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運筆方法簡述

運筆方法簡述一切藝術的藝術性,都是由其特有的技法表現出來的,所以先賢明確地指出:「藝者,絕技也。」書法的藝術性,主要是由運筆法表現的,所以無論是「不可言宣」的妙法,還是積非成是的謬誤,都主要在運筆方面。因而,學習研討運筆方法,就必須首先澄清是非,端正態度。運筆的方法,就是《書譜》指出的「使、轉」方法:「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纖之類是也。」也即「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秒;一點之內,殊妞挫於毫芒」等寫法。所謂「縱橫牽掣之類」,「鉤環盤纖之類」,當然包括真、行、草、隸、篆等字體及各種書體的運筆方法。不過,由於運筆方法特別精妙而浩繁,加之長期人為的並錯和混亂,尤其是把不同字體、書體的不同運筆方法混為一談,致使學習書法的人動輒誤解錯用,成了學書難以得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學研討運筆方法時,必須把各種字體、書體通用的和某種字體或書體專用的運筆方法,嚴格分開教授學習、研究論述,以免誤導曲解,錯學濫用。現先把各種字體及書體通用的運筆方法概述如下(對某一字體、書體的專用運筆方法結合其字畫特點具體闡釋)。運筆的通常方法運筆的通常方法,即起收、順逆、提按等寫法,也就是表現書法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運筆方法。稱為通常方法,既是為了表明其通用而正常的性質,也是為了區別於專用、比擬等運筆方法。(1)起收運筆的起與收,即書寫開始和終止的運作,自然是運筆的首要方法,所謂「一畫之法,妙在起止」,應當特別重視。起筆也稱發筆、落筆、下筆。起筆要意在筆前,「慎終於始」,要將筆提起,按照字體幅度大小,先凌空活動作勢;下筆折搭藏露,逆順翻轉,都要穩准果斷,乾淨利落。如有不愜意處,可回筆或在下筆補救,而不能易筆重改,更不能筆卧紙上,失去活意.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自僵,乃是千古不傳語。」收筆的基本原則如米帶所說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還須注意虛實遲速,緩去疾回,回鋒實搶,出鋒空搶。無論是存結下帶,還是藏露出回,都要留得住筆,收得縱斂適度,虛實分明,氣勢恢弘,渾然天成。至於起收的具體方法,自當結合一定的字體、書體研討學習,以免誤解錯用。(2)陰陽由於書法起源於象徵哲理,又正好與太極圖的黑白兩色相對應,所以書法聖賢都十分重視書法與陰陽的內在聯繫。蔡豈和王羲之都假託神授書法,揭示書法達道通理的理法,即陰陽相生相剋、互補互藏的理法,並指明以「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的理法,「把筆抵鋒」,進行書法寫作,以體現其藝術特徵。歷代的書賢也都認為,書法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因而,陰陽相生相剋的辯證理法,不僅成為書法的重要範疇,而且也成了筆法辯證運筆的主要因素。運筆的起收、順逆、提按、遲速、藏露等方法,也都具有鮮明的辯證性質。這表明運筆的方法,不是機械的死法,而是辯證的活法,也恰如書法聖賢闡明和體現的那樣:「達險夷之情,體權變之道。」「起不孤,伏不寡;面迎非近,背接非遠。」「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恆疾……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可見研討學用運筆方法,應當深切領悟陰陽辯證理法的意義和作用,以便由寫字上升至書法藝術的境界。如果僅從「陰為內,陽為外」,「左為陽,右為陰」等形式上去理解,既不可能認清陰陽理法的真諦,也不可能把運筆法用活。(3)方圓書法的方圓並用互補,既是書法的重要範疇,也是筆法運筆的重要方法。由於方圓運筆法特別重要而複雜,所以情況也特別雜亂。在論述中鋒和側鋒運筆中,雖然也闡明了方圓運筆的重要情況,但是還有些情節需要說明或澄清。「用筆之法,方圓並用,圓不能少遒勁峭刻之致,方不能少靈活婉轉之機」(《論書十則》)確是精闢而辯證的至理咸言,只有這樣的運筆.才能符合筆法的要求。不過,還須知道,《廣藝舟雙揖》等書論作者,都把由中鋒和側鋒運筆形成的圓方筆畫.說成是由提頓運筆寫成,這顯然不符合運筆的真實情況。至於轉折運筆法.雖然與方圓有關,但是因為各種字體的寫法多不相同,自當結合一定的字體研討學習,以免誤解錯用。(4)順逆運筆的順與逆是一對具有明顯對立統一性質的運筆方法。由於書法是肇於自然,「察乎人性」的藝術,所以要順其自然,合乎情理,運筆次序要順序,運行方向要順向,就成為「筆順」。但是,運動的規律是有順必有逆,形成了順逆對應的運筆法。運筆順運的方法是:起筆順下,搭鋒著紙;行筆取縱勢,搖曳耀進;收筆順勢出鋒,把筆畫寫得婉暢而流美。而與順運對應的逆運方法是:起筆逆人,折鋒著紙;行筆取逆勢,澀進戰行;收筆妞挫回鋒,所謂「逆則緊,緊則勁」,把筆畫寫得遒勁而健美。