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課堂教學實錄

微課課堂實錄

高陵三中 劉樂妮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學習《涉江采芙蓉》詩歌的藝術手法。

二、 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導入、配樂朗誦、問題設置引出「懸想」藝術手法。分析「懸想」法的概念與作用。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熱愛古代詩歌,學會用「懸想」法寫作,學會抒發細膩的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涉江采芙蓉》詩歌的藝術手法分析與運用。

授課時間:10分鐘以內。

一、 導語:

我是遊子,你是思婦。今夜我望著一彎明月,想起了你。你在家鄉是否思念著我?你是否會問我一句:「你在他鄉還好嗎?」關於遊子與思婦的詩歌有很多,而我獨喜歡《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

[設計思路:以意境導入,滲透本課的教學重點——「懸想」。]

二、 朗誦詩歌

1、 播放配音音樂

2.深情朗誦《涉江采芙蓉》

[設計思路:營造氛圍,讀出遊子與思婦之間的思念,與不得相見的無奈。]

三、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

1.問題一:涉江采芙蓉的是遊子還是思婦?

明確:根據詩歌「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結合古代女子不能遠遊,明確答案:采芙蓉者為思婦。

2.問題二:「還顧望舊鄉」的是誰?

明確:是遊子。

3.問題三: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是誰?

明確:根據整首詩歌的寫作重點分析。詩歌前三句寫的是思婦,而「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則為思婦懸想遊子所為,所以本詩的抒情主人公為思婦。

4.提出「懸想」的概念,表明詩歌為遊子為思婦代言之作。

[設計思路: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出「懸想」這一概念。]

四、「懸想」藝術手法的解釋:

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 懸想:對某種未知情狀作設想或懸擬的手法。又叫主客移位,也稱「對寫。「懸想」有何作用?

[設計思路:具體解釋「懸想」法以及其他稱呼。]

五、用「懸想」法寫作

1.情境創設「回家路上」

2. 我著急地往回奔跑,因為我想急切的見到你——母親。(直抒胸臆)

3.我知道此刻您一定站在門前那棵大樹下,焦急地等著我!

——(懸想)

4.「懸想」法的作用:表達感情細膩,深婉,感人。

[設計思路:以具體在寫作中的運用來表明「懸想」法的作用。]

教學目標 1.了解漢魏晉詩歌的特色: 題材廣泛、技巧豐富、語言厚朴;2.理解詩歌的內容: 人物形象、詩人情感、社會意義2學情分析

可向學生介紹《古詩十九首》的產生時間及主要內容,以使學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抒發的感情帶有普遍性,加深對這首詩的認識。

3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 人物形象、詩人情感、社會意義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涉江采芙蓉

這首詩寫的是遊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採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它寄託了什麼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並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現在我們進入《涉江采芙蓉》

活動2【講授】涉江采芙蓉

一、整體把握

涉江采芙蓉

這首詩寫的是遊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採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它寄託了什麼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並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後兩句也並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二、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具體分析可參見「有關資料」中朱光潛的《〈涉江采芙蓉〉賞析》,不過可以有不同意見。

關於練習

閱讀這首詩,探討下列問題。

《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麼作用?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你對這種行為怎樣理解?

.芙蓉,即荷花。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的感覺。屈原的作品裡也視「荷」為香草,認為它具有美好的品質。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

花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教學建議

可向學生介紹《古詩十九首》的產生時間及主要內容,以使學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抒發的感情帶有普遍性,加深對這首詩的認識。

