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生】跳出你的職場思維慣勢
快樂黎藜收藏(2011-04-16)《職場人生》古典:跳出職場中的思維慣勢文來源:網路編輯:快樂黎藜 2010-12-03 11:19:43 來源:東方寬頻
本期話題——跳出你職場的思維慣勢。每個人在自己的職場之路都會有些心得,而往往這種心得並非是完全對於自己有益的。通過剖析深層次的東西,人們往往會發現,職場思維上的慣勢,往往會成為我們的最大阻礙。那麼跳出你職場的思維慣勢,就成為了你獲取新成功的必經之路。 人們的事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往往與思維中的牆有關; 成功學、安全感、趣味缺乏、完美主義等等,都是常見的心智之牆; 心智之牆源於早期影響成長的扭曲的社會價值觀、父母的價值觀以及商業文明對於人的行為模式的影響; 成功學的牆源於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成功並不是單一的指標,而是一個整體的系統; 完美注意之牆源於幻想事物的完美開始與完美計劃,完美意味著與不確定性共贏,而非消滅不確定性; 拆掉心智之牆需要四個階段:不知不覺、後知後覺、當知當覺、先知先覺; 拆除掉安全感的思維之牆,需要拋棄不必要的投資,轉向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價值; 分清價值與價格,價格是社會賦予的,價值是自我賦予的,價值往往決定人們能夠做成什麼事; 職業規劃是系統的規劃,自我職業規劃要了解自己的核心才能與內心需求; 不了解自我真實需求、過於關注職業的亮點忽略職業的壞的一面是頻繁跳槽的主要原因; 升職的標準是:當你幫公司產生的價值大於公司所需要的價值; 擇業決定於擇業者的意圖而非專業,且擇業者需要確定自己的核心優勢,必要的時候需要選擇放棄專業。
【MSN《職場人生》跳出你的職場思維慣勢】
素材:網路 圖片編輯:快樂黎藜
2010-11-25 13:53:00MSN中文網
[一、剖析你思維里的牆]
主持人:我們今天邀請到新精英生涯的總裁古典,下面跟我們的網友打聲招呼。
古典: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過來一起「拆掉思維之牆」。
主持人:咱們今天要談的是思維當中的牆。
古典:對。
主持人:現在就給我們說一說,根據你的研究,你都發現了「思維當中的牆」有哪些?
古典:我自己這麼多年一直在從事職業發展、職業規劃方面的東西,在我做的很多諮詢案例和培訓裡面,我就發現,很多人以為自己是一個能力不夠、學歷不夠或者機遇沒有做到。但是其實你真真正正跟他談,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往往被一些思維的障礙所限制住。其實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你努力不夠、成功不夠或者能力不足,而是你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爬到一個梯子的頂端,才發現牆搭錯了。
主持人:嗯。
古典:頂端是搭錯的。
主持人:這就悲哀了,是吧?
古典:對,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悲哀,就好象是你一直想去北邊,你一直往南邊走,南轅北轍,越走越累,我相信很多人在職場里有這種感受,就是說越做越不對,越做越不對。這個「思維之牆」它背後還有一個學名,就是Thinking Model(音),就是Mental Model這個概念是德魯克第一次提出來的。他提到說,他有一次在旅遊的時候,看到一個人在加拿大和美國交界的尼亞加拉大瀑布,冬天的時候看見有一個人不小心掉到瀑布下面冰冷的河水裡面去了,這個人進去以後,你知道,冬天的水很冷,只有4度,一個人基本上只能活大概1-2分鐘,體能就會被耗盡。這個人拚命往上游,因為他以前學到的求生知識說,如果你掉到水裡面去,一定要往外游。但是瀑布上面有漩渦,所以越到旁邊,力量越大,這個人是往外游,慢慢的就被吸到漩渦裡面去,兩三次以後,力量耗盡,就掛掉了。但是最有意思的是,一分半鐘以後他的冰冷的屍體就被水拋到岸邊去,因為其實要逃脫漩渦很簡單,你只要放鬆,被它吸進去,它就會把你拋到岸邊來。所以,當時大師就突然有一個想法,一個人花了一輩子努力掙扎想逃離困境,也許你在放棄抵抗一兩分鐘之內就會不費吹灰之力的達到,他意識到說,就是因為平時我們陷入了一些心智之牆,讓我們無意識的去做一些錯誤的抵抗,所以越做反而越勞累。
主持人:咱們現在來分析一下,都有哪些牆?根據你的研究。
古典:在我的書裡面提到很多,我講幾種最常見的,比如第一個,成功學的牆,這段時間成功學還是蠻火的,但是會有很多很多成功學的牆,比如說你會堅信只要你努力就會成功。我在書裡面講到,你要相信如果努力就要成功的話,就當劉德華就不應該是朱麗倩,而且是楊麗娟,你認識她嗎?
主持人:我知道!(笑)
古典:對,這個人很努力的,但是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成功。包括我的書裡面提到很多,你有沒有聽過「肯德基爺爺一千零九次被拒絕的故事」?
主持人:給我們講一講。
古典:當你真的去研究這些人的成功經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肯德基並沒有在62歲開始創業,他當時是實體店和連鎖店並行經營,在62歲的時候關門沒有了,這個實體店被砍掉了,他就會換過去,開始那個的經歷。
同時大家都提到,其實你要知道,其實你真的要去做個銷售,你就會明白,人是很難統計自己被拒絕多少次的,比如說我們講話可能就銷售了一次,跟你聊天銷售了一次,後來順便問了一句,你又拒絕了我一次。人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被拒絕了多少次的,比如肯德基老爺不可能屁股兜里揣著本,你要拒絕我三次的話,記下來,記完回去數,然後放到資料上面去。
主持人:但是成功學當中都給你精準的提出來,是吧?
古典:對對對!包括溫水煮青蛙,你聽過這個故事嗎?
主持人:聽過的。
古典:一定聽過的,但是你可能會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發現這個是扯淡的,我把青蛙放在溫水裡面去,實際上不管把青蛙放到什麼水裡面去它都會往外跳,青蛙的故事嘛,青蛙放到溫水裡面去,它會自由自在的游泳,很歡快的游泳,因為它覺得很舒服。那真實的實驗是你把青蛙放到溫水裡面去,它會往外跳,放到涼水以後也往外跳,因為青蛙是個青蛙嘛,它那是個鍋,那麼把青蛙放到溫水鍋裡面去,它都會往外跳。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沸水裡面去,它能不能跳出來呢?跳不出來,因為那個沸水會讓青蛙的肌肉受到燙傷,肌肉無法拉伸,所以青蛙就會死在裡面。所以,像這種流傳甚廣的沸水青蛙、肯德基老爺爺、史泰龍,包括李嘉誠的創業故事,都是有水分在裡面的。而成功學把這些水分擠干,告訴你只要做某事就能夠達到某個結果,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就是因為稟著這樣的方式衝到創業、求職等等路上去,死的很慘!這屬於成功學的牆,以後我們有機會慢慢講。
安全感,你會發現現在跟任何一個人說你現在壓力大不大?他說壓力很大,為什麼?在北京,我畢業了,畢業了就找工作,找好工作就找好工作,找好工作就安定下來結婚,結完婚就必須要怎麼樣,結完婚就必須要怎麼樣,必須要買房。我們中國人說,中國的房價是被丈母娘抬高的,因為丈母娘說了,無房絕不裸婚。(笑)
主持人:對,有這個說法。 古典:其實你仔細分析這個事情的背後,你會發現,買房對於你職業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損害是巨大的。
主持人:因為什麼呢?
