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懷宏:用什麼來判斷良法惡法

何懷宏:用什麼來判斷良法惡法

作者:何懷宏

倫理學是有關善惡正邪的評論,或者通俗來說,倫理學就是思考如何把事情在道德上做對。

日前,何懷宏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第59期,做了題為《倫理學與生活》的講座。倫理學主要面對和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它跟我們生活有什麼樣的關係?人應該如何思考生活的意義?出生、死亡、幸福、慾望、自由等這些人生無法迴避的問題,倫理學會給我們什麼答案?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

倫理學是什麼?這裡要做兩個區分:首先要區分倫理學與倫理,另外也得區分生活(生命)與道德。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倫理」這個詞,有人倫之理,也有宋明理學,道學等等,但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稱呼,也沒有形成叫「倫理學」的學科,只是到了近代,學科劃分才形成倫理學。

以前還有一個叫「論理學」的學科,後來不用了,改稱「邏輯學」。那是推論、辯論之理,而倫理學就是人倫之理。但是中國古代的思想,主要的內容就是倫理學,從孔子從儒家開始,主要討論的就是倫理學,或者廣義的說是人生哲學,生活的意義何在,人應該追求什麼,有哪些必要的行為規範,它的根據是什麼等等。

古人一直相信有一種客觀的人倫之理,五倫各有各的道理,是一種「天經地義」。而這個「倫理」是指一種道理,不一定要通過學科劃分才能學到這些道理。有些人天生純樸或本心善良,他實踐得非常好,這樣一種倫理和倫理學是有區別的。這是一方面的區別。

另一方面的區別,生活不是道德所能囊括的,道德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有有道德的生活,也有不道德的行為或者現象,還有很大量既不是有道德,也不是不道德,跟道德無關的事情,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作息,跟倫理沒有關係,甚至沒有單獨的道德現象。道德現象只是從特定的角度來看的,也就是從善惡正邪來看。就好像我們看一個盜竊現象,從道德上說他是不道德的,打開保險箱,法律上也是違法的。但是要從技術角度看,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有的甚至非常高明,把這個做成了藝術的。有些人甚至不為錢去偷,他被激怒了,一定要打開保險箱。

德不是人生的全部,傳統倫理學是試圖給生活提供一個指導。倫理學在傳統社會,等同於全面的人生哲學,「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中心問題。但是現在的倫理學不一樣,傳統倫理學轉折到現代倫理學,它的問題、意識、中心、定位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它不再以生活為中心,而是以行為為中心,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事為中心。甚至不是以德性、幸福為中心,而是以行為規範、正當為中心。

倫理學和生活的關係,我剛才做了一些區分,如果從倫理學來講,倫理學其實是依賴於生活,依賴於世界的,如那句名言「生活之樹常青,而理論是灰色的。」倫理學是從生活實踐中吸取動力和資源的,包括它的問題對象,它的資源,它解決問題的方案、方式都是從生活實踐中來。

但生活很難說是依賴倫理學的。人生某種程度上依賴倫理,不是依賴倫理學,但是要依賴倫理,無論是制度也好,個人也好,一個社會要達到基本的正義,我們才能在這個社會裡安心、安全的生活,所以制度需要一個道德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是制度的首要德性。羅爾斯在《正義論》開篇就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優先於效率、穩定等等,一個好的制度,首先要看看道德上是不是公正的。個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個人完全不遵守誠信,或者經常出爾反爾,撒謊、欺詐,他就連自立都做不到,大家不敢相信他。

生活確實有依賴倫理的方面,但我們經常意識不到它,像休謨所說的,一個正義的人經常感覺不到自己已經是正義的人。多數人按照他的習慣風俗,後天習得的教育,基本上能成為正直、公正的人,除非遇到特殊的處境,比如突然被欺凌後,要不要用同樣不道德的手段來對付他?除非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一般人都能夠以德報德,當然也可能以「惡」報惡,但是這種惡不一定完全不正當,也可能是一種以牙還牙。

所以我們今天看很多問題、現象,歸根到底都會追究到道德層面,而且越是在道德這個層面,你會發現人們越是容易激動,這涉及到一個人是好人、壞人,或者一個制度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法律問題,政治問題,生活問題,最後都涉及到善惡正邪的問題。

