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即將開始的亞洲之行:三大看點

局勢解讀

美國東部時間4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即將踏上亞洲之行,開始他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四國訪問。奧巴馬人還沒有動身,有關他這次亞洲之行究竟將說什麼、做什麼的報告和評論已經漫天飛。

美國與國際媒體紛紛把奧巴馬的此次亞洲四國之行稱之為「挽救亞太再平衡戰略」之旅。美國《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甚至刊文批評奧巴馬第二任期的亞洲政策,認為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時,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對外關係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宣布了「轉身亞太」戰略,不僅及時地對一個崛起的中國擺出了美國應有的「狠勁」,也讓擔心中國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的亞洲國家得到了「撫慰」。但第二任期以來,奧巴馬總統受2013年9月美國政府停擺的掣肘,放棄了赴峇厘島參加2013年APEC峰會以及在汶萊舉行的美國——亞細安(「東盟」)峰會及東亞峰會,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似乎生鏽了,因為說的和做的似乎都少了。然而,這些說法即便連華盛頓智庫中的多數學者都感到「言過其實」。

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從2013年奧巴馬第二任期以來,不僅穩步推進,而且美國對亞太事務的捲入與干預程度都在不斷上升。奧巴馬即將開始的東亞之行,並非是為了「拯救」亞太再平衡戰略,而是為了這一戰略具有更為突出的現實針對性,讓這一戰略的內在目標的貫徹與實現變得更加均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奧巴馬總統即將開始的亞洲之行的看點,不是如何為2013年10月缺席APEC峰會來做補償,而是實實在在具有美國已經打好的「算盤」。我們可以從三大看點上來聚焦奧巴馬此次的亞洲四國行程。

推動TPP談判進程

首先,奧巴馬能否在東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美日兩國就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達成協議,將是衡量他此次亞洲之行是否真正有戰略性斬獲的關鍵點。

日本安倍政府在2013年1月宣布加入美國主導的TPP談判,這不僅讓TPP多了一個成員國,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力挺奧巴馬政府提出的TPP方案,讓美國實現用TPP來主導亞太地區未來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戰略構想,向前邁出了一大步。TPP不是簡單的亞太地區促進投資與貿易自由化的集團組合,更不是過去10年已經在亞太地區有了重大發展的FTA(自由貿易協議),而是美國著眼於「下一代貿易規則」,用美國國內的市場法則和標準來打造更深層次上投資、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重要載體。這也是美國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重新獲得規則制定權和規則主導權的戰略性契機。正因為如此,TPP也被公開定義為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經濟和貿易支柱,是美國旨在重新奪回受到中國挑戰的亞太地區經濟和貿易影響力的基本步驟。

日本加入TPP談判,是安倍政府基於將美日同盟打造成21世紀更為緊密和牢固的戰略夥伴的政治性決定。自日本從60年代末就開始堅守的汽車、牛肉及其他農副產品的國內市場保護政策來說,堅持有限的市場開放度,一直是日本對抗美歐等經濟競爭對手的重要手段。日本同意加入TPP,意味著日本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內第一次願意向美國全面開放國內市場。對美國來說,這是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在亞洲最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成果之一。據美國全國商會的估算,一旦美日正式就TPP達成協議,日本向美國開放農產品和汽車市場,美國對日貿易將增加779億美元,而日本對美貿易將增加1180億美元。兩者相加,有可能為美日貿易平添近2000億美元的增額。這對美日經貿關係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然而,美日之間即便在奧巴馬即將訪日啟程之前,仍然無法就TPP達成雙邊協議。最重要的原因,都是基於各自國家市場開放進程中的國內政治因素考慮,不願意輕易鬆口,更不願意為此輕易得罪將受新貿易關係衝擊的國內選民。2014年4月9日,日本和澳大利亞簽署了雙邊FTA。日澳自由貿易協定同樣涉及日本政府敏感的牛肉和農產品。在日澳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之後,原本以為日美TPP協議將變得容易。阻力恰恰更多的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簡單的市場開放度問題。安倍政府擔心肉類等農副產品一下子口子大開,國內反彈過大。

另一方面,安倍政府也在利用美國急於想和日本達成TPP協議的迫切心態,想要迫使奧巴馬政府在安全與政治議題上讓步。4月21日,美日TPP新一輪對話在東京啟動。不排除在24日美日首腦對話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兩國就TPP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安倍政府事實上也需要TPP的外來衝擊,給「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 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帶來動力。

TPP原本在2013年年底達成協議,由於美日遲遲無法突破,制約了12個TPP成員國的整體談判進程,再加上美國國內拒絕授予奧巴馬政府簽署對外貿易協定的「快速通道」許可權,TPP前景一度黯淡。美日都急需通過達成相關協議來重新為TPP提供動力。即便訪問馬來西亞,說服納吉政府在TPP談判中採取更加積極的配合性舉動,也是奧巴馬此次馬來西亞之行的重要使命。奧巴馬此次亞洲之行的第一大看點,是TPP能否在美日之間、隨後在美馬之間出彩。