從而通過順逆互補的運筆,以體現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藝術效果。不過,這主要是對順逆運筆方法的解釋,而在運筆的過程中,不僅有順起逆收,逆起順收,逆起順行,順起逆行等情況,而且順逆要錯綜交融,互補而成,這樣才符合筆法的要求。運筆的通常方法 提按與遲速、轉折(5)提按提與按這一對運筆方法,重要而明確。提有虛提實提(筆鋒不離紙和離紙),按有輕按重按,提按兩者要緊密配合,不能有絲毫脫節。前人特別重視提筆,除與過分強調中鋒運筆有關外,董其昌是為了防止「信筆」,周星蓮是為了強調運筆須有「擒縱」。周星蓮說:「作字須提得筆起,稍知書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轉折頓挫輒自堰者,無擒縱故也。」劉熙載對提按講得很精到:『,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關於提按運筆,大致即如上述,運筆能做到這樣,也就很可貴了。運筆的提按雖然重要,但是畢竟不像疾澀和導頓運筆那樣微妙,無須偏要說成「一提一按」,「邊提邊按」。也不可故為抖筆。至於前人強調提筆,也無非是像京劇要求小生能「端動扇子」那樣,也就是能「提得筆起」,把字寫得無死點死畫罷了。(6)遲速運筆的遲速,也稱遲急,緩忙等,是運筆以速度表現書藝的勢態、節奏和韻律變化的主要方法,也是書法家展現其藝術才能和風格的重要手段。因而,歷代書家都十分重視遲與速的運筆技藝。王羲之指出:「初學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又說:「每書欲得十遲五急。」並指示:「點須急,橫直皆須遲。」虞世南說:「遲速虛實,若輪扁祈輪,不徐不疾,得之於心而應之以手,口所不能言也。」《書譜》論述遲速運筆說:「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留不常遲,遣不恆疾。」書法聖賢對遲速運筆的精妙論述,是他們技進乎道的肺腑之言,也是對後人的寶貴啟迪。這也證明書法的技藝性特彆強,只有苦練精研,才能過好運筆遲速這一關。因此,應當像古代書法聖賢那樣,對運筆練習,由慢到快,由快復慢,練習得快慢自如,遲速有機結合,達到有法有化的地步,創作出勢態妍妙、氣韻生動的書法藝術精品。(7)轉折轉與折這一對運筆方法也很重要,前人論述得較多,當然也不免有些雜亂和訛錯。例如,《續書譜》說:「轉折者,方圓之法。」《續書法論》說:「轉折之轉在字內,使轉之轉在字外。」這些論述都是似是而非的。其實,轉折的轉,也屬於「使、轉」之轉的範圍,只不過在與折並用時,僅起與折相對應的作用罷了。再就轉折與方圓的關係來說,轉折儘管具有能致方圓的作用,卻不是「方圓之法」,更不是為致方圓而形成的一對運筆方法。轉折成為運筆的通常方法,是由於轉折不僅是筆畫縱橫轉折書寫的方法,而且是一切筆畫轉筆換向的方法,即所謂.「一波三折」,「一點三轉」,「如遇轉折處不能換筆,勢必生拖硬掣而過」(《書法指南》)。同時,在折筆處還須有轉筆對應,而轉筆處也須有折筆配合,即所謂「將欲轉之,故必折之」(《書筏》)。這都說明,只有這樣理解和掌握轉折的運筆方法,才能充分發揮這一對運筆技法的作用,把筆畫寫得更加生動而美妙。運筆的通常方法 藏露與駐搶、導頓(8)藏露運筆的藏與露,主要是講藏鋒和露鋒.由於藏露鋒易見於起筆和收筆,所以人們常忽視行筆的藏露鋒情況。關於藏鋒和露鋒的作用,《續書譜》指出:「有鋒則以耀其精神,無鋒則以含其氣韻。」可見藏鋒露鋒都很重要。藏露鋒運筆的方法大致是:藏鋒起筆逆人折鋒,行筆用裹鋒、曳鋒、收筆回鋒實搶;露鋒起筆順下搭鋒,行筆用鋪鋒、a鋒,收筆出鋒空搶(藏露起收不必一致),把筆畫寫得遒勁渾成,生動健美。但是,也應當知道,古人較為重視藏鋒,與古代人崇尚含蓄有關,也與篆書用筆以及筆質較差有關。後人一味強調藏鋒,己經形成了嚴重的偏向。因而,董其昌指出:「書法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竇懞直截了當地說:「藏鋒隱跡曰訛。」蔣驥凱切地分析說:「前人作書.因一字之中,點畫重疊,或一篇之中,有兩字相併,或字不同,而點畫近似,間用藏鋒,變換章法;今人有專以此自矜為能者,雖一望古茂,究無生趣。」不過,現今人們一味露鋒用筆,把字畫寫得粗野俗陋,或標新立異.甚至把書法史說成是「芒角史」,當然也是錯誤的。(9)駐搶運筆的駐與搶,也是以速度表現書法藝術性的通常運筆方法,幾乎與疾澀運筆一樣的重要,卻往往被人忽視和誤解。運筆的駐法,不是停止,也不是所謂「稍停」,而是以似停未停的緩慢運作,蘊蓄其勢態氣韻,而又欲快故慢.為搶疾、頓挫、轉折等快慢行筆蓄力取勢,即所謂「駐搶處宜著力」,「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至於搶法運筆,據《永字八法》和《翰林要訣》所述,不僅有空搶實搶的區別,而且「各有分數,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橫畫勒法要『』空中遠搶,以殺其力」。豎畫努法要「首搶右築鋒,尾搶上」;「垂露首搶上,尾搶上」;「懸針首搶上,尾搶下」。其實.搶法還不只是用於起筆和收筆.在楷、行書的轉折和飛渡處也須用搶法;而以「使轉為形質」的草書更須駐搶運筆。