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4自駕晉陝13  漢中及褒斜古道

(2015-01-19 20:29:24)

轉載

標籤: 拜將壇 古漢台 石門十三品 褒斜古道 蕭何追韓信處 分類: 自駕篇

9月23日8:00,冒雨去拜將壇

拜將壇,不過兩台而已,卻是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拜韓信大將所築。門票20元/人。

韓信,江蘇淮陰人,出身寒微,受辱胯下,勤奮有才。初投項羽不被重用,轉投劉邦蕭何識其能,向劉邦舉薦,未得重視。當時劉邦被擠漢中,多人逃走,韓信亦然,就演出了「蕭何夜追韓信」的故事。在蕭何的堅持下,劉邦在城南筑台設壇,拜韓信為大將。

拜將壇體現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表面拜的是韓信,實際是漢王朝的奠基台。

台前兩碑。

東碑:「拜將壇,舒同」。

碑首鏤空,復古,想起西安碑林的漢代老碑式樣。

碑陰:摘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與劉邦的對話,稱「登台對」。體現了韓信東征天下的方略。

西碑:「漢大將韓信拜將壇」。

碑陰:「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中華民國三十二(1943)年立」。

台上韓信像

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取關中,逐鹿中原,僅幾年時間,就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可惜,韓信多謀自傲,功高主忌,感慨「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後,先貶侯,再被呂后、蕭何設計殺於長樂宮,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

北台稍矮,建有一亭。

馮玉祥題聯:「蓋世勛名三傑並登壇威望一軍驚」。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劉邦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前亦兩碑。

東碑:「兵仙神帥」。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稱之當然。

碑陰:「高祖築壇拜將帥,天佑漢室帝業開。青山漢水蓄王氣,若歌大風曰千載。瑞王朱常浩,萬曆四十五(1617)年」。

西碑土紅色,稱「夜影神碑」。

傳為韓信被殺後,劉邦派蕭何所立。實為明碑,沉積岩材質。碑上斑點,為海底動物化石,含磷而夜發光。

拜將台沒多少老物件。

西側有殘碑碑首。

曾經的石制亭柱。

一具龜砆。

東側展廳有5、60年前的拜將壇照片。

還有「古虎頭橋」照片。魏延被斬處

拜將壇。西側多3、40年前的建築。

熏肉已同四川做法。饞人。

東街,還有許多老房子,保持著老街古韻。

曾在漢中老街茶館喝茶聽三國,現在好像沒了。

東街繞到古漢台,大門北向。

下雨,沒有晚上好看。

古漢台,即為漢中博物館,免費。

古漢台為人工夯築,三層台地,秦漢宮庭模式。是劉邦曾駐蹕的宮廷遺址,四百年漢室帝業的發祥地。北側最高,上為望江樓,兩側登台。

其實,劉邦在漢中時間很短:公元前206年,鴻門宴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張良賄賂項伯,增加了漢中,「都南鄭(漢中)」;四月,劉邦帶三萬士卒及慕從者數萬,進入漢中。其中,張良劉邦褒城,勸說劉邦:「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八月,漢王用韓信計,重返關中,拉開楚漢戰爭序幕。

以後的漢台漢中府所在地,漢郡之勝

望江樓西側亭有石鼓,玉質,隱約有獸面飾紋,無字。傳為劉邦的上馬石。

望江樓南側,內陳列宗教造像。

登樓下望,這裡最高。南為桂蔭堂

望江樓東,高大的皂角樹,陳列一些古物。

鐵牛、石羊。

亭內銅鐘,兼容南北方特點。

一堆石刻。

碑首。

經幢。

桂蔭堂儘是字畫。

穿堂,下為第二台院。

台下,東有明崇禎二(1630)年瑞王祭祀伏羲、神農、黃帝的「祭文」碑。

西有正德九(1513)年「時雨亭」碑。小字難以成句。

北望桂蔭堂南側,前為鏡吾池

古漢台,作為博物館的精華在於「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位於下層台院,單獨成院。

東側展室,陳列著出土的部分文物。

漢中,地處樞紐,北達關中,南通巴蜀,東下荊襄,西連秦隴。北側秦嶺古道中,褒斜道最為著名,南起漢中北側的褒城,北口眉縣的斜谷,長235公里。早在戰國,褒斜道已成,鑿石架木,修築棧道。秦代,褒斜道成為咸陽與漢中、巴蜀相連的驛道。劉邦重返關中諸葛亮北伐,多走此道。