生活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倫理,但是倫理學在當中起什麼作用?它能夠澄清道德的概念,分析道德的邏輯,推理。這個工作不要小看,有時候它就解決了不少不必要甚至很沒意思的爭論,最後我們發現只是使用的概念,或者有些推理的過程有點不同,通過澄清道德概念和邏輯就可以解決一些問題。

倫理學一定要影響生活

倫理學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即為道德規範做論證,它要追問道德規範的根據是什麼。這裡跟個人的立場、先見很有關係,比如有人用功利主義的立場來考慮問題,有的人從義務論,還有人從利己主義,還有人從完善主義,這些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但是在論證過程中會發現,他們能夠尋求到某些共識或者類似的前提。而且越是到最基本的問題上,最基本的行為規範上,越有可能達成某些共識。

倫理學不可能是純粹描述性和分析性的,它一定要涉及到規範,影響到生活,影響到人們的行為及其規則,這是倫理學的一個主旨。比如我們分析它的語義、概念,固然很重要,或者描述道德風尚的歷史變遷,也很重要,但倫理學的核心還是涉及到規範,以及對於規範的追究、論證甚至懷疑。它圍繞著規範,試圖影響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沒有這點就不叫倫理學,或者是只是倫理學一個比較不重要的分支。

倫理學不僅影響行為規範,也試圖解決人們安身立命的某些問題,比如說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樣的信念和價值觀能讓我們安心愉悅,這尤其是傳統倫理學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一直在討論,一個人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夠得到幸福,達到至善。中間引出很多問題,人需要什麼樣的國家,需要什麼樣的社會,怎麼對待朋友甚至家庭、財產等等。但是他的首尾都是探討一個人怎麼活得更好,或者一個正義的人能否生活得更好,怎麼樣致力於建設,或者和其他人一起協同建設,創造一個理想的國家,正義的社會。

倫理學規範的部分有什麼意義?比如劇變的時代之後,它可能有助於恢復常識或回歸正軌,我們說常識很重要,但是激烈轉變的時代,會改造甚至打破人們健全的常識,在激烈的轉變以後,有時候要重新回到某些基本的原則和規範;還有,在分裂的時代,它幫助尋求共識,沒有最低限度的共識,社會很難存在下去,肯定要分崩離析;有時候也通過反省帶來道德的改變和革新,往往是一些先知先覺者,改變過去道德的含義。比如基督教道德的出現,我們看《聖經》就可以看到,耶穌改變了古典世界的道德觀。耶穌關懷弱者,邊緣人、畸零人,這些人在過去傳統道德世界裡幾乎看不見。像古希臘道德,那是比較英雄主義的道德,慷慨、勇敢、豪爽、貴族的道德,但是基督教把道德平民化了,甚至顛倒過來,當然這是道德和信仰並行,甚至是以信仰為先導,但是通過一種反省,這個道德和過去不一樣了。

倫理學能夠起耳濡目染的作用,它希望人向善。比如先秦儒墨道,都希望人做一個好人,一個高尚的人,這樣能形成向善的社會氣氛。一個社會如果遇到比較大的道德危機,就意味著你做善事都有點不好意思,覺得羞恥。比如,現在大家覺得讓座是好事,我記得我們在文革的時候,讓座就要考慮考慮了,你想讓座給一個老人,但這個老人如果是一個階級敵人呢?所以那個時候有些事情被顛覆或者被改變了,我們的警惕性都很高,一碰到磨剪刀的就以為是特務,有時候要跟蹤他很遠,結果他就是一個普通的手藝人。

一方面我們要防止非道德主義,道德虛無主義,另一方面如果是泛道德主義,或者高調的道德主義也有不少問題。最近,有一個婦女帶著她的高齡母親,沒買到坐票就上了一趟車,上車以後就坐到座位上,然後一個年輕女生說這是我的座位,她就不願意,說那樣一起坐吧,那個女生可能不太願意。但是另外一個旁邊的人就主動讓了座,然後這個婦女就教訓女生說,你看你該學學,要講講道德。這個婦女明顯站在一個道德高地,但沒把自己擺進去,因為首先你對你的高齡母親應該有義務和責任,盡量給她買到有座位的票再出行。你可以帶一個小凳子或者小馬扎,而不能理直氣壯地坐在別人位置上,還這樣譴責別人。

