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紀年中子虛烏有的「高後」八年
論歷史紀年中子虛烏有的「高後」八年
在中華民國建立並宣布從1912年改用公元紀年法以前,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兩千多年歷史一直是沿用以帝王在位時的年數或年號的紀年方式。這種紀年法,在當時是非常科學的,因為國王或皇帝始終不會缺,「國不可一日無君」嘛,而且始終只有一人(就一個國家或政區而言),用他在位時的年數或年號來紀年,就可以延續不斷,使歷史可以清楚地記載下去,不致出現年份中斷或失混的狀況。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其名著《廿二史札記》中就稱讚這種紀年法「實為萬世不易之良法」[1]。所以,當公元紀年法在我國始行以後,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換算而推知古代事件發生的年代。在這方面,方詩銘、萬國鼎等先生編著的各種版本的《中國歷史紀年表》[2]和《辭海》、《中國歷史大詞典》等工具書所附錄的《中國歷史紀年表》可以說已經為中國古代年代的查找和換算起到了十分方便的作用。
但是,現在所通行的所有的《中國歷史紀年表》在西漢惠帝後和文帝前都編排有「高後元年至八年(公元前187年~前180年)」;而查證史書,考察史跡,不能不認為,這所謂的「高後八年」的編排,應該是歷史紀年中的錯誤,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史實。
一.呂后雖有執政史卻沒有帝王史
古代的紀年方式是以帝王在位時的年數或年號為唯一基準並亘古不變的,也正是因為對這一點的堅持,才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延續數千年而未中斷的國家。在這數千年的歷史中,的確存在許多次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是帝王當政另有執政者的歷史時期,但是這些歷史時期的紀年,仍然採用的是以沒有執政的帝王的年數或年號,而不是實際執政者的姓名或職位。
所謂「高後」,指的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公元前241—前180)。呂雉的一生頗不平凡,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逐步磨鍊成為一個堅強而有膽識的女強人。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去世後,呂雉唯一的兒子、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此後,作為高祖的皇后和新即位惠帝的太后的呂雉,確實有差不多15年的實際執政史,說她是一個沒有名號卻有實權的中國第一位「女皇帝」名副其實。但是,她確實沒有那怕只有一天或者名義上的帝王稱謂。
劉邦死後,呂雉將她的情敵、深受劉邦寵幸的戚夫人砍斷四肢,挖去眼珠,又用藥熏耳致聾,飲致啞之葯使其啞,然後把她放在廁所里,稱之為「人彘」(彘,即豬)。即位的惠帝自見「人彘」後,對呂雉專權的淫威又驚又嚇,大病不起,竟一年多時間不上朝,每日「淫樂,不聽政」,自己「虐待」自己,不久就「有病」。[3]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秋八月,年僅23歲的漢惠帝死了。《史記》於此處清楚地記載說:雖然「呂氏權由此起」,但是,「九月,……太子即位為帝」,[4]是為「少帝」。
不過,這個少帝劉恭並非呂雉安排給惠帝的皇后所生,「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為太子。孝惠崩,太子立為帝。」少帝稍稍懂事後,知道了他不是呂氏皇后的兒子,他的親生母親已被殺死。漢少帝四年(公元前184年),這位天真幼稚的少年天子竟對人說:「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這話很快就傳到了呂雉那裡,她果斷地將這位小皇帝囚禁起來,對外宣稱小皇帝生病,不準周圍的侍臣接近他,不久即將少帝「幽殺」。接著在漢少帝五年(公元前183年)「五月丙辰」,呂雉又重立惠帝的另一個兒子「常山王劉義為帝,更名曰弘」。這是宮廷內幕,沒有對外張揚。因為劉弘也是小皇帝,所以「不稱元年者,以太后制天下事也」。[5]此後的歷史紀年,仍然維持著「少帝」的名義。
漢少帝八年(公元前180年),臨朝聽政的太皇太后呂雉死了。長期受到壓制、可以說是潛伏爪牙忍受多年的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劉氏功臣集團,在幾天之內,通過一場宮廷政變,就把呂雉苦心經營起來的呂氏集團一網打盡。他們殺掉諸呂,控制朝廷以後,召集大臣謀劃皇位問題,最後決定以劉恭、劉弘諸兄弟「皆非真孝惠子」[6]為借口,將代王劉恆迎來京都長安,立為皇帝,是為漢文帝。
