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機構研究報告的參考價值
06-18
如何判定機構研究報告的參考價值 關鍵在於你從哪個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論合理不合理,有沒有你沒想到的地方.是不是有明顯的破綻.而且,看報告也要當心一點,券商基金都是市場的參與者,他們都是有立場的.關鍵是看看他們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有些時候是有啟迪的. 1、屁股決定立場,出報告的金融機構大多是這個市場的參與者,他們的觀點如果不帶感情色彩是不可能。單純的感情色彩還沒什麼問題,怕的是故意搞的報告,在這個圈子裡都應該清楚,大報上搞篇報道5萬也能搞定了。所以在這個市場里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斷才行。讀報告需要學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比如東方電機的報告說好了,雖然也大漲了,如果你學這個方法你就上當了。一個很簡單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缺電,誰最掙錢?電網?不對,電網的傳輸量是定的,發電總量不上去,他怎麼可能多利潤呢?原來的電廠?也不對,電廠就那麼大的裝機容量,300W的不可能發出500W的,電價不漲還是那麼點利潤。那是誰,就是造發電機的啊,因為要多發電只有新造電廠啊。學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2、閉門早車,這個是很多調研員的通病。不去實地,就對著財務數據想文章。想對了也行,問題是通常會想錯。最近有一份報告正好分析到了我所關心的一個產品的價格,我一開始還很興奮,仔細一看,做出來的產品價格變化圖表居然和我是一抹一樣的。靠,就是直接上網抄的產品報價。雖然整個報告象摸象樣了,內在風險卻一樣很大/所以大家對於實地的調研報告要多關注,儘管很多傻瓜去了實地也搞不清楚真東西。 3、調研報告通常這個過程是這樣的,調研部門調研通常是一個看好行業的所有企業,而資金部會選擇一兩個企業來做。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報告傳出來的企業沒做,同行業的另一個企業卻做了。這點千萬要當心。當某一家連續發某個公司的報告的時候,要關注同行業他沒報告的,但是股票價格卻很低的。 4、財務低能,這點通常大家不會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員估計也就是混口飯吃不好好乾活。隨便舉個例子,比如XXXXXX,中金的報告分析是一般。他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隱藏利潤,和商鋪的升值利潤。卻不去分析財務結構。土地別人是每年折舊的,可是上海的土地在每年升值。商鋪雖然他們想到了升值利潤,卻看不出別人把商鋪全放在存貨里。當然別人這麼做的目的是處於避稅,國家的稅制調整完了之後這塊就會顯露出來的。仔細看一看,他的資產凈值就高的嚇人。博時基金的調研相當厲害,別人分析出只有百貨有投資價值是有道理的。話說回來博時的資金部老總宋柄彪是科技部出來的,人脈關係不是一般調研機構可比的,質量高點也應該。至於XXXXXX漲不起來是因為躲在裡面的協約盤出了問題,談不好,就慢慢談,什麼時候解決問題什麼時候漲。否則就大家一起耗,這樣被耗死的股票也不少。大家都在圈子裡混,掙口飯有時候也難。 5、證券市場水很深,任何變化都有可能發生的,報告一定要跟蹤,就象跟蹤企業一樣。單個的報告做的再好都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 很多朋友可能以為拿到了報告就和機構信息一樣了,這點是不對的.事實上任何一個報告做的最好不過就是發現問題,真的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很多途徑的.我不知道大家資金量怎麼樣,如果想搞私募的話,發現問題之後實地調研是很必須的,攻關調研也是一門學問,不要象有些調研員傻乎乎的去了等於沒去.我當初從報表上讀出了XXXXXX的問題,特意去跑了一次.收穫就很大。 6、行業報告和宏觀分析一定要仔細讀,大部分優秀的調研員可能精通某個企業.但是對於宏觀經濟的把握不是什麼時候都準確的,作為股民來說,如果單純的想脫離行業抓個股,事實上長久來看很難成功,除非的你資金量小的可以不計.