總之,當運筆快到須用搶法的地步,就得以緩慢的駐法相輔而行來完成,絕對不只是「收筆回鋒空搶」而已。(10)導頓導與頓這一對運筆方法,是由《書潛》明確指出來的。孫過庭根據自學張芝、鍾路和二王書藝的體會,使用種種生動的比喻,比較了四賢的書法技藝後,稱讚他們「同自然之妙有」的運筆,為「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這可見導與頓是一對特別重要的運筆方法。但是,由於人們長期未能認清這一對運筆法的真諦,以致在書家的作品裡,板滯或飄浮的弊病舉目可見。其實,運筆具有導與頓的理法,不但一直寓於隸、楷、行、草的書體之內,而且先賢也早已論及。蔡9假託神授筆法說:「澀勢,在於緊膚戰行之法。」王羲之也以同樣的方法說:「力圓則潤,勢疾則澀。」運筆勢疾筆澀,緊lk戰行,把筆畫寫得流暢而不飄浮,這與導頓兼施,緊a-戰掣,把筆畫寫得流暢而安穩,理法並無二致。至於疾澀和導頓運筆不易做好,多半與理解偏差有關。由於把運筆的疾澀當成速遲,就違背了疾澀行筆的本意。劉熙載在《書概》中說:「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因此,要把筆畫寫得不滯不浮,遒勁流美,自然天成,就得切實理解和掌握導頓運筆的理法。不但要履行導與頓的單行規則,而且要體現導與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這也就是像《書譜》稱讚前賢那樣,勤習巧練,精益求精,充分發揮導頓運筆的作用,做到手隨意運,心手雙暢,進人「技進乎道」的境界,以表現書法藝術「天人合一」的奇妙特徵。運筆的通常方法 衄挫(11)衄挫運筆的衄與挫,除使筆畫凝重、遒勁外.也是各種書體運筆換向、轉筆調鋒的重要方法。由於應用廣泛(衄是調鋒的重要方法),所以也成了運筆的通常方法。衄挫二者的對應性雖然不太大,但是關係十分密切,不僅時常並用,而且還有相輔相成的因素,從而常稱衄挫或挫衄。僅從《翰林密論》和《翰林要訣》來看,就已經相當清楚了。例如:「挫,因前筆衄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僅以點、畫的寫法來說,有所謂「以中指挫鋒」.「又衄下其筆」,「輕勁微勒,向右按衄」,「頓筆以摧挫為功」以及「側衄」、「暗衄」、「潛衄、「衄挫」、「側挫」、「潛挫」等方法。真可謂「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抄;一點之內,殊此挫於毫芒。」(「變起伏於鋒秒」當然也要妞挫。)這也表明衄挫是運筆的重要方法,並不只是所謂「回鋒收筆」、「回鋒轉向動作」而已。因此,自當把衄挫與順逆、遲速、轉折等方法,恰當地結合運用,以便把各種書體的點畫寫得法勢全備,氣韻生動,遒勁美妙。至於其他通用運筆法,如虛實、奇正、疾澀,以及推、拖、捻、拽等運筆方法,有的在上述運筆中已經基本概括,有的以後還要闡釋,就不在此節中詳述了。不過,在此需要附帶說明的是,由於書法藝術具有「不可言宣」的微妙,已有的字詞難以達意,加之一些字詞古今診釋不同,以致書論中的字格詞意,有些與字典中的診釋不同,有些恰恰相反,也有些是訛傳誤解。因而,應當參照《述書賦字格》正確理解。運筆常見通病筆法的運筆,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以技法達道通理表情的妙用,構成了一系列的法則、法度和方法,成為表現書法藝術性的主要因素。同時,由於書法具有「不可言傳」的微妙,也釀成了種種訛傳、陋習和弊病,出現了「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的情況,影響了書法的發展。五代之亂後,由於師傳手授的筆法失傳,以致運筆的訛傳、誤解和錯用等情況逐漸趨於嚴重,而運筆法也變得更加單調而機械,成為書法藝術長期徘徊下滑的重要原因。近代以來,由於外來思想文化的衝擊,鋼筆的普遍使用,社會思潮的影響,書法忽而被當成「四舊」掃除,忽而變得十分狂熱。因此,在教學研討書藝時,對運筆的主要弊病和錯誤傾向,必須明確指出,澄清是非,端正態度,特別是對自己所犯毛病,要深省痛改,以期學書得法。運筆的弊病,也稱病筆、敗筆,既有各種字體共有的,也有某一字體特有的。字體特有的病筆如楷書的牛頭、鼠尾,草書的繚繞、歪倒等。各種字體共有的病筆如偏枯、板滯、浮薄、俗濁等。現把各種字體共有的通病概述如下。1.偏枯運筆的偏枯,即用兩種字體的筆法,寫成一個字。「真草合成一字,謂之偏枯。」偏枯當然也包括真隸合成一字,隸篆、隸草合成一字等混雜寫法。運筆的法度是區別字體藝術特性的準繩,不能有毫釐之失,「若豪(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因而,絕對不允許運筆偏枯,寫成雜體俗字,反以為是書藝創新。(書法屋 www.shufawu.com)運筆偏枯的弊病,近代以來更加嚴重,主要是由於「欲變而不知變」,不理解「每作一字,即須作數種意況」的意旨,以致把意、法混淆了。這當然也與訛傳誤導以及標新立異等有關。2.板滯由於運筆的基本要求,是把筆畫寫活,所以歷代書家都把運筆的板滯,視為一大弊病。「書忌板滯,畫忌板結。」唐太宗論筆法也說:「勿令有死點死畫,方盡書之道也。」時至清代,人們對筆法更加隔閡,加上社會政治原因,遂形成了死板凝滯的「館閣體」。