歷史在這裡記載得非常清楚:漢高祖劉邦死後,即位的是太子劉盈;七年後,漢惠帝劉盈死了,此後八年先後即位的漢少帝是劉盈的太子劉恭和他的兄弟,曾經為常山王的劉弘。劉恭、劉弘雖為帝,但是很可能沒有謚號。因為古代皇帝的謚號,如漢高祖劉邦的「高」、漢惠帝劉盈的「惠」,都是死後根據其品行、表現而追謚的;而被呂雉「幽殺」的劉恭,被「政變」推翻並殺害了的劉弘,發動政變者是不承認他們是「孝惠子」的,所以很可能就沒有謚號,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將這兩個小皇帝都稱為「少帝」。在漢高祖劉邦死後到漢文帝劉恆即位的這15年間,作為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呂雉是漢王朝的實際掌權者。
但是,歷史紀年是從來不以實際掌權者為紀年主體的。歷史上以沒有執政的小皇帝紀年的例子很多,僅以西漢王朝來說,就有昭帝劉弗陵、哀帝劉欣、平帝劉衎、孺子劉嬰。這幾個小皇帝,除昭帝劉弗陵長大後執了政,其他的都從來沒有執過政,可是他們都是紀年的主體,那麼,漢惠帝劉盈之後的兩個小皇帝,怎麼可以成為傳統歷史紀年方式的例外呢?歷史上女主掌權的時期並不少,如秦宣太后、武則天、慈禧太后掌權都達四五十年,但其中只有武則天在執政後期廢除睿宗李旦未再立皇帝後,親自掌權和稱帝的20年間(684~704),以及遼國的北遼蕭德妃德興起元年(1122年),西遼感天后咸清元年至七年(1144--1150),西遼承天后崇福元年至十四年(1164--1177),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以女主紀年的例子。可是她們都是有年號而且當時沒有男性皇帝啊!
所以,以呂雉作為紀年的主體,不論是以皇后、皇太后還是太皇太后的名義,也不論是15年還是8年,都是不妥當的。因為,當時是有皇帝的,這個時期不應當成為中國數千年傳統紀年方式的例外。
二.為什麼在紀年中會出現「高後」八年?
在漢高祖劉邦死後到漢文帝劉恆即位的這15年,採用什麼方式?如何去歷史紀年?這實際上是非常令歷史學家頭痛的一個問題。司馬遷撰寫《史記》,沒有「惠帝本紀」,沒有「后妃傳」,他在「高祖本紀」和「孝文本紀」中間設置了一個「呂太后本紀」。斑固撰寫《漢書》,有「惠帝紀」,其後才是「高後紀」、「文帝紀」。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在「卷十二?漢紀四」記載高祖劉邦去世後,既標明「孝惠皇帝」,同時還標出「太祖高皇帝下元年」,一直標到「太祖高皇帝下七年」,接著的「卷十三?漢紀五」就是「高皇后元年」,一直延續到「高皇后八年」,此後才是「太宗孝文皇帝」。僅從司馬遷稱呂雉為「呂太后」,斑固稱「高後」,司馬光稱「高皇后」這樣極不嚴謹和統一的稱謂就可以看出,歷史學家對這15年的紀年方式,是非常困惑的。
本來,在漢高祖劉邦死後到漢文帝劉恆即位的這15年間,是有劉盈、劉恭、劉弘三個皇帝的,歷史紀年的主體不應該發生困惑;之所以在這15年又尤其是後8年出現紀年主體的困難,是因為封建的歷史觀,封建的正統觀以及將呂氏集團一網打盡的政變者為了自身利益而有意造成了這一期間歷史紀年的困難。
司馬遷明確將此期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呂氏集團的政變者的活動稱為「陰謀」,說他們商量說:「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今皆已夷滅呂氏,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7]即是說,政變者認為:呂后所立的惠帝的繼承人以及封的呂氏王,都是為了加強呂氏的勢力。現在呂氏已被消滅了,如果再扶持他們所立的人,到他長大掌了權,那我們這些人就非遭殃不可了。如今不如在劉氏各王中選個最好的立起來當皇帝。於是,便以劉恭、劉弘諸兄弟「皆非真孝惠子」為借口,將代王劉恆迎來京都長安,立為皇帝。
其實,說劉恭、劉弘兄弟「皆非真孝惠子」並不真實。惠帝劉盈16歲即位,23歲去世,7年之間,正是青春壯年,生兒子的可能性遠遠超過不生兒子的可能性。他與皇后無子是有非常特殊的原因的。被呂雉強加給惠帝劉盈的張皇后,本是劉盈親姐姐魯元公主之女,也就是劉盈的親外甥女。作為舅舅的劉盈,本來很喜歡這個小外甥女;但當她12歲時被呂雉安排為舅舅的妻子後,劉盈無法接受這二者合一的現實,所以也就沒有子女。
但是,劉盈的後宮是姬妾成群的,史書上只說張皇后無子,並沒有說劉盈無子,他的嬪妃宮女們照樣可以生子。史書上強調劉恭、劉弘是「他人子」,只是指並非皇后子,而是劉盈小老婆的兒子,交給皇后撫養,冒充她的兒子。站在皇后的立場,固然是「他人子」,而站在惠帝的立場,仍是劉家血統。正因為如此,呂雉才把孩子的親娘殺掉。如果是抱自別家,難道獨放過孩子的父親,而不滅口?雖然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引劉伯庄的話說:「諸美人元幸呂氏,懷身而入宮生子。」[8]但這話並不可信。呂雉當然也有可能把姓呂的孩子抱來充數,但在屠滅呂氏集團的罪狀中,沒有此條。如果有這種行為,反呂陣線難道不抖出來?而且,抱養一個就足夠了,卻抱養了幾個,數目越多,泄露機密的機會越多,呂雉不至於傻到這種程度。