古典: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你剛剛進入職業的時候,你這一輩子剛剛進入那份職業,很小可能性就是你這一輩子終身要從事的職業,這個你認同吧,因為我們很少有人可以很幸運的在第一份工作就遇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所以,往往需要兩到三次不斷的轉化、轉型或者系列的微調,才能達到那個目標。但是問題是從任何A職位跳到B職位都需要兩個事情,一個是躍遷的成本、準備、資金在裡面,甚至如果是創業的話,這個成本能夠更大,可能需要5年,2-3年的負現金流,是個零收入。所以你會發現,國內的創業人很少有人在剛剛創業之前面房,為什麼呢?因為在北京這種地方,如果你買房了,每個月有兩到三千或者四千放貸要還的話,你是幾乎不可能有任何職業大的變動。
你真正這個事情背後面,它是一個什麼思維之牆?其實是安全感,很多人希望職業的安全感、家庭的安全感、生活的安全感,希望把安全感給物化,他希望安全感是一個具體的東西放在那,就會很有安全感。其實安全感是來自於他這個人的內心,而事實上物化越多,可能越沒有安全感。
我這本書中會提到很多安全感之牆,再比如說趣味之牆,你會發現很多人總是活的很有趣,很多人活的很無趣,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這種情況出現?真的是有些人的生活中間趣事特別多嗎,無趣的那些人趣事特別少嗎?其實這也是一個心智之牆。也就是說,我們總是相信趣味到底是來自於結果,還是來自於過程?當你真正去辨析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多心理學都會告訴你趣味是來自於事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所以,當你以結果為導向去做評判事情過程的時候,你就會徹底喪失這些趣味,同時你也會喪失整個過程,你連結果也拿不到,這也是趣味之牆。主持人:舉個實際例子。
古典:比如說我有個朋友,她年齡跟我差不多大,比我大一歲,她現在還沒有結婚,沒有談男朋友。
主持人:為什麼呢?
古典:為什麼呢?因為她相了無數次親,在每一次裡面都沒有真正體會到感覺、愛的感覺。我就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我爸媽跟我講,好女孩是只應該跟要結婚的男人談戀愛的。你知道她為什麼沒法去體現談戀愛的感覺了吧。
主持人:她先設定了一個結果。
古典:對,比如咱倆人一見面,就心想:「這個人是不是我就要結婚的?」(笑)
主持人:(笑)
古典:我就跟她講,你這一輩子如果你秉承這個想法,只會遇到三種男人:一種是身心俱乏的老男人,算了,隨便找個人結婚得了;另外一種就是得過且過的,反正又不用簽合同,先答應你結婚再說;第三種是什麼呢?就是很幼稚的小男人,他覺得好吧,隨便找個人結婚,一定能過一輩子的,就這樣。結果她兩年以後跑過來找我,「古典,太神奇了!這兩年時間過去,我真的是遇到三種男人,跟你講的一模一樣,只是順序偶爾有一點差異,不是一二三,是二一三。為什麼?」我說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個公司,你要你的員工簽完終生條約才開始上班,你會遇到哪三種員工?第一種,沒有地方要的,我願意干一輩子;第二種,想先簽了再說,違約金以後再付;第三種就是很懵懂,以為自己可以在一個公司待一輩子,我一做就永遠做一輩子的人。所以現在很多這種東西,就像程序員一樣,你只要把開頭初始環境設進去,一回車,這個結果你都不用看它就知道它一定會有那樣糟糕的結果,就是因為他腦子裡面有心智之牆,他以為我只要跟能夠結婚的男人談戀愛。同樣是在職場中間,很多人會想說,我只做那些有明確結果的事情,你會發現這樣的人很少在職業中取得成功,甚至連取得樂趣的機會都沒有,就因為他們以為樂趣產生於事情背後的反饋,而不是樂趣本身,這也是一個,會成為「無趣之人」的心智之牆。
主持人:還有沒有其他的?
古典:還有很多,比如說完美主義,比如說我遇到一個人,你問他說:「嘿,我真的很想度假」,「去度唄,為什麼國慶節不去呢?」「哎呀,國慶節人太多了,到處亂鬨哄的」,「那為什麼平時不去呢?」「哎呀,周六日的時候太短,去不了遠途」,「那你怎麼不請年假去呢?」「哎呀,請年假的話,我還要想休息」。你問了幾次,你會發現這個人過了五年了,還是哪兒都沒有去,為什麼這個人總是很難開始?他再工作五年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就是因為他總在期待個完美的開始,有一句老話叫「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1/2」,而這個人希望一個完美的開始,世界上這種開始從來都不會出現。所以,我在書裡面提到另外一個觀點,壞的開始等於成功的1/3,完美的開始就等於零,因為其實永遠都不會有完美的開始。所以,完美主義會是什麼結果?就是一個相當不完美的全然沒有、這種結果,你的完美主義導致了你最終你特別的部分。
主持人:剛才我們談了很多心智之牆,下面我們分析一下產生這些牆心智方面的原因是什麼?
古典:好的,我們大家也可以看到,心智之牆會讓人在職業中間走的很不順,會做很多重複性的無用功,甚至一搭進去就是兩三年。這是什麼問題呢?在心理學中我們會認為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生命的腳本,所謂生命的腳本就是也許你在很小的時候,你學會了某個東西,而這個東西又會一直固化下來。我舉個例子吧,比如說這本書中提到一個高管,她要被分配到國外去工作,他很擔心,因為他有一個毛病,每當身體不好就會得大病,他當時自己出國以後會一場大病,就是會幹不下去。她跟我開玩笑說,「是不是每有一種病,我就得一種病,我總是很感時髦的那種」,我突然腦子裡面的心念一動,我就問他:「你是不是家裡面的長女?」她是一個女孩。她說:「是」,我說:「你知道,很多長女都有這麼一種生命的腳本,如果這個長女不幸在她小的時候弟弟妹妹出生的那一年得過一場大病的話,她會發現什麼呢?」她會發現有一天弟弟一出生,所有圍在她身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通通都去那邊,她會有很落寞的感覺。如果這個時候她自己突然得一場大病,第二天早上一醒來,她發現,哎,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回來了,她會有一個生命的腳本,腳本的基本名字叫做「如果你想被關愛,就得病吧!」所以,當我們聊出這個話題,當她意識到這個劇本的時候,她就會覺得我現在蠻好的,現在有很多人很愛我,我不需要再用病的方式來獲得,她現在就出國,很成功的擔任了那個職位。
主持人:我想問一個問題,這裡面說的心理的腳本,通常都是根據什麼產生的呢?您剛才說到了可能是小的時候的一種經歷,給她留下來的經歷上的陰影也好,或者暗示也好,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其他的?
