與你的心靈融合才有意義,才能滲透到你的信念與情感中,從而有效地影響你的行為,否則只是一種空疏的概念、束縛主體的桎梏。2、心外無物(事):心之發動處謂之意,即我們所說的"動心"。意不可能懸空,必有落實的對象,一切活動(事)都是意識參與的活動,因此,離開主體的事物是不存在的。3、此心在物(事)則為理:具體的理體現在心與外部世界所存在的關係中,脫離與外部世界聯繫的理沒有意義。知就是良知,行就是實踐

王陽明提出知就是良知,行就是實踐。良知有如下特點: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知是知非,戒慎恐懼,無間聖愚,古今相同。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人人都有,但分為兩種狀態:本然和明覺。其形成的過程是:知(本然狀態的良知)--行(實際踐履)--知(明覺狀態的良知)。綜上所述陽明心學是煉心的學問,是"乾坤萬有基"。 王陽明之所以將中國人宏大而細膩的心理圖譜精確地描繪出來,就是要傳達一條真理:一切戰鬥都是心戰,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在這個基礎上,他為世人曝晒出了心體,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凌駕於意識之上俯察喜怒哀樂,作出準確客觀的判斷,塑造出一個"情順萬物而無情"、"終日有為而心常無為"的堅實心體。首先,"心即理"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內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其次,煉心的目的也不是成為聖賢一了百了。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於儒家,提出振聾發聵的"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要內聖外王,將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最終達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心理境界。

□□□□其實世上真的本沒有唯心唯物,吵的人多了,也便有了唯心唯物。很多人拿王陽明的「心學「作為唯心主義的代表,經常黑,不黑會死啊!所以心學歸根到底還是踐履之學,不是辭章之學。能弄明白心學是什麼很容易,但做到知行合一去踐行卻能有幾人,陽明心學告訴我們不要把外界的非笑毀謗、個人的進退榮辱看得太重,養成無所虧蔽、無所牽擾、無所恐懼憂患、無所好樂憤懣,富有彈性的心理狀態,從心上用力,砥礪出不偏不倚、動轉得勢的強大心靈,用心,然後去做,無往而不利。

(自己失意時,身邊有一位朋友總會摘取《傳習錄》的話激勵我,往往又是那樣的讓人醍醐灌頂,所幸身邊有這樣一位陽明先生的擁躉,吾心甚慰。謹以此文(答)獻給吾友,受你的影響開始了解陽明,認識不深刻,望多多指教)

喜歡簡單有才華的朋友;種種花花養養草草蕩蕩鞦韆...他倡導: 「心外無物」 「外有心生」。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說。 中國高中老師會說他是:唯心論。 王陽明哲學家 思想上啟發吧。黑格爾 辯證學 一條道上的吧。 哲學類的多數就是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個人對 王陽明的認知 是雜學了。 他對《周易》的研究,《周易》對他的啟發。梅花占是不是也是說他的啊~!!! 記憶有點慌亂了。 儒道法全才。非常佩服歷史上這些大儒,大學士。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我做一個小丫頭給他們也值啊! 喜歡聰明有學識的人。電氣工程師/素食主義者/傳統文化愛好者首先說一下中國評判一個人「偉大」的標準:《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王陽明無論是私德還是公德都無瑕疵,德無異議;其次立功,剿匪平叛寧王叛亂,此之謂立功;最後立言,創立心學,傳承千古。三者齊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聖賢」了。其次說一下他為什麼能成就偉大。首先是家庭條件,他老爸是狀元,這就決定了他從小受到的一流的教育;老爸做官,老婆還帶來了一堆嫁妝,所以完全不用象我等屌絲一樣每天想房子車子這些形而下的東西;他本身也是一個天才,四書五經隨便學學就考試優異了;一個天才,從小就受到了一流的教育,不用擔心車子房子這些經濟問題,不用發愁四書五經這些考試問題,大把大把的精力在那兒閑著怎麼辦?