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新劇手把手教你如何製作復古片頭?
FX的新劇《宿敵:貝蒂和瓊》(Feud: Bette and Joan)已經開播,這劇很符合我的口味——根據貝蒂·戴維斯和瓊·克勞馥拍攝《蘭閨驚變》(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1962)台前幕後的撕逼軼事改編。其實全劇最讓我索繞不去的是它的片頭,連看好幾遍:
《宿敵:貝蒂和瓊》片頭
顯然,它是仿照上世紀50-60年代的電影片頭設計的,那個時代的片頭多以平面卡通圖案為主,講求動作的連鎖反應,該劇的參考對象是設計大師索爾·巴斯(Saul Bass,1920-1996)的藝術風格。要說好萊塢的片頭設計,不得不提索爾·巴斯,將他位列第二名,也沒有人敢說第一。他設計風格是受德國包豪斯(Bauhaus)和俄國構成主義影響的,擅長使用簡潔、精鍊和具有實驗精神的象徵圖案表現電影元素。他為很多經典電影做過片頭和海報,如《迷魂記》、《西北偏北》、《驚魂記》、《出埃及記》、《西區故事》、《雙重生命》、《好傢夥》、《純真年代》、《恐怖角》和《賭城風雲》等,他對於後世的海報和片頭都具有深遠影響。本文頭頂的「老片痴影症」圖案也是我拿他老人家為《玉女風流》(One, Two, Three,1961)設計的海報改的。
索爾·巴斯和他的海報設計
劇集背景置於上世紀60年代,所以片頭特地用了那個時代的風格。這種做法很普遍,如同樣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貓鼠遊戲》(Catch Me If You Can,2002),片頭設計師奧利維爾·賽爾和弗洛倫撒·迪加絲就仿照了老版《粉紅豹》(The Pink Panther)系列和索爾·巴斯片頭的混搭,就連約翰·威廉姆斯的配樂都是參考了《粉紅豹》配樂人亨利.曼奇尼的曲風。我之前在圍脖上分享過,他們最初還用到了橡皮圖章來做概念圖紙:
賽爾和迪嘉絲為《貓鼠遊戲》片頭繪製的草圖
回到正題上來,參與《宿敵:貝蒂和瓊》片頭設計的工作人員有三位,據IMDB資料顯示如下:
瑞秋·福勒(Rachel Fowler) —— 片頭剪輯
凱伊·庫珀(Kyle Cooper)—— 片頭設計師
納迪亞·提佐(Nadia Tzuo)—— 片頭設計
也就是說,凱伊·庫珀和納迪亞·提佐負責繪製一張張的片頭圖案,再由瑞秋·福勒組接起來。凱伊也是老謀子《長城》的片頭設計師,他是當代片頭設計的翹楚,《七宗罪》、《勇敢的心》、《碟中諜》、《碟中諜4》、《神鬼傳奇》、《鋼鐵俠》、《雷神》、《X戰警:第一課》、《生命之樹》、《逃離德黑蘭》、《殭屍世界大戰》和《X戰警:天啟》都是出自他之手,《碟中諜》的導火線片頭和配樂你們一定印象深刻吧?