古典:還有一些,比如說我們的社會,我舉個例子,剛才我們提到喜歡去爭的腳本,是中國人看到排隊就往上跟,也不管幹嘛的,看到人就往前沖,向前跑。你說這個腳本從哪裡來的?很簡單,就是在我們小的時候,或者我們整個社會文化長年匱乏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的腳本,什麼腳本?當你覺得每個人都在搶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哪一個公司上市,哇,那上市一定是真好,一時衝進去了,我遇到很多老闆都是這樣子,過的很糟糕,為什麼?衝進去上市了,後悔了。每個人都想進名校,那名校一定是好的,我們在高考報專業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子?每都要報金融,所以金融一定是好的。換句話說,我們中國這個群體很大程度上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來同化我們的價值觀,我們認為每個人都去搶,那一定就是好的。我知道很多的銷售,尤其是那種競爭很激烈或者收入很灰色的銷售,他們每年可能收入二三十萬、三五十萬,卻攢不下錢來,為什麼?我問過一個銷售,他說因為我們白天喝完酒以後,我自己下班以後,我還要去酒吧找別人陪我喝酒,我的錢都花在安慰自己上面。其實這個人很可憐,他白天工作,通過噁心自己來賺到很多錢,晚上又通過把這個錢花在自我安慰上,包括請人吃飯、喝酒、按腳等等,來重新讓自己開心,讓這個錢從自己身上過去,最關鍵的是他沒有意識到其實他自己對這個東西是不感冒的。也就是說,賺錢多是社會給他的價值觀,他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享受到,他白天賺錢,晚上花錢,他沒有意識到也許他自己想要的可能就是安安靜靜的看一本書或者安靜的待著,可能工資沒有那麼高。是什麼讓我們義無反顧的讓我們沖入那些所謂的腳本扭曲?那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
還有一些可能是商業文明對人的影響,我舉個例子,比如說超市,你今天去小賣部買速食麵你會買幾包?一般都會買一包,甚至很多人會買兩包,但是你去超市你會買幾包?你至少買20多包那種大盒裝著回來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有人幫你寫腳本,你會想到不買的時候,你給出去,給一包面,然後你要掏兩塊五,快樂回來了,痛苦出去了,同時發生,當你再一包的時候,你就覺得還要掏兩塊五,算了,還是不買。但你去超市的時候,你就被擒著了,一進去,一輛大車過來了,這個車老大了。你進去拉車吧,其實你要知道,所有超市的設計,這個車的容量都是比你真正需要的量大50%,你可能需要20升的量,他給你弄30升的車。車子推進去,拿一包面往那一扔,你發現這包面好孤獨啊,躺在那個車子中間!你會怎麼樣?你會買一堆往裡面一扔。
古典:接下來,然後你出去了,出去的時候,本來你要了這麼多面,你要買單吧,你要苦的吧,不,拿出一張卡,信用卡,一刷,又沒有痛苦了。這個痛苦什麼時候會出現?兩個月以後,當你已經忘記在那個超市消費了。
主持人:很多人還款還是自動化的,就痛苦了。
古典:對!(笑) 所以當有一天他真的開始大痛苦的時候,他發現,他忘記跟消費有關,很多人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變成房奴、卡奴都是因為這個社會的價值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來源,就是我們父母親的價值觀,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毛病,父母親很希望把孩子變成像他們那樣的人。比如說,你會發現所有有錢的商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幹嘛?
主持人:經商?
古典:不,當公務員,你現在去浙江那邊看看,大部分的商人,家裡有點錢的,當然,家裡沒有太多錢的希望他經商,他家有錢的話希望他做公務員,為什麼呢?因為可能他們自己當年經商的時候被政府管的很厲害,壓制的很厲害,他希望說,「我兒子要當公務員就牛了!」尤其是小地方。那公務員的孩子呢?經商,他們沒有錢。每個人都希望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盡的夢想,比如我的母親,她希望讓我幹嘛呢?希望讓我讀博,為什麼呢?因為她自己當年是整個長沙最好的幾個中學生之一,但是因為她的身份問題,在文革,活活的把她大學夢給掐斷了。所以,母親給我的寄望很長一段時間就是讀博、出國等等。直到有一天我和我母親有正面衝突,我媽跟我說「你一定要出國,一定要讀博,再找個女博士,生個博士後」,博士的後代就是博士後。然後我就跟我媽說,「NO,我要做一家公司,幫助更多人成長為自己的樣子」。我媽說:「你知道為什麼我想你讀博士嗎?因為你外公的問題,你外公的身份問題,當年又遇到了文革,文革又……」我就和我媽說:「那我也不會幫你做的,我可以幫你完成你的夢想,我可以陪你完成你的夢想,但是我永遠不會替你完成你的夢想。如果我要是去替你完成你的夢想,我老了會怎麼樣?可能我老了以後會跟我兒子說,你一定創造一個機構幫助更多中國人成長為自己的樣子,找到內心的幸福。」我如果這樣說,我兒子就會說:「爸爸,你為什麼自己不做?」我就會說:「因為你的太爺爺的當年文革,沒有讀書,身份的問題……」很多家長會使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承繼自己的夢想,那不是付出,那是一種投資。但是當你的孩子去實現你的夢想的時候,夢想成為一種詛咒,什麼叫做詛咒?上一代人做不完,傳給下一代人,下一代人傳到下一代人,一代一代,每個人都無法實現自己的想法,這就是詛咒。比如說為什麼我們的父母親希望我們安定?你會發現,尤其五零年、四零年的父母親,包括七零年前後的,為什麼希望我們安定?很簡單,因為文革,文革時期很不安定,所以就希望孩子們安定,這就是一個心智模式的傳承。
還有一種心智模式就是不對自己負責任,比如在我們職場有一種人很討厭,出了問題抱怨,找借口推搪,但是這樣的心智模式從哪裡來的?中國父母親教的,小孩走路摔了一跤,中國的奶奶會怎麼說?說「臭地板,臭地板,別哭了,打地板,打地板」,小孩哈哈一笑,慢慢的他就學會了,不關我的事,是地板的事情。
所以,這樣的問題、想法,很多時候都是來源於我們早期的教育、社會的環境,以及我們童年小時候的經歷,這種經歷其實對你有幫助、有好處,可能幫助你在一段環境中活的很好,比如說小孩不聽話,在現代的教育環境中使了很多年了,像王小波提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但是是小時候的裝束。但是當你真的進入社會,面臨新的環境,就像游泳的人掉到瀑布裡面而不是游泳池的時候,可能你真的需要改換心理,讓自己可以更好的適應這個環境,讓自己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位置,按照你自己希望的方式活下去,不要被這些思維模式卡住自己。
[二、了解思維之牆成因]
主持人:我們剛才聊到了一些思維當中牆的成因,可能有他的成長經歷,社會的影響,父母的教育。
古典:父母和學校的教育。
主持人:對。那麼,咱們現在具體的來談一下,比如我們剛才在前面提到的這些思維當中的牆背後具體的成因都是什麼,我們先來說成功學的牆。
古典:成功學的牆背後面,我覺得有兩個,第一個是社會的風氣,你會發現中國從1979年到現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價值觀的變動其實經歷了三到四個時期,這個價值觀變動的激烈程度大概相當於法國三五百年的變動,你可以看到,從純粹的完全沒有私有財產突然到這種私有的、個人化等等。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就會讓任何一個民族都很難在這麼短時間承擔這麼巨大的改變。所以,現在我們經常說心太浮躁,浮躁是為什麼?很簡單,浮躁就是因為你內心的變動跟不上這個社會的變化,因為我們很難在三十年中轉換別人超過四五百年的轉換。我們浮躁會出現什麼問題?就希望你不要教我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你教我一招就好。我們現在處於這樣一種尷尬,這個世界真的在迅速的變動,你每天都面對不同的敵手,而真真正正做事情你覺得太慢了,希望有一個人背後跟你講「只要是什麼什麼什麼,就能夠什麼什麼什麼」。
主持人:急功近利,是吧?
