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學習筆記(2)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的誕生與發展

1.社會心理學的誕生

(1) 史前準備

社會心理學的提法,是社會學家鮑德溫的創造。

(2) 系統社會心理學著作問世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的《社會心理學》和英國的本能主義心理學家麥孤獨的《社會心理學導論》出版。羅斯第一次將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對立的學科來對待。

(3) 科學社會心理學興起

192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出版了以比較系統的實驗材料為依據的《社會心理學》一書,宣告了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歷史的正式開始。奧爾波特本人也被譽為科學或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

2.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1) 理論發展

n 符號相互作用理論 米德

該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各種符號系統,尤其是語言實現的。

n 角色理論

在符號相作用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強調具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的行為,就如同戲劇中扮演一定角色的演員的行為。演員的身份受劇本、場景、導演指示、其他演員的表演、觀眾的反應及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和表演才能等因素決定。而一定社會身份佔有者的行為,則決定與環境、社會要求與規範、領導者的指示、別人在其社會位置上的行為、其他與行為者有關的人們的反應,及行為者對角色的理解與個性等因素。

n 認知不協調理論 費斯廷傑

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進入微理論時代之後產生影響最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過度理由效應」的概念。有關研究發現,如果人們自已有興趣的某種活動,則外加的獎勵會成為過度理由,損傷人們原有的興趣。外加的獎勵誘導人們為使行為外部的過度理由得到解釋,維持認知的平衡,必須消減自己原有內在的理由,從而造成「過度理由效應」,即外在過度理由有傷害內在動機的作用。

一旦人們在外在理由上建立起對自己行為的平衡解釋,行為就失去了內在動機支持,外在理由就成了行為的支持力量,此時如果取消外在理由,如獎勵,就會造成「不充分理由效應」,使人們終止行為。

通過「過度理由效應」和「不充分理由效應」等兩個階段的心理作用,外加的過度理由實際上沒有支持人們的動機發展,而是根本妨礙了動機的發展。

(2) 主要的實驗研究

n 謝里夫運用似動現象所做的關於社會行為規範形成的實驗

n 勒溫關於群體動力問題的研究

勒溫受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將群體是為一個動力整體。他認為,對一個群體的分析,不能由分析群體中個人的情況來實現。群體大於個人之和,有其獨特的屬性,必須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被研究。

勒溫及其同事所做的最著名的群體動力研究,就是領導方式與群體心理氣氛的相互關係的實驗。該研究證明了不同的領導方式會誘發群體不同的心理氣氛,並進而引起人們不同模式的行為,民主的領導方式不僅有利於群體達到自己的目標,同時也能給成員帶來最大的滿足,而專職型、放任型都不是理想的領導方式。

n 阿希關於從眾問題的研究

n 霍夫蘭關於勸導與態度改變的研究

n 米爾格萊姆關於服從問題的實驗

n 拉特納等人關於助人行為的實驗

n 津巴多的監獄模型實驗等

(3) 重要社會心理學技術進展

n 態度測量技術 瑟斯通

n 角色扮演和社交測量法 莫雷諾

角色扮演是一種使人暫時置身於他人的社會位置,並按照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學會更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角色的社會心理學技術。角色扮演在發展人們的社會理解能力與改善人際關係方面,有著尤其重要的作用。

社交測量法也稱社交測量或社會測量。它是從群體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個群體的人際關係狀況,以及各成員在該群體內人際關係狀況的一種方法。

社交測量法的原理,是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選擇,反映著他們之間心理上的聯繫,肯定的選擇意味著接納,否定的選擇意味著排斥。如果一個人在更多的方面都對另一個人作出肯定的選擇,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人對另一個人有高度的接納性。如果肯定的選擇是相互的,那麼接納也是相互的,雙方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小,反之亦然。這裡的心理距離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人際關係。這樣,人們就可以通過考察人與人之間在不同方面進行選擇的情況,定量地測量每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群體內的人際關係狀況,也可以測量整個群體的人際關係狀況。

3.社會心理學的現狀

(1) 社會心理學在美國的地位與發展狀況

(2) 歐洲社會心理學的貢獻

n 英國心理學家塔吉菲爾提出了社會同一性理論受到廣泛關注。

n塔吉菲爾運用「最低限度群體」範式的經典實驗,發現僅僅從純認知的角度,最低限度地將人們劃分為兩個群體,就足以引起群際歧視和競爭。群體劃分本身就能引起敵意性的群際行為。按照塔吉菲爾等的解釋,社會同一性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來源於個體對自己作為某個或某些社會全體成員身份的認識,以及附加於這種身份的價值和情感方面的意義。

塔吉菲爾等認為,個體總是努力追求積極的自我形象,這可以通過它所隸屬的群體來獲得。人們總是或多或少的依據自己所屬的群體來界定和評價自己,這些群體可能具有積極的價值,也可能具有消極的價值。個體總是努力追求一種積極的社會同一性,如果通過群際比較,發現自己的群體優於另一個群體,個體就體驗到積極的社會同一性,就感到滿意。為了滿足自己追求積極自我評價的需要,人們在做群際比較時,常常偏向於內群體,表現出「內群體偏愛」。

(3) 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現狀

1982年春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所(後更名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的成立,宣告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時期的正式開始。

《社會心理研究》雜誌1990年誕生。

推薦閱讀:

絕大多數的人都存在心理缺陷,或多或少而已。
職業倦怠
許小崇對社會是負責的-談公民體制的建立
如何治癒自己的玻璃心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與格局

TAG:心理學 | 社會 | 學習 | 心理 | 社會心理 | 社會心理學 | 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