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NDM--1 挑動世界「神經」
06-18
一種源於南亞的新型抗藥基因,能造就幾乎打敗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正在向全球蔓延。8月中旬,一位比利時男子在巴基斯坦感染了這種「超級細菌」後身亡。在經歷過「非典」肆虐和「甲流」恐慌之後,人類對任何能潛在導致大規模傳染的病菌都保持著高度警惕,因此「超級細菌」迅速成為熱門話題。那麼,「超級細菌」到底是什麼?它是自然突變的結果還是人類濫用藥品的惡果?我們對它真的束手無策嗎? 一篇學術論文掀起軒然大波 一篇學術論文,把「超級細菌」推進了大眾的視野。 8月11日,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報告稱,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具有超級抗藥性的細菌。在這些細菌中,發現了一種基因,只要細菌體內擁有這個基因,並通過它指導合成相應的酶,就會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2009年,英國就出現了NDM-1感染病例。英國健康保護署專家大衛·利弗莫爾表示,大部分的感染者與曾前往印度等南亞國家旅行或接受當地治療的人有關。研究人員由此推測,這類「超級細菌」可能源自南亞,後來被前往此地的歐美遊客傳播開來。這種基因也因此被命名為「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酶-1」(NDM-1)。 「超級細菌」源自南亞的說法引發了國際爭議。印度譴責這一說法,並抗議用「新德里」命名這個抗藥基因,稱這份報告是一個「陰謀」,意在打擊印度新興的醫療旅遊業。 雖然《柳葉刀》報告遭質疑,但不爭的事實是,這種「超級細菌」已在多個國家蔓延開來。目前全球至少有170人被感染,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法國等國都出現了疑似感染病例,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也表示,在去年10月發現過一例感染病例。 8月13日,比利時醫療人員證實,該國一名男子在巴基斯坦出車禍接受治療時,感染了這種「超級細菌」,回到比利時後,在6月份身亡。據報道,儘管醫院給這名患者使用了藥力強大的抗生素,依然無法阻止死亡。 8月19日,法國國家醫學與健康研究所說,法國一家醫院日前也發現了一名感染「超級細菌」的女性患者,她曾在印度住院進行手術治療。 「超級細菌」的出現讓世界感到緊張。媒體稱,國際旅行會讓它在不同國家和大陸之間迅速傳播,很多國家可能已存在這種細菌,但尚未得到臨床證實。這種「超級細菌」抗藥性極強,甚至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也具有耐藥性,而後者通常被認為是緊急治療抗藥性病症的最後方法。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對此表示「擔憂」,擔心它會在全球蔓延。加拿大部分省份要求為「超級細菌」感染暴發做好準備。法國則表示,要對所有曾在國外住院的病人進行「超級細菌」抗藥性檢測。 「超級細菌」的影響甚至超越了公共健康領域。在中國,自從媒體報道出「超級細菌」的消息後,就引爆了醫藥股上漲行情。 「超級細菌」到底有多可怕? 「威脅全球公共健康」、「十年內無葯可治」……在部分媒體的報道中,「超級細菌」似乎像災難電影里的致命病菌一樣可怕。 「這次的超級細菌並不是一種新的細菌,而是攜帶了NDM-1耐葯基因的細菌。」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賀雄對記者說。 NDM-1基因能夠在細菌之間傳遞,一旦細菌獲得這一基因,就能合成一種酶,讓絕大多數抗生素失去效力。目前,科學家主要在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中發現了此類變異的細菌。這兩種細菌都是十分常見的細菌,可以說,是NDM-1基因把它們變成了「超級細菌」。 常見的抗藥細菌並不能將抗藥基因「傳」給其他細菌,而NDM-1基因可以在細菌間轉移,導致更多「超級細菌」出現。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家亞歷山大·凱倫說,「超級細菌」之所以令人擔憂,就在於這種「傳染性」。 美國塔夫斯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斯圖亞特·勒維告訴記者,其實幾年前,研究人員就發現了NDM-1基因,之所以現在才受到關注,是發現了攜帶該基因的細菌有跨國傳播的趨勢。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肖永紅看來,「超級細菌」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超級耐葯細菌」。雖然它耐藥性強,但致病力並不強,對於健康的人來說,不會有大的威脅。 