但是,在反「館閣體」的人士中,崇尚法帖的書家.未能擺脫板滯的弊病;尊碑的書家,因為「古今阻絕,無所質問」,竟用禿筆描摹篆書,用羊毫筆塗畫隸書,也把筆畫描畫得板滯不堪。至於板滯的表現,有如枯木、死蛇、破笛等形態。枯木形病筆,是運筆直鋒牽裹所致,即所謂「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死蛇形病筆,是運筆生拖硬拉,缺乏虛實導頓的緣故。破貧形病筆,是信筆抹畫造成的,多見於隸書和魏碑字幅。3.浮薄運筆的浮薄也是一大弊病。運筆要求遒勁有力、萬毫齊力、力透紙背、「人木三分」,把筆畫寫成「鐵畫銀鉤」,以表現書法藝術的生命力。運筆浮薄的毛病,古人多半是因為運筆方法不當,而今人明顯是缺少臨習功夫。一些「書法家」,運筆不僅橫勒不能緊越澀進,豎努不能搖曳戰行,而且連橫平豎直都做不到,就必然會把筆畫寫得浮薄曲枯,如同敗蔓;或者用鋒遣毫,鋪裹無度,運行失節,把筆畫寫得形似爛繩;或者指腕不能運轉,筆卧紙上,把筆畫寫得好像麵條等.書法是「書而有法」的藝術,過不了運筆法這一大關,就不能跨進書法藝苑的大門。4.俗濁書法是高雅而奇特的藝術,最忌俗濁不雅。運筆雖有多種弊病,而最可惡的是俗濁狀態。俗有庸、粗、野、鄙等形態,而矯揉造作的鄙俗最可厭。濁有混、污、昏、拙等形狀,而觸筆、漲墨的污濁更可惡。由此可見,學書要想除掉俗濁的弊病,只有堅持「書而有法」的原則,以畫沙、印泥的運筆,把筆畫寫得遒勁健美,「明利媚好」,才能脫俗去濁,進人高雅而清新的藝術境界。至於運筆的其他弊病,如觸筆、漲墨、纏綿、稜角等,有的已經指明,有的在研討某一字體病筆時還要涉及,就不在此節論述了。總之,由於書法的技藝性特彆強,而誤導錯學的弊病特別多,所以必須澄清是非,提高認識,才能順利學習,以期得法成家,為促進書法藝術復興繁榮作貢獻。運筆的比擬方法由於書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奧妙集中在運筆方面,所以教授筆法的人,常借用比喻闡釋運筆的技法;而學書人在冥思苦索的意會中,有時也比假某種類似的物象,頓悟出運筆的微妙方法。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了類似詩、詞的比興那樣,以比喻意況運筆的比擬方法。這也是與《易·比》的比卦理法相符的。諸如:若蟲蝕木,如流水態,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火署畫灰,如擔夫爭道,如屋漏痕,如訴壁路,如飛鳥出林,如驚蛇人草,如逆水行舟,如泥路曳車等。這些奇特的比擬運筆方法,無論是書祖、書聖設喻誨人提出來的,還是歷代書賢比假物象人事而頓悟出來的,都是重要而高妙的運筆理法。但是,由於比擬運筆法抽象而微妙,所以也形成了不少片面和錯誤的論述,影響了後人的理解。例如:《續書譜》說:』『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訴,此皆後人之論。」《書學捷要》說:「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處,仰視則方圓斜正,形象皎然,以喻點畫明凈,無連綿牽掣之狀也。」董內直《書訣》說:「如屋漏痕,寫字之點,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點圓正不見起止之跡。』,《廣藝舟雙揖》說:「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起止而藏鋒也。」《東洲草堂文集》說:「折釵股,屋漏痕,特形容之辭……非必謂如是乃貴也。」他們把運筆的這些比擬方法,說成是後人之論.形容之辭,或把畫沙、印泥、屋漏等妙用,都說成只是起止藏鋒,這顯然是淺薄偏頗之見;而把屋漏痕說成是屋上天光漏洞,空屋漏孔中水滴,簡直是望文生義的亂談。其實,比擬運筆法,既是表現書法藝術意象的重要理法,也是書法藝術發展演變的契機,這無論是從書論來說,還是從實踐來看,都早已成為書法史實了。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若蟲蝕木,若利劍長戈……縱橫有象者,方得謂之書矣。」王羲之在《書論》中,也比假人事物象,比擬運筆法說:「夫用筆似安營,似用槊,似用劍,若花開原野,若雲霧去來,如蟲食木,如流水態,如高峰墜石,如足行趨驟。」他也指出:「凡解如此,可謂是書。」若直筆急牽急裹,此暫視是書,久味無力。」(書法屋www.shufawu.com)這表明書法聖賢之所以能創作出那樣神妙的書品,是他們言行一致,充分體現其運筆「意況生舉,爽爽如神」的結果。對此,《書譜》也用生動的比喻,比況了前賢「同自然之妙有」的奇妙運筆技藝.時至中唐,張旭、顏真卿和懷素師生,發揚運筆的比擬方法,繼承發展書法藝術的創作,尤為IJ切而動人.張旭跟舅父陸彥遠學書,由於受到師祖褚遂良所傳畫沙、印泥的運筆啟示,所以能從聽樂聲、觀舞蹈、爭道而會悟運筆理法,得以書藝精進,遂成為草聖。顏真卿曾在京城長安跟張旭學書,運筆有了基本功後,又專程去東都洛陽,懇求張旭教授筆法的「要妙」。張旭先對顏真卿說:「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詛可與言要妙也?」