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一個不老的東方愛情傳說

七夕:一個不老的東方愛情傳說(轉自:凱風網湖南頻道)供稿:梅山人 編輯:李元導語七夕,一個關於牛郎織女,一個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憧憬和嚮往,一個千古流傳的凄美神話愛情故事。它與《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等經典民間愛情傳說一樣,穿越時空、穿越民族、穿越地域、穿越國界,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在華夏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遼闊的土地上,在亞洲各國家,以不同的形式經久流傳。它似天河中的牽牛織女雙星那樣在人們的心頭閃耀。   凱風網湖南頻道 供稿:梅山人 編輯:李元

豐富變化的牛郎織女傳說

牛郎織女的傳說自東漢末成型,即隨著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人口、民族的遷徙,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文化的融合,以各種版本在神州大地廣為流傳。同時,隨著國家之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交流與合作,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流傳到了亞洲各國。1、漢族語境下形成和發展的牛郎織女故事

牽牛、織女兩星的名稱最初出現在《詩經·大東》里。此後人們由星名含義的遐想,聯繫到現實中農村男耕女織的生活,為兩個星名附加了新的人物身份,讓他們成為了廣大農村男女的代表。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在孕育、豐富、發展。據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末至秦始皇三十年期間竹簡中的《日子》甲種第3簡背記載和第155簡的內容,及《經史事類六帖》(唐白居易)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記載得知,在漢代以前的傳說中,已有牛郎織女成婚,後又分離,每年鵲橋相會的情節。這些情節單元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後來這一傳說經過民間無數口頭藝術家的反覆加工、修改完善,再經流傳過程中與其它民間故事碰撞、融合,其基本故事情節也從簡單向豐富發展。【詳細】2、牛郎織女故事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說

《牛郎織女》傳入少數民族地區後,各民族在保留原主題和主要情節的基礎上,按照本民族的自然風景、風俗習慣、社會狀況、思想願望、心理特徵和審美情趣進行再創作,使《牛郎織女》帶上了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基本都有《牛郎織女》故事的美麗傳說。滇西傈僳族民間稱《花牛牛和天鵝姑娘》,廣西瑤族稱《玉彩帶》,大瑤山稱《瑤家為什麼喜歡種粟子和糯米》,黔西南布依族稱《重然的故事》,貴州黎平侗族稱《侗族聲聲》和《郎都與七妹》,貴州榕江縣平區稱《九仙與銅鼓》,湘西苗族地區稱《天女與農夫》,貴州清水江苗族稱《牛郎織女的故事》等等。此外,在一些民族的傳說中,主人公的名字也各不相同。織女有的仍舊叫「織女」,有的稱「七仙女」、「九仙女」「仙女」。牛郎和他的孩子、哥哥也有了具體的名字,如在《重然的故事》中,牛郎的名字叫「重燃」,他的哥哥叫「重容」他大女兒叫「芙蓉」,二女兒叫「牡丹」;《玉彩帶》中的牛郎叫「阿古」,其兒子叫「堅美仔」;《侗族聲聲》中放牛郎叫「憨包」(侗語憨包就是「聰明郎」的意思);《九仙與銅鼓》中,牛郎叫「石龍」,兩個哥哥分別叫「石虎」和「石馬」,其兒子叫「石天」。【詳細】3、亞洲其它國家牛郎織女故事的傳承和演變獨特的地理因緣使中國與亞洲各國來往密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影響、滲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又具有各自獨特的文化習俗。牛郎織女故事一經出世,就以不同的形式在日本、朝鮮、韓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流傳。日本牛郎織女故事及七夕和歌

日本的牛郎織女故事版本很多,但情節上都大同小異。在鹿兒島流傳的《天女下凡》(也叫《天降少女》和《天女媳婦》)版本,男主人公是一個叫米庫郎的小夥子;流傳於香川的《七夕》,男主人公牛郎變成了一個賣沙鍋的商人;還有一個《養犬星與七夕星》的故事。3個故事情節上基本大同小異,與中國漢族地區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內容框架、故事情節極為相似,結尾都是與星辰起源有關。王子與公主相戀的朝鮮牛郎織女傳說

流傳到朝鮮的牛郎織女叫《牛郎織女星》。這則故事表現了一對恩愛夫妻的美滿婚姻遭到破壞的主題思與中國漢族地區的牛郎織女故事完全一致。但在故事發生地點、兩位主人公的身份、牛郎織女被銀河隔斷的原因等方面有許多變化。南韓的《仙女與樵夫》,其內容與我國東北地區朝鮮族的《牧童與仙女》情節十分相似,這可能是跨國而居的同一個民族在心理方面的共同點影響所所致。嫁女後荒廢工作的韓國《牛郎織女》傳說主題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文人記載的梁殷芸《小說》,任昉《異述記》相關傳說完全一樣。越南牛郎織女的傳說越南的《織女和牛郎》這則故事與中國漢族地區流傳的牛郎織女框架相同,牛郎竊衣、結婚、生子、織女上天、牛郎織女分離、七夕、鵲橋相會等情節要素也完一樣。這是由於越南曾在中國版圖之內長達一千年,其民間故事中,滲透不少中國文學因素。東西文化合鑄下的菲律賓牛郎織女傳說菲律賓的《七仙女》與中國漢族地區的牛郎織女故事基本情節大致相同,但故事其七夕因子減弱、結局由悲劇變為喜劇等具體內容和細節又明顯帶有西方文化影的痕迹。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相關傳說