因此,可以肯定,劉恭、劉弘數兄弟,全是劉盈的親生之子。他們的罪狀實際上是在於他們身上所流的有四分之一是呂姓血液。推翻呂氏集團的高官們對他們長大成人後的恐懼之心,難以言表,所以必須讓他們死。政治鬥爭下常使事實真相淹沒,政變時口口聲聲說要保護劉氏皇帝安全,不過是一個騙局
漢高祖劉邦共有八子,而代王劉恆是「高祖中子」,其母「薄氏」,「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定代地,立為代王」。[9]那時正是呂后與戚夫人爭寵,並影響到呂后之子劉盈與戚夫人之子劉如意誰為太子的問題,此時的劉恆,對太子乃至未來的九五之尊的高位,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殊料世上的事情就是這麼怪,呂后在劉邦死後,雖然殘害了戚夫人和劉如意並建立了貌視強大的呂氏集團,可是在她死後僅幾天,一場宮廷政變就把她苦心經營起來的呂氏集團完全粉碎了。政變的結果不但是她姓呂的家族完蛋了,連流有她血液的惠帝的兒子們也被政變者擔心未來的報復而斬盡殺絕。代王劉恆只因「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10]而被政變者選擇為新的皇帝。
本為地方郡王的劉恆是被政變者抬出來的新皇帝,他不僅必須服從,而且也樂於服從政變者關於劉恭、劉弘兄弟「皆非真孝惠子」的說法,在「君權神授」的正統觀念作為統治思想的那個時代,如果劉恭、劉弘兄弟是「真孝惠子」,那麼劉恆的即位就不是合法的而只能是「篡逆」。所以,漢文帝劉恆與政變者在否定劉恭、劉弘兄弟作為漢室皇帝的正統性上是一致的。
否定劉恭、劉弘兄弟作為漢室皇帝的正統性後,歷史紀年怎麼辦?漢文帝劉恆與政變者沒有必要去否定漢惠帝劉盈,因為既難以否定,更在於劉盈已經死了,對他們不存在威脅了。所以,以「惠帝」紀年的七年是可以認可的;至於以「少帝」劉恭、劉弘紀年的八年,當然不能認可,一旦認可就會使漢文帝的即位乃至政權缺乏合法性,已經死了的「高後」於是成為這八年的紀年主體的最佳替代物。
三.歷史學家對以「高後」紀年很無奈
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他所撰寫的《史記》應該說已經是儘可能的客觀和公正了。但是,即使是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同樣也只是一個凡人,不可能超越時代,他不可避免地有著封建的正統觀念;尤其是司馬遷身處漢武帝時代,而漢武帝劉徹是漢文帝劉恆的孫子。面對否定以「少帝」劉恭、劉弘紀年而改為以「高後」紀年的八年歷史,司馬遷很無奈。
從多方面考慮,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他沒有寫「孝惠本紀」,而是將漢高祖劉邦死後到漢文帝劉恆即位的這15年統編為「呂太后本紀」,但在其中,卻不以「呂太后」紀年,分別採用「惠帝七年」和「少帝八年」這種方式來客觀反映這15年的歷史。這就像他在「高祖本紀」前撰寫「項羽本紀」來如實反映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歷史一樣,是非常有見地的。
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司馬遷一方面肯定了劉氏功臣集團根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盟誓」,對「今王呂氏,非約也」而發動的政變;另一方面,他只能服從由當時的政變者編造的劉恭、劉弘兄弟「皆非真孝惠子」的謊言。但是,他在文中卻清楚地記載著「太后欲王呂氏,先立孝惠後宮子(劉)強為淮陽王,子(劉)不疑為常山王,子(劉)山為襄城侯,子(劉)朝為軹侯,子(劉)武為壺關侯」、「朱虛侯已殺(呂)產,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11]等資料,明確表示漢惠帝是有兒子的,他們繼承帝位是沒有疑問的。司馬遷在記載了諸大臣的「陰謀」並將代王劉恆迎來京都後,還以極其辛辣的筆調,寫下了下面這段文字:
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乃與太僕汝陰侯滕公入宮。前謂少帝曰:「足下非劉氏,不當立。」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有數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張澤諭告,亦去兵。滕公乃召乘輿車載少帝出。少帝曰:「欲將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舍少府。乃奉天子法駕,迎代王於邸。報曰:「宮謹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夜,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12]