如果學了倫理學是這樣對待別人,那還不如不學,倫理學恰恰是讓我們寬容、低調。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壞事要盯緊,但是不要以為他做了一件壞的事情,就給他蓋棺論定,輕易說他是壞人,人渣。你可以批評他做的壞事,但是不要輕易去論斷一個人。同樣,一個人做了好事,也是這樣,不要馬上去追溯他的動機,是不是有不純。讚許好事,不必要求這個人聖潔無私,沒有一點個人考慮,只要他做的是好的,善的,哪怕性質不完善,但是是往好的方向推動,也應該讚許。

警察執法也要講倫理

關心倫理學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第一,實踐的焦慮,這是來自生活的。實踐中你可能很長時間沒遇到過,但突然有一次,你作為一個評價者,或者作為一個親歷者,或者就是其中的主角,遇到了這樣的道德困境,或者被人譴責,或者自己要做出抉擇,這時候就你會想,該怎麼做?怎樣做在道德上才正確?

我舉個真實的例子,哥哥1999年考上華東理工大學,學費要9000塊錢,但是家裡湊不齊,然後弟弟在鄭州打工,房間里一個人追款正好追到4萬多塊錢,他晚上翻來覆去想怎麼幫助哥哥解決學費問題,後來就偷了,失主報案了,警察很快就懷疑到他。後來警察一下子找不到弟弟,讓哥哥打電話把弟弟叫過來,說兄弟要見見。弟弟很高興就去了,還帶著1萬塊錢給哥哥送去,一下車就被抓了。輿論都譴責哥哥,說弟弟給你送錢來的,也有很多法律道德的討論,但還是比較同情。最後法律判刑三年,緩刑四年。

考上但讀不起書,涉及到制度倫理;但即使制度有問題,是不是就可以通過偷竊來解決問題,涉及到個人倫理。再者,執法肯定是對的,但是不是要採取讓哥哥騙弟弟這種方式,涉及到執法倫理。警察可以想辦法到鄭州去抓,讓哥哥打電話可能簡單容易,但會損害一些東西,比如傳統道德里的親情。第四,輿論起了很大的作用,影響到判決,所以法庭的人說,如果不是輿論,弟弟就不是緩刑,可能要判兩三年的實刑。這些都是來自實踐中的一種焦慮,所以需要倫理學去分析。

第二,知識的好奇。從古到今中國的倫理學問積累了很多,很多東西可以去挖掘,但是倫理學有一個特點,甚至一個悖論:一方面我們覺得行為的善惡正邪,好壞對錯,每個人都有發言權。而且倫理學的概念不專業,如果我們要學理論經濟學,博弈論等等,一大堆生詞概念撲面而來,倫理學的概念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甚至可能還有這樣一種感覺,如果說我不懂善惡正邪和好壞對錯,這是對我的侮辱,我怎麼不懂呢?某些方面倫理學確實是這樣的,跟常識常情很有關係,它的基本概念也不特別,不是學術的行話,不那麼專門、技術化,但另一方面,它確實不那麼容易懂。不少人讀過羅爾斯的《正義論》,如果全部讀完,而且自信讀懂的,我要祝賀你,這本書確實不太容易讀進去,有很專業的東西,很細膩的分析。包括數學的圖表,非常嚴密的推理和分析。對知識的好奇,也是我們關懷倫理學的重要動機。

倫理學同時也是一門系統的知識,在西方,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是最早寫出倫理學書的人,從學科上建樹最早,但是在他之前還有柏拉圖、蘇格拉底等等人。中國從《尚書》開始,也有了比較系統政治倫理思想。倫理學是有關善惡正邪的評論,或者通俗來說,倫理學就是思考如何把事情在道德上做對。

它的內部劃分,有非規範的倫理學,比如說元倫理學,或者分析倫理學;也有規範的倫理學,一個是規範倫理學的一般原理,還有伸展到各個具體領域的應用倫理學,比如商業倫理、經濟倫理、生態倫理、生命倫理等等。它的外部也非常廣泛,倫理學也許是唯一能夠連接所有學科的一門學科,不光是人文、文史哲,還有社會科學、法學、經濟學、自然科學,比如環境倫理學涉及到很多自然科學,醫學倫理涉及到生命科學。因為所有的領域都會碰到道德的問題,所以外部關聯非常的廣泛。

怎麼判斷良法惡法?

