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懷古詞與懷古詩比較論
☆ 唐宋懷古詞與懷古詩比較論
「閃閃星1978的個人圖書館」 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摘要】懷古是中國文學的傳統題材。在唐宋詩詞中均有出現,唐宋的懷古詩與懷古詞雖然是同樣的題材,兩者在題材的小類與表達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互通之處,可以說懷古詞對懷古詩是「懷古」題材上的一種繼承和發展。但由於兩者體裁的不同,具體表現手法則有很大的不同。
【關鍵詞】唐代 宋代 懷古詩 懷古詞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1)懷古,作為我國古代文學的傳統題材,古人已多有闡述,或謂:「見古迹而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2]或謂「乃一時興會所觸,不比山經地誌,以詳核為佳。」[3]這一題材在唐宋詩詞中均是常見題材,但鑒於詩詞體裁的不同,在詩詞中具體的表現就有了不同之處。
一、互通之處
(一)懷古對象
懷古之作,多為登臨故都故地,引發盛衰之感和興亡之悲。宋末元初方回編撰的《瀛奎律髓》詩集序概括的「見古迹,思故人」六個字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懷古題材詩詞「場合」的共同特徵,根據這還可以細分為三類:故都懷古、遺迹懷古、人物懷古。「故都」,作為對象主要指歷代帝王建都之地,比如姑蘇(吳宮)、咸陽、長安、(漢宮、渭水)、鄴都、洛陽、金陵(建康)、汴京、臨安(錢塘、西湖)等。以像「金陵懷古」為例,同是唐代文人創作,懷古詩中就有劉禹錫的《金陵懷古》,懷古詞有歐陽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宋代也有很多懷古詞作品,如北宋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臨送目)、南宋辛棄疾的《念奴嬌》(我來弔古)等。「遺迹」(原本也包括故都,在此將把前者除外),即歷史遺迹,如前代名人故居、陵墓、祠廟、古亭等,尤其是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的遺址,如驪山、馬嵬、華清宮、赤壁、新亭、隋堤、汴河等。「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唐明皇、李廣、諸葛亮等。
從懷古對象這點來看,唐宋懷古詞對懷古詩是一種繼承與發展。
(二)二元模式
在詩中直接以「懷古」為題,始見於唐代李百葯的《郢城懷古》,後繼作者眾多。唐代懷古詩在數量上,從初唐到晚唐呈上升趨勢。據《全唐詩》粗略統計,初唐懷古詩作者15人,作品23 首;盛唐懷古詩作者20人,作品77 首;中唐懷古詩作者40 人,作品105 首;晚唐懷古詩作者60 人,作品214 首。具體來說,這419 首懷古詩,不論古體還是近體,均表現出由古、今二元時空構建的結構特點。這一建構模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從古迹與歷史人物寫到今之現實景物,由古到今,或是上下句之間,或是聯與聯之間形成古今對比,並且古今二元在詩中更替出現;另一種則是先寫現實實景,再寫古之歷史人物與古迹,由今到古,古今二元交疊出現。
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全詩八句,首聯從古之「鳳凰游」到今之「鳳去台空」,上下句形成古今兩面;頷聯古之「吳宮花草」、「晉代衣冠」,而今或「埋幽徑」、或「成古丘」,上下句都採用古今對比的手法;頸聯和尾聯進一步寫現實景物,觸景而引發愁思,意寓言外。全詩是由古到今,由今及古的結構模式。
宋代詞壇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懷古詞作的大量出現。據曾昭岷、王兆鵬等編輯的《全唐五代詞》和唐圭璋編《全宋詞》粗略統計,唐五代時期詠史懷古詞作者11 人,作品17首,而宋代詞壇上僅以「懷古」名篇的詞作者就有117 人,詞作達197 首。北宋懷古詞作者20人,作品36 首,南宋懷古詞作者97 人,作品161首。雖與《全宋詞》作者總數及作品總量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懷古詞作上承懷古詩古今二元模式產生的時空張力同樣給讀者以強烈的審美感的衝擊。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賀鑄的《台城游》、周邦彥的《西河·金陵懷古》、南宋胡世將的《酹江月》、陸遊的《水調歌頭·多景樓》、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直到南宋末年陳德武的《水龍吟·西湖懷古》無一不表現出這一傾向。