中午,將先沿褒斜古道留壩;後走連雲古道鳳縣(州)。

院中牆上鑲嵌古碑。

西側展室,專陳褒斜古道南口石門的十三種摩崖石刻,稱 「石門十三品」。

見下文:石門開通於東漢永平九(公元63),是世界上人工開鑿第一座隧道,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為記其功,洞內外歷代摩崖刻石百餘處。其中,「漢魏十三品」,唐宋即負盛名。既反映了古代交通史,又是書法瑰寶。1970年,修建水庫石門淹沒水中。十三品為鑿遷於此。

石門》,刻於東漢。

鄐君開通褒斜道》石刻,字跡漫漶,仍辨認部分文字。書法體現書向過渡,頗受推崇。可辨:

永平六□(63年),漢中郡以詔書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太守鉅鹿鄐君,部椽治級王弘、史荀茂、張宇、□岑、太□□□漢楊顯□□□□,始作橋格□百□□□大橋五,為道二百□□□□。郵亭、驛置、□司空、□中縣官寺並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卅六萬九千八百四」。

石門頌》石刻,早期碑制。漢三頌之一,隸書極作,歷代推崇,保存完好。

碑額《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反映了東漢四條秦嶺古道的變遷、東漢再通褒斜道的經過。楗為人(四川武陽)楊煥,多次奏請廢棄子午道,修復褒斜道,得到朝廷批准,造福一方,特予頌揚。

拓片:「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

惟坤靈定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斜)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域為充。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出,建定帝位,以漢詆焉。後以子午,途路澀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隔尤艱。至於永平,其有四年(公元61),詔書(斜),鑿通石門。中遭元二(安帝時),西夷虐殘,橋樑斷絕,子午復循。上則縣(懸)峻,屈曲流顛;下則入冥,傾瀉輸淵。平阿淖泥,常蔭鮮晏。木石相距,利磨確磐。臨危槍碭,履尾心寒。空輿輕騎,滯礙弗前。惡蟲弊狩,蛇蛭毒蟎。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終年不登,匱餧之患。卑者楚惡,尊者弗安。愁苦之難,焉可具言?於是明知,故司隸校尉楗為武陽君,厥字孟文,深執忠伉,數上奏請。有司議駁,君遂執爭,百僚咸從帝用是聽廢子由斯,得其度經,功飭爾要,敞而晏平。清涼調和,蒸蒸艾寧。至建和二(148)仲冬上旬,漢中太守楗為武陽王升,字稚紀,涉歷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賢,勒石頌德,以明厥勛。其辭曰:

君德明明,炳煥彌光。刺過拾遺,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綏億衙。春宣聖恩,秋貶若霜。無偏蕩蕩,貞雅以芳。寧靜烝庶,政興乾通。輔主匡君,循禮有常。咸曉地理,知世紀綱。言必忠義,匪石厥章。恢弘大節,讜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醳艱即安,有勛有榮。禹鑿龍門,君其繼縱。上順斗(升)極,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樂,庶士悅雍。商人咸憘,農夫永同。春秋紀異,今而紀功。垂流億載,世世嘆誦。

序曰:明哉仁知,豫識難易,原度天道,安危所歸。勤勤竭誠,榮名休麗。

五官掾南鄭趙邵字季南,屬褒中晁漢字產伯,書佐西成王字文寶,主。

王府君閔穀道難,分置六部道橋,特譴行丞事西成韓朗,字顯公;都督掾南鄭魏整,字伯玉。後譴趙誦,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萬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

伯玉即日從署行丞事,守安陽長」。

玉盆》石刻,漢隸。

褒河河道原有巨石,中凹似盆,色白如玉,像玉盆漂浮水中。世傳張良所書,書家斷為東漢。後人恐真跡為流水泯滅,另隸書小字「玉盆」。據稱,原有北宋至明代「玉盆題名十二段」,只保留了兩段南宋題字:

