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六講 (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六講(下) 2014-09-01 15:33閱讀:
X 請看第十七面。剛剛講到隨喜功德,《法華經》有一品叫做《隨喜功德品》,就有講到隨喜別人讀誦《法華經》的功德。比如說現在有人在讀誦《華嚴經》(我們在座有些已經讀快要讀一遍了,雖然我自己也還沒讀完,但是我也是隨喜他們的功德。我本來也是想把它讀誦一遍,但是一直因緣都不具足,現在要開始努力,看到別人讀完一遍,我要趕快努力把它讀完一遍),你發起隨喜的心,我們就是沾到別人讀誦《華嚴經》的功德。 《法華經》的《隨喜功德品》也是一樣,雖然你沒去讀,但是你內心產生的隨喜有多大的功德?它就比喻:假設有一個人,他供養多少的眾生呢?四百萬阿僧祇這麼多的眾生。供養他們多久呢?八十年,從出生到八十歲時間有這麼長。那用什麼供養呢?四事的供養--飲食、衣服、醫藥、卧具等等,讓他生活沒有憂慮。乃至到了八十歲之後,再對四百萬阿僧祇這麼多的眾生,為他們說法,令他們都得到了阿羅漢果(就是聲聞的無學位)。讓四百萬阿僧祇眾生都證得阿羅漢果的功德,是不是很大?這量是不是很大的,對不對?你說讓一個人證得阿羅漢果那這不得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台灣有一位阿羅漢在這裡,我們一定趕快去親近他、去供養他,因為這聖人的境界是很殊勝的,他有無漏的智慧。比起《法華經》說假設有一個人,讀誦《法華經》的功德,輾轉聽聞乃至於讀誦,輾轉告訴第二個人,第二個人是不是隨喜了對不對?而產生了功德,一直輾轉到第五十個人,第五十個人聽聞《法華經》,乃至於隨喜的功德,都比供養四百萬阿僧祇眾生證得阿羅漢果的功德還要殊勝。這就是《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裡面所說的。 同樣的意思就是我們昨天講的財供養跟法供養,我們在廣修供養裡面有做個比較:你做了很多恆沙的塔,不如你一念的凈心成正覺。聞到《法華經》,他就種下成佛的種子,所以你種下一個成佛的種子,比起無量無邊的眾生得到阿羅漢果,是不是來得更殊勝?一尊佛他可以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佛,更何況證得阿羅果,所以隨喜的功德是這麼殊勝,在《法華經》的《隨喜功德品》有這樣的記載。庚六、釋請轉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法輪三辛一、牒名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接著看「請轉法輪」。我們知道法的供養,或者是你能夠依著法來修行的功德是更加的究竟,比起你修的無量無邊的有漏福報還要來的究竟,因為他可以究竟成佛,斷除煩惱。請轉法輪也是一樣,為什麼我們要請轉法輪,就是讓眾生能夠聽聞佛法。假設一個眾生沒有聽聞佛法,他就不知道怎麼去修行,他就不知道怎樣去成佛,怎樣做才可以斷除煩惱,可以成佛;所以你要請轉法輪,目的就是要利益眾生,所以重要性是非常大--請轉法輪。 一般眾生都是活在顛倒妄想之中,我們自己還沒有學佛的時候,你的思想是不是都是一種顛倒的思想比較多,都是隨著一般世間人思想,你會:人云亦云,對不對?比如說我們從小就是這樣子,你活在那個事件當中,你沒有其他的正法的熏習。假設你們沒有聽說眾生都是有佛性,有些人就認為雞、鴨、魚本來就是應該給人吃的,對不對?是不是很多人都還有這個的想法?就是叫做什麼雞鴨天下一道菜,對不對?有些人就認為它本來就是一道菜給人吃飽的;但是你現在學佛聽聞佛陀正法之後,你了解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是有佛性的,這時候你看到雞鴨,你的感覺是不是跟你以前看到牠就想吃牠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對不對?人的思想就會影響他的身業跟口業,乃至於影響他的命運,所以聽聞正法是修行最初步的一個階段。 《涅盤經》講到涅盤四法,第一法就是親近善知識,你親近善知識之後,第二要聽聞正法,那第三就是要如理思惟,第四就是要如說修行,依教奉行。這是《涅盤經》講的,你要證得涅盤的四法,四種條件。所以你要親近善知識,請佛轉法輪,就是請佛來為我們開示,我們才可以聽聞正法。你聽聞正法之後,剩下的部分就是靠你自己去如理的思惟,這就是思慧,如說修行就是修慧。 法供養,第一個就是如說修行供養。因為你能夠如說修行,你就可以證得涅盤的功德、證得菩提的功德、證得佛道,成就佛果。親近佛就是要請佛來轉法輪,但是佛已經入滅了,沒有佛來轉法輪了,這怎麼辦呢?