接著用《十二意》口試了顏真卿的書法造詣後,用畫沙、印泥的比擬運筆法對顏真卿作了啟示,並要顏真卿「書紳」銘記。顏真卿自述:「自此得工墨之術。」他從折釵股、屋漏痕會悟運筆理法,以篆人楷,創造了新書體。僧人懷素學書打下基礎後,從湖南長沙跑到西京長安,跟鄒彤、顏真卿學書,成了張旭隔傳弟子。他因受畫沙、印泥、屋漏比擬運筆的啟示,也從觀雲峰、壁訴、鳥飛、蛇驚等物象,頓悟運筆理法,成為草書大家。他們師生都以善悟比擬運筆法的實踐,繼往開來,為書史譜寫了燦爛的一頁。書法師傳「中絕」以後,凡是自稱悟得筆法的書家,除米帶是「集古字」外,其他人都說是觀行舟、曳車、蛇斗,或聞濤聲而書藝大進的。其實,米帶自稱的「刷字」,也無非是套用觀刷牆而悟作飛白書的比況。由此可見,運筆的比擬方法,顯然是客觀存在的高級技法,是具有象徵哲理的書法藝術發展的自然表現,當然也是書家發展書藝和表現其藝術風格的重要理法。不過,運筆的比擬方法是抽象的,需要通過書法家的依法創作才能奏效。因而,探討比擬運筆法,應當從書法聖賢的書論中討說法,從得法書家的創作實踐中探消息,切實領悟其中的道理和操作方法。例如,蔡a和王羲之都採取種種運筆比喻啟示後人,而他們假託神授筆法的要點,都是所謂「疾澀之法」。蔡淡述父蔡a筆法時說:「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日澀。得疾澀之法,書妙盡矣。」既然書妙盡於疾澀之法,比擬運筆法自當也包括其中。孫過庭在《書譜》中論述縱橫牽掣等運筆法時,依據自己學習前賢運筆的體會,指出導頓運筆的重大作用。劉熙載已經指明「澀勢與戰掣同一機竅」。這表明導頓與疾澀運筆的基本理法是契合的。至於顏真卿記述張旭教授筆法,對畫沙、印泥運筆的記述,顯然與其運筆向篆書筆法回歸,以及比假折釵、屋漏運筆有關。米莆自稱「刷字」、「獨有四面」,則是以中側鋒結合,疾澀互輔運筆,把筆畫寫得鋒勢全備,「八面生姿」。觀泥路曳車悟得筆法的鮮於樞,以膽氣馭筆,也就是憑著善於懸臂運腕的功力,放手疾澀運筆,把筆畫寫得古勁遒健、「奇姿橫生」的。這可見遵循運筆的基本理法,憑藉「消息多方,情性不一」的內外部條件,進行主客觀統一、順理合法的精心創作,把筆畫寫得千姿百態,遒勁健美,就可能體現出運筆的比擬理法。那麼,運筆的比擬方法,會不會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書法理論的改進,喪失其意義和作用呢?這顯然是不會的。比擬運筆法既然是書藝發展的重要理法,自然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內外部條件的改善,相應發展而不斷完善的。這也是因為書法是肇於自然、天人合一的高妙藝術,具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的奇妙性,所以更需要書家比假類似的物象,心悟意會,物與人融,主客觀統一,「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把筆畫寫得意法俱全,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以運筆構成的奇特意象,表現書法的藝術性和生命力。這顯然是書法聖賢,既指出了運筆的基本理法,而又不能不對於難以言傳的妙理奇技,不厭其煩地設喻啟示的緣故。因此,學習研討運筆法,應當利用現代的科學成就,以及容易見到碑帖簡帛等便利條件,把象徵與思辨哲理,比擬與考證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力求做到徹悟理法,妙運技術,把筆畫寫得符合運筆法的要求,進而創作出書法藝術精品。總而言之,書法是書而有法的藝術,以「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由於書法妙在運筆,所以熟習運筆的理法,既成了學書得法的關鍵,也成了書家表現書法藝術性及其藝術風格的主要規矩。「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翰逸神飛。」這也是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孔子總結一生的經驗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禹錫告誡人說:「法以砒焉,化愚為智。」石濤精闢地指出:「有法必有化。」歌德也說:「在限制中才能顯出身手,只有法則能給我們以自由。」書法是奇妙而抽象的藝術,表現其藝術性的運筆法極為嚴謹,「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肪,不可不慎!」「差之一豪(毫),失之千里」。因此,進行書法藝術創作,運筆只能法中求化,以期「書自成體」,為繼承發展書藝作貢獻,而不能法外作怪,走人歧途。筆法的運筆,用鋒是關鍵筆法的運筆,用鋒是關鍵,是用筆是否得法的標誌,也是學書的難點和爭論的焦點。不過,雖然對如何用鋒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對用鋒的重要性是沒有異議的。運筆的用鋒,在與字體、書體的共同發展中,互相促進,形成了多種用鋒的方法。