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大量流行羽衣型傳說,這類故事與我國牛郎織女非常接近,它帶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痕迹。如印尼的《七仙女和她的丈夫》(又叫《天鵝仙女》)、《青鳩與納老》、《波羅巴唐上天尋妻》、《瑪曼努亞和烏蘭申陶》,馬來西亞的《獵人與女神》等等這些故事的主要情節與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牛郎織女故事基本一致,只是故事的結尾七夕因子明顯減弱,變為了大團圓的結局。【詳細】01 楚文化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趾彼織女,終日七襄……目完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人們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現出現在河南南陽的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把星宿與傳說形象生動地結合了在一起。絲綢與織女

在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在一些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說明絲綢與織女有著密切的關係。傳說在南陽在南陽桐柏縣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南陽的黃牛

歷史悠久的南陽牛誕生了不少「牛」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等等,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中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春秋時期的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養階段。生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落魄時,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01神話愛情故事的兩位主人公牛郎織女,這個流傳千古的美麗動人故事,兩位男女主人公牛郎、織女究竟是何方神聖?神話人物牛郎

七夕傳說的發源地,河南省魯山縣有個孫義莊的自然村,村面積不大。位於伏牛山區東麓,魯山縣城東十公里處。經多方考證,七夕故事的主人公牛郎,原名孫守義,孫義莊人。現在孫義莊百分之八十孫姓子孫自認是孫守義後裔。神話人物織女

據《淮南子.俶真訓》:「若夫真人,則動溶於至虛,而游於滅亡之野……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漢班固《西都賦》:「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牛郎星與織女星

「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非常明亮的星,呈銀白色。距地球16.7光年,它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1.6倍,表面溫度在7000℃左右,發光本領比太陽大8倍,目視星等為0.77。它與「織女星」隔銀河相對。織女星 亦稱「天孫」。屬天市垣,共三星,織女一、二、三即天琴座α、ε、ζ星,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在銀河西,與河東牽牛相對。織女一(西名Vegа),白色,星等0.03,距離26.3光年,角直徑為0.00347角秒,相當於400萬公里。廣度比太陽大60倍。表面溫度約9000攝氏度。位置:赤經18時35.2分,赤緯+38度44分。公元14000年地軸將指向織女一,使它成為北極星。01有關牛郎織女的文學作品

牛郎織女的文學作品最早記載有《詩經·小雅·大東》,詩云:「……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織女,不以服箱。」東漢有《迢迢牽牛星》五言詩。西漢班固有寫牛郎織女的《西都賦》,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牛郎織女故事為題寫的詩、賦、雜記更是豐富多樣。如曹植的《九詠》,曹丕的《燕歌行》,蔡邕的《青衣賦》,謝惠連的《七月七日夜詠牛女》;六朝沈擬作的《織女贈牽牛》詩,王筠擬作了《牽牛答織女》詩,庾信寫了《七夕賦》;南朝梁殷芸寫了《小說》,任昉撰寫了《異述記》。唐代牛郎織女故事題材的詩文更多。僅以七夕為題材的詩達70多首。如杜甫的《牽牛織女》,孟郊的《古意》,杜審言的《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等等。此外,宋之問、曹唐、元稹、孟浩然、王灣、崔顥、李白等都作過歌詠牛郎織女的詩。這些詩或讚美牛郎織女忠貞的愛情,或以故事為題材和抒發感情為著眼點,表達夫妻難聚的愁怨和無盡的惆悵。明清時期,產生了一部以民間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中篇小說《新刻全像牛郎織女傳》。01牛郎織女故事的文化傳承與發展牛郎織女故事經過2000多年的流傳,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且由此誕生了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隨著時代變遷,又給故事注入了新的內涵和生命。七夕乞巧風俗

我國的乞巧風俗在陰曆七月七日的七夕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因參與者多為女子,又稱「女兒節」。乞巧是七夕是主要也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主要有穿針乞巧、浮針乞巧、蜘蛛網占等等。漢代以後,七夕乞巧逐漸興起,於南北朝時開始盛行,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咸以金銀輸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這一時期,婦女不僅穿針乞巧,還舉行蜘蛛網占。出現最早且流行最廣的是女子月下穿針乞巧。明清以來,民間還流行「丟巧針」的習俗。《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記載了民國時各地的穿針乞巧習俗,其中參加者者基本為未婚或新婚女性。【詳細】中國情人節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因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又稱為中國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漢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乞巧、許願的節日。後來由於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近年中國年輕人又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方式慶祝七夕,內容上與傳統習俗並無關係。01結語農曆七月七日晚,這個美麗的初秋夜空,隔著閃爍的銀河,一年只能相會一次的凄美愛情傳說,讓人充滿了無盡遐想。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占星與愛情合盤分析(上)(譯者:子夜)
愛情為何要暗示來暗示去,直接點不好嗎?
低於愛情,高於自我
婚姻關係中是找相似(相同)的還是找互補的對象好?
愛情,可以使一個人今非昔比

TAG:愛情 | 七夕 | 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