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混動補貼待命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出現在華北和東北的霧霾天,已經讓國內汽車節能減排工程刻不容緩。半年之內,主管汽車工業的幾大部委已兩度發布關於車輛油耗限值重要文件的徵求意見稿,政策「達摩克利斯之劍」開始壓迫中國汽車市場上激戰正酣的中外車企的神經。

繼1月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徵求意見稿)及《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徵求意見稿)公示後,5月7日,工信部又發布《關於加強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簡稱《通知》),力促車企平均油耗在2015年實現6.9升/百公里。

《通知》規定,工信部根據手中審批許可權,對上年度不達標車企,暫停受理其達不到目標值的新產品《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申報,暫停審批新建及擴大生產項目。一旦公示過後正式執行,無疑將成為懸在車企頭上的一把利劍。

本報記者從接近工信部和財政部的人士處獲悉,在國家主管部門掄起大棒時,亦開始考慮對車企節能顯著的車型項目予以總額約40億元的財政補貼,即以《節能汽車技術創新工程》方式對符合要求的車企進行數億元專項補貼,特別針對未納入新能源車目錄的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以開闢電動車之外的第二條節能減排路線。

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其中刪除了徵求意見稿中「近期以混合電動車為重點」和「中/重度混合動力乘用車占乘用車年產銷量的50%以上」的字句。一時間,被劃入節能車範圍的混動車型陷入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尷尬局面。

然而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針對混動技術進行財政補貼政策出台在即,已提前得到風聲的本土車企正在與時間賽跑,在當下更切合實際的插電式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方面加快布局。

油耗限值「大棒」

工信部在公示《通知》同時,亦公示了2013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油耗,其中記錄在案的79家國產乘用車企業中僅有55家達到2013年平均油耗達標值,達到目標值的企業數量相比前一年更是縮水1/3。

這就意味著,一旦嚴格按照《通知》執行,24家不達標的企業將在2015年在新車申報、新建項目和擴大產能項目時遭到不予受理的「大棒」處罰。其中,一汽集團、上汽集團[0.07% 資金 研報]、北汽股份、北汽製造、廣汽乘用車國有巨頭的自主品牌乘用車平均油耗均未達標。平均油耗達到6.9升/百公里的僅是極少數,如比亞迪[0.50% 資金 研報]、吉利、長城、重慶長安、一汽夏利[-1.09% 資金 研報]、長安馬自達等少數企業。

這尚且只是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GB27999-2011)》。目前已經公示徵求意見稿,計劃從2016年開始執行的GB27999-XXXX號則提出了更為嚴格和詳細的評價方法和指標,目標值較現行的GB27999-2011指標下降近30%。其中三排座椅以下(不包括三排)的乘用車,1.090-1.205噸車型燃油目標值為4.5升/百公里(該噸位車型GB27999-2011目標值為6.5L),1.430-1.540噸車型目標值從7.7L降至5.3L,大於2.5噸車型要從11.5L降至7.3L。

其實,《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修訂工作按照工信部裝備司要求2012年就已經正式啟動,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牽頭組織國內外主要汽車生產企業、檢測機構共同開展。此前業界一直擔心,一旦相關強制性指標落地實施,會導致國內車企,特別是自主品牌嚴重「受傷」,此前柴油國IV標準就因為商用車企反彈而被迫延遲兩年執行。

記者了解到,實際上過去兩年里,上述標準制定方曾先後組織6次工作會議,以及兩次對車企座談會,要求車企配合國家節能減排規劃,自主品牌車企負責人由此感到「鴨梨」山大。

2015年6.9升/百公里燃油限值的「大限」,加上國家補貼政策主要倒向純電動車,促使國內企業紛紛在新能源車路徑上一邊倒地傾向純電動車。工信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顯示,國內車企新能源汽車的車型開發主要集中在純電動汽車方面。

然而,政府力挺電動車的姿態在市場層面卻得不到足夠多的響應。去年有公布銷量(指批發量)數據的純汽車主要有奇瑞M1 EV和比亞迪e6、北汽E150EV、紳寶EV、眾泰朗悅EV、雪佛蘭沃藍達、賽歐電動等,這些汽車去年銷量均不超2000輛,其中,比亞迪e6銷量相對較多,但這一數字也只有1544輛,而且大部分是賣給計程車公司,而非私人用戶。

「純電動車企自2009年以後已經獲得超過200億元的財政補貼支持,對比之下,整個行業內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總共資金扶持不會超過10個億。」來自整車上游的電池生產企業科力遠[1.16% 資金 研報]董事長鍾發平表示。鍾發平認為,目前中混車型才增加的電池成本也只是在2萬元左右,卻能夠實現35%以上的節油率,相比純電動車搭載數百公斤電池,增加10多萬元電池成本划算得多。

「雞和蛋」困局

鍾發平的觀點是,目前國內混合動力規模化尚不如純電動車,且缺乏補貼,儘管排放和油耗水平有所改善,但難以讓大部分對價格十分敏感的自主品牌消費者為其買單。

工信部在新標準的說明文件中指出,「依據企業提供的技術、成本、節能潛力分析看,要實現《規劃》中到2020年乘用車新車平均燃料消耗量5升/100公里的整體目標,單純從技術角度看,儘管難度很大,但還是具有技術保障,成本是主要的制約因素;從整體來看,平均單車成本增加幅度約為1.5萬元,其中,交叉型乘用車(主要是微型車)平均約為0.8萬元,1.3L及以下小型乘用車平均約為1萬元,1.3L以上乘用車平均約為1.6萬元,由此產生的成本壓力對汽車企業特別是國內企業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如果說依靠渦輪增壓以及變速器技術升級,加上部分新能源車銷量拉低一部分平均油耗,還能勉強達到2015年6.9升/百公里,那麼2016年以後,也是新標準實施階段,5.0升/百公里則需依靠更為節油的混合動力以及純電動車才有可能達到油耗限值目標。