有關資料

一、《古詩十九首》

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它們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一個有機構成的組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南朝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古詩」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詩品·古詩》),但今存僅30多首,包括《古詩十九首》在內。在梁、陳時,對「古詩」的作者和寫作年代,已有異議。劉勰說:「《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即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文心雕龍·明詩》)鍾嶸說:「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指曹植、王粲)所制。」(《詩品》)大約由於「疑莫能明」,蕭統《文選》把所選19首詩都歸之無名氏,然而徐陵《玉台新詠》卻又把其中的8首確定為枚乘《雜詩》。這樣,在大體肯定「古詩」為漢代作品的同時,對於其中是否有西漢枚乘、東漢傅毅、漢末魏初曹植、王粲的作品,究竟是兩漢產物或者都是東漢作品等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如明人王世貞就猜測其中「雜有枚生或張衡、蔡邕作」(《藝苑卮言》)。現代學者大多擺脫了前人成見的糾纏,主要根據《古詩十九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點,指出它們「雖不是一個人所作,卻是一個時代──先後不過數十年間所作」,並論證它們應是東漢後期安、順、桓、靈帝年間,約公元2世紀的作品(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取得了比較合乎實際的結論。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外戚勾結擅權,官僚集團壟斷仕途,上層士流結黨標榜,「竊選舉、盜榮寵者不可勝數也,既獲者賢已而遂往,羨慕者並驅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徐幹《中論·譴交》)在這樣的形勢和風氣下,中下層士子為了謀求前程,只得奔走交遊。他們離鄉背井,辭別父母,「親戚隔絕,閨門分離,無罪無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無成,落得滿腹牢騷和鄉愁。《古詩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寫遊子失志無成和思婦離別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現了當時中下層士子的不滿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頹唐享樂的思想情緒,真實地從這一側面反映出東漢後期政治混亂、敗壞、沒落的時代面貌。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二、《涉江采芙蓉》賞析(朱光潛)

據徐陵的《玉台新詠》,這首詩是西漢詩人枚乘的作品。

這是一首惜別的情詩。在古代農業社會裡,生活是很簡單的,最密切的人與人的關係是夫妻朋友的關係,由於戰爭、徭役或仕宦,這種親密的關係往往長期地被截斷。這就成為許多人私生活中最傷心的事。因此,中國詩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達別離情緒的。就主題說,這首詩是很典型的。

詩大半是「觸物生情」,這首詩是在盛夏時節,看見荷花芳草,而想到遠在他方的心愛的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連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財寶,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這首詩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見最心愛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給最心愛的人。頭兩句寫夏天江邊花香日暖的情況,氣氛是愉快的;作者為著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勞,是抱著滿腔熱忱的。採到了,心想這麼美好的東西只自己獨自欣賞,還是美中不足,要有個知心人共賞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裡?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關痛癢的人,知心人卻遠在他方,這麼美好的東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賞的,我這點情意是不能傳到他那裡去的!我們讀這首詩,要深刻體會「采之欲遺誰」這句問話的意味。承上兩句而來,它是突然的轉折,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潑來,一霎時天地為之變色,此中有無限的凄涼寂寞,傷心失望。它是一句疑問,也是一聲嘆息。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遠道」這句話的位置。難道詩人「涉江采芙蓉」時原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這位「所思」嗎?「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還是為了他。如果入首就開門見山,把他表出,詩就平板無味了。在頭兩句中他是藏鋒不露,第三句一轉,就趁勢把他突然托出,才見出這句話有雷霆萬鈞之力。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是個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古詩有時看來很直率,實際上很曲折。「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就是如此。講究語法的人們在這首詩里會碰著一個難題,就是許多句子都沒有主詞,究竟是誰在「涉江」「采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說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對於這些問題如何解答,就要看對「還顧」兩句如何解釋。解釋可能有兩種。一種是「還顧」者就是「涉江」者,古代離鄉遠行的照例是男子,照這樣看,便是男子在說話,是他在「還顧望舊鄉」,想念他的心愛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憂傷」的也只是他。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還顧」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卻還是「舊鄉」的男子。照這樣看,說話的人是留在「舊鄉」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起「長路漫浩浩」欲歸不得之嘆。碰到這樣模稜兩可的難關,讀者就要體會全詩的意味而加以抉擇。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說,我選擇了第二個解釋。這有兩點理由。頭一點:「遠道」與「舊鄉」是對立的,離「舊鄉」而走「遠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說話的人應該是女子,而全詩的情調也是「閨怨」的情調。其次,把「還顧」接「所思」,作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種想像,見出女子對於男子的愛情有極深的信任,這樣就襯出下文「同心」兩個字不是空話,而「憂傷」的也就不僅是女子一個人。照這樣解釋,詩的意味就比較深刻些。「同心而離居」兩句是在就男女雙方的心境作對比之後所作的總結。在上文微噓短嘆之後,把心裡的「憂傷」痛快地發泄出來,便陡然煞住。表現得愈直率,情致就愈顯得沉痛深摯。

活動3【作業】涉江采芙蓉

閱讀古詩《涉江采芙蓉》,回答1—5題。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簡要回答詩人為何憂傷?

