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是該胖還是瘦?
06-18
作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教授 郭曉蕙編者按: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謝異常,而代謝直接影響著人的胖瘦。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糖尿病患者的體重變化是病情變化的晴雨表。就此,本期特別為廣大讀者組織了一版關於糖尿病與體重關係的文章,旨在提醒大家重視體重變化,做自己身體的主人。糖尿病人,該胖還是瘦可以說,沒有哪一種疾病能像糖尿病這樣,對體重有如此明顯的影響。有的人忽然變得能吃能喝,體重卻不增反降,自以為是減肥成功了,可一體檢就傻眼了,原來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壓高,擔心自己得糖尿病時,旁邊卻有人寬慰他:「沒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見,在糖尿病與體重關係的問題上,存在著不少誤區。1型糖尿病多「喜瘦」我們所說的糖尿病典型癥狀「三多一少」(即吃飯多、喝水多、排尿多,體重減少),主要出現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這類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為胰島素「絕對」不足。胰島素缺乏,人體就不容易儲存能量,於是就會消瘦。這類糖尿病多見於青少年,起病前體重多屬正常或偏低,發病後體重繼續下降,且較為明顯。1型糖尿病患者終身需要胰島素替代治療。經過合理治療後,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漸「變胖」直至體重正常。2型糖尿病「有胖有瘦」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型,則胖瘦皆有。一般來說,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過胖的「歷史」,發病後體重也會有所減輕,但由於體重基數大,因此不那麼明顯。一般來說,在沒有刻意節食的情況下,一個月內體重減輕超過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醫院查一下血糖。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數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體質指數BMI大於28)或超重(BMI大於25)。2型糖尿病病情的發展及惡化與脂肪代謝密切關聯,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稱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胰島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細胞多,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異常,遊離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島素抵抗。在歐美等國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沒有那麼高。不少糖尿病患者的BMI都在25、26左右。所以,即使輕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襲」。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島素抵抗似乎沒有那麼明顯。但這類患者由於長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長,體內胰島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導致體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變瘦,就是轉成1型了,這是不對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和遺傳,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遺傳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發的,所以,二者並不會互相轉化。外瘦內胖,更要警惕糖尿病上文中提到,中國及所有亞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並不高,但為何糖尿病的發病率卻一路走高呢?這涉及到一個問題——腹內脂肪。有些人看起來不胖,但其內臟脂肪細胞的數目和脂肪容積卻很高,表現為「外瘦內胖」。這類人的一個特點就腰圍較大或腰/臀比較大,因此也被稱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們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如果不採取限制飲食或運動等措施減少內臟脂肪堆積,則可能使胰島細胞受到損傷,從而促發糖尿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糖尿病的修鍊之道
※糖尿病食譜: 正確飲食
※糖尿病吃什麼降糖藥物最好?
※5O歲以上的人,血糖7.6,屬於糖尿病嗎?
※糖尿病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