「閭丘資深、田德夫、章德□,慶元二(1196)年二月壬申,因視堰來」。「曹濟之、龐公巽、曹章、李稟,紹定乙丑(紹定二年,1229)清明日識」。

袞雪》石刻,隸書。

也是原刻水中巨石,傳為曹操所書。曹操一生兩次到漢中,據說曹操見褒水浪花飛濺、如滾雪之狀而書,眾人稱「」少「」,曹指激流「那不是水嗎?」 後人慕曹操之名,側刻「魏王」。

石虎》石刻,隸書,署名「鄭子真書」。

石門東側,有「石虎峰」,如猛虎下山之狀。相傳西漢世外高人鄭子真隱居於此而書。漢成帝和平年間,大將軍王鳳禮聘不就。李白詩云:「谷口鄭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動京師,天下皆籍籍。斯人竟不起,雲卧何所適」。原「石虎」崖壁毀於寶漢公路修建。

石門銘》,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記述南、北朝對峙時,褒斜道由廢棄而改修的經過。書,書法地位極高,康有為稱「仙品」。可惜對門,反光太重。抄錄:

石門銘

此門蓋漢永平中所穿,將五百載。世代綿迴,戎夷遞作乍開乍閉通塞不恆。自晉氏南遷斯路廢矣!其崖岸崩淪,澗閣堙禠,門南北各數里車馬不通者久之。攀蘿捫葛,然後可至。皇魏正始元(504)漢中獻地褒斜始開。至於門北一里西上鑿山為道,峭岨盤迂,九折無以加,經途巨礙,行者苦之。

梁秦初附,實仗才賢,朝難其人,褒簡良牧。三年,詔假節龍驤將軍督梁秦諸軍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撫境綏邊,蓋有叔子之風焉。以天險難升,轉輸難阻,表求自迴車已南開創舊路,釋負擔之勞,就方軌之逸。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領徒一萬人,石師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機發,精解冥會,雖元凱之梁河,德衡之損躡,未足偶其奇。起(507)十月十日,訖永平二(509)正月畢功。閣廣四丈,路廣六丈,皆填溪棧壑,砰險梁危,自廻車谷口二百餘里,連輈駢轡而進,往哲所不工,前賢所輟思,莫不夷通焉。王升履之,可無臨深之嘆;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勞。於是畜產鹽鐵之利,紈綿罽毼之饒,充牣川內,四民富實,百姓息肩,壯矣!自非思埒班爾,籌等張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銘曰:

龍門斯鑿,大禹所彰。茲岩廼穴,肇自漢皇。導此中國,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閣匪梁。西帶汧隴,東控樊襄。河山雖險,憑德是強。昔惟畿甸,今則關壃。永懷古烈,跡在人亡。不逢殊績,何用再光。水眺悠皛,林望幽長。夕凝曉露,晝含曙霜。秋風夏起,寒鳥春傷。穹隆高閣,有車轔轔。威夷石道,駟牧其駰。千載絕軌,百輛更新。敢刊岩曲,以紀鴻塵。

永平二(509)太歲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簽太原郡王遠書,石師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鑿字」。

其中五品摩崖,或字跡、或反光,不一一抄錄。

北門側為《山河堰落成記》。褒水又稱山河水;堰,引水渠,漢初修建。南宋時,六堰被水沖壞而修復。

「□□(紹熙(1194)山河堰落成,郡太守章森、常平使者范中藝、戎帥王宗廉,以二月丙辰徠勞工徒。堰別為六,凡九百三十五丈,釃渠四百一十丈;木以工計,七十二萬四千九百有奇;工以人計,一十五萬九千八百有奇。先是四年夏,大水,六堰盡決。秋,使者被旨兼守事,會凡役,慨念民輸當四倍於每歲之常,乃官出錢萬緡,為民助。查沆、賈嗣祖、晏袤、張丙實董其事」。