2、《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麼作用?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你對這種行為怎樣理解?

3、試寫出本詩的主旨。(不超過50字)

4、這是一首五言格律詩嗎?為什麼?請說說理由。

5、關於《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還是女子,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①詩人遠離家鄉與思念的人分離;②他想回到家鄉,但長路漫漫,欲歸不得;③他與思念的人都深愛和思念對方,但卻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的感覺。屈原的作品裡也視「荷」為香草,認為它具有美好的品質。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

花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3、詩人借江上的芙蓉與芳草起興,流露出對愛人的思念,並抒發了欲歸不得的哀傷或惆悵之情。

4、不是格律詩,雖然這首詩八句,並且雙數末尾一個字都押韻,符合律詩的特點,但是律詩最大的特點是中間兩聯一定要講求對偶,而這首詩的三、四、五、六句就較隨意了。

5、略

涉江采芙蓉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涉江采芙蓉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涉江采芙蓉

這首詩寫的是遊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採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它寄託了什麼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並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現在我們進入《涉江采芙蓉》

活動2【講授】涉江采芙蓉

一、整體把握

涉江采芙蓉

這首詩寫的是遊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採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它寄託了什麼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並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後兩句也並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二、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具體分析可參見「有關資料」中朱光潛的《〈涉江采芙蓉〉賞析》,不過可以有不同意見。

關於練習

閱讀這首詩,探討下列問題。

《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麼作用?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你對這種行為怎樣理解?

.芙蓉,即荷花。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的感覺。屈原的作品裡也視「荷」為香草,認為它具有美好的品質。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

花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教學建議

可向學生介紹《古詩十九首》的產生時間及主要內容,以使學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抒發的感情帶有普遍性,加深對這首詩的認識。

有關資料

一、《古詩十九首》

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它們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一個有機構成的組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南朝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古詩」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詩品·古詩》),但今存僅30多首,包括《古詩十九首》在內。在梁、陳時,對「古詩」的作者和寫作年代,已有異議。劉勰說:「《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即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文心雕龍·明詩》)鍾嶸說:「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指曹植、王粲)所制。」(《詩品》)大約由於「疑莫能明」,蕭統《文選》把所選19首詩都歸之無名氏,然而徐陵《玉台新詠》卻又把其中的8首確定為枚乘《雜詩》。這樣,在大體肯定「古詩」為漢代作品的同時,對於其中是否有西漢枚乘、東漢傅毅、漢末魏初曹植、王粲的作品,究竟是兩漢產物或者都是東漢作品等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如明人王世貞就猜測其中「雜有枚生或張衡、蔡邕作」(《藝苑卮言》)。現代學者大多擺脫了前人成見的糾纏,主要根據《古詩十九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點,指出它們「雖不是一個人所作,卻是一個時代──先後不過數十年間所作」,並論證它們應是東漢後期安、順、桓、靈帝年間,約公元2世紀的作品(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取得了比較合乎實際的結論。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外戚勾結擅權,官僚集團壟斷仕途,上層士流結黨標榜,「竊選舉、盜榮寵者不可勝數也,既獲者賢已而遂往,羨慕者並驅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徐幹《中論·譴交》)在這樣的形勢和風氣下,中下層士子為了謀求前程,只得奔走交遊。他們離鄉背井,辭別父母,「親戚隔絕,閨門分離,無罪無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無成,落得滿腹牢騷和鄉愁。《古詩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寫遊子失志無成和思婦離別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現了當時中下層士子的不滿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頹唐享樂的思想情緒,真實地從這一側面反映出東漢後期政治混亂、敗壞、沒落的時代面貌。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二、《涉江采芙蓉》賞析(朱光潛)

據徐陵的《玉台新詠》,這首詩是西漢詩人枚乘的作品。

這是一首惜別的情詩。在古代農業社會裡,生活是很簡單的,最密切的人與人的關係是夫妻朋友的關係,由於戰爭、徭役或仕宦,這種親密的關係往往長期地被截斷。這就成為許多人私生活中最傷心的事。因此,中國詩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達別離情緒的。就主題說,這首詩是很典型的。