《宿敵》的片頭基本上劇透了整齣劇的故事脈絡,但對於不了解這段歷史或沒看過《蘭閨驚變》的觀眾,絲毫不會覺察出什麼。仔細看會發現,整個片頭是一鏡到底的連鎖反應,每個圖案的動作結點出一條字幕,再從這個點延伸出新的圖案與動作,無論是戲內《蘭閨驚變》的劇情,亦或是戲外貝蒂和瓊的關係,都有生動的呈現。
片頭與原版情節點比較
隨「FX出品」字樣出現的第一個圖案是明晃晃的車燈,徑直撞向一個女人,這是《蘭閨驚變》開場的重頭戲。然後女人一個側翻,轉化成一名女子將另一女子踢下好萊塢山,你並不能分不清她們誰是誰。設計師有意模糊兩個女人的身份,讓她們以沒有任何特徵的剪紙輪廓,出現在關鍵的情節點中。
之後,她們變成彷彿在互相掐架的木偶(這裡你可以分辨出誰是誰,她們有明顯的髮型特徵),鏡頭往上揚,大製片人是操控這提線木偶的幕後黑手,這裡頗有《教父》海報(木偶圖騰)的意味。製片人領帶上的樹葉圖案變成落葉,背景色也由藍變紅,葉子枯黃,代表了人到中年和黃金時代的衰落。
片頭與原版情節點比較
門欄的鏤空圖案變成一顆?,再由一把利劍划過,給出片名「宿敵」。一個蒙太奇轉場,?變成《蘭閨驚變》中「寶貝簡」(貝蒂·戴維斯 飾)臉上的一枚痣。沒錯,《蘭閨驚變》中簡的那枚痣就是?形。
片頭與原版情節點比較
接下來的動作是還原《蘭閨驚變》中簡給姐姐送餐一場戲,盤中餐是一隻死老鼠。從這兒開始,索爾·巴斯視覺元素開始輪番轟炸,伸出的手是《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5)的經典圖騰,拿盤子的動作參考了《瘋狂世界》(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1963)出片名的樣式,之後的漩渦狀又出自《迷魂記》(Vertigo,1958)的經典海報,它們都是索爾·巴斯的招牌設計:
《瘋狂世界》片頭的片名
《金臂人》和《迷魂記》的海報,「手」和「漩渦」圖騰
片頭與原版情節點比較
之後是頂拍機位下姐姐坐輪子抓狂的畫面,設計師特別誇大了她的影子,這影子更像是被捆綁得手足無措,映出內心的焦躁。之後是她要試圖越下樓梯打電話求助,卻被妹妹發現的情節。而墜落的電話聽筒圖騰出自索爾·巴斯的《人為因素》(The Human Factor,1979):
索爾·巴斯為《人為因素》設計的海報
與索爾·巴斯為《失蹤的邦妮》設計的片頭對比
之後是一連串室內空間的平移鏡頭,《蘭閨驚變》的主要場景也正是在室內展開的。由一個簡推姐姐下樓梯的動作,轉換成點煙的動作,代表戲內向戲外的跳轉。煙蕾冒出的奧斯卡小金人,使兩位女演員在戲外開始撕逼。兩把尖刀撕破帷幕,這裡的帷幕好比銀幕。索爾·巴斯在為《失蹤的邦妮》(Bunny Lake Is Missing,1965)創作片頭和海報時也使用了這種「撕破」的「鏤空」效果。
片頭尾聲重現了《蘭閨驚變》結尾的海灘戲,兩人背靠背流著淚,誰也看不到對方的柔軟,淚水再次用?表現,代表她們之間是痛苦而非仇恨。凱瑟琳-澤塔·瓊斯扮演的奧利維婭·德·哈維蘭在片頭就點名了這一點:「宿怨跟恨無關,宿怨是源於痛苦。」(Feuds are never about hate, Feuds are about pain. They"re about pain.)。流淚的設計,會讓人想到索爾·巴斯為《你好,憂愁》(Bonjour tristesse,1958)設計的海報。
索爾·巴斯為《你好,憂愁》設計的海報
末了的末了,有兩隻海鷗飛過,中間交集又各自掉頭飛走,正是兩位女主角的真實寫照。
索爾·巴斯為《黃昏之戀》設計的海報
整個片頭設計,色調由紅、藍、黃、紫、黑構成,這也是索爾·巴斯的經典配色,他幾乎是逃不開這幾款用色,可以參考《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的海報。
據IMDB資料顯示,為本劇作曲的是麥克·奎爾(Mac Quayle),他也是FX之前兩部劇《美國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和《美國犯罪故事》(American Crime Story)的配樂人。這次,配合片頭的50-60年代風格,配樂上也接近已故配樂人伯納德·赫爾曼、傑瑞·戈登史密斯和約翰·巴里的風格,片頭音樂由前面的緊張(赫爾曼、戈登史密斯),到最後的舒緩(巴里)過渡自然,尾聲部分甚至放棄了音樂,用海鷗的叫聲和潮汐聲填充,賦予一定的想像空間。
如果你們對索爾·巴斯有興趣,強烈推薦去看這本能砸死人的畫冊,物超所值。
擊左下角豆瓣相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