以蘇軾的《念如嬌·赤壁懷古》為例,詞的上闋中「大江東去」是眼前實景,「浪淘盡」是銜接句,把「大江東去」這一實景與已經不存在的「千古風流人物」銜接起來。「故壘西邊」是實景,「人道是」又是銜接句,連接「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又是眼前景,「豪傑」又是已經不存在的歷史人物;詞的下闋中「雄姿英發」的「公瑾」與「早生華髮」的「我」形成古今兩極。在這首詞中,詞人將歷史與現實,古人與自己有機融合,並在這時空張力中,又把景物和人物交替輪番推出,忽近忽遠,忽人忽景,從而呈現齣戲劇中如真似幻的效果,並且「古」、「今」兩個元素被詞人交錯使用,互相層疊。詞作的結構就是一句現實、眼前之景,一句是非現實,或是歷史、或是不存在之物,如此穿插交替。
懷古詞與懷古詩相比,由於詞體篇幅的擴大,這一二元模式呈現的更為複雜與多樣,或是一句之中的古今輪換,或為上下闋之間的古今對比,既有從古到今的時序結構,也有由今到古的時空變換。但總而言之,懷古詩與懷古詞都具有古今交替的二元模式的特點。
(三)詩詞基調與感情抒發受歷史背景影響
初唐到盛唐時期與北宋都是社會相對穩定,不論是一般平民還是詩人詞人都處於盛世,大多人有著積極向上的高昂氣勢,無需用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來慰藉自己,從中找到寄託,而只有一些雖有遠大志向卻鬱郁不得志的文人才注重歌詠歷史人物。如李白一生坎坷不平,志不能遂,因而寫了不少詠史懷古詩來批評現實,揭示人生,如《古風五十九首》。這種時代背景下的懷古詩詞雖也表現文人失意與哀愁,但並不給人以頹喪的感覺,總的基調還是積極的。
而晚唐與南宋則是國勢衰微,特別是南宋偏安於一隅,這與前代相差甚遠,且離文人理想的世界越來越遠,人們非常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因而出現大量用歷史事實來影射現實,來批判統治者,來表達自己情懷。如晚唐杜牧的《過勤政樓》、《將赴吳興登樂游原》等懷古詩,字裡行間表達了對盛唐的無限懷念,批判了當今統治者的荒淫廢政。處於亂世的詩詞創作者的創作的傷感成分相對於盛世時代的懷古詩詞來的多得多,似乎想要竭力地營造傷感、凄慘的情緒氛圍。如史達祖的《滿江紅。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懷古》上片寫的汴京宮苑空虛、繁華消散的景象,在詞人看來是凄慘不堪的,使得全詞基調帶有強烈的歷史滄桑感。處於亂世的文人更習慣與將現實感受和歷史感觸相結合,將歷史與現實、古人與自身合為一體,從而亂世的懷古詩詞創作相對來說較多,
二、區別之處
(一)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
懷古詩詞大多是在古今時空的對比中表現人生的蒼茫之感,寄託詩人、詞人對終極問題的深切關照。這需要一種合適的承載形式,懷古詩在發展過程中選擇了多用近體詩作為承載體,而懷古詞則較多地選擇慢詞作為承載形式。由於詩詞的表現形式不同,篇幅長短不一樣,使得兩者表現出來的感情相對有所不同。短的詩往往表現得更為精鍊,而長的詞,特別是慢詞往往將感情渲染鋪衍開來。這樣表達的個人情感就不同了,精鍊的詩表達的個人感情非常直接,而冗長的詞卻將感情思想藏得更深。當然也有長的懷古詩,如李白的《梁園吟》,篇幅甚至比詞都長,感情迴環往複,這點也只是從總體上來說的。
懷古詩一般是前半部分或是通篇寫景,往往借景寄慨。如劉禹錫的《石頭城》通篇寫景,僅兩句就一下將詩人因物是人非而引發的傷感之情表現出來,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但「故國」不在,已成「空城」,昔日的繁華化為烏有,呈現一片凄涼蕭條。懷古詩往往在詩中很少議論,有時連抒情也不著痕迹,用各種意象連綴成畫面來陷入對人生和現實的思考。比如《石頭城》就是用「潮」、「空城」、「月」等意象構成的,不議論也不抒情,卻能讓人了解其中的感情。而懷古詞與懷古詩比較,由於篇幅更長,其所包含感情卻是經過多重敘述或抒發,有大量用典,或化用或直接引用前人懷古詩的某句或幾個詞的作品。如辛棄疾的《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上片隱括《史記》中所載的李廣的事迹,下片則是化用了杜甫《曲江》詩句來議論。從辛棄疾這首詞中還可以看出懷古詞敘述性較強,即便用典,還要描寫,如寫「李廣射虎」——「射虎山橫一騎,烈石響驚弦。」而懷古詩由於體裁的緣故,只能限制在規定字數里,不能多加敘述。