古典:對,因為這是對外界深深的不自信,導致你很希望有一招致敵的神功,但是其實這種神功是不存在的,但是販賣這種神功的人卻到處都有,因為這是人們未來為未知普遍性的一種恐懼。所以,人們會發現,成功學不僅僅在職場裡面,還在什麼裡面?投資裡面,「只要你跟我什麼什麼什麼,我就能保證你什麼什麼什麼」,有這樣的人。
主持人:炒股,是吧,一招鮮!(笑)
古典:一招鮮!養生里也有啊,「只要吃綠豆,就能治百病」,有很多,廣告裡面也有,「只要用我這個商品,就能XXX」。所以,其實人們普遍面對未知的事情,都希望找一個單一的、簡單的反覆去做,就必然會有結果的東西,這是人類內心心裡普遍的劣根性。當然有很多人用了這一點,比如說我們看李嘉誠這個故事,李嘉誠創業,我很佩服他,他每天會花很多時間去讀書,有智慧,有拼勁,很了不起,眼光很准。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點,李嘉誠創業的時候,當時是1952年,他開了一個長江塑料花廠,當時他是5萬的投資,他自己做推銷員攢了七千塊錢,另外將近四萬二是他的舅父庄靜庵投給他的。我當時在書裡面就把這個換算成今天的貨幣,假如北京人均收入是四千塊錢,當時香港的人均收入大概是二百五十塊錢左右,也就意味著,李嘉誠的舅父投他三萬多塊錢,大概相當於今天的五十萬左右,就換作是李嘉誠要創業不僅需要自己的努力,還需要一個能夠隨時拿出五十萬塊錢投資的舅父。
成功學思維的出現,在職場裡面你會看到什麼人會有這種感覺呢?他會很一根筋,只要反覆重複做一件事情,好象就能夠達到目標,而且沒有意識到它是一個整體的,其實成功是一個整體的系統,並不是單一的一個指標上去就能夠成功,而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均衡發展。
主持人:剛才還提到完美主義,對吧?
古典:對,說起完美主義。大部分完美主義者都有兩個幻覺,一個幻覺是他們會以為這個世界上好像真的是有可能會有一個完美的開始,實際上包括今天你看很多職場人士的自傳,他們也覺得當年好像自己是萬事俱備才開始做某些事情,其實當你真的有機會走進創業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人會在項目一開始的時候會有一個十全十美的計劃,人是不可能在現在就勾畫到二三十年以後的。舉例,很多人做職業發展攻略,他會希望我們給他做二十年的攻略,這一輩子該做什麼事情?但是我就會明確的跟他講,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你知道,美國的理智恩協會(音)出了一個報告,說2010年最受歡迎的十項職業在04年都根本沒有出現過。我們現在處於一種瘋狂、快速的往前變化的時候,你很難去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比較合理的方式是70%確定就應該往前推進,而不是百分之百,當你去等待30%的未知被確定的時候,事實上今天這個世界又變生出來、又有更多的事情發生,讓你的未知繼續的增多。所以,如果一個完美主義的創業者也好,擇業者也好,他就會不斷的準備,越準備,越害怕,為什麼?在他準備期間,事情情況又有變化了。
我舉個例子,比如你知道柯達,柯達是一家做膠捲的膠片公司,是一家化工公司,他不但沒有想到未來不會被別的化工公司打敗,反而是被數碼相機打敗了,它怎麼都想像不到未來會有一個電子廠商強佔了一個化工廠的份額。但是直到08年,全世界最大的卡片相機生產商是誰嗎?不是尼康,不是佳能,也不是索尼,而是諾基亞,諾基亞生產了價值四百萬台高象素的、賣到全世界的諾基亞手機,這個手機把卡片相機徹底的費了。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的社會並不是一個像以前那樣穩定的、確定的,可以一規劃三五十年做完美計劃的時代。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調整的時代,當你制定完美計劃的時候。
主持人:就是世界變化太快,計劃趕不上變化快。
古典:是的,羅素講過一句話,他當時就很敏感的體現出這個感覺,因為哲學家總是比我們前一百多年,羅素說,哲學真正的意義不是幫助別人去消滅不確定性,而是幫助我們更好的以不確定性跳舞。其實做計劃的目標也不是幫助我們去消滅不確定性,而是幫助我們和不確定性共贏。所以,當我們去做一個職業發展規劃的時候,我的建議是不要像以前那樣子刻在石板一樣,我一輩子就按照這個活了,出來了我就不做,而應該換一個方式,應該用鉛筆去畫畫,同時在手邊再備一塊橡皮,你要明白,要懂得去做計劃,去改你的計劃,這可能是今天比較好的做計劃的方式。
[ 三、借力拆掉思維之牆]
主持人:我們下面聊一聊,我們也談了思維之牆,也談了它們產生的一些原因,下面我們談一談怎麼來拆掉這些東西,在具體的職場中怎麼應用?
古典:思維之牆這個東西很有意思的特點就是,當你沒有發現它的時候。
主持人: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是吧?