就是透過佛留下來的經典開示,那我們怎麼轉呢?先轉自己內心的法輪,就是你在讀誦經典也好、思惟經典也好,就是將佛的法輪在內心轉動起來,生起的力量,就是轉自心的法輪;以外在的角度,佛入滅了,但是只要能夠依著佛陀的教法,宣揚佛陀正法的善知識,無論他是聖人也好、是凡夫也好、是出家眾也好、是居士也好,只要他能夠宣揚佛陀的正法的眾生、善知識,我們都要請轉法輪。請他來為眾生說法,令眾生得到正知見的利益。 請轉法輪就是對治我們的我慢的心;隨喜功德是對治我們忌妒的心,嫉妒跟我慢也是相關的,它的根本都是在我執。請轉法輪就是令更有修行經驗的善知識來引導你或者引導眾生,使你能夠事半功倍。比如說我們現在初學佛,你是不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假設沒有一個善知識引導,你是遇到錯誤的惡知識,他就會引導你修外道去了;假設你能夠遇到一個正知見的善知識,就會引導你到正確的道路,這樣子思惟你就覺得善知道很重要。 我們講同參道友,你要是朋友不好,他就是找你去吃喝玩樂;那你得到一個好的朋友,他就是引導到你好的地方去,這是相同的道理。那我們一個善知識也一樣,你能夠得到正知見的善知識,他就會告訴你怎樣修行是正確的,怎對的思想是正確的,你就不會去走冤枉路。 我記得有些人雖然有善根,但是他一開始就是接觸一貫道(當然我們不是說一貫道不好,我們只說一貫道的知見有些地方是含糊籠統,沒有像我們佛法那麼純正),他就是把它整個融合起來,然後都是東湊西湊,有些解釋就是誤解的。比如說一貫道也講《金剛經》,講《六祖壇經》,但是你要是聽他講,真的是不知道是哪個祖師講的,自己解釋的。你初初學佛的人,真的是沒辦法判斷他講的是對還是錯,你就是聽了先入為主。但是有些人比較有善根,他就是先接觸一貫道,但是後來就學佛了,學到純正的佛法,他過去生有正知見的善根;有些人就是沒正知見的善根,他可能這一生就是這樣子,照著那個方式去修,修一輩子。 還有更危險的,現在有些附佛外道(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新聞),當然我們不要講出名字,到時候就會變成…,我們是對事不對人,有些人就是用不同的特異功能在吸引人家感應,根本不是學佛的最主要的目的。 我們聽聞正法之後,你就知道我們學佛是要究竟斷除煩惱成就佛道,那些什麼感應神通都是附屬品,你只要有禪定智慧的時候,那些感應神通都是花報,不是果報,我們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得到感應神通,我們是要得到無漏的禪定智慧。你有正確觀念之後,你學佛的方向就不會偏差太多。有些人他學佛就是要求得事業順利、身體健康,當然這是一個花報,不是究竟的目的,這都是屬於副產品。 正知見非常、非常的重要,佛法只要有正法在世間,就可以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末法時代,到最後《楞嚴經》它自己會燒掉,一些經典都會消失掉,最後就剩下大部的《阿彌陀經》,住世一百年。在一百年之後就全部不見了,就剩下一句阿彌陀佛。你現在還看得到《華嚴經》,等到滅法的時候,可能最簡單的《心經》都找不到了,這就是眾生的福報已經不夠了。一直到滅法人壽到十歲的時候--減劫,就是慢慢慢慢減,比如說我們現在人壽大概八十歲,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減到減劫最終十歲,這個時候在經典上講的,大家的瞋恚心都很強,外面的樹枝、草都可以拿起來殺人,瞋恚心很強。十歲之後慢慢慢增加,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再增加增加,增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一增一減剛好是一個小劫。我們現在剛好是減劫,八十歲慢慢慢慢的,我們就是在末法,一直末,末到越來越嚴重,眾生的煩惱越來越嚴重,佛法就慢慢…緣已經消失了,眾生的福報已經消失了。 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還可以請轉法輪,你還可以看到很多經典,大藏經,很多都很方便,這就是我們在這個時候還有具足福報;假設你不去珍惜福報,你這福報以後就慢慢慢慢消失掉了。以前的人環境比較單純,他都可以深入經藏,現在的人雖然經典很多,但是大家都很忙,沒什麼時間用功,佛法就會慢慢慢慢消失掉了,因為你內心已經不需要了,不需要的時候,就會慢慢…緣就會消失掉。所以我們內心要產生對法的這種恭敬心、這種珍惜的心,法才會住世,而且在你的心中才會有力量,所以要常常去思惟佛法的這種難遭難遇,還有佛法的殊勝的功德。 我們直接解釋經文,經文很短很短,我們就照著經文解釋,『複次善男子』就是普賢普薩稱呼善財童子,又叫了他一聲。