(二)個人主體意識
比較唐宋懷古詩與懷古詞,可以發現懷古詩詩人主體意識較強,更注重個人失意情感的直接抒發和對於自我人生價值的關照;而懷古詞往往不直接涉及詞人自己,雖然也是講自己的命運,但不外露。「懷古」題材發展到了晚唐,詩詞中有了更多的理性成分,而懷古詞如上所述常引經據典、多議論,這體現了理性的表現手法,在內容上則是將個人上升到國家的高度,往往憂國憂民。
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希望借歷史的酒杯澆滅他在現實中的「塊壘」。李商隱的《賈生》詩說:「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些懷古詩都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個人主觀感受,體現了詩人的強烈主體意識。即便有非常強烈憂國憂民思想的杜甫,在他的懷古詩中總體上看到的是個人失意情懷的表達。在他的《曲江對酒》,詩的頷聯寫出的賞心悅目的爛漫春色,在頸聯卻轉入人生不得志的尷尬境遇,用含蓄之詞寫盡了不為朝廷所用的滿腹牢騷。抒發個人抑鬱不遇情懷的懷古詩在唐詩里有很多,有的懷古詩詞中也能看到文人的牢騷之言,不過相對少點;懷古詞中更多是通過對前朝前人來感嘆歷史興廢和自己的壯志難酬,有明顯的關心國家興亡和當前時局的情緒(這也是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如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登臨送目)、周邦彥的《西河》(佳麗地)、南宋戴復古的《滿庭芳》(赤壁磯頭)等等。
【小結】唐宋懷古詞是對懷古詩的一種繼承與發展,在題材上、藝術表現手法上、文人創作心態以及表達的情感上,兩者可以說有非常大的相似點。題材上主要都是懷故都故地古人,藝術表現上主要是二元模式的結構,古今、虛實的對比,表達的多是個人壯志未酬與國家興衰的感慨,人生無常的感傷。但詩詞不同的體裁,使得兩者又有所不同。懷古詩相較懷古詞,意象綴合多,敘述較少,用典化用詩句來議論較少;正因如此懷古詞中體現的有關個人感情較為隱晦,不直接傾吐外露。
注釋:
(1)陳向春:《中國古典詩歌主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79頁。
(2)方回:編《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版,第24頁。
(3)〔清〕袁枚:《隨園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版,第127頁。
參考文獻:
【1】王兆鵬:主編《唐宋詞分類選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陳向春:《中國古典詩歌主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4】朱枝富:《詠史懷古》,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5】王松濤:《懷古詩詞之古今二元模式及其深層意蘊》,《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26卷第8期
【6】戴捷、黃今芳:《唐代懷古詩的藝術表現形式》,《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7年12月第17卷第4期
推薦閱讀:
※古詩文欣賞|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詩詞 | 中國讀起來最有氣勢的古詩詞句!蕩氣迴腸!
※【薦讀】36首水平最高的古詩詞,再賞中國詩詞巔峰之美
※古詩朗誦80首
※中國新詩向古詩學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