古典:對,就像咱們的眼鏡一樣,你無法想像思維之牆就是我們鼻樑上戴的隱性的眼鏡,你不知道。當你的手沒有摸到這個眼鏡的時候,你是不知道你看到的這個世界是扭曲的。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司機大早上開車,早上困嘛,上坡的時候,剛剛一上坡發現坡上來一個紅色法拉力的跑車,有一個美女在開車,就精神了。正準備仔細看這個美女的時候,就發現目前這個美女把頭伸出來,跟他喊了一句:「豬!」這個司機很生氣,「你才是豬?」一邊罵一邊就過去了,一回頭髮現,下坡了,下到幾米發現,前面一群豬!翻到溝里去了。
這是形成心智模式的一個很好玩的例子,你會發現,那個女孩其實想跟他講什麼?說前面有豬,因為時間很短,來不及,他意味是什麼?你罵我是豬,其實真正的信息是豬,是什麼讓這個司機覺得你罵我是豬呢?第一,他以前有過類似的經歷,看到像這個場景或者家庭裡面老罵他是豬,他就下意識的就反應,你把豬的信息自我加工了。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的話,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自我加工的世界,而不是真實的世界,別人對你的敵意,對你的抱怨,這個世界的真實情況永遠都不知道,因為這是根據你過去的經驗加工起來的。所以,你永遠都意識不到你的心智之牆的存在,除非你能夠看到它。
主持人:我們怎麼看到它?就在這兒。
古典:我會覺得人需要拆掉心智之牆需要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不知不覺,就要我剛才講的那種狀態,司機看到豬了,他終於有機會,可能兩天以後躺在醫院裡面,終於有機會躺在醫院裡面反思了,「哎,為什麼就沒往那兒想呢?」這個時候就會出現第二種情況後知後覺,你把真實情況展現給他的時候,他腦子裡面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發生衝突,他做錯了事情,碰壁了,叫後知後覺。所以,後知後覺就是「原來是那麼回事」,但是是之後才發現。慢慢進入第三個階段叫當知當覺,以後遇到這種情況下的時候,「豬!」「哦,可能是前面有豬」,那一瞬間你就有感覺了。最後到最高的境界叫先知先覺,比如以後司機上路的時候。
主持人:上坡的時候想著點。
古典:對,上坡的時候想著點。第二個是別人罵我的時候,我可能我自己可能會預判,如果有人同我大嚷嚷,我要想明白了,可能真的是有險情。因為這四個階段就是要不知不覺、後知後覺、當知當覺和先知先覺,最後可能你境界最高又到不知不覺,有一種新的、更好的模式出現了。在職業中間也是這樣子的,比如我剛剛提到買房這個事情,以前大部分人覺得,「買房嘛,必須要買,就是這樣,沒有別的出路了,都要買的」,這就叫不知不覺。慢慢的你可以看我那個書,有很詳細的財務分析,告訴你為什麼買房、會讓你喪失什麼機會、晚多久,我也會提到,一個職業發展的很好的人,他的職業上升的速度應該是十年以後的工資月薪大概相當於十年以前的年薪。假設你剛剛畢業月薪是三千塊錢,你的年薪是三萬六,比較好的情況下你在畢業十年之後,你的月薪也是三萬六,多了十二倍,十年翻二十倍,這種概念是比較合理的。實際上,你去觀察很多成功人士也是這樣,這樣一個梯度是合理的。但是這個梯度就必須要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你沒有在其他地方作別的投資,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如果買房子的這個事情,如果過早通過,我不是反對買房,我是反對損害自己的前途來買房,就是用夢想來買房,用夢想來買房會讓你喪失自我投資的能力,你會發現,自己升值的速度遠遠會高於房屋升值的速度,只是你很難從十年的跨度來看這個問題。
主持人:如果我們這個錢不買房了,在您看這錢應該怎麼用?
古典:這個錢有這樣幾個事情。第一,擴大人脈圈,交際是需要費用的;第二,投資自己,培訓、學習,不管是讀個學位還是讀個培訓的課程、內容,你都會快很多,因為你發現你在班上面肯定要花兩三個月才能想明白個事,你出去培訓可能兩天就學明白了。你會跟別人聊天,可能一兩個小時就學明白了。同時多走一走,多見識見識。還有就是也許你可以承受相對低的工資去一些更好的平台做事情,拿低工資去更好的平台做事情,長見識,提升你的學識,提升技能,和重要的人物為伴,所有這一切都是真正讓你增值的東西,回到未來有巨大的增值。
主持人:這一定是絕對的嗎?可能很多人這麼想,我今天買房了,現在覺得房價漲的真快,幾年之後可能升個兩倍、三倍的,也許十年之後想不好還會升到五倍、十倍,有可能的。但是這個錢現在,大家覺得去學習吧,總覺得學習這個東西離現在實際工作的東西越來越遙遠,學了之後可能不見得卻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不知道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古典:我倒是覺得學習應該是能夠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關鍵是你有沒有選好你的學習方向。我們以前的學習,總覺得學習是一個儲備,其實今天的學習是不一樣的,舉例,比如說也許你今天出去學習,跟人家學的是一個檔案管理工具或者時間管理的工具,可能你第二天回來就馬上能夠創造效益出來。再比如說,跟人學習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在職場中我們會發現,以前我們會有一個幻覺,比如說這是一個階梯,老總級別、總監級別,下面是經理級別、助理級別和你的級別,你會認為我的級別到極致才能做經理,經理極致能做老總,老總極致到什麼才能上去。所以,應該老總和你一定差很遠,其實你真的去有接觸,你會發現不是的,它其實不是一個金字塔,而是一片,一片,一片的,很少有人能進入老總的圈子,你會發現,即使有一天你真的進入老總圈子,也許你的一些思維方式和能力並不比他們差,關鍵是他們屁股坐到那個位置去了。
主持人:通過你的研究,就是這個片區跨越一般都通過什麼方式來完成?
古典:比如說參加聚會,舉個例子,在我們課上面就會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課上面,我們會有很多跟這些人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我們那邊也會出現蠻多的總監、老總級別的人。在我們那個課中間,很多人下完課以後就找到工作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可能會有很長的時間跟他的師兄弟、同學去聊,而這些師兄弟、同學可能本來是那個單位的負責人,他說:「你做的這麼好,就直接過來吧!」這相當於是很長的面試機會,而且面試機會不是我挑你,而是對等。主持人:我們現在總結一下,我們剛才說了安全感思維的牆,我們也說了怎麼拆到它。
古典:對,這是一部分。
主持人: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再來拆一部牆,你來決定拆哪個。
古典:我想談談價格和價值這個概念,我說的就是,我們總是會用社會的方式來要求自己,而真的很少關注到自己要什麼。我書裡面的插圖都是自己畫的,然後找漫畫家把它畫出來,那幅插圖是唯一一幅我媽一看就哭了的一個插圖,為什麼呢?那個插圖畫的是一個人拿著一個胡蘿蔔跟一個狗說:「這個很好吃,趕緊吃了吧!」
主持人:(笑) 讓你讀博士那個!
