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 沒有鄉音的地方不是祖國

生活在珠三角的移民城市,至今不會講粵語,甚至聽毬不懂,一直引以為憾。記得當年從南方人才市場謀到一份職位,雖然公司沒有相關要求,還是立刻購買粵語教材,打算惡補一下。最後事倍功半,依然不得要領,不了了之。畢竟這個年齡了,倒也無所謂。何況所從事的工作,不要求當地方言。常有祖籍嶺南的外商打來電話,一通鳥語摸不著頭腦,只好坦言相告,寧願聽對方的陰溝流水(English),一般都能得到理解和配合。順便說,粵語教材的開篇有這樣一句話:第一次見面請多多關照。結果每次臨場發揮,總說成多多灌酒,倒也活躍了不少飯局的氣氛。  曾經對粵語深惡痛絕,更加不能容忍的是,當地的電視頻道幾乎都是方言。有時看現場直播,連本地村民和市民都用蹩腳的普通話回答記者的提問,而採訪者和播音員偏偏用粵語報道,這不是存心和我們農民工過不去?然而,隨著時日俱增,逐漸領略到一方文化的博大精深。連唐詩三百首的開篇之作,都是嶺南詩人。事實上,就傳統文化而言,很多傳承的密碼,都隱藏在方言俚語之中,尤其是粵語,甚至可以說曾經是貴族的語言。史載,魏晉南北朝的後期,五胡亂中原,門閥士大夫家族慘遭殺戮,不幸落入夷狄之手的官宦豪強,俱被滅門。但凡略有盤纏的,都逃亡到了南方,留下的都是藍瘦香菇一族,無路可逃,無路可走,只好聽天由命。以至隋唐開國之後,找不到人做官,黨和政府不得不以科舉制度選拔領導幹部。此為題外話。  指望著下一代人或能彌補老父的不足,畢竟孩子的可塑性強,接受能力也強。豈料不少沿海的移民城市,本地土著幾乎淡出主流社會,連農貿市場的菜販子,都操著標準的普通話。而女兒及其閨蜜,也全部都是嘻嘻TV少兒頻道的腔調。孩子們不但不會講粵語,甚至和老夫一樣,根本就聽不懂。班上也有一些本地或本省的同學,一起上課和交流,全都用官方語言,據說也是學校的要求。是否屬實姑且不論,但是至少,老夫知道所有的中小學教師,或者具備執教資格的應聘者,都必須要講普通話,此乃教委的硬性規定,說一不二。  豈有此理!老夫以為,作為語文老師,用普通話教學理所應當,畢竟國語是官方唯一認可的語言,沒啥好說的。但是,你讓數學老師、音樂老師甚至體育老師,也一定要和孩子們講普通話,豈止得不償失?事實上,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需要付出成本,甚至佔用大量的時間,唯獨自己的方言和母語除外。這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大自然和上帝絕無僅有的恩賜和免費饋贈。廣東長大的孩子不會講粵語,和美國長大的華裔只在封閉的唐人社區生活而不會講英語一樣,豈止是文化的缺陷,更是畫地為牢的斷裂和隔離。  據稱不僅廣東,甚至全國的中小學教師,都被要求必須用普通話上課,不得使用方言。果真如此,是何道理?令人大惑不解。老夫不是教育專家,更不是語言學者,僅就自己的親身經歷說事。當年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各科老師方言居多,椒鹽味十足,卻並未影響今天的字正腔圓和正常表達,還屢屢獲得單位的朗誦類、演講類比賽大獎。與此同時,還學會了不少方言土語,深諳其精華妙用,與五湖四海的各路大神們周旋,南腔北調,綽綽有餘。為毛對現在的孩子,就一定要不分科目,一律用普通話教學?  最後分享一個小故事,來自於當年的英語培訓班。據稱有一對跨國夫妻,男方是德國人,女方是韓國人,兩人在英國工作期間相戀,結為伉儷。日常交流除了英語,盡量各自使用母語。後來被派到中國,先駐北京,而後上海。期間誕下兒女數人,其樂融融。而孩子們一出生就接觸各種語言,無師自通,到了入學年齡已經初步掌握了好幾種語言,包括英語、德語、韓語和漢語,還包括北京話和上海話。這個故事,希望我們主管教育的大神們都能夠看到。  20161017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達人觀察,darenguancha,凱迪發布略有刪改,並刪除副標題。
推薦閱讀:

祖國是媽,爹是誰?
2017年10個瞬間見證祖國在你身後
??祖國山川,美到勾魂!
祖國真心不容易
祖國風光(3660)湖北省概貌

TAG:祖國 | 地方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