諸如:中(正)鋒、側鋒、偏鋒、順鋒、逆鋒、折鋒、搭鋒、藏鋒、露鋒、鋪鋒、裹鋒、蹲鋒、築鋒、曳鋒、駐鋒、潛鋒、超鋒、蛆鋒、挫鋒、放鋒、斂鋒、出鋒、回鋒以及中偏鋒兼用、中側鋒兼用等.人們採取這些用鋒方法.書寫各種字體、書體的不同形態的筆畫。也就是說,對一定形態的筆畫,必須採取一定的用鋒方法書寫,才能寫得符合筆法的要求。因而,學研運筆用鋒,就必須首先把不同字體、書體的特點,用鋒遣毫的基本方法以及字體、書體與運筆用鋒的關係搞清楚。字體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書體,而書體的筆畫形狀千姿百態,令人眼花繚亂,但其基本形態大致只有四種:圓筆畫、方筆畫、方扁筆畫和圓方筆畫。筆法的運筆用鋒,雖然千變萬化,但是因為馭鋒遣毫必須與筆畫的演變相適應,所以也形成了四種基本形式和方法:中鋒、側鋒、中偏鋒兼用和中側鋒兼用。其他的用鋒方法,都是依據這四種用鋒的需要,隨時靈活採用的.圓筆畫用中鋒書寫;方筆畫主要用側鋒書寫;方扁兼具的筆畫,主要用中鋒兼偏鋒書寫;圓方兼具的筆畫,主要用中鋒兼側鋒書寫。這道理也很明顯,筆鋒正用(中鋒),能把筆畫寫得圓渾;筆鋒側用,能把筆畫寫得方勁;筆鋒中偏兼用,能把筆畫寫得亦圓亦扁,呈現出方扁形態;筆鋒中側兼用,能把筆畫寫得圓中有方,亦方亦圓。其實,這種用鋒方法,前人業已道破,只不過未能引起重視罷了。顏真卿答張旭的提問時說:「豈不謂末(鋒)以成畫,使其鋒健之謂乎?」劉熙載在《書概》中也說:「中鋒畫圓,側鋒畫扁(應為方),舍鋒論畫,足外固有跡耶?」千百年聚訟不休的筆法疑案,說明白了,大致就是這樣的。中側鋒兼用運筆法中側鋒兼用運筆法形成於漢隸,通用於真、行、草的各種書體,成為運筆用鋒的主要技法。歷代書論關於中側鋒用筆的記載,法帖真跡對於中側鋒運筆的體現,都已經充分表明了中側鋒兼用運筆法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書訣》更明確地指出:「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藝苑危言》也明白地說:「蓋正以立骨,偏以取姿,自不容己也。"(「偏」實指側。)中側鋒兼用運筆的方法是,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結合其他(除偏鋒外)一切用鋒方法進行。執筆基本上是「管直鋒正」,即「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不過遣毫用鋒之差變耳。」(劉有定《衍極注》)運筆的方法是:勒筆緊9澀進,努挺牽曳戰行,中側鋒兼舉,並不斷轉換筆鋒.潛鋒r ;.挫,鋪裹交替,藏露兼蓄,中規合矩,把筆畫寫得方中有圓,圓中寓方,方圓互成,亦方亦圓,四面生姿,遒勁流美。這種中側鋒兼用運筆法,正如古人闡釋的那樣:「先須用筆有堰、有仰、有敬、有側、有斜」;「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方筆圓寫,圓筆方寫」;「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這也可見中側鋒兼用運筆,如陰陽相生互藏那樣奇妙,無論怎樣闡釋,也只能是「大體相涉」了。不過,如果能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覃思精研,領悟中側鋒兼用運筆揮毫的妙訣,做到心手無間,規矩人化,當能成為得法的書家。例如,自稱集古字得法、人稱「八面生姿」的米帶,自稱觀泥路曳車悟得筆法、被趙孟煩稱為「書佛」的鮮於樞,從他們用筆的特點看,也主要是善於中側鋒結合運筆。但是,筆法隨著書體發展,形成以圓筆中鋒為主的運筆用鋒情況以後,人們長期使用這種馭鋒遣毫的方法,逐漸忽視了「亦未嘗無兼用側鋒處」的實際情況,錯誤地把中鋒用筆當成是惟一的方法了。這種積非成是的偏見逐代相傳,造成了運筆的簡單化,以致成了書法長期徘徊下滑的又一重要原因。有鑒於此,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指出:「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王羲之蘭亭取妍處時帶側鋒。」蔣驥在《續書法論》中,也委婉而中肯地指出:「晉魏唐宋大家,皆一脈相承,自成一體者,不免有偏鋒之別。學者知中鋒可不趨向此途,然亦偶有峭拔俊逸偏正同功者。既事臨池,亦宜深省。」他既說明了「偏正同功」的情況,又指出了「自成一體」的訣竅.實在是值得學習書法的人深思猛省的。不過,他說的「偏鋒」,實際上是指側鋒,因為真、行、草的一切書體都不能用偏鋒書寫。總之,「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周星蓮《臨池管見》)學書只有弄懂用鋒的道理,掌握用鋒的技法,才能走上正路捷徑,便於學書入門,成為真正得法的書家。中偏鋒兼用運筆法由於偏鋒不能單獨使用(單用是敗筆),所以只能和中鋒結合運用,而中偏鋒兼用運筆,也基本上只是八分和飛白兩種書體的運筆方法。書祖蔡琶是篆、隸書體的集大成者,也是隸書藝術化的八分書體的主要創造人。他在《九勢》中,著重總結了八分書體的運筆經驗,明確地指出運筆用鋒是「橫鱗豎勒之規」,並具體地說明「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轉筆左右回顧」,同時說明了疾、澀等運筆方法。