家教不好的可能就整天遛馬打鳥泡妓院了,但王陽明老爸典型的儒生,家教嚴厲,決不允許兒子沾染這些東西的,那就只能看課外書了。最妙的在於王陽明的老爸是集迂腐與寬明於一體的儒生。竟然對兒子的「不務正業」寬容對待,甚至主動引導。我們看到在這樣的條件下,王陽明成為「偉人」的必要條件可以說基本都具備了,到了這一步可以說王陽明必然會成為一位優秀人才,但是否會成為偉人,還要看他自己的努力了;畢竟優秀人才是可以培養的,偉人卻是沒辦法培養出來的。小夥子看閑書看頭暈了,立志做聖賢,這一追求就是數十年的時間。小結一下:1、從小要受到很好的教育,這個很簡單:文盲就算成了皇帝,也當不得「偉大」這個評價的;2、不用整天為房子、老婆和車子這些破事兒煩惱;所以我等屌絲就不用做夢了,寫寫他人的偉大趕快洗洗臉睡覺吧,明天還要搬磚啊!3、環境的約束與鼓勵: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說的好聽,周圍的人都和你作對,反對你的所思所為,能不煩不彷徨!最後一條就是「99%的汗水+1%的靈感」,縱然有個狀元老爸做老師,縱然天生就是神童,縱然可以不用整天「搬磚」「看房子」,王陽明還是整整追求了數十年才能一朝頓悟;可見成為偉人是如何的艱難!「知行合一」我的理解就是「理論聯繫實際」,在王陽明之前中國哲人總是爭論「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這實際涉及到了對「理論家」和「實幹家」的評判標準。王陽明跳出了這個二選一,他深切把握到了知與行的相生相長。王陽明的思想為什麼盛行於台灣而不盛行於大陸? 我想反問:現在大陸還盛行哪些中國傳統的優秀思想?沒有吧!所以,不是人家「勃起」,而是我們「陽痿」。王陽明思想最大的優點是對現世做了一種精神和思想引導。區別於三大宗教的來世說。孤單患者 自娛自樂大部分人。其實不知。少數人。知但不行。 極少數人。可知可行。 超級無敵頂尖的一些人。知行合一。 說這麼多。 似乎沒有解釋知行合一。 所謂知行合一。 就是你想當上面的那一類人。你想好了。就是知行合一。心之體 意之動 致良知 去格物。雖是一環接一環。其實就是一體。 從頭來。亦可回頭去。心即理,心沒有被妄念污染時,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有,要相信直覺。知行合一,不動心,要在事上練心。妄心一動,理就會被蒙蔽。不動心,致良知,我心光明,夫復何言。有人說,心學其實就是禪宗,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目前在看西遊記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致良知,致良知的前提是心即理。這三個論點分別對應於信願行三個層面。我理解是:人人都有善惡之分(心即理,信),每個人都應該嚮往善(致良知,願),每個人都應該按照善的意願去處世(知行合一,行)。其意義在於:1、肯定老百姓的善惡之分與帝王將相的善惡之分是平等的,老百姓有決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權利;2、肯定老百姓有按照自己的善惡之分去思考和行為的權利。綜上,心學說的是民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仁者無敵1、王陽明的「心學」易被貼上唯心的標籤2、王陽明的主要功績在於剿匪戡亂,參見教科書對太平天國的評價夢想照亮前行的路看東西不要老是盯著中國一畝三分地來看。王陽明的心學在他那個時代確實是個進步,但我不認為現在還有糾纏於心學的任何必要。知與行的關係問題真正被完整闡述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皮爾士、威廉詹姆斯等人為首的一批學術精英受夠了歐洲哲學在理論上的糾纏,在美國創立了形而上學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會員星光燦爛,這裡不做過多闡述。他們提出了行動主義哲學(國人翻譯為實用主義哲學,實屬誤導青少年,英文名Pragmatism),這也是美國的國家哲學,或者說是唯一的哲學。杜威是行動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有兩本代表作《哲學之改造》《民主與教育》,在知與行的問題上,從哲學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來。 孫中山先生與杜威可謂見解一致,兩人思想上十分契合,中山先生後來也提出「知難行易」,意者中國人老是說,不去做,或者掛著邊說邊做的假名頭。有人說中山先生的思想源於王陽明,純粹扯淡,中山先生的思想與王陽明的心學根本就是水火不相容。