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看雞湯文了!看看古今中外真正的大教育家怎麼談教育

精選三千年來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 ——精選十二大著名教育家思想(中國六人:孔子、韓愈、王陽明、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外國六人:蘇格拉底、蒙田、盧梭、馬卡連柯、杜威、蘇霍姆林斯基)

中國六大教育家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簡介:人盡皆知,不再贅述。

德育論思想:立志有恆;克已內省;改過遷善;身體力行。

教學論思想:勤於學習,廣於見聞;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學思並重,學以致用;虛心求學奮發不息;啟發思維,舉一反三;因材施教,實際出發。

教師論思想: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無私無隱;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二、韓愈的教育思想

韓愈——《師說》作者

教師論:

1、教師的任務: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2、教師的標準:凡是具備了「道」與「業」的,就可以做教師。

3、師生關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聖人無常師」、「不恥相師」。

教學論:業精於勤荒於嬉。學業的精進在於勤勉;在博的基礎上求精;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

三、王陽明的教育思想

王陽明,中國五千年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兩個半聖人之一,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論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個工夫。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為了貫徹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靜處體悟 2、事上磨鍊 3、省察克治

「順導性情」的童蒙教育論

1、順應性情與鼓舞興趣 2、自求自得與獨立思考 3、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

在教學內容上,王守仁主張給兒童以「歌詩」、「習禮」與「讀書」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四、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1、軍國民教育 2、實利主義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觀教育 5、美感教育

「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

五、徐特立的教育思想

徐特立簡介:人民教育家,毛澤東、李維漢、田漢等都曾經是他的學生,毛澤東奉其為終身之師。

徐特立軼事:1907年發生清政府向外國屈辱妥協的教案時,徐特立在學校作時事報告,講到激憤之處,熱淚如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著血寫了抗議書,寫完當場暈倒。這一「抽刀斷指」的舉動,頓時蜚聲全省,徐特立也被當時有進步思想者譽為最有血性的激進人物。

徐特立提出了教育、經濟與科技「三位一體」的教育思想。這一思想,其實也是對「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深化和發展,拓寬與提升,在當今產學研相結合的大學教育中,更加顯示出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徐特立先生認為,「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會形式、培養一定的人格,為一定的社會服務」,教育的作用需要通過培養人來體現。

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一、「生活教育」的思想:

1、「生活即教育」

2、「社會即學校」

3、「教學做合一」

二、創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創立生活教育理論過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創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觀點對我們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解放兒童的雙眼

培養兒童對自然和社會進行觀察和分析的能力,培養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兒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鍛煉。

2.解放兒童的大腦

讓兒童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3.解放兒童的雙手

解放兒童的雙手,給孩子以動手的機會,讓兒童自己動手操作,使他們在手腦並用中發展創造力。

4.解放兒童的嘴

解放兒童的嘴,是要讓兒童言論自由,要讓他們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允許他們對事情有疑問。

5.解放兒童的空間

解放兒童的空間,就是給兒童提供廣闊的創造舞台,為他們進行創造活動打下基礎。

6.解放兒童的時間

一般的學校把兒童的時間排得滿滿的。各種考試使得兒童沒有時間去接觸自然和社會,結果就使得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形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問,也不知道怎樣去發揮其創造力。

三、師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實踐,樹立起高尚師德的典範,而且對師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師對教育事業要有赤誠之心

首先,教師要有奉獻精神。

其次,教師要有樂業精神。

第三,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

2.教師要熱愛學生,愛滿天下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師德規範。

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

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嚴格要求。

3.教師要友愛同事,團結合作

4.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和理解。

國外六大教育家

一、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1、課程論:「美德即知識」。

在論及美德和知識的關係時;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美德即知識」。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關係,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發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過教育、通過學習各種知識而獲得。美德是善的,針對人來講,善就是節制、勇敢、正義等。學習和掌握各種知識的過程就是美德的獲得和完善的過程。

2、蘇格拉底方法

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並不直截了當地把學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最後得出正確答案的方法,被人們稱為是「產婆術」。這種方法概括為四個部分: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以學生為主體,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獨立地思考問題,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並使學生自覺地多方面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原則,從而辨證地、具體地看待問題而非絕對地、籠統地對某個問題下結論。