跟大庄做超牛,在這個市場里只有三種人,第一種,老鼠倉,他知道底牌的;第二種,做行業分析能夠精確的預計後續業績的;第三種,確實市場經驗非常豐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呵呵.千萬不要告訴我某某靠技術分析怎麼樣怎麼樣的,我不敢否定技術分析,那樣太狂了.可是對於主力來說,關心的只有量價,反正拉升之前手裡的籌碼要足夠,市場換手要充分.至於你們誰拿著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籌的方式多種多樣,你靠技術也許能成功個一兩次.多數時候還是被洗出去的況且拉升本身需要各種條件,操盤手籌碼拿夠了,圖形做好了,資金部調不過來錢來,你照樣趴著。要想有足夠的持股信心,你必須有堅實的行業和企業分析能力。 7、對於報告的解讀必須放在充分認識大勢的環境下.除非有那種完全低估和絕對低價的股票你可以一倉打滿,大多數時候你還需要考慮大勢的.剛才說過做報告的都是有立場的,大多數機構都是不得不在這個市場里的,所以他們通常會有很多死多頭,任何時候都認為股票是好的應該漲的,如果你去那麼做,死得會很難看.還記得2200點的時候有多少美麗幻想嗎.反過來,大勢超強的時候你也要當心,儘管報告不好,股票一樣可以炒的.這次我就吃了點虧.XXXXXX儘管我知道我扭虧改名了,但是我一個四川的朋友告訴我,他在雙流機場的廣告牌因為付不出錢給拆了,我還是給賣了,結果後面漲了很多。綜觀各大證券研究所的研究員風格有多種多樣。有的是看個股的形態推出應時的報告,類似於一般媒體的股評,這類報告往往推出時已經漲幅較大,而且已經脫離了底部,如果不能及時退出,十有八九會套。因此如何辨別非常重要。一般漲幅過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縮才能考慮。 如果個股分析報告出現在股價相對底部,技術指標和均線系統均支持上漲,並且成交量放大,應及時介入。 當然每天大量的分析報告並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僅僅是了解而已。對一些目前不具備買入條件的個股,應該把其存檔,一旦跟蹤一段時間,技術上符合介入要求,那時再拿出來仔細閱讀,可能更有價值。 每天看大量的投資分析報告並不是僅僅為了做短線。俺的經驗是立足於中線選股,短線波段操作。中線選股的前提是看大量政策性的、宏觀面的基本分析報告以及行業的前景及相關數據分析。這樣一旦決定買入,就可以任憑大盤漲跌或者暫時的淺套都能淡然處置,這種持股的信心不是來自於什麼莊家內幕消息,而是來自於對個股未來前景分析的胸有成竹。因此對每天大量的報告進行分類歸檔、跟蹤就非常重要了。基本面是一項極有趣的分析,分析正確時,那樣的樂趣快感教人難忘。正確的基本面分析是一項強而有力的工具,但如果錯誤的使用,後果會讓人失望且無法接受「怎樣會這樣「。以下這幾點,是大部份基本分析者容易犯的錯誤: 1、將基本面資料當做時效性的判斷工具,一項分析的反應可能在3天後,也可能在3年後才出現,我們常會因為突然做出一個分析就認為是一個重大發現,急忙於市場建立部位,期待股價照我的分析而走,但市場反應出此消息或結果的時間,很難抓。將我們「瞬間發現「當做股價「此時該漲或該跌的依據「其實是很荒謬的。 2、由真空角度看待基本面資料,換句話說,「利空消息到某個價位將不再是利空「,所以基本面本身應該是沒有所謂利多或利空,而是相對於「價位「而言,才有利多或利空存在。 3、設定價格不可能低於實質價格,「實質價格未必是一個有力而有效的支撐「,有人就是不信邪,因為常常它還是會產生作用,過一段時間,股價常會回到「合理價位「,但記住,支撐不一定會發生在此時此刻,似乎還有其它因素我們會忽略了。同樣的,主力擁有某檔股票的成本,絕對有可能會跌破,主力雖有大量的股票,股價沒有百分之百必漲的那種事,主力也會賠錢。每次空頭走勢就會有人開始盤算主力的持股成本,認為此成本不會跌破,我認為不如將這個時間拿來算算自己的盈虧吧,「趨勢不會因為你拉了一個夥伴而反轉」。 「我的電腦里現在有1300份研究報告,每天整理報告需要15分鐘,看報告需要至少一個小時,往往剛看完概要,回頭一瞧股價已經起來了」,某券商投資部人士告訴記者,「連我們都這樣,一般的投資者又怎麼看得過來啊!」一位網名corner 的投資者在留帖時寫到,「體會頗深,報告只看了一個題目或者簡介,這邊價格就已經上去了,還是比別人慢了半拍,有時候真是不到半天功夫」。 除了內容龐大難以及時消化外,目前的研究報告還存在諸多客觀的弊端。 首先是信息的不對稱。機構們可以通過花錢或者分倉的形式獲得第一手的權威報告,但對於眾多中小投資者而言,目前卻無較好的途徑獲得。