桂蔭堂西側有棵菩提樹,桑科榕屬。

出古漢台,西北約2公里十字路口,就是「古虎頭橋」。

拜將壇里的老照片顯示,1935年這裡是農田;如今已是繁華市區。老碑在十字路口西南「三期御廷」下一層樓內。

這裡是漢中古城北門外。古橋早已不存,現存最早也不過是民國虎額碑石。上刻:「漢馬岱斬魏延處古虎頭橋。中華民國二十二(1933)七月日建」。

魏延,戰功卓著,蜀漢首任漢中太守,獨當一面。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多次建議分兵北伐、會師潼關,不被採納,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撤軍,魏延不聽楊儀調遣,矛盾激化。魏延先至南口,燒毀棧道,出擊楊儀;士兵不聽,魏延數人逃向漢中,為馬岱追斬,並夷滅三族。

11:00,離開漢中市區,北去,1939公里。市區北側加油,7.21/29.7L/216元。

加油站東有一奇特古建築,不開放,樓額「隱士亭」。後查為石馬坡清真仙隱寺

過十天高速,便是西周時的褒國故址(河東店)。1956公里。

周幽王不懼秦嶺艱險,滅了褒國,掠得褒姒

不想褒姒是個冷美人;更不想,點燃驪山烽火,好不容易美人笑了,國家卻亡了。

鎮北山前,便是褒斜古道起點。沿G316國道進谷。

G316國道沿褒河東側北進,西岸為依託古道、新開發的石門風景區;遠處便是石門水庫大壩。

十三品在古漢台,石門沒於水中,這個景區就不進了。

國道有岔口,可繞行景區北側。

河道上游為石門水庫,已經看不出右側哪兒是漢代的「石虎峰」。

西岸,下為石門景區,山上有「雞頭關道觀」。

不知西漢高人鄭子真是否就在這一帶隱居修行。

下游,已是景區的中部;道觀規模不小。

遠處谷口為剛過的古褒國

返回主路,車行水庫上方,彎多路窄多洞。

過潘家河大橋,路近水面,不覺那麼險了。

風景如畫。不知晴天,是否更美。

上遊方向,路行畫中。

美景吸引,不斷停車。

這裡已基本離開庫區,對岸是否古道痕迹

東側,流水成瀑。

不覺間,路轉西岸。

12:50,道邊有棵大槐樹,四周幽美,再次停車。不想這裡竟是「蕭何追韓信處」。1989公里。

褒城至此,不過30多公里,走了1個多小時。

這裡現為馬道鎮,古時的馬道驛

回望來路。褒河東岸,正在修建(雞)(中)高速

公路西側一座鐵索橋,稱「樊河橋」(初為樊噲建),便是過去的褒斜古道位置。

南岸的馬道老街已經被樓房取代。

西側便是那條著名的寒溪

當年,韓信初投劉邦,未被重用,一氣之下,北返關中。不想走到的馬道驛寒溪洪水暴漲,擋住去路。蕭何月夜追到,將韓信勸回,拜為大將,才有了拜將壇的故事。故此有了「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的歌謠。

北側有碑亭,亭上山腰有廟。

一碑:「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大清乾隆八(1743)知褒城縣事萬世謨立,咸豐五(1855)馬道士庶人等重刊立」。