領海及領土糾紛

奧巴馬即將開始的亞洲之行的第二大看點,是美國對海上領土爭議這一對於亞太地區新的區域性安全熱點,有沒有新表述和新提法。

無論是日俄北方四島爭議、韓日之間的獨島爭議、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議、還是中國和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南中國海島嶼爭議,海上領土爭議已經成為東亞區域安全的重大隱患。特別是東海問題和南中國海問題,居高不下的緊張和對峙是否會演變為直接的軍事衝突,進而對地區安全造成顛覆性的影響,正在成為引發區域內戰略關係發生重大調整和變化的主要推手。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中日關係和中菲關係。

2013年11月23日中國出台東海防空識別區決定、2014年1月7日中國海南省落實漁業法的有關規定以及中國和菲律賓在仁愛礁問題上的「貓捉老鼠遊戲」、再到3月30日馬尼拉不顧北京的嚴厲反對提出南中國海九段線的國際訴訟案,東海和南中國海情勢緊迫。安倍政府為了坐實美國對日本的外交與安全保護責任,除了密切美日政府與防務部門關係之外,不惜在華盛頓智庫投下重金遊說和拉攏美國偏袒日本。菲律賓更是在美國海軍研究機構和海洋法專家的鼓動和支持下,花重金聘請美國的律師行和法律專家團隊,替馬尼拉在海牙國際海洋法仲裁法庭起訴中國。

2014年3月18日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美國的智庫人士隨即喊出了要防止出現「亞洲版克里米亞危機」的言論。雖然感覺上危言聳聽,但對於已經在烏克蘭危機、敘利亞局勢和中東和平進程等問題上無所作為的美國政府來說,一旦亞洲海洋領土問題上升為軍事衝突,那麼,奧巴馬政府只能挺身而出來充當「滅火隊」。但問題是,今天的美國和中國主觀上都不想打仗。奧巴馬政府既不想被東亞的海上領土糾紛拖下水,但也不會放任東亞海上緊張對峙局勢的升級,對於中國「咄咄逼人」的政策舉動也會加強遏制和威懾性預防。

東亞海上領土爭議,美國眼中的主要問題實質上就是「中國問題」。這不僅事關美國對東亞這一今天世界上經濟和貿易增速最快地區的長久戰略利益,更關係到美國面對一個崛起的中國究竟將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抉擇來應對的問題。

「敲打中國」在所難免

與這點相聯繫的是,奧巴馬總統此次東亞之行的第三大看點,是美國究竟如何對華「隔空喊話」,如何對地區和世界來闡述美國的中國政策、特別是美國的中國戰略。

目前美國國內有關東亞局勢和中國政策爭論總體上趨向對華強硬。但在白宮的對華政策層面上,保持2013年6月中美加州農莊首腦峰會的對話勢頭,延續既競爭、又合作的美中關係大局的思路仍然沒有變。奧巴馬總統此次在日本、菲律賓訪問時就美國與同盟國家的關係、對華政策、東亞海洋領土爭議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走向究竟做什麼樣的基調發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美國的亞太戰略和中國政策究竟處於什麼樣的調整進程。在這些問題上,奧巴馬更可能的是「老調重彈」。今年2月和4月,美國國務卿克里和國防部長哈格爾已經相繼訪問東亞。其實,在這些問題上該說的硬話、該表的態度都已經說過和表過了。美國加速在亞太擴大和升級軍事部署、密切同盟關係、向亞細安國家提供海上監視設備和提供軍事裝備等一系列做法會有新的發展。但總體上,奧巴馬政府仍將延續既強力制衡中國、又保持美中在亞太地區合作的基本戰略基調。只是,奧巴馬的這一路四國之行,「敲打中國」在所難免。北京需要「細心聽」、不必「大聲叫」。雖然訪問行程中沒有中國,但一路走來,中國因素在奧巴馬的言行中將會「如影隨形」。

在今天的亞洲事務中,對美國來說任何一件事或許都無法不談中國。而對中國來說,動不動談美國「遏制中國」已經沒有太大意義。正如大象已經坐進了亞太的客廳,美國、日本和其他即使和中國有積怨的國家,望著坐在「客廳」里的這一龐然大物,內心還不知如何緊張。

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總體上,奧巴馬政府仍將延續既強力制衡中國、又保持美中在亞太地區合作的基本戰略基調。只是,奧巴馬的這一路四國之行,「敲打中國」在所難免。北京需要「細心聽」、不必「大聲叫」。


推薦閱讀:

預防糖尿病,要從正確吃米飯開始,可惜很多人都吃錯了!
物之始焉,終為難矣
改變,先從你的襪子開始
3月10號開始:財運爆棚,金庫飆升的生肖!
阿里上市後,國民爸爸馬雲開始了會見各國政要之路

TAG:亞洲 | 奧巴馬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