『言請轉法輪』,就是第六大願請轉法輪,大願是什麼意思呢?在後面就解釋到,辛二:釋相,就是解釋請轉法輪內容。辛二、釋相二壬一、舉所請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壬一、舉所請境」,我們要請轉法輪的對象有哪些呢?『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就是非常廣大,十方法界、十方的虛空,包含了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空間包括了『十方』,時間包括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切』,包括一切的佛剎,就是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叫做『佛剎極微塵』的數量有那麼多。 『一一』,在一一的微塵當中,『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就是十大數的最大的第十大數。在一一的極微塵當中,在空間當中,又有『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以我們數學的方式,前面的佛剎極微塵是第一的,叫做一次方。這裡又講到佛剎極微塵數,每一個極微塵當中又具足了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極微塵數,是不是兩次方?兩倍的意思對不對?又包括了,一微塵當中又包括『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又包括了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 『一一的剎中』,在一一個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念念』,就是指時間;『一一』是指的一一微塵,是指的空間來講。念念就是指的一念一念當中、剎那剎那當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有這麼多。這裡又有一個佛剎極微塵數,這裡就是等於三次方乘以三倍的,就是佛剎極微塵乘於佛剎極微塵,再乘於佛剎極微塵,是不是很多了?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像出來的數量。 有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成等正覺』,成就無上的佛道,無上的菩提。我們之前有講到佛的八相成道,以天台宗的思想來講,你只要斷一品的無明,證得一分的法身,就可以同時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度眾生。就是天台宗的別教初地,初地他就可以百界作佛,因為他證得一分的法身,他就具足了成佛的功能,因為他的法身是跟佛的法身是同一體性,而且他已經開展出來一分了,所以他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示現成佛來度眾生。二地菩薩他斷掉二品的無名,他就可以在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同時示現佛身來成佛,來度眾生。天台宗解釋是這樣子,就是可以千界作佛。 我們知道佛有三身,我們一般看到的佛都是化身,比如說我們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來示現,那只是他的化身,他在這邊示現,他可以在無量無邊世界也示現。不要說是佛,比如說佛在忉利天講《地藏經》的時候,地藏菩薩很多的分身都聚集在一處(有誦過《地藏經》的人就知道)。初地以上的菩薩就有具足了百界作佛的功能(地藏菩薩就是等覺菩薩),初地一百,然後二地就是一千,那一直乘,乘到十地,然後再上去就是等覺,那個量就更多了,他可以同時示現在無量無邊的世界度眾生,這就是他的化身。佛有他的法身、報身跟化身,一般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佛都是屬於化身,就是應化身。至於報身,在經典上講佛的報身有多大?這不是我們凡夫可以看得到的,要初地菩薩以上的境界才可以看到佛的報身。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的贊佛偈,講到「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就是比喻阿彌陀佛的報身。