再回到實用主義,它是人類經驗主義思想和宗教哲學的調和,不對任何哲學進行攻擊,也不對任何哲學給予承認。行動不是檢驗一切,而是:就是一切。下面貼出百科的觀點,看了下,與原著出入不大:「實用主義的主要論點是:強調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強調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於它們是否能帶來實際效果;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動;理論只是對行為結果的假定總結,是一種工具,是否有價值取決於是否能使行動成功;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麼效果;強調行動優於教條,經驗優於僵化的原則;主張概念的意義來自其結果,真理的意義來自於應證。」(摘自百科) 我認為,人類的終極目標就是:理論的終結,在理論上的糾結只會迷失人類的本性。中國應該儘早接受行動主義哲學,改造哲學和教育,拋棄古代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另外,王陽明在台灣流行是因為蔣希匹的推崇,人遭遇重大挫折後免疫力下降,最容易受到這些東西的毒害。王陽明的老家到蔣介石的老家就幾十里地吧。(針對為何台灣如此多的"陽明xx").順便曾國藩家離老毛家也挺近的。王陽明為什麼偉大,他的主要思想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所謂「知行合一」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么?為什麼王陽明的思想在台灣遠盛於大陸?1.三不朽自然可以稱為偉大,而且他所創立的心學,我認為是一種實用的、符合人性的哲學,這就足夠了,心學是偉大的,所以心學的創始人陽明也是偉大的。2.心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教你看透人性之善惡,最後選擇為善。3.知行合一沒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意義,知行合一就是告訴我們學以致用,用以促學,他認為真正的知行合一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從閱歷中來,到閱歷中去。閱歷二字,夠我們每個人用一生去實踐了。4.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有一些糟粕,但是我認為傳統文化發展了幾千年,早已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了,沒有什麼思想和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的,他不但博而且精。5.呵呵。。。。沒有人能掩蓋心學的光芒,隨著思想的解放,中國傳統文化必將再次照耀世界。因緣不可思議補充一點。關於知行合一。所謂行,陽明先生的定義和今人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行」多半是指「行為行動」。但是陽明先生認為所謂「行」是一念發動處」,也就是說,當你興起一個意念一個想法時,其實就已經在「行」了。所以,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其實是說,人要從思想根源上滌除惡念,或者說是滌除與自己的「知」所不同的部分。信息技術觀察上面有人說,」王陽明思想最大的優點是對現世做了一種精神和思想引導。」這和本人認識相近。只在《明朝那些事》讀過先生事略,《傳習錄》翻過,卻非凝心讀不下去。可能因為古文功底較淺。偶讀的事例留給本人印象是,先生拓展了中華文化和社會評價體系中,關於「有價值」的標準。有點萬世師表的意思。而且,相較孔聖人,先生更接地氣,更客觀。有點神似脫下道服的莊子思索者。。不需要知行合一,因為知行必然合一,不可能不合一。王陽明的學說,是高峰,是巔峰,也隨世而變。所謂台灣盛行的陽明思想,只是王的軀殼而已,本質早就丟失。看傳習錄 不要拘泥字面上 要看到字面後的人與人的相處知行合一,理論與實際緊緊聯繫一個愛好養魚,養貓和樓下大爺下棋的年輕人很多的聖人大師,一生都追尋一件事情,聖人說了很多話,後人想盡辦法解釋。唯有知行合一四個字,無法解釋,能解釋的也只有知行合一四個字本身。一生俯首拜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一生俯首拜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