古典:然後那個狗上有一字寫著,「我是一隻被喂胡蘿蔔的狗,我應該很快樂,可是我真的好餓!」有很多人就是這樣子在生活著,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她大學畢業以後,他是美國讀的書,大學畢業以後跑到香港做投行,香港投行很累的,每天要工作14-16個小時,因為她在中環那邊上班,附近房子還貴,他需要做小巴坐回家,半個多小時,回家可能晚上已經三四點鐘了,坐一會而七點鐘起床,重新要化妝,衣服穿好,繼續上班。這麼折騰大概兩個多月,有一天晚上兩點半給我打電話說:「古典,我現在坐著一個小巴裡面,小巴就點了一盞燈,只有我一個人,司機還是一個半凸頭,燈光就打在凸頭上面,一閃一閃的,很詭異,想到了很多版本的鬼故事。」她說:「古典,我特別害怕,你陪我聊會天吧!」我說:「娜娜,你一個小女孩為什麼做這樣的工作呢」?
主持人:為什麼這麼辛苦?
古典:「你家裡面又不缺錢,而且其實你可以做更多你想做的事情,你真的享受這份工作嗎?如果享受,那就是值得的。」她說:「我不太享受,這份工作太累了,我不享受,誰會享受呢!」但是她說:「你知道,香港的房價是很貴的,物價太高了,所以我必須得賺錢。有多貴呢?我們這邊兩三萬一平方尺,所以為了這個房價格,我就必須得賺錢,拿到工資。」工作不開心,工資高,工資高為了幹嘛?為了買房。我就問她:「那你買房幹嘛呢?家裡面又不在香港,為什麼在那買房?」她說:「哎呀,古典你不知道,我這個工作很累的,如果沒有一個房子,我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我跟她講:「娜娜,現在晚上兩點半,你思維不清晰,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幫你分析一下,你工作是為了賺錢,你賺錢是為了買房,你買房是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有安全感幹嘛呢?繼續工作,然後幹嘛呢?賺錢,然後呢?買房,然後呢?安全感?然後呢?工作。」我說:「你有沒有覺得你在玩自己?」「我都不知道你說什麼!」「啪」,把電話掛了。大概過了兩三天,他給我寫信,她說,古典,其實那天晚上我聽懂了,我只是不敢回答你,我想明白我為什麼做這份工作,其實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我每個月開的那個賬戶多了六萬多塊錢,我還真是蠻爽的;第二,我過年的時候,我爸媽牽著我的手在街上逛,我一回去我媽很自豪,帶我去菜市場,看見任何人就會說,「這是我女兒,在香港工作!」最後別人會說,「哇,香港啊!做投行啊!哇,投行!」她說:「那一瞬間我就會覺得好象還蠻開心的,除此以外,我不喜歡這件事情。」但是大概在6個月之後做了一個決定,離開那份工作,小姑娘還是蠻有經濟頭腦的,攢了點錢,去重新做她喜歡的事情了。
但是很多人會活到這樣一個怪圈子裡面,你發現了嗎?我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很多媽媽會哭,可能網友們會覺有「啊,那就是我!」的感覺。其實這就是一個後知後覺的過程,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幹嘛在這個地方做這個事情?僅僅是因為我這個可憐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幹嘛呢?又繼續的再重複我的生活,就是這樣玩死自己。所以,當你看到這樣的情況的話,也許你有更多的感覺。
我想,當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我們就會慢慢的體察到價格和價值是很有區別的。當然,我不是說投行不好,有的人偏偏就很喜歡做這個,我見過那些干二十多小時的人,他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是你要明白,讓你幸福的不是你工作的價格,而是你工作的價值。我曾經在北京見過這樣的司機,這個人是開計程車的,我在北京機場一下飛機就看到他了,不過他的車很有特色,貼了一行字說「I can speak English」,我可以說英文,所以我覺得他特別逗,然後我就等著他,等他到我前面,一直沒有上車等他過來。我一上車,一進門,一關門,我就和他說:「哇,你會講英文?」這個司機後來說:「Speak English to me」。
主持人:跟你說英文。
古典:對,然後我就跟他聊天,我就跟他說,你為什麼要講英文呢?他說,他兒子小的時候,學朗文英語,送他報班,結果他陪他兒子學英語,兒子老不學,還在那倔:「你都不會,還讓我會!」他說:「我就學學給你看!」就開始學,慢慢的這個英語就好了,英語好了以後接活有好處了,計程車司機會英語很厲害的,因為你可以接上老外包車的活,老外一包,外國的高管過來一包就包一個多月,所以他就會覺得很賺錢。當老外跟他混熟了以後,就發現他不僅跟你聊今天去哪兒去哪兒,還會跟你聊比較深入的話題,「你們為什麼人民幣老是升值,怎麼回事啊?你們和國民黨那邊到怎麼回事?跟台灣到底什麼關係啊?」他說他其實一點都不懂,怎麼辦?他開始自己學,他給我看他買的雜誌。你猜一個北京的哥會買什麼雜誌看?《鳳凰周刊》,他會買什麼《三聯生活周刊》,《南風窗》,像這樣的東西。他為什麼呢?他看完以後可以跟別人講,說我們和台灣是怎麼回事,人民幣為什麼要升值,我們樓市怎麼調控。然後這個老外就很驚奇,問他怎麼會懂那麼多?他就會說,我們北京的哥都懂那麼多,我是裡面最爛的一個。我當時就坐在車上看他的表情,我覺得很感動,因為其實他在這個社會裡面,在北京可能是一個很弱勢的群體,價格是很低的一個人,但是這個人一旦可以走到價值的最頂峰,他一樣可以做一些也許是老總們才能去做回報的事情。
這兩個例子、兩個故事都想說明一個話題,不要為了價格去做事情,因為真真正正你從職業裡面收穫到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不要以為價格高的工作就一定有價值,因為價值是你自己來判斷的,而價格是社會來判斷的。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個也許價格不太高的領域裡面做出你自己的價值,那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主持人:我理解你的意思,不要為了一些形而上的標籤、這些社會上普遍認可的東西去約束到自己,然後違心的去做你自己不喜歡的事、不願意做的事。
古典:對,或者是你可以在另外一個領域做的更好。
主持人:咱們剛才談到了怎麼拆掉思維當中的牆,我們舉了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安全感的牆,一個是價格和價值的牆,咱們現在總結一下子,把這個方法言簡意賅的說一下。
古典:拆牆其實方式很簡單,就是四步: 第一步,你要意識到你生活中鬼打牆的地方,就是說反覆去做沒有功效的地方,比如說像安全感的那個事情,你會發現其實很多人賺的越多,越沒有安全感,出問題了,就像司機撞豬一樣,出問題了,怎麼辦? 第二步,你要有一個後知後覺,思考一下為什麼會這樣子?所以,我的書裡面會提供大量的故事,為什麼講這麼多故事、案例?就是我希望你可以從別人的故事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當你看到自己影子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你的牆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別人可以輕易過得去,而你過不去?你就會感覺到牆存在。 第三步,就靠你自己,我給了很多方法如何一步一步的做具體的事情,比如說安全感該如何去提升?我講到六種提升安全感的方式,有一些事情可以做,讓可以變到當知當覺,最後你可以變到先知先覺,就是說你意識到自己障礙可能會在那裡,然後你可以在來經營之前就繞過那個牆。就是四步:不知不覺、後知後覺、當知當覺和先知先覺。
[四、網友熱點問題解答]
主持人:下面這個環節我們來回答一些網友的提問。
古典:OK。
主持人:來看第一位網友的問題。
◆網友:古典老師,你好,知道您是做職業規劃的,請問一下,你們通常都是怎麼做呢?