他白毫光放出的光的量,可以照出五座須彌山境界;他的眼睛「紺目澄清四大海」,他的眼睛的大小就好像四大海,四大太平洋那麼大,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的,我們的福報是看不到佛的報身,只有初地菩薩以上才有辦法見到佛的報身。 至於佛的法身有多大?盡法界徧虛空都是佛的法身,徧一切處。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跟我們眾生是平等的,只是佛把他開展出來,眾生被無明蓋住。法身是無始無終;佛的報身是有始無終,他成就佛的時候才成就報身,所以是有始無終;應化身是有始有終,隨著眾生的因緣(待會下面請佛住世這一大願就會講到),佛陀為什麼會來示現?他就是觀察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成熟了他就來示現。他看眾生該度的、已種善根的,已經成熟的善根的眾生令他解脫;未種善根的令種善根,他只要做完他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佛陀就會示現入滅,所以應化身是有始有終,有始有終,隨著眾生的因緣來感召。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三千多年前示現入滅了,但是他的應化身是徧滿很多無量無邊的世界,你在其他的世界可能也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我們這個地方只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一個很小的世界,我們叫做南瞻部洲(四大洲才構成一個小世界),釋迦牟尼佛他應化了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千的三次方,這樣有多少?一千的一次方就是一百萬,那一百萬再乘以一千有多少?一百萬再加三個零,一千萬、一億、十億,在我們娑婆世界裡面就有十億個像我們這樣子的小世界。就是四大部洲剛好是一個小世界,中間有一座須彌山,所以十億的小世界當中,釋迦牟尼佛會觀察哪裡需要得度因緣成熟,他就去哪裡度化眾生,乃至不止,他除了娑婆世界以外他可能也會觀察十方的世界。比如說阿彌陀佛在十方的世界中,只要有眾生念佛,他就示現到哪裡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十方法界無量無邊的世界當中,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有可能念佛,他都是去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只要是成就佛,他的願像都像普賢菩薩一樣,十方三世一切非常廣大的,量有那麼大。 『一切』的『諸佛成等正覺』,無量無邊的諸佛成等正覺。在諸佛旁邊『一切』的『菩薩海會圍繞』,菩薩海會,無量無邊的菩薩都是佛的弟子,圍繞在佛的旁邊,聽聞正法。我們所請的對象有這麼廣,我們要請轉法輪的對象有這麼廣。
壬二、正明請法而我悉以身語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辛三、總結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壬二、正明請法」,用什麼方式去請佛來轉法輪。『而我悉以身語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用清凈的身口意三業,乃至於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請佛轉法輪。『殷勤勸請』,殷勤就是指的我們內心的恭敬虔誠,來請轉妙法輪。 我們看佛經裡面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了三百多部經典(在《大藏經》有三百多部的經典),每一部經大部分都是有弟子勸請,或者是說有菩薩勸請,佛來講法。比如說《地藏經》,佛到忉利天,諸菩薩看到佛放光,就請示佛,為什麼佛放光呢?是什麼因緣?佛陀說他現在要講地藏菩薩的功德;《法華經》也是一樣,也是有勸請,舍利弗、諸大弟子也是看到佛放光來勸請。講《法華經》的時候,弟子三請,因為《法華經》是諸佛的究竟的法門,所以每尊佛出世,他可能一開始講小乘佛法,或者是方等經、《般若經》,但是最後每一尊佛都會講到《法華經》,因為《法華經》是諸佛出世的本懷,都是要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每尊佛都會講究竟的法門《法華經》。