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某小股民便曾向記者抱怨,「往往是聽說某機構推出了研究報告,但我們卻難以看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股票往上漲。」 其次是存在短期哄抬股價的可能。據了解,目前有些權威機構的研究報告在時間上有個先後問題,即依照客戶的重要程度依次發放報告,因此一份有份量報告的出台,將會在不同投資者中產生一定的時滯。如果首先獲得報告的機構先行搶貨的話,後面得到報告的機構就不得不在相對高位買入,從而導致哄抬股價現象的出現。 當報告的權威性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會產生道德風險,而報告中如果含有虛假成分,也必然會對機構的操作產生較大風險。「許多研究員對相關行業的跟蹤研究長達八、九年之久,和上市公司之間保持著非常好的人脈關係,如果他們想造假,確實難以控制」,國泰君安研究所副所長謝建軍博士表示。他同時強調,「由於我們一直強調研究的獨立性,不論是對於熟識的上市公司還是相對陌生的上市公司,研究員的分析結論都會力求客觀、公正。」 此外,國內眾多研究機構目前也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如何兼顧研究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近幾年和客戶共同成長,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地位,但是也面臨著一個如何進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滿足客戶日益增長需求的問題。目前隨著基金數量大擴容、保險公司直接入市和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客戶數量越來越多,對研究報告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如何在滿足數量需求的同時,仍然保證研究報告的高水平就成為一個問題。 二是國內研究機構研究服務的同質化現象比較明顯。以個性化、差異化服務取勝的競爭格局還沒有形成,這就需要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研究機構有不同的市場定位。 三是如何應對國際大行研究勢力對國內市場的滲透。「一些獲准進入國內A股市場的QFII,都在充實研究隊伍,境內研究機構與之相比,在研究工具的使用以及在全球視野下對投資的理解上還存在差距」,謝建軍表示,「這就需要我們拓寬研究視野,更多地重視定量研究,例如一些估值模型的應用。」 研究報告具備如此大的威力,研究員作為無冕之王,必然創造一個腐敗滋生的肥沃土壤。如何在此環境下潔身自好、秉持原則,對研究機構和名牌研究員是一個考驗。已故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前董事長庄東辰博士,早在2001年就提出「綠色諮詢」的研究服務理念,帶領申萬研究所堅持走獨立的市場化之路,為投資者提供真實、準確、有效、恰當的研究諮詢信息。「綠色諮詢」,代表了獨立客觀的立場,代表了專業的信任,代表了投資人的「陽光利潤」。綠色諮詢還有一層涵義,就是不提供冗餘的信息,不追求長篇大論的無用文章。所有報告,基於必需、簡練、有效的原則,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給投資者。我是一個麻將高手,在沒有串通舞弊的情況下,我知道這是一個有關概率的遊戲。股市,就像參與人數無限多的麻將,它的不確定性更吸引我。我一直在尋找股市中遊戲的規則,而這個規則卻在不斷的變化。那是因為規則背後是人的心理,而這實在是天下最變化莫測的事物。 索羅斯說過,要是數學家能計算出每個交易對象的價值,那麼數學家都是百萬富翁了。可悲的是,現在,中國國內投資行業頂禮膜拜的樣式統一、排版精美、運用各種估值方法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的撰寫人,不僅想做一個數學家,更想成為公司的財務總監,他們總是喜歡去預測上市公司的每一個財務數據。而這種標準研究報告有著致命的邏輯缺陷。 首先,標準研究報告要求撰寫報告的研究員有一個2-3年的盈利預測。盈利預測,讓我這個財務出身的人感到敬畏的字眼(我曾經負責公司內部的盈利預測。當我能不受任何限制的取得預測所需要的任何數據的時候,盈利預測都像一個飛鏢遊戲,投中靶心的概率微乎其微)。其實,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都不知道今年的業績到底是出0.75元/股還是0.80元/股,一個只是聽董秘毫不耐煩地回答問題的研究員能預測上市公司2-3年的準確業績嗎?