古典:職業規劃講起來很複雜,但是也可以很簡單,一分鐘講明白這個事情就可以了,那就是任何一個人都有特自己特殊的才能以及他特殊的要求,實際上是很特殊的個體化。那麼,這個職業也有它很獨特的要求和它相應的回饋。你看看,這個人的需求、才能總是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兩點匹配得很好的話,他就會很成功,因為企業要什麼,你做什麼,要績效有績效,要態度有態度,他就會很成功。如果這個職業的回饋總能滿足個體需求的話,他就會很幸福。所以,其實所謂職業發展就是一個人跟社會的交叉模式,而我們是幫助你先了解到你自己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你的才能和優勢在哪裡、潛力在哪裡,第二,你自己獨特的需求在哪裡?同時,告訴你像這樣才能的人在什麼領域是最適合的,同時也告訴你在哪些職業裡面,你可以收到你想要的反饋。根據才能會有一個職業定位群,根據你的幸福會有一個定位群,而成功和幸福的交集就是你最幸福的職業領域。同時,我會告訴你,這是一個靜態定位吧,我會告訴你,如果你希望在這個領域進一步縱深走下去,具體該從哪些時間走。所以,很多職業人以為職業規劃就是一個測評,其實完全錯了,其實測評僅僅是滿足了1/4的要求,你需要對你自己的自我有很清晰的了解,包括你的能力和你的價值,同時要對職業世界有很清晰的了解,包括定位、職位的反饋,同時你要明白,當下你可能匹配,但是未來怎麼樣長期保持競爭力?這是某個戰略的問題,整個長期的戰略。最後一方面,這僅僅是包括你工作一部分,而職業生涯不僅包括工作本身,還包括了其他的角色,比如說生命的平衡,也許你是一個很成功的經理,但是可能你是一個很糟糕的父親,為什麼?因為你不懂在職業中做平衡,我們會告訴你,不僅僅是在這個維度,還會在這個維度,還可以在時間這個維度,還可以在寬度中間,會讓你的工作和你的整個生涯發生平衡。整個這個大的系統,就是有長度,有寬度,有高度,還有溫度,從這四個度的角度上去給你一個整體的職業規劃、系統的規劃。
主持人:我替這位網友問一個問題,比如說他沒有機會去你這兒做規劃,他想自己給自己規劃一下,有什麼建議給他嗎?
古典:從三個角度來講:第一,他可能花一點時間去洞悉一下自己的核心才能是什麼,我指的核心才能並不是指Office用的很好、英語講的很好,這些是能習得的才能,也許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才能包括三部分,最外界的知識層面,你有什麼知識,中間一點你的技能是什麼,最核心的是你的個人獨特的才幹與品格是什麼,大部分的學歷意味這外面的這一圈,知識有哪些?那麼,工作裡面會學到一些演講、培訓、多維度管理、情商,這些都是習得的,技能。但是最核心的是才幹這部分,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觀察一下,跟一般的人相比在哪方面更有才幹?
第二,你需要了解內心到底需要些什麼東西?就是你的價值觀層面的話題。你需要了解行業發展的趨勢是什麼?哪個地方需要你這樣的人,這個行業裡面最好的公司是哪些?這些公司裡面哪些職位是需要招人的以及如何進入?最後你肯定需要了解你不僅僅看到公司的財政收入,還要明白你未來企業的品牌怎麼樣,你的個人發展空間怎麼樣,你的人脈平台怎麼樣,以及這份新的工作對你的工作、生活的平衡、壓力是怎麼樣子的。當你把所有這些東西都收集好的時候,我相信你可能慢慢的會有一些整體的思考出現,浮現出很好的答案出來。 ◆ 網友:古典老師,您好,我已經跳了很多次槽了,但是總是找不到自己想做的,好象所有的職業都是看起來很美,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古典:這個問題好,我們拿這個人來分析,這個人可能出兩個問題:第一,一個人能跳很多次槽,我們可能需要觀察他是往上跳還是往下跳,所謂往上跳就是說別看這個人老跳槽,他每跳一次都跳的很高,比如說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國內很著名的知名網站的總監,他跳了7次槽,從22歲畢業開始,但是別人跳7次槽往上跳,他很不快樂,但是他能往上跳,這說明什麼?能力沒問題、成功沒問題。關鍵是幸福,這裡面可能就有兩個問題了,你可能不太了解自己要什麼。但是我們真的去分析他7次跳槽的原因,才發現都是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團隊感,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是以為自己喜歡這個實際上是需要那個的,所以這個人就一輩子被以為自己喜歡的牽著,去那個地方總是真實的發現一些東西。我把這種情況開玩笑的稱作「火鍋與米飯現象」,什麼叫火鍋與米飯現象?比如說,咱們兩個今天在這兒聊了一下午了,突然說,「我們吃點什麼?」沒有人會說「我要吃米飯」,「吃個麻辣香鍋,吃個火鍋」。但是如果我要問你,「你這一輩子如果只能選一樣,是吃火鍋,還是去吃米飯?」估計沒有幾個人敢去選火鍋,都會選米飯。你懂我的意思了嗎?因為有一些你需要的東西,太需要了,以至於你都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就像一個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腳很重要,突然有一天磕了腳以後才發現腳是很重要的。那麼,人可能需要一點時間,像剛才這位網友就很有可能是他不斷的跳槽,不斷的追尋他以為要的東西,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他需要對這個事情有很清楚的梳理,這是一種可能性。
一種可能性就是「火鍋與米飯現象」,另外的可能性就是我說的「職業藝術照」,你見過藝術照吧。
主持人:見過。
古典:你跑別人家裡去了,「哇,這個女孩好漂亮,她是誰啊?」她說:「這是我啊!」「對不起!」(笑)實際上太不像她了。職業也是一樣,有很多職業聽起來非常的美麗,但是其實那是藝術照。我舉例,比如說我以前有一個學生,她在傳媒大學上學,讀大學的時候周末的時候就會去東方新天地,她就特別羨慕一些白領麗人,穿的套裝,黑絲,高跟鞋,一看都是很高檔的,提著一個LV的包在那逛逛逛,看了說:「這個我喜歡,包起來,我拿走」,就這樣子,後來跟一個男人。她覺得:「哇,這是我的生活!」當她畢業之後,她就消尖腦袋進入了一個類似的企業做審計,她也有了一個套裝,她也有了LV的包,當然,缺了一個男人。也在周末去東方新天地逛逛逛,逛逛逛,「給我包起來!」
但是她一點都不開心,為什麼?因為她意識到工作太忙了,她只有周末時間逛逛,晚上下班商店已經關門了,找不到男朋友,為什麼?因為每年出差180多天,沒有人願意跟她談。突然意識到,我以前看到的是職業藝術照,最美麗的那一瞬間被我呈現來了。
主持人:其他方面都沒有看到,是吧?