舍利弗、目楗連諸大阿羅漢請佛講《法華經》的時候,佛推辭了三次,因為實在是太深奧了,一般的根器就沒辦法接受,所以佛在講《法華經》一開始就有五千弟子退席是這個因緣,因為他們的根器還沒到、因緣還沒到,你就沒辦法為他們說這種甚深的妙法,所以他就推辭了三次。佛陀等到他們退席之後他就講:「退亦佳矣」,因為他們聽不懂或者是根器不到,聽了反而毀謗正法,令他們造業,可能更不好。佛講法的時候,他會觀察因緣,一般都是由弟子來請法,譬如說《金剛經》也是由弟子來請法,所以大部分經都是由弟子或者是菩薩來請法。 但是有一部分的經典,叫做「無問自說」。就是沒有人去請法、沒有弟子去請法、也沒有菩薩去請法,佛就主動說出來的經典,叫「無問自說」。比如說《阿彌佛經》就是屬於無問自說。我們晚課時誦《阿彌佛經》,你有沒有誦到說那個弟子或那位菩薩在問問題的?是不是都沒有?都是佛在唱獨角戲,一直叫舍利弗,怕他聽了睡著了,趕快多叫幾次,叫他專心聽,因為《阿彌佛經》凈土法門也是非常深奧的法門,是難信之法,一般人是沒辦法信。 比如說我們在座的諸位,你會相信極樂世界,你也是透過經典當中去生起信心,但是這個信心是很薄弱的,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去體會到那個境界,那個境界太微妙了。極樂世界的境界,比我們天道的境界還要更殊勝、更微妙,五塵都可以說法,黃金七寶徧滿整個世界。我們一開始聽,以為佛陀在騙小孩子,可是我們慢慢去了解,你多看一些念佛的人往生的事迹,你多看一些大乘的經典,你的信願會更深,聞思修之後,你多聽聞凈土的經論之後,你就對極樂世界的這種功德殊勝,對阿彌陀佛願力更加的有信心。雖然我們還沒有到親眼見到的境界,但是我們的那種信就會更加的深入,那這時候你有信心,你念佛的力量就更強,往生的時候就更有把握。無問自說,就是佛會觀察眾生的因緣,這些眾生需要聽到法門的因緣已經成熟,這個時候他就主動、無問自說就講出這個法門出來,因為這個法門對眾生是非常有利益的,所以他就不等待弟子來請,就開示這個法門,這叫作無問自說。 請轉法輪對聽法的人來講,我們就是要主動的去請教;那在說法的人、比如說佛的立場,他其實是不用等待眾生請法,他可以主動去為眾生說法。就好像菩薩一樣,你要「為諸眾生作不請友」,不知道佛法的人,我們都主動去告訴他,你要等到他請法,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佛法,他怎麼跟你請法,這時候我們會變成一種主動。就我們說法的立場,利益眾生的立場是一種主動,但是你要觀察因緣--比如說在座都有家庭,有些人他學佛了,一開始學佛,我們覺得這學佛很好、念佛很好、誦經很好,乃至於吃素很好;你回去家裡,你有小孩子,你就會開始要求他,小孩子都要跟著吃素,有些人會這樣子;那有同修的、有父母親的,全部家裡就要革命,全部都要跟他一樣;你要觀察因緣,假如因緣都成熟了,你的做法是沒關係。 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學弟就是這樣子,他在家裡他是講話最大聲的,他學佛之後就用改革的方式,強迫每個人都要跟他一樣;但是因緣很奇怪,每個人都聽他的話,因緣就是不可思議,連他的兄弟姊妹都可以接受。那這就是你跟每個人的緣不一樣,跟你的小孩、跟你的同修、跟你的家人的緣不一樣。有些人不行,你要是用強迫方式,他就會生起排斥,這個時候你就要觀察因緣,要用種種的善巧方便,去令對方產生歡喜心,令他不會認為佛法就是一定要強迫人家做什麼事情,否則有時候對佛法會產生排斥。 就菩薩的立場來講是一種主動的,不用等待眾生來祈請;當然眾生來祈請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恭敬心。譬如說他內心有了疑問的時候、或者他有需要的時候、他主動來找你幫助的時候,你跟他講佛法他就能夠接受,因為他覺得有需要了,他會問「你學佛為什麼學得這麼快樂啊?」他就請教你說「為什麼我沒學佛就覺得常常起煩惱?」那這時候對佛法就會好奇,想要了解佛法有什麼殊勝的地方。他主動來跟你請教的時候,你跟他講效果就很好了,因為他有需要了。假如說眾生還沒需要,你去主動跟他講,他可能聽進的部分就會比較少。 請轉法輪,是可以站在我們說法的立場跟聽法的立場來說,就我們聽法的立場,我們要時時去請教善知識來為你宣說正法,令你增加正念。請轉法輪我們就簡單講到這裡。庚七、釋請佛住世三 「請佛住世」。請佛住世跟請轉法輪是相關的。我們先把經文念誦一遍,大家請合掌。:『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盤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盤,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請放掌。