二、蒙田的教育思想

蒙田(1533-1592),法國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代希臘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是《散文集》。

培養判斷力是教學的頭等大事和中心任務,也是全部教學方法的基礎和出發點。

蒙田提出的教學方法具體有,

1、不要死記硬背。「即便我們的肚子裝滿了肉,如果沒有消化,有什麼用處呢?如果它不轉變為我們的東西,如果不給我們營養,增強我們的力量,又有什麼用處呢?」

2、不要輕易服從權威,不要盲從。「僅僅跟著別人走的人,不會去探索什麼東西,也尋不到什麼東西。」

3、不要只學書本知識。「把世界作為書房。」

4、要因材施教。如果「採取同樣的講課方法和教育方式來指導很多體質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兒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個人可以獲得良好的結果。」

5、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多引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6、多練習。「不要孩子多背誦功課,而是要他行動。他應該在行動中複習功課。」

7、培養兒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培養對學問的興趣和愛好,否則我們將只是教育出一些滿載書籍的傻子。」

三、盧梭的教育思想

法國教育家盧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社會契約論》(1762)、《愛彌兒》(1762)等。

(一)教育要順應自然

盧梭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二)教育要培養「自然人」

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不受傳統(等級、階段、職業)的束縛,按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當社會責任;第四,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齡特性

1、在嬰兒期,主要是進行體育。

主張應該讓嬰兒在鄉村環境下自然地生長,注意嬰兒對於食物的自然選擇能力。他反對用襁褓去束縛嬰兒,更反對對嬰兒嬌生慣養。

2、在兒童期,主要是進行感覺教育。

這一時期兒童還不適宜進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識方面的教育。應該指導兒童鍛煉及發展各種感覺器官,積累豐富的感覺經驗,為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感覺教育上,盧梭指出首先是發展觸覺,其次是發展視覺,最後是發展聽覺。盧梭提出了感覺的具體方法,並把遊戲、繪畫、唱歌等活動看作是感覺教育的最好途徑。此外,還提出應加強兒童的體育鍛煉,以促進感覺能力的發展。

由於兒童的理智還處於睡眠狀態,因此,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盧梭認為,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讀書對他們是無用的。

在紀律教育方面,盧梭反對體罰,也不贊成口頭說教,而讓兒童在同自然的接觸中,體會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和過失帶來的自然後果。

3、在少年期,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

盧梭認為,智育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而在於發展兒童獲得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兒童不能學習一切東西,只需要學習應該學習的東西。不要教給兒童正確的答案,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獲得,引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

他指出,勞動是每個自由人的社會義務,只有靠勞動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4、在青年期,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

由於青年人處於激動和熱情的階段,需要用道德準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善良的情感、正確的判斷和堅強的意志。盧梭指出,應該通過各種善行練習,即通過道德的實踐來培養兒童堅定的意志。同時,他指出,應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進行。

四、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1888-1939)是集體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詩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讀》(1937)等。

(一)集體教育原則

馬卡連柯認為,蘇維埃教育方針概括地說來就是,建立合理的集體,建立集體對個人的合理影響。

1、尊重與要求相結合原則。教育經驗的本質是「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他指出,在集體初建時期,領導者應當以「不許反對的方式」提出要求。以後,集體本身就能向其成員提出要求。

2、平行教育影響原則。馬卡連柯認為,集體首先是教育的基礎。其次,集體是教育的手段。最後,集體是教育的目的和對象。馬卡連柯認為,每一項針對集體開展的教育活動應收到既教育集體又教育個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則。馬卡連柯認為,教育應當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和工作,防止享樂主義情緒的產生。

(二)集體的作風和紀律

集體的作風是指五常的共同的態度。這種共同的態度主要表現為5個特點:第一,集體應當朝氣蓬勃。集體應當充滿「強烈的快活情緒」。第二,集體成員之間應當團結和睦。第三,集體成員應當具有堅定不移地主持正義的觀念。第四,集體成員要具有積極性。第五,集體成員應當養成「抑制的習慣」。