詩大半是「觸物生情」,這首詩是在盛夏時節,看見荷花芳草,而想到遠在他方的心愛的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連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財寶,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這首詩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見最心愛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給最心愛的人。頭兩句寫夏天江邊花香日暖的情況,氣氛是愉快的;作者為著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勞,是抱著滿腔熱忱的。採到了,心想這麼美好的東西只自己獨自欣賞,還是美中不足,要有個知心人共賞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裡?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關痛癢的人,知心人卻遠在他方,這麼美好的東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賞的,我這點情意是不能傳到他那裡去的!我們讀這首詩,要深刻體會「采之欲遺誰」這句問話的意味。承上兩句而來,它是突然的轉折,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潑來,一霎時天地為之變色,此中有無限的凄涼寂寞,傷心失望。它是一句疑問,也是一聲嘆息。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遠道」這句話的位置。難道詩人「涉江采芙蓉」時原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這位「所思」嗎?「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還是為了他。如果入首就開門見山,把他表出,詩就平板無味了。在頭兩句中他是藏鋒不露,第三句一轉,就趁勢把他突然托出,才見出這句話有雷霆萬鈞之力。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是個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古詩有時看來很直率,實際上很曲折。「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就是如此。講究語法的人們在這首詩里會碰著一個難題,就是許多句子都沒有主詞,究竟是誰在「涉江」「采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說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對於這些問題如何解答,就要看對「還顧」兩句如何解釋。解釋可能有兩種。一種是「還顧」者就是「涉江」者,古代離鄉遠行的照例是男子,照這樣看,便是男子在說話,是他在「還顧望舊鄉」,想念他的心愛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憂傷」的也只是他。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還顧」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卻還是「舊鄉」的男子。照這樣看,說話的人是留在「舊鄉」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起「長路漫浩浩」欲歸不得之嘆。碰到這樣模稜兩可的難關,讀者就要體會全詩的意味而加以抉擇。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說,我選擇了第二個解釋。這有兩點理由。頭一點:「遠道」與「舊鄉」是對立的,離「舊鄉」而走「遠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說話的人應該是女子,而全詩的情調也是「閨怨」的情調。其次,把「還顧」接「所思」,作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種想像,見出女子對於男子的愛情有極深的信任,這樣就襯出下文「同心」兩個字不是空話,而「憂傷」的也就不僅是女子一個人。照這樣解釋,詩的意味就比較深刻些。「同心而離居」兩句是在就男女雙方的心境作對比之後所作的總結。在上文微噓短嘆之後,把心裡的「憂傷」痛快地發泄出來,便陡然煞住。表現得愈直率,情致就愈顯得沉痛深摯。

活動3【作業】涉江采芙蓉

閱讀古詩《涉江采芙蓉》,回答1—5題。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簡要回答詩人為何憂傷?

2、《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麼作用?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你對這種行為怎樣理解?

3、試寫出本詩的主旨。(不超過50字)

4、這是一首五言格律詩嗎?為什麼?請說說理由。

5、關於《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還是女子,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①詩人遠離家鄉與思念的人分離;②他想回到家鄉,但長路漫漫,欲歸不得;③他與思念的人都深愛和思念對方,但卻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的感覺。屈原的作品裡也視「荷」為香草,認為它具有美好的品質。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

花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3、詩人借江上的芙蓉與芳草起興,流露出對愛人的思念,並抒發了欲歸不得的哀傷或惆悵之情。

4、不是格律詩,雖然這首詩八句,並且雙數末尾一個字都押韻,符合律詩的特點,但是律詩最大的特點是中間兩聯一定要講求對偶,而這首詩的三、四、五、六句就較隨意了。

5、略


推薦閱讀:

攝影學校:照片剖析課堂17 | 攝影之友
空空小課堂| 有關美劇的一切 上
段建業蓬萊課堂筆記 第四卷
四柱課堂:第128章 十神與宮位六親相對應
陰陽五行基礎教程—愣頭青授徒課堂記錄(節選)

TAG:教學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