辛初、牒名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辛二、釋相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盤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盤,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辛三、總結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清涼國師解釋請佛住世,就是請轉法輪的別意。因為我們需要請轉法輪,所以才需要請佛住世,我們請佛住世的目的,就是請佛來為眾生開示佛法、度眾生,所以請佛住世是跟請轉法輪是相關的,就是請轉法輪的別意。 至於佛,在天台宗當中有講到六即佛,所以在解釋內涵當中他有講到『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盤』。天台宗有講到六即佛: 第一個是理即佛。就是像我們在座的諸位就是理即佛,知道佛的意思,我們都具備了佛性,這就是第一個叫理即佛。 第二叫名字即佛。名字即佛以天台宗的角度是指明心見性的,比如說禪宗明心見性,研究教理的他就是大開圓解,明心見性或者是大開圓解。蕅益大師他在要入涅盤圓寂的時候,他的弟子就請教他證到什麼果位,他就說:我只是名字位中人而已。就是名字即佛,他只是開悟而已,但是還沒證果。 第三就是觀行即佛。智者大師他要入涅盤的時候,也是弟子請教他說證到什麼階位,他說他只是證到五品觀行位,但是他是圓教的五品觀行位,可以圓伏五住煩惱。 第四叫作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就是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他要入涅盤的時候,他的弟子也是請示他證到什麼果位?他說他是證到相似即佛。圓教的相似即佛,是什麼階位呢?七信位。十信的第七信叫做鐵輪,叫做六根清凈位,他要斷掉見思煩惱。所以智者大師的老師就是慧思禪師,他是已經證得相似即佛。 第五個叫做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就是斷掉一品的無明,證得一分的法身。分證,就是分證佛的法身;分證就像佛是圓滿的月亮,十五的月亮,他是初地,是透入一點點的月光,初地的菩薩證得一分的法身破除一分的無明,這叫做分證即佛,一直到等覺菩薩都是分證即佛。 第六個就是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就是證得圓滿,斷掉所有的無明,圓滿佛果就是究竟即佛。 所以六即佛都是我們所要請佛住世的對象,因為只要能夠具足正知見的眾生,我們都應該請他來住世為眾生說法。我們請佛住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利益眾生。 另外請佛住世也是五悔當中的其中一個,就是懺悔我們過去請佛入滅的罪業。我們會想說真的會有人請佛入滅嗎?也是會有的。比如說佛陀住世的時候,我們凡夫的心態就是這樣子,有時候我們偶而遇到善知識會產生歡喜心,但是每天在旁邊念你,每天都念同樣的事情,你都會覺得煩,他為什麼不趕快入滅。 在佛陀的時代也是一樣,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會制定戒律,這個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六群比丘就是(當然六群比丘以大乘的思想,他們是大權菩薩來示現)故意去犯到事情。比如說佛制定這一條,他就不會再犯了,這六群比丘是從來不犯戒的,因為只要佛制過之後,他們就去想新的事情去做就對了。比如說不殺生,那佛制定之後,這六群比丘就不會去殺生了,他們就會改去偷盜;那等到佛制定不偷盜的時候,他們就不去偷盜,他們就去想其他的事情去做。所以六群比丘是從來沒有犯過戒的,他們是清凈的,但是他們是大權菩薩來示現的。佛要入涅盤的時候,很多大弟子都很傷心,說佛要入涅盤了,他們沒有一個依靠,但是六群比丘就很高興,說終於佛要入涅盤了,終於沒有人可以管他了,他可以自由了,不會老是在旁邊說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所以凡夫有時候就是會有這種常者生厭,這是正常的。 我們要透過請佛入世的大願,來懺悔我們過去請佛入涅盤,乃至於請善知識入涅盤的罪業,這也是一種懺悔。就剛剛我們講的隨喜功德也是一種懺悔,懺悔你不隨喜的罪業。 我們在解釋內容當中,有講到『將欲示般涅盤』,佛示現般涅盤,涅盤就是印度話,全名就是「般涅盤那」,中文把它翻譯過來就是簡稱涅盤,涅盤就是一般我們講入滅,或者是圓寂。