二碑:「寒溪夜漲。漢鄼侯淮陰侯,因溪夜漲,至此故及之。嘉慶十(1805)年旃蒙(『乙』別稱)赤奮(『丑』別稱)暮春吉日,馬道驛丞黃綬立」。

三碑:「皇清。恭記邑侯賀太老爺新建樊河鐵索橋德政碑

吾邑馬道,為秦蜀道衢。近街迤北舊有橋,志傳西漢樊舞陽侯(樊噲)所建,故以樊河名。至前,本道憲副馬公重修焉。嗣後,亦有續葺者。而山高水險,旋建旋頹,橋之廢弛,多歷年所。設舟楫則急溜難持架輿梁則砥柱難立。每際狂瀾澎湃,巨石奔騰,行者有病涉之艱,居者有望洋之嘆;黿梁(帝王行駕)未駕,羈旅興嗟久矣!維我邑侯賀太老爺,心存濟世,念切民瘼,抱人溺己溺之懷,建杠成梁成之議,下車伊始,即往履勘,覽河流之險阻,並砂石之飛騰,撫曰:宜乎石墩木橋之,難以永固也;若不變而通之,何益?因創浮橋橫排鐵索,其式以鐵鏈成環勾連成索盤石幢幢列兩岸,而橋身中空焉。美哉,良法!既不與水爭衡,復不為石所擊,何憚而不能以遠耶?維時庠生伍清海與聞德政,踴躍急工,自樂捐錢二百緡,以襄善舉。我邑侯捐亷數百緡,以伍生董司其事。興工於仲春,告成於閏月,共費錢一千六百緡有奇,甚盛舉也。於戲,滾滾洪波,端資利涉;茫茫彼岸,誰指迷津?乃我邑侯,蒞茲數月,即興巨工,成人所難成之功,施人所難施之惠;而且頻分鶴俸,不煩眾百姓之脂膏。從茲永奠虹橋,普渡千萬人之利濟。土庶等躬被仁慈之德,共慶安瀾,泐諸貞珉之中,永傳奕葉,是為記。

道光十五(1835)桂月望五日立」。

小山稱「鳳凰山」,不高卻陡。

上有鳳鳴寺

小廟不大。

平行三殿。

為佛寺。

有道像。

有塊清碑,也與蕭何追韓信有關:

重修鳳鳴禪寺碑記

馬道舊有南海廟觀音小祠一座,當道數椽,傍岩一像,祀之者僅能容膝。相傳漢相國蕭何建焉。推原其故,淮陰侯不見用於高皇,匹馬北上至此寒溪夜漲,而淮陰莫渡。適相國追及之時,月色朦朧,浪聲騰沸,隱約間,見一少婦往來步於潮上,彷彿有南海觀音丰姿者。相國悟焉遂為祠。雖屬傳言,理或然也。至道光初年,河水沖崩,蕩然無存。僧師上托缽募化,創修殿宇於古祠之北,數年落成。僧以故他適,乃發逆(太平天國)毀之於前,洪水淹之於繼,牆壁崩塌,神像凋零,真有風吹塵撲面、雨灑淚盈腮之狀。僧目不忍睹思遷,維良遍為卜吉於是,乃佳地近乎。山腰勢浮於水面,山自名鳳脈,分鳳嶺一枝;江亦稱龍,波涌龍泉。百丈開曲斜之石徑,何殊覺路金繩?睹活動兮板橋,奚啻迷津寶筏。將見緣盈萬樹,堪護菩提翠續;千峰足培勝果,豈不懿歟。雖臨燕滇通衢,不亞雞園(雞頭摩寺)勝境。歷經堪輿,數輩方獲福田。至同治八(1869),始為結構。舍繞崖岸千尋,門臨波瀾萬傾。殿宇無多,意花莫染;林園不大,善果爭攀。茲值事竣鳩工,謹將石泐鷲嶺。是為序。

(施錢名錄等略)。

光緒三(1879)五月吉日穀旦立」。

沿褒斜古道北行,一路起伏不大。

褒斜古道,在留壩縣城南的武關驛,沿褒水正源,東轉太白,北出眉縣,進入關中

而《石門銘》記述錄北魏永平年間,羊祉賈三德改修褒斜棧道,由褒水西源,越紫柏山柴關嶺。歷史上曾把這條路叫回車路。由回車路,經留鳳關鳳縣,連通陳倉古道,出散關寶雞。這條連通古道,又稱連雲道

要去天水,選擇西去。不久,到留壩縣城南口。

右進縣城,時間關係,不去了。直行張良廟紫柏山

不知這裡為何叫「留壩」,張良曾封留侯,就有了「張良封地」說法。其實,張良在漢中待的時間更短,張良送劉邦「至褒中遣良歸韓」。

但這裡有最大張良廟,傳為張良功成身退隱居之地。


推薦閱讀:

名家論玉:論西漢中期玉器風格的變化及其社會背景(古方2003)
劉備為何要破格選魏延鎮守漢中,卻不用張飛?
一代名相諸葛亮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軍營之中,他的身骨安葬在何處?墓被盜過嗎?
漢中花海美如畫
陝西漢中-洋縣油菜花【圖】

TAG:漢中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