古典:對,她很希望兩年前有靈魂附體可以附進去,其實當她成為藝術照裡面的人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卸了妝,還是有醜陋的一面的。所以,對這位網友的建議很簡單,第一,想明白你要的是火鍋還是米飯,什麼是你最關注的,也許你現在的這份工作就很好;第二,要明白這個職業好的一面,而且一定要明白這個職業壞的一面,才去跳槽。
◆ 網友:古典老師,你好,請指點一下,在職場當中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和標準才能夠升職呢?
古典:好問題,我剛才講過,職業是人們在社會的一個交換方式,你不能把職業看成是一個公司或者一個股票,你覺得股票什麼時候能升職?很簡單,如果我這個股票10塊錢,我投了10塊錢進去,過兩天它回饋我12塊錢,就會有更多的資金湧進去,12塊錢買它,就會有15塊錢出來。在職場中有一些這樣的人,就是屬於績優股,你給他兩千塊錢的工資,他能回饋三千塊錢的價值回來;給他三千塊錢的工資,他就會有四千塊錢回來。這樣子,大家就會把越來越的機會、關注、資源注入到他身上,從外人看來,這個人就不斷的升職,升職意味著更大的資源、更大平台、更大的掌控權。那麼,另外一些人很簡單,你給他兩千塊錢,他能給你干一千八,那你就只好給他一千八了,他給你干一千六,慢慢的最後我就不願意給你錢,你走吧!這就要屬於降職。
其實什麼人能升職呢?一定是幫公司產生了公司要的大於你工資價值時候,才會出現。也就是說,你每天都會思考一下我今天幫公司創造的價值是否大於我的工資?如果是的話,就能升職。這裡我想進一步推進一下,很多人以為自己創造的價值大於工作,其實不是。舉例,我們現在有一個學員,他在上課的時候很苦惱,因為他是整個團隊裡面技術最強的一個人,他技術比所有人都強,但是四年過去了,他身邊的每一個員工都升職了,他就總是不升職。他就很奇怪,技術這麼難,難題都是我做,為什麼升職都是給不如我的人?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是你的上司,你會把誰升上來?你技術太強了,兄弟!你管理能力很一般,我願意犧牲一個技術強的人而換來一個平庸的管理者,還是願意犧牲一個技術平庸者成為一個平庸的管理者?我一定會選後者,你要明白,你去轉換職業的成本非常高,因為你從管理者是很平庸的,你作為技術是很厲害的。所以,當這個人沒有給企業上面這個職位所需要的價值的時候,就不可能上去。很多人這一輩子沒有想明白:我上面那個人需要什麼才能,跟我現在有什麼不一樣?如果把這個問題想明白,只要把這個才能補上,即使你不在這個地方升,也會在另外一個公司升上去。
主持人:你這個建議是他要認清楚不同職位的需求?
古典:對,Gap,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找到那個Gap就是你的目標之間職位和你之間的Gap,如果你覺得都看不到Gap,比如說,我覺得我的領導一無是處,那你永遠升不上去,他一定不是一無是處,一定是幫公司產生了與他的工資對等價值,才有可能保留下去的。
主持人:我們來看最後一位網友的問題。
◆ 網友:古典老師,你好,本人在外貿行業工作了五年多,發現真的沒有什麼發展,可能是內向的性格,不太適合對外貿易的工作,而且我的興趣也不在此,但是我的專業是做這一行的,我現在再考慮換行是否現實呢?請指教一下。
古典:這個問題是好問題。首先,我覺得這個人換行有幾個障礙:第一,他覺得自己是本專業的,這是一個很無聊的障礙,因為一個人在職業當中真正上升的是他的才幹和技能,而不是他的知識。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在一個職業規劃師上的分享會上面,我拿過來一杯水,我說:「一個人拿個杯子,他下一步應該做什麼?」你覺得他下一步應該做什麼?一個人手裡拿一個杯子,下一步他要幹什麼?
主持人:那要看他在什麼環境下了。
古典:比如在會議室裡面。
主持人:有多種可能,他可以把杯子放下,可以把杯子放下,也可去倒水,也可以喝一口。
古典:那決定於什麼?
主持人:如果生氣,他還可以把它摔了。
古典:對對對!決定於什麼呢?
主持人:決定於他的意圖。
古典:非常好!就是這樣子,一個人手拿杯子,當時很多人說他應該去喝水,應該去跟別人分享等等,一個人手拿杯子,他應該去做他要做的事情,跟杯子不一定有關係。所以,現在這個人手拿著一個外貿的杯子,雖然他自己不喜歡,也覺得沒有發展前途,但是他卻自豪的要用這個杯子喝水,僅僅是因為他拿這個杯子,這是一個很糟糕的選擇,他不應該管的是自己是不是因為這個專業要繼續下去,杯子不應該限制他。他應該想的是:我應該去做什麼?我像這樣一個人應該去做什麼?這是一個關鍵,永遠不要因為你討厭一個職業而離開他,除非找到更加喜歡、更加合適的。他不是應該思考我是不是應該離開這個行業,而是應該思考像我這樣一個人,我應該去哪個行業?或者說我在外貿行業中有沒有更高的位置?如果有的話,那就走,如果沒有的話,我可以去那個行業,關鍵是不是我的知識,而是我的技能和才幹更加適合那個行業。
第二個他應該想明白,這個內向者他適合什麼優勢?比如內向者在諮詢師裡面就很適合,因為諮詢師需要常年跟一個人在一個房間里待著,外向的人受不了,內向的就是一個優勢。再比如說很多研發的都是內向者,再比如技術狂人,如果不是內向,怎麼可能十多個小時對著電腦敲出來。所以,內向是一個優勢,關鍵是你在哪個領域發揮這個優勢,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是刨去你的知識不管,因為我們今天這個社會越來越呈現於交叉化、多元化,所以其實只要你不是進入特別專業的領域,那麼一般的領域,市場、物流、會計、HR人力、銷售,所有這些行業都是沒有任何門檻的,你可以隨時選擇創業、管理,都是沒有門檻的。所以,你應該思考自己的才幹、能力在哪裡,同時可以思考一些你的選項有哪些,同時找中間最適合你才幹的那個,真正的去進入,而不是思考我應該不應該換。
所以,我的選擇就是,第一,找到你更加適合的;第二,評估一下你的Gap在哪裡,把它彌補完;第三,如果它真的不適合你,趕緊放棄過去那個水杯,投入你自己真正的生活。
主持人:我們今天非常高興請到古典給我們做了這場關於思維當中牆的訪談,同時我們也有一個小禮物送給你,謝謝!
古典:謝謝!(本文插圖編輯:解黎)
推薦閱讀:
※如何去面對職場?
※司馬懿的職場人生-第38篇
※職場師徒關係必須避免5大誤區
※這樣的員工一定要留住{領導必看}
※爆囧職場,叫人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