我們一般講祖師圓寂,都是一樣,是屬於入涅盤的意思;乃至於『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於一切的善知識』,要入涅盤,要入滅的時候,我們都去勸請。 比如說我們近代廣欽老和尚(不曉得在座的有沒有聽過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他也是生死自在,只要成就聖道,他就有辦法要住多久就住多久,他有辦法生死自在(其實佛也是有辦法生死自在,只是他觀察因緣)。那時候大概六十幾年的時候,廣欽老和尚一開始就是要示現,說他要入滅了,就是開始示現生病的相狀。懺公師父(懺雲老法師)那時候常去承天禪寺,就去請廣欽老和尚住世,就說:你老人家假如再住世的話,我就每年就來這裡打佛七,為你祈福。廣欽老和尚,當然他也是看因緣,懺公師父就是請他,結果他又多住了十年,那時候懺公師父就每年去那裡主持佛七。 所以因緣就是要眾生的祈請,當然善知識他也會觀察,比如說佛陀要入滅的時候,也是有弟子祈請,但是他最後也是說該得度的因緣都度盡了,須跋陀羅就是最後得度的因緣,最後證得阿羅漢果,該度的都度盡了,該種善根的都讓他種善根,他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就是留著已經沒有什麼因緣了,所以他還是選擇入滅。 『一切諸善知識』,在《涅盤經》裡面有講到善知識要具足六種的條件,當然六種可以廣說跟略說: 第一、就是具足「如法而說,如法而行」。只要善知識他可以如佛的正法來宣說佛法,而且依著佛的正法來修持,第一個條件就是構成善知識。 第二、「自離十惡,亦令他離」。自己修行離開十惡法,亦令眾生也離開十惡法。 第三、「自行菩提,亦令他行」。自己行菩薩道、菩提道,亦令眾生也能夠行菩薩道,這就是依著正法來說。 第四、「自行施戒聞,亦令他行」。施戒就是布施,持戒;聞就是聽聞正法,亦令他行。 第五、「不能自樂,能為他行」,就是不求自己的安樂而能夠利益眾生,也是可以構成善知識,當然先決條件就是要依著第一個條件如法而說如法而行,要依著正法去做。 第六、「不訟他短,常說善事」。不去常常去看到別人的短處,常常去稱說善的事情,稱揚別人的長處。不訟他短,常說善事,這就是構成我們善知識的條件。 我們就是要『我悉勸請莫入涅盤』,都是請善知識能夠住世來利益眾生,為眾生說法等等。所以最後『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都是一樣。他的時間、空間都是廣大的。 那最後我們講善知識,有一點你要特別注意的就是說,我們古德講的,你善學古人之道,貴得其旨。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每個善知識不可能具足所有的功德,你可以發現到。比如說廣欽老和尚好了,懺公師父也好了,現在有住世的善知識,我們都可以看的出來,他不可能具足所有善知識的功德,如果他具足,就只有成佛,只有佛陀才會具足無量的功德;即使佛陀具足無量的功德,他也不可能示現很圓滿,因為眾生的福報的因緣,你沒有辦法感召看到很圓滿的佛,有時候還是有外道會批評佛,也是會看到佛的缺點;所佛以本身是圓滿的,但是他示現出來,是因為眾生的因緣。所以我們現在跟每個善知識,比如說你跟那個師父學也好,跟那個祖師學也好,他都不可能每一樣都擅長;比如說這個師父他擅長修拜懺;或者這個師父擅長念佛;這個師父擅長教理的研究;這個師父擅長護持大眾,護持道場,這是每個師父都有他的長處,每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我們就是看善知識的長處﹔你要是看短處,每個善知識都有短處,對不對?所以我們講隨喜功德,你隨喜的時候,每個眾生一定有他的缺點,你一直常常看到他的缺點,你就不可能隨喜他的功德;所以你學習善知識也是一樣,你跟這個善知識學,你就要去學習他的優點,你不要說這個善知識怎麼不做其他的善事,怎麼老是做這個事情,因為時間精神有限,每個善知識不可能每樣的事情都做的圓滿,所以這就是每個人親近的因緣。所以就是你要去善學古人之道,貴得其旨,學習他的精神,還有他那個長處的地方。好,我們今天就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待來日。迴向!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心靈與境界】你若計較 煩惱歸己
※忘憂草4321的【人生境界】
※4)最高境界的格鬥術--張志俊解密太極拳(轉載)
※清明節的三種境界
※有哲理的話:境界,不在詩情畫意中,而在平常的心態里;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和的智慧里。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