作為「少帝」的劉弘和他的兄弟們就這樣死了。這就是政治,就是所謂的正統。它十分明白地告訴讀者:封建社會的歷史其實最主要的就是統治者的宮廷演變史,是充滿了鬥爭和血腥味的歷史;這裡面,皇權鬥爭無疑是權力鬥爭中最高級最集中也是最真實的體現,其中充滿了謊言、狡詐、虛偽和隱秘,歷史的真相也因此往往湮沒於謊言之中。
繼司馬遷之後的班固在撰寫《漢書》時,基本上繼承了司馬遷對漢高祖劉邦死後到漢文帝劉恆即位這15年史學觀。他分別撰寫了「惠帝紀」和「高後紀」,以「惠帝」紀年七年,以兩個「少帝」紀年八年。雖然「惠帝紀」和「高後紀」的篇幅都很短,但是他通過「語在《外戚傳》」、「語在《周勃》《高五王傳》」[13]這種表述方式,完整地記載了這15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其中的宮廷演變、陰謀和謊言。
雖然司馬遷、班固在撰寫《史記》、《漢書》時,列有「呂太后本紀」和「高後紀」,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是用「惠帝」七年,「少帝」八年來編排這15年的歷史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高後八年」的紀年方式。
但是,司馬遷的《史記》是以「呂太后本紀」來編排「惠帝」七年,兩個「少帝」八年歷史的,非常準確;而班固的《漢書》是以「惠帝紀」來編排前七年,以「高後紀」來編排後八年的歷史的,雖然「高後紀」中是客觀記載了後八年的歷史是以兩個「少帝」紀年的,卻很容易給人以誤導,因為這八年是單列為「高後紀」的。後來的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雖然也客觀記載了這15年的歷史過程,但卻受了《漢書?高後紀》的誤導,採用的是以「高皇后」作為歷史紀年的主體,去進行這八年的編年。應該說,司馬光這樣做,是未得司馬遷、班固對這15年歷史的處理要領的,也是非常違反歷史真實和傳統紀年方式的。
由於《漢書?高後紀》的誤導和《資治通鑒》明確以「高皇后」紀年,使後人在對漢高祖劉邦死後到漢文帝劉恆即位的這15年歷史又尤其是後8年歷史的理解出現了誤差,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他的《秦漢史》中就這樣寫道:
惠帝雖繼承大統,而一切國家大政,則皆操之呂后,於是而有呂后的專政。……惠帝死,無子,呂后乃取宮人幼子,謂為惠帝子,殺其母而立為帝。但同時又布告天下,謂:「今皇帝病久不已,乃失惑惛亂,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因幽之永巷而殺之。自是呂后遂臨朝稱制,改元大赦,自為皇帝。呂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女皇——執政凡八年。[14]
翦伯贊先生的這段論述,顯然是有幾處錯誤的:不是惠帝無子而是張皇后無子,「謂為惠帝子」是政變者的陰謀語言,不足為憑,早在惠帝死前就已有數個「後宮子」並立有太子;呂后在殺了「少帝」劉恭後是臨朝稱制了,但並沒有改元大赦,自為皇帝,她的歷史紀年仍舊是「少帝四年」;此後她又另立了一個「少帝」劉弘,新皇帝「不稱元年者,以太后制天下事也」,但歷史紀年也是很明確的是「少帝」「五年」至「八年」,[15]顯然是維持著過去的有皇帝的統治格局的;如此,呂后應該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女皇帝。
我們現在編寫《中國歷史紀年表》,當然不應該受封建正統觀和史學觀的影響,而應該糾正由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形成的誤導和錯誤。對漢高祖劉邦死後到漢文帝劉恆即位這15年的歷史紀年主體,應該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那就是:惠帝劉盈七年,少帝劉恭、劉弘各四年共八年。
注釋:
[1][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武帝年號系元狩以後追建》,中華書局1984年版。
[2]方詩銘:《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歷史紀年表(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萬國鼎:《中國歷史紀年表》,中華書局2006年版。
(作者:劉光利,李殿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