根據相關統計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從2012年銷量才開始突破萬輛,2013年也僅有1.76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相對較多,為1.46萬輛。

中國電動車百人會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年初撰文指出,近年來隨著國內乘用車市場的持續火爆,中國車企們積聚了大量資金和研發資源,在純電動、輕混、強混、插電式混動上都完成了戰略儲備,但在上市車型上卻由於政府補貼導向優先選擇了純電動車。因此拿不到補貼、不佔成本優勢的混動車型在最後的量產化階段遭遇了難題,企業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持觀望態度。

在鍾發平看來,目前國內混合動力僅達到與純電動持平的比例,而國際上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比例是40:1。制約混合動力目前發展的便是政策上對電動車的一邊倒。

本報記者在跟長安、吉利等目前致力於量產混合動力車型研發的車企交流時發現,大部分車企研發負責人還是擔心高達4-5萬元的成本增加會造成消費者無法買單,「如果無法大規模量產,成本就無法降低。」

近日,記者從相關渠道拿到一份尚未公開的《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實施節能汽車技術創新工程的通知》(草案)。其中指出,突破汽車節能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節能動力總成乘用車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實現2015年乘用車平均燃油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節能型乘用車燃油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的發展目標。

初稿指出,項目申報由整車企業牽頭,聯合動力總成、關鍵零部件企業和科研院所,形成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另外,據相關知情人透露,該草案與過去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對應,亦正討論同等規模的40億元資金扶持,其中節油率優秀的混合動力(非插電式)最高可拿到每輛3萬元補貼。

不過,記者上周就此向工信部裝備司致電,諮詢上述文件何時落定但

未得到回應。而持

續關注混合動力技術

發展的中國汽車工業

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則

向記者表示,相關政策的討

論和制定目前尚在積極推進中。

車企枕戈待旦

最近發布的工信部第55批節能與新能源車目錄中,混合動力佔比超50%,似乎是車企聞到了混動機會的跡象。不過,仔細研究相關目錄後記者發現,納入推廣目錄的主要是企業預期混合動力客車補貼政策將出,金龍客車、廣汽集團[-0.54% 資金 研報]等車企集中上報混合動力客車車型,對於混合動力乘用車補貼政策出台時間並未明確。

接近政策制定者的行業人士分析,考慮到豐田本田等日系車企在混合動力技術上早有布局,而且設置了諸多技術專利和壁壘,國家對於混合動力技術的扶持政策一直「待字閨中」,即便落地也只是作為節能車補貼,且補貼額度也只是停留在3000元的節能補貼上。

正因為如此,國內的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在前期更傾向於對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進行扶持,但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實現電動車技術「彎道超車」既定目標。從行業第三方公布的銷售數據看,國內純電動車商業化仍處在起步階段,而私人購買電動車更是少之又少。

目前正在醞釀階段的《節能汽車技術創新工程》,亦旨在幫助車企在混動起步階段適當降低成本,儘快促成其市場化,而且要求申報項目車型生產企業近兩年的研發投入占其年銷售額的比例不低於3%,亦可見其主要針對自主品牌。同時對產銷規模也提出一定要求,比如企業申報承諾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項目周期內銷量不低於5000台。

隨著油耗限值大限將近,無論是否有補貼,豐田、本田等日系車企已經開始行動,啟動混合動力關鍵零部件的全面國產化。2015年底,搭載本土化混合動力系統的豐田車型就將量產,使成本降低至目前的一半。而本田也計劃在2016年實現混合動力全面國產化,並增推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技術。

而嗅覺靈敏的本土車企,亦將加快推進混合動力產品提上日程。

吉利計劃明年下半年量產帝豪Cross插電式混動,而非插電式帝豪EC7混動版在今年年底就將投產下線,該車採用1.8L汽油發動機加雙電機驅動模式,百公里油耗低於5升,節油率超過35%。

去年就曾做好上市計劃的長安第三代混合動力車逸動,同樣希望搶搭最新一輪政策「東風」。據悉,長安董事長徐留平甚至內部下達死命令要求6月底前解決所有問題實現下線。該車採用並聯式中度混動系統,綜合工況油耗為5.4升/百公里,相對傳統車節油率達到25%以上。

廣汽傳祺非插電式混合動力GA5也早已在廣州市政府單位試運行。同時,國內最早推出中混的上汽乘用車亦在進行新一輪發力。3年前,上汽曾自掏腰包補貼榮威750混合動力轎車個人消費者每輛3.2萬元現金,但由於銷量不大,這一廠家補貼政策沒有走得更遠。

隨著油耗限值大棒掄起,政策已經開始倒逼企業在混動技術開發上儘快行動起來,而作為「胡蘿蔔」財政補貼何時到位,仍左右著本土車企的投入熱情。

推薦閱讀:

農業補貼那麼多,為啥農民還是不願意種地?
重大消息!近期你的賬戶或將多一筆錢,記得注意查收!
購置稅補貼即將結束 這五款緊湊型SUV不容錯過
【驚天內幕】每年萬億農業補貼最終流向哪裡?

TAG: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