成公綏在《隸書體》中,也明確地指出隸書成熟書體的運筆用鋒是「挽橫引縱,左牽右繞」。《書法三昧》也明白地說「畫分篆隸,鋒別正偏」。這種中偏鋒兼用運筆,是以中鋒為主,兼用偏鋒,並結合鋪鋒、潛鋒、曳鋒、駐鋒、9鋒、挫鋒、放鋒、斂鋒等方法運作。行筆方法是:橫畫是挽筆鱗披澀進,令筆心常在畫中行,捻轉筆管,使筆鋒自然地偏側擺動(如自行車輪運行那樣),把筆畫寫得亦圓亦扁,呈方扁態勢;豎畫是勒筆引伸直下,鋪鋒聯毫,把筆畫寫得狀似象笛板,以表現八分書體的方扁體勢、鱗次櫛比、精密凜厲、「兇險可畏」的特徵。可惜隸書這種具有裝飾性書體的寫法,因為「古今阻絕」而失傳。關於蔡琶因觀工匠刷牆的啟發,創造的飛白書體,所謂「窈窕出人如飛白」,儘管難以稽考,必然也是中偏鋒兼用運筆,才把筆畫寫得「將濃遂枯」,既飛又白的。什麼是側鋒運筆法?側鋒運筆是由「隸變」衍化而成的輔助用鋒方法,原是西漢隸書中側鋒兼用運筆的新法。後來過渡書體魏碑發展了側鋒運筆的功能,形成一種方筆畫書體,其特點如劉有定在《衍極注》中所說:「側筆方……欲側筆,則微倒其鋒,而書體自然方矣。」方筆畫書體的運筆用鋒是秉筆可以稍斜,以側鋒結合鋪鋒、曳鋒、潛鋒、露鋒、趕鋒、挫鋒、駐鋒、斂鋒等方法進行。行筆是落筆直切(橫畫)或偏蹲(豎畫),側搶側頓,掣筆推拓曳進,鋪鋒聯毫,側鯉側挫,側駐斂鋒收筆,把筆畫寫得鋒勢全備,方勁峭拔。什麼是中鋒運筆法?中鋒運筆法是從篆書的「篆引」筆法發展而成的,也就是小篆圓筆牽引的運筆用鋒方法。在後來的筆法演變中,雖然出現了「以篆人楷」等運筆方法,但是以筆鋒表現筆畫形態的運筆實質並未改變,中鋒依然是正鋒用筆。執筆是「秉筆必在圓正」,筆正則鋒正,鋒正則畫圓。用鋒是以中鋒結合逆鋒、順鋒、藏鋒、裹鋒、曳鋒、挫鋒、Dr-Ill鋒、回鋒、出鋒等方法書寫。行筆是牽引(或勒努)澀進,裹鋒聚毫,不斷轉筆調鋒,使筆鋒常在點畫中間運行,駐鋒調毫,回鋒或出鋒收筆,「落筆渾成」,把筆畫寫得「圓備周到,力足鋒中」。不過.中鋒運筆,也不是把筆鋒始終限制在筆畫中間,否則,勢必形成「直筆牽裹」,乾枯露骨,就不能把筆畫寫得遒勁圓融,渾穆健美。手隨意運,筆與手會在筆法的運筆中,意前筆後,「手隨意運,筆與手會」,是運筆的基本原則和正常方法,也是書法由實用上升成藝術的重要步驟。這就決定了學習書法和進行書藝創作,都必須按照這樣的原則、方法和步驟運筆書寫.也就是遵照「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的原則,採用各種字體固有的運筆方法,持之以恆,經過「心不厭精,手不忘熟」的勤學苦練,達到「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的地步,就可能創作出書法藝術品,成為學書人門的書法家。因此,「手隨意運,筆與手會」,就成了學書得法的不二法門。但是,也應當知道,由於筆法積非成是的偏見特別多,加之現今人們的標新立異,手隨意運的運筆道理和實踐也被搞得十分混亂。為此,在教學和研討運筆時,就必須首先把手隨意運的涵義和方法弄清楚,防止誤人歧途。筆法手隨意運的「意」,即「意前筆後」的意,也就是人們依照對書法旨意的理解而形成的書寫意思,即所謂「大抵書須存意思」,而不是書寫表現出來的筆墨意味。這也就是說,書法是法道相通的高妙藝術,進行書藝的習作和創作,尤須胸有成竹,即所謂「翰不虛動,下必有由」,按照一定字體的運筆方法,馭筆遣毫,使得書寫符合書法藝術的要求,而不能信筆塗畫。因而,歷代書賢都特彆強調意在筆前的意義和實踐。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明確地指出:「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王羲之進一步強調說:「凡書之時,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筆居心後,未作之始,構思成矣。」陶弘景在《與梁武帝論書啟》中說:「以言發意,意則應言,而手隨意運,筆與手會。」張彥遠在《書法要錄》中也說:「意則應言而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故意得諧稱。」書譜》論述運筆說:「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前筆後,瀟洒流落,翰逸神飛。」這充分說明對意在筆前,手隨意運的運筆原則,必須認真堅持,不能任意背離。現今的一些「書法家」,「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把書幅寫得全似戲作,以致明顯地成了「意後筆前者敗」的糊塗人,反而自詡或被捧為意後筆前的改革創新的「書法家」,並把前賢們「言忘意得」,』『泯規矩於方圓」的書藝名作,歪曲為「意後筆前之作」的例證。「手隨意運,筆與手會」的運筆法,即「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黃庭堅語),也就是以手指轉筆的運指法。運指法本是古人運筆通用的正常方法,並不是唐朝人才開始使用的獨特筆法。古人把三指執筆「撥橙法」診釋為「推拖A (捻)拽」,即以指運筆的明證。索靖在《草書狀》中也明確地說:「杜度運其指,使伯英回其腕。」