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文化之事也
中國古代對喝酒極為講究,崇尚酒德和酒禮,很早就提出適量飲酒的概念。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飲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套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
周朝時期,中國第一部禁酒令《酒誥》頒發,要求有官守、有職業者只能在祭祀時飲酒,並且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明朝時,人們認為喝酒本身並無過錯,關鍵是「有所禁而不淫」,強調飲酒方式的重要性。那時的人們就提出,順性、適量等恰當的飲酒方式,可以升華人們的感情,要避免出現不理智的舉動。
此外,在日常的飲酒活動中講究也很多。在宴飲之禮中有「三爵禮」,主要是為了限制無節制的飲酒,最多不可超過「三爵」。每次飲酒都有監督的人,監督必須按禮行事。
不僅如此,古人對飲酒的人、時間、場合和方式等都很講究,認為最好的喝酒之人,應該是風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最佳的飲酒場所是花下、竹林、高閣、畫舫、幽館、平疇、名山、荷亭等地,而最佳的飲酒時節是清秋、新綠雨、雨霽、積雪、新月、晚涼等最富詩情畫意之時。
飲酒之時,為避免喝酒過量引發不愉快,古人還喜歡在酒喝得差不多的時候,或依韻賦詩,或相邀散步,或欹枕養神,或登高,或垂釣,或投壺等,算是酒後的怡情放鬆吧。
我們司空見慣的飲酒,在古代竟然有這麼多的學問和講究,難怪古人曾經感慨:飲酒,非飲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今人更要理性飲酒,且飲且珍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