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監測:困惑與解惑

血糖監測:困惑與解惑

項仁平

血糖監測貫穿糖尿病治療與療效評估全過程,是臨床基本診療技術之一。隨著自我血糖監測(SMBG)的普及,全科醫生在熟練掌握血糖監測技術的同時,還應教會患者合理的監測方法,從而實現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11年版)》(詳見《中華糖尿病雜誌》2011年2月第3卷第1期)主要撰寫者賈偉平教授結合指南為您解答血糖檢測的常見疑問。 Q1:家用血糖儀與實驗室檢測數值有何差異? 《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11年版)》(簡稱《指南》)指出,血糖儀採用毛細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實驗室檢測的是靜脈血清或血漿葡萄糖,採用血漿校準的血糖儀檢測數值在空腹時與實驗室數值較接近,餐後或服糖後毛細血管葡萄糖濃度會略高於靜脈血漿糖,若用全血校準的血糖儀檢測數值空腹時較實驗室數值低12%左右,餐後或服糖後毛細血管葡萄糖濃度與靜脈血漿糖較接近。 需要強調的是,血糖儀的檢測數值並不能作為糖尿病診斷依據,2010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討論稿)》指出,糖尿病診斷應儘可能依據靜脈血漿血糖。 Q2:常用血糖監測方法有哪些?特點如何? 《指南》指出,目前臨床上血糖監測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儀進行的SMBG、連續監測3 天血糖的動態血糖監測(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其中患者進行SMBG是血糖監測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長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標準,而CGM和GA是上述監測方法的有效補充。 Q3:SMBG的監測頻率和時間點如何確定? 《指南》指出,SMBG的監測頻率和時間應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需要來決定。SMBG的監測可選擇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包括餐前、餐後2 h、睡前及夜間(一般為凌晨2~3時)。各時間點血糖的適用範圍詳見表1。

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當血糖未達標或治療開始時,推薦 每天監測≥5次,達標後改為2~4次/天。對於非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當血糖未達標或治療開始時,推薦每周監測3 天、5~7次/天,達標後仍為每周3 天,但次數減少為2次/天。 Q4:如何根據患者治療情況制定SMBG方案? 《指南》為接受不同治療方案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SMBG方案(表2)。非胰島素治療患者的短期強化SMBG適用於:有低血糖癥狀;旅行;感染等應激狀態;正在對用藥、飲食或運動方案進行調整;HbA1c水平升高;剛進入一個新的生活環境,如入學、開始新工作或改變工作時間;需要獲得更多的血糖信息等情況。在獲得充分的血糖數據並採取了相應的治療措施後,可以簡化為交替SMBG方案。

對於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多次胰島素注射或胰島素泵注射)的患者,在治療開始階段應每天監測血糖5~7次,建議涵蓋空腹、三餐前後和睡前(午餐前和晚餐前可省去)。如有低血糖表現需隨時測血糖;如出現不可解釋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間低血糖,應監測夜間血糖,達到治療目標後每日監測血糖2~4次。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醫院 王仁友摘錄《中國醫學論壇報》

推薦閱讀:

2015 年全國細菌耐葯監測報告
【論文精選】不良反應與監測:CFDA通報抗感染葯的不良反應及修訂說明書的現狀分析
糖尿病人自我監測 不僅僅只看血糖
監測排卵:性激素六項在不孕症中意義重大
監測表明抗感染葯居藥品不良反應之首

TAG:困惑 | 血糖 | 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