英國加的夫大學的馬克·托爾曼博士說,人體內都有大腸桿菌,還有約40%的人攜帶肺炎克雷伯氏菌,哪怕它們是攜帶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對健康人來說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這個人因手術發生血液或尿路感染,那麼這些通常容易用抗生素治好的病症就變得棘手了。 「超級細菌」會像「非典」、「甲流」那樣大規模暴發嗎?肖永紅認為,人類無需恐慌,因為「超級細菌」是一種感染,並不是傳染病。「非典」等傳染病是由於病毒造成的,可以在人和人、人和動物之間傳遞;細菌感染一般是在醫院裡。 這種「超級細菌」的耐葯範圍比較大,但並非強大到無葯可治。研究人員發現,目前有兩種抗生素對絕大部分「超級細菌」有效,一種是多黏菌素,另一種是替加環素。值得注意的是,多黏菌素具有毒副作用,替加環素只能用於治療部分種類的細菌感染,它們都不適合大規模使用。 「超級細菌」並非新鮮話題 「超級細菌不是特指某一種細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有耐藥性的細菌。」勒維教授說。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新聞發言人陳蔚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超級耐葯細菌並非第一次出現。除了媒體報道的攜帶了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外,還有很多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它們被稱為多重耐藥性細菌。 科普作者方舟子告訴記者,耐葯病菌的產生是使用抗菌藥物無法避免的結果。每一種抗菌藥物進入臨床使用後,伴隨而來的是出現耐藥性病菌。 「超級細菌」並非新鮮的話題。過去幾十年中,人類多次遭遇過「超級細菌」挑戰。 上世紀40年代青黴素髮明後,可引起多種感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所收斂,但隨著青黴素的廣泛使用,出現了耐青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當科學家研製出對付這種病菌的甲氧西林後,上世紀60年代,又出現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被稱為MRSA。MRSA一度被稱無葯可治,直到萬古黴素等藥物被研製出來。不過1997年,美國又發現了變體的MRSA,不但能感染住院病人,還能夠感染健康人。 隨著時間推移,「超級細菌」名單越來越長。上世紀90年代,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耐鏈黴素的「食肉鏈球菌」被發現;到了2000年,出現了泛耐葯綠膿桿菌,對頭孢菌素、環丙沙星、碳青黴烯類等眾多抗生素耐葯。此外,還有多重耐葯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葯結核桿菌等。 「今後如果出現新的多重耐葯細菌,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陳蔚雲說。 「超級細菌」的真正威脅 長期從事抗生素臨床研究的肖永紅認為,這次出現的「超級細菌」本身並不可怕,但從長遠看來,真正具有威脅性的,是不斷產生新的「超級細菌」,它們會對越來越多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美國塔夫斯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勒維注意到,雖然科研人員在加緊研發新藥物,但細菌取得耐藥性的速度往往會領先於藥品開發的速度。如果不能保證研製速度,「超級細菌」會加大治療難度,造成更多的死亡病例。 最讓科研人員擔心的是,如果有一天,出現一種超「超級細菌」,所有的抗生素都對它不起作用時,怎麼辦? 「那人類就相當於重新回到了沒有抗生素的年代,也就是所謂的『後抗生素時代』。」肖永紅說。「後抗生素時代」描繪的是一幅可怕的景象:全球將面臨抗生素類藥品無效,人類將再次經歷無法控制感染類疾病的黑暗時代。 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賀雄看來,「超級細菌」的出現,為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部門敲響了警鐘。 醫院通常是培養「超級細菌」的溫床。耐葯細菌既可由感染病人帶入醫院,也可以因為濫用抗生素在醫院內產生。「醫療衛生系統應該著重強化醫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另一方面,也應該調整用藥思路和策略,及時調整治病的策略和措施。」 而對於公共衛生部門來說,應該加強全球的監控系統,注意對細菌、病毒變化或變異的監測。一旦發生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要為公眾提供透明的信息,避免其產生恐慌心理。 |
推薦閱讀:
※脊柱矯正治療神經系統病症的手法
※無名指比食指長說明啥?聽聽神經內科博士怎麼說
※皰疹愈 神經痛
※找到蠕蟲社會性神經元 或可解開群居之謎
※什麼是神經膠質——60秒腦科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