調節利潤有太多太多的手段與方法,實在不需要一一指出。一個銷售超過百億的公司,毛利率0.5%的變動,利潤總額就是5000萬元的差距。對於這,我們能說上市公司偏差0.5%的毛利率不符合實際情況,隱藏了利潤嗎?預付實際尚未發生的1億元的廣告費,而使當年利潤減少1億元,你能說這1億元不應該支出嗎?我們能判斷存貨已經不存在了,而是隱藏已經實現的銷售收入?以上問題,答案統統都是「不」。 其次,是在準確的盈利預測的基礎上,根據精確的估值模型得出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錢。這就更給研究報告以令人肅然起敬的科學模樣了。當估值方法在中華大地大行其道的時候,就是FTC(英國的一個金融培訓機構)在中國大賺其錢的時候了。不知道有多少家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花3萬元/天的價格聘請講著英文的投資大師來傳授估值模型了。這個價格還包括了對花費一半的時間的中文翻譯的費用。我相信,在四處巡講之後,翻譯也能講的跟這位大師一樣的好。若他的估值方法真的很管用,他早在華爾街叱詫風雲去了,還用賺口水錢么?如果模型能夠管用,美聯儲需要的是一個輸入CPI、PPI、失業率就能計算出來利率應該是多少的模型,華爾街也不用費力地像對情人一樣痴迷地去捕捉格林斯潘的一句話、一個微笑甚至一個眼神的微妙含義了。 如果說,上面兩點是關於技術和投資藝術的矛盾,那麼最後做出的投資建議就是毫無邏輯牽強附會。我研究過,大多數研究機構的報告都是根據預期股價上漲或下跌的幅度與大盤相比較做出的。比如,某研究機構「買入」評級的標準是6個月內,該股票與大盤相比上漲15%以上。估值模型有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兩種。絕對估值,例如現金流量貼現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它給出的是一個絕對值表示的股票價值。沒有與任何大盤預測發生聯繫的過程,它怎麼能得出與大盤相比較的結論呢?再說相對估值模型,比若最簡單適用的當屬P/E估值方法,它是用該股票根據盈利預測得出的P/E值與可比公司的P/E值相比較得出的相對價值高低的結論。它的作用最多用來判斷這個公司的股票與同類公司相比是便宜還是昂貴,但跟大盤還相去甚遠。研究員怎麼能得出符合評級標準的結論呢? 研究報告只是一場遊戲的道具,遊戲的道具是否需要邏輯性也許要依賴遊戲的邏輯性。股市只是一場關於心理的遊戲,邏輯不屬於評價它的標準之一。預期、跟風追捧、崩潰、貪婪、恐懼,這些僅僅跟心理活動相關聯的字樣才是打開阿里巴巴大門的秘訣。巴菲特告訴我們,他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在眾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眾人貪婪的時候恐懼。 在《華爾街的癮君子的自白》的書中,曾經是華爾街成功對沖基金經理的作者道出了遊戲的真相。華爾街遊戲的模式是,華爾街那些道貌岸然的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們從上市公司獲得業績預測,而所有的業績預測幾乎都低於實際。然後,上市公司再重新發布他們新的業績狀況,華爾街的分析師們調高業績預測,戲劇性的結果就出現了:以先前預期支撐的股價在新的業績預測刺激下高漲。這是一個上市公司導演,而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傾情演出的經典名片。同時,這個名片隨著華爾街如好萊塢般風靡全球。可悲的是,我們也不能倖免。 研究報告是機構投資者為了給自身或委託客戶所撰寫的遠期投資建議,總結研究報告本人認為有這麼幾個看點:1.研究報告的機構,機構的性質和實力是研究報告成熟和穩健的第一要素,由於機構的資金實力和研發團隊的實力,加上機構主導的投資理念,那麼一般研究的報告能夠獲得委託客戶或者市場的認同,比如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就是研究實力加主導理念的結合。2.研究報告的時效性,報告就像我們做股票一樣,有超短線、短線、中線、中長線和長線之分,有的善於做短線報告,有的則對趨勢的把握比較準確,這樣,作為投資者對自身也要有比較清晰地認識,屬於哪個區間的群體,比如北京首放的短線報告和國泰君安的中長線報告。3.