紀律既是集體教育的結果,也是集體教育的手段。所謂紀律,正是一個人能夠愉快地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三)論教師集體和家庭中的集體教育

沒有一個良好的教師集體是培養不出良好的學生集體的。在他看來,建設教師集體應當注意4個方面,第一,教師集體應當是一個合理的組織。第二,教師集體應當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堅定的政治信念。第三,教師集體要團結,行動要一致。第四,教師集體和學生集體要建立密切的聯繫。

家庭中的集體教育也是馬卡連柯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卡連柯提了以下建議:第一,"要儘早地讓兒童知識父親和母親在什麼地方工作,做什麼工作,這種工作是如何的困難,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了什麼成就;第二,要讓兒童及早明白家庭預算,知道父親和母親的工資;第三,要使富裕家庭的孩子明白家庭的富裕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地方,使經濟困難家庭的孩子不羨慕其他家庭,並養成堅忍精神。此外,馬卡連柯還要求家庭能夠培養孩子的誠實、關心他人、節約、責任感等品質。

五、杜威的教育思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中國著名的學生有:陶行知、蔣夢麟、胡適等名人。

(一)論教育本質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整理所要發展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二)教學論

1、「從做中學」

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職業教育。

2、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繫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

(三)論兒童與教師

「兒童中心」思想。從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做法出發,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為兒童的而不是為教師的,因為以兒童為中心是與兒童的本能和需要協調一致的。

在強調「兒童中心」思想的同時,杜威並不同意教師採取「放手」的政策。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杜威還特彆強調了教師的社會職能。那就是:教師不是簡單地訓練一個人,而是促進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

六、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教育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學計(1969)、《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1965-1967)、《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1969)等。

(一)「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涵義

蘇霍姆林斯基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出發,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並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

(二)「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內容

1、體育

把體育看作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活力的源泉。他確信:「有規律的經常性鍛煉不僅可以便身體變得健美、運作協調,而且可以培養性格、鍛煉意志。」

2、德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教育要使每個人有豐滿的內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勞動和創造的歡樂,具有個人的尊嚴感、榮譽感和自豪感,並且使每個人遵守神聖的、不容爭議的、不可動搖的行為準則。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1)道德教育應當及早開始。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兒童幼小時,心靈容易接受情感的影響。

(2)道德教育應當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習慣。在道德習慣的形成過程中,自覺性、自尊心和責任感這三大要素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習慣的形成要經歷3個階段,即正面教育階段、自我道德評價階段和道德成熟階段。

(3)道德教育應當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蘇霍姆林斯大林基認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在他看來,德育首先要培養人對美好的、惹人喜愛的、令人神往的東西的敏感性,也要培養對於醜惡的、不能容許的、不可容忍的東西的敏感性。

(4)道德教育應當以幫助學生確立道德信念為目標。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信念的形成應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入手,因為當學生高尚的道德行為己經形成習慣時,道德信念就穩定地形成了。

3、智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包括獲取知識、形成科學世界觀,發展認識和創造能力,養成腦力勞動的技能,培養對腦力勞動的興趣和要求,以及對不斷充實科學知識和運用科學知識於實踐的興趣和要求。」

4、勞動教育

在他看來,「勞動教育是對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的實際訓練,同時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他認為,勞動教育任務要讓勞動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去。

5、美育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美育就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 (大自然、藝術、人們關係)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並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的第一步是要培養學生感知和領會美的能力。在感知美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校園環境在美育中的作用。他曾有一句名言:「使學校的牆壁也說話。」


推薦閱讀:

分別寫給12星座的3句窩心話,留下你的星座,看看準不準
從農曆生月看骨相!看看你是不是天生好命 EZGOE
2017下半年運氣不錯的五大星座, 看看有你嗎?
30個成語典故出處和釋義解析,看看你都用對了嗎?
赴越遊客銳減 越總理:「看看人家緬甸」(3)

TAG:教育 | 雞湯 | 雞湯文 | 怎麼 | 教育家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