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澤文化系列:大陸澤是太行山東側文化走廊的一顆璀璨明珠
大陸澤是太行山東側文化走廊的一顆璀璨明珠
太行山東麓地區指太行山山脈以東,北起燕山山脈、南抵沁河谷地,寬度在70-120千米不等的南北狹長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區,由於先秦時期黃河流經河北平原注入渤海,因而太行山東麓地區實則呈現出走廊的態勢,是一條文化走廊,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的發祥地,同時,又是連接中原與北方的重要通道。此地區是先秦時期一系列重要古國古部族的誕生地或主要活動地域,商人立國前曾長期活動於該地區,商代中晚期的政治中心邢、相、殷亦在此地,西周時燕、衛、邢相繼分封於此,東周的燕、中山、趙等強國的都城和核心統治中心都在此地區。
太行山東麓有茂密的森林,有北方最大的湖泊――大陸澤,非常適合古人漁獵採集活動,大陸澤周圍是人類從漁獵採集文明向農耕文明轉型重要區域。大陸澤處於黃河下游,黃河之水流經大陸澤,是黃河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遠古的文字對漁獵早有記載。《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陳風·衡門》:"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遊動在《詩經》《樂府》里的魚們早以魚文、魚圖、魚俗的形式深深沉澱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演繹成別具一格的"魚"文化,魚則成為與愛情與美好與吉慶與和諧緊密聯繫的隱喻。古詩中常以"魚"為比,或以"魚"起興。《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水洋洋,可以樂飢。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以魚隱喻戀人與愛情,以食魚比娶妻。《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以捕魚喻娶妻和新婚。《衛風·竹竿》中以釣魚喻求愛。以網魚比得妻,以網破喻失妻,以釣魚喻求愛,遂為後世作品所常用的喻義。原始人在陶器上畫魚,古人以魚為禮物相互饋贈,年畫畫魚,待客用魚,過年吃魚,以圖"年年有魚(余)";"魚水情深"喻和諧的人際關係,"相濡以沫"比相依為命,魚與人,在更多的時候已經合為一體了。
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早在先秦時期漢族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漢族民間流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詩為證:"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體現了文化在衣食溫飽解決之後的重要意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畫了讀書人對積極人生的理想與追求。中國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歷史,創造了發達持久和長盛不衰的傳統文化。同時,燦爛輝煌的漢文化又豐富了農業的內涵。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雖經無數次大大小小天災人禍的考驗,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事實證明這一技術知識體系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徵。開發利用好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與自然遺產資源,作為我國"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建設美好家園、激發愛國熱情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而且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和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意義。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歐洲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歐洲文明掠奪式特徵,誕生於此前的狩獵文化,與濫觴於種植的中國文明存在明顯的差別。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內斂式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浴廁設走廊盡頭為大凶 2015財年必看30條風水禁忌
※55款家庭走廊裝修效果圖 走廊設計要點看到就賺到
※打通中南半島戰略走廊策應南沙
※走廊怎麼用才不會浪費空間?我有兩個方案
※這套新中式,電視牆兩側是門、走廊的牆面,都美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