研究報告的使用要素,包括資金、市場和投資群體,如果對於向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而言,那麼研究報告和使用報告的群體具有很大的資金並且研究者對宏觀地把握和政治的把握相當準確,如果對於期貨和股市而言,那麼研究團隊則要求對國際和國內的金融政策把握比較嫻熟,這樣才能有的放肆。近幾年隨著價值投資理念的深入,所謂機構的調研報告也得到不少從業人員包括經紀人和股民的追捧,的確這些報告給我們經紀人不少價值投資理念的洗理,同時也是我們指導客戶的一個利器.但我今天在這要講的是機構研究報告的另外一面. 我們要理清楚幾種關係:第一:出研究報告的研究員是證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員工,而證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大客戶不少是上市公司,他們是機構利潤的來源.但所謂的研究報告的報道內容與上市公司的利益出現衝突時,研究員是肯定站在上市公司的立場上來的.如果研究員出的報告對相關的上市公司不利的話,我相信結局大家都能想到,研究員被炒魷魚,降低工資,或者得不到企業的重用,另外大的機構也不敢聘用這個研究員,因為他不懂得如何協調與上市公司利益一致的問題.這不符合證券公司等機構的商業目的.第二:據我了解,研究員或者分析師對其所出的研究報告是不擔任何責任的.這是業內公認的準則,最成熟的美國市場也一樣,一般情況下只要隨風吹.都有豁免權.如同氣象學家一樣,沒有人會真正責怪他們的天氣預報不準.第三:目前市場上的確出現了不少大牛股是由哪些機構的研究員分析出來的,的確很牛,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有多少個股是在頂部的時候,所謂的專家拚命的往上吹,結果股民在他們的專家的誤導下損失相當嚴重,我遇到過一些投資者與我交流的時候講到如000949新鄉化纖等原來的牛股,變成了今日的殘花敗柳了.據美國<<華爾街日報>>200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在過去的三年里,分析師優選的強勢股的風險係數比市場其他普通股要高得多,收益卻只高一點點,相關人員通過收集了自1989年來華爾街七大證券公司所傳的8.9萬份研究報告中得出來的結論.更為誇張的是不少公司要求自己的研究員或者分析師集中對有已經漲幅超過平均市場回報20%以上的個股進行強力推薦.自然也加大的分析師們指導經紀人讓其客戶的投資引向較高風險的股票.第四:研究員或者分析師們是很少發出賣股票的研究報告的,據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統計表明,2000年充證券公司的分析師們發出的賣出推薦的報告佔總報告的1%,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會讓其上市公司很生氣的,同樣的這樣的分析師也被趕出研究員與上市公司的圈子了,這上點我很清楚的了解,一般與上市公司關係一般的分析師基本上是得不到太有價值的信息的.從而掐斷了他個人的信息來.所以他們沒有必要得罪上市公司的利益.一旦問題出現時,受傷的還是基層的中小股東和靠此為生的天氣預報員即"股評家"的名聲.第五:據我的圈子裡面的朋友了解到,目前不少機構也是利用所謂神秘的研究報告來達到出貨或者做老鼠倉的目的.另外目前想讓國內的一般研究員出一份對上市公司或者主力有力的研究報告萬或者十來萬就能搞定.綜上所述,目前的證券市場不太規範,而作為證券市場最基層的從業人員也處於不規範狀態,在指導客戶進行股票投資時更要認為楚市場當中一些不為普通投資人所知的內幕.以確保自己的客戶迴避風險,力爭讓其獲得穩定的收益. 投資而非投機 堅持下來成為百萬或億萬富翁的五點原則: 第一條是獨立思考。如果你做的事情和別人一樣而且只是盲目追隨別人的話,你最後獲得的收益和效果也是和別人一樣的。 第二條是選擇收益狀況比較好而且是把股東利益擺在第一位的企業。 第三條原則是即便這個企業業績很出色你也應該以非常合理的價格收購這個企業。 第四就是要進行長期投資。 第五不要過度的使得自己的投資多元化 銀行保險是懶人的理財方式,稍好一點收益的保險公司幾十年還給你的只是一個0頭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鹵羊蹄,32種涮羊肉蘸碟!《轉,僅供參考》
※阿Q正傳附內容概述參考文字:
※幼兒園各種制度參考—幼兒園管理—幼兒園教案網
※你好,我不玩平。看到一個資料,我已經解開公式在了,你參考。。。。。。
※日本的一份男裝品牌排行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