倫理學在現代有了一個極大的轉折,不再以人為中心,而是以行為為中心,不再是以價值、信仰為中心,而是以規範、義務為中心。

這是因為,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轉變,由傳統等級制社會進入現在的平等社會。平等社會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去追求自己所理解的幸福。不像傳統的西方,唯基督教支配道德,或者像中國社會一樣,儒家支配信仰體系。現代社會走向政教分離,價值多元,因為社會在走向平等,要尊重跟你一樣平等的道德主體,他有自己所理解的幸福。就像密爾所說的,只要不妨礙他人同等的自由。

有些人可能願意過一種很高尚的生活,像古代的士大夫,有些人只追求天倫之樂就可以了,還有人的價值追求是「我這輩子就要最大限度地賺錢,我只要不坑蒙拐騙就行了,我覺得這是我的最高目標:成為億萬富翁。」你不能說他不可以這樣,也沒辦法去強行禁止。現代社會很難把生活趣味、追求、信仰完全統一,無論是享受還是忍受,你都不得不接受價值的分化和多元,這是現代社會的主流趨勢。

《倫理學是什麼?》里,主要是從這個角度去區分的,所以它最關心的,比如第三章是道德判斷的根據,它不是關心什麼是良好的生活,或者有多少種可能的生活,甚至也不是關注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或者說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人生的根本目標是什麼等等,那種關心是屬於人生哲學而非倫理學。現代倫理學最關心的是,道德判斷的根據是什麼,平等導致了價值多元,既然存在意見分歧,也就要考慮到底還有沒有普遍的對行為的道德判斷,如果有的話,這種判斷的根據是什麼。

我們現在是集中於行為規範,也只有在行為規範上,方有可能建立平等的共識。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接受所有人都成為基督徒,或者佛教徒,但是我們可以接受所有人都不應該殺害無辜者,都不應該強暴他人,欺詐他人,盜竊和搶劫等規範。大宗教也是這樣規定的,在終極關切方面,信仰對象很不同,但在行為戒律上很一致,從摩西十誡,到佛教、儒家的戒律,在行為規範上是一致的,人類文明各個國家的憲法、刑法的一些行為禁令,也都是一樣的,在行為規範上可以建立共識。

道德和法律畢竟不一樣,法律盯緊對社會影響最大的事情,欺詐沒有達到嚴重傷害別人的地步,法律管不了,但是道德可以管,欺騙別人了就可以批評。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規範的根據是什麼?怎麼判斷是良法是惡法?有些行為是被道德或者良知所反對,根據何在?這就是現代倫理學要討論的中心問題,不再是善、好,而是正當、義務,你的行為正當性根據何在,為什麼我們要贊成某些行為,反對某些行為?這都是現代倫理學的中心問題。

對道德根據的回答,重要的是兩大派,一個是義務論,義務論認為像不可殺人,不可欺詐,不可盜竊,不可姦淫(強暴),這是「四不可」,就像康德說的,是絕對的命令,是可以普遍化的。這些不需要效果來證明,它們的性質本身就可以證明,這就是義務論或者道義論。而效果論(後果論、目的論)認為要通過目的結果來證明,比如功利主義,比如完善論,這是通過結果來證明。

在追問道德判斷的根據上,我比較贊成溫和的義務論,一種普遍的底線。某些基本的行為準則,


推薦閱讀:

從美學說起 教你由哪些因素判斷曝光結果
陽宅判斷
判斷一個人的最好依據 就是看他腳下的鞋
轉:好上師有標準嗎?如何判斷並依止?

TAG: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