前賢反覆強調「手隨意運,筆與手會」,顯然是對運指法一脈相承的說明。這也證明唐朝人重視運指法,既是唐人尚法的表現,也是筆法發展的必然結果。時至宋朝,書法師傳手授的技訣(主要是運指法)失傳後,姜夔無視歷代書賢運指的史實,強調「手不忘熟」,批評「手迷揮運之理」的論述,也不顧歐陽修、蘇東坡等強調運指的重要性,而在其《續書譜》中武斷地說:「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遂形成了「死指活腕」的偏見謬習。儘管如此,堅持運指言行的書家依然不乏其人。鄭構在《衍極》中指出:「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魏、晉間帖,掌指書也。」豐坊在《書訣》中說「妙在第四指得力」,即無名指拒、揭、托、挑等格筆運作。包世臣言傳身行,堅持以指運筆。現代馬敘倫論書詩云:「輾轉求書怪爾曹,可曾知得作書勞。好書臂指須齊運,不是偏將腕舉高。」這些對運指法的論述和實踐,為繼承書法藝術傳統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書法屋 www.shufawu.com)。不過,從書法衍變的實際情況看,由於古今阻絕,墜緒難紹,所以堅持運指的書家也未能悟出多少運指的訣竅,加之「死指活腕」的成見太深,以致運筆法趨於簡單而機械,並成為書法長期徘徊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見正視書法的歷史和現實,拋棄一切偏見謬傳,認真研討發掘書法遺失的運筆技法,對於復興繁榮書法藝術是多麼的重要。妙在運筆-書法「不可言宣」的奧妙書法「不可言宣」的奧妙,主要在筆法的運筆方面,這既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歷代書賢論書的定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就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並要寫得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峰墜石」等.到了清代,雖然出現了尊崇碑刻的碑派,但是對妙在運筆的議論,他們與重視法帖的書家並無二致。即使最為偏頗的碑派領袖康有為,也不能不人云亦云地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因此,必須堅持「書重用筆」,』『妙在運筆」的觀點,覃思精研,索隱探微,切實領悟運筆技藝的妙處。從各種字體固有的筆法來看,篆書是由「篆引」形成的縱橫牽引的運筆,把篆體寫得「婉而通」的。隸書是以「橫鱗、豎勒之規」,把隸體寫得鱗次櫛比,精練而茂密的。楷書是由「七勢」、「十二意」,發展成橫勒豎努的「八法」,寫成「開張鳳翼,聳耀芝英」的。這證明各種字體的運筆特點和妙用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妙在運筆」的原則卻是相同的。運筆的技法,也隨著字體的衍變,發展得更加完善而精妙。因而,書法藝術寫作,必須遵照字體固有的運筆法度進行,表現出字體和筆法的特徵,以顯現其藝術特性和風格;而絕對不能篆隸不分,隸楷不別,楷草不辨,以致把字體寫得「真草偏枯」、五體混雜,致使古人淘汰的雜體俗字,死灰復燃,反以為是「推陳出新」的書藝創作。再從歷代書賢的書論所述來看,所謂神仙傳授的「仙法」,盜墓得到的「秘訣」,不得外傳的「家珍」,老師要求其學生銘記的』『要妙」,以及人們深惜《書譜》遺失的「使、轉」之法等,雖然說法有朴有奇,但顯然都是運筆的巧妙方法。至於那些連書賢們也說不明白,不得不借用錐畫沙、著畫灰、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等妙喻,比擬運筆的高藝奇技,儘管前人的解釋多不相同,但也無非是更高層次的運筆訣竅。(書法屋 www.shufawu.com)。至於歷代書家鉤玄探微,冥思苦索,從舞蹈、鳥飛、蛇斗、曳車、行船,或聽濤聲、集古字等,悟出的那些運筆方法,也都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例如,米莆集古字得法,並自稱「獨有四面」,就既弘揚了晉、唐書藝,又給後人以很大啟發。而觀蛇斗、聽濤聲悟得筆法,雖然似乎玄虛,但是與萬象一寓於書的理法並不相悖。總之,書法是「囊裹萬殊,裁成一相」的高妙藝術,自然具有相應的運筆技法,以體現其藝術的特徵,而運筆如果不奇妙,怎麼能「天人合一」,把萬殊裁成一相呢?但是,書法妙在運筆,而訛錯混亂,徘徊下滑,瀕臨危機,也多表現在運筆方面。例如,現在一些「著名書法家」,把字畫寫得如枯木死蛇,妄把前賢揭示書法的妙秘斥為「虛誕」,把「書法以用筆為上」的至理名言說成是「錯誤」,而一味在結構和章法上逞能作怪,把書壇搞得更加混亂,致使書藝瀕於危機,實在令人不安。
推薦閱讀:

電壓控制LC振蕩器原理及製作方法
風車拼布圖譜製作方法
漢字教學的十種方法 寫給對外漢語教師的你
各類茶葉加工方法概述 - 茶葉加工 - 中國茶網 Swabc.Com
老槍No007的文件夾【練習方法】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