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講述《楞嚴經》。81】阿難,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阿難白佛言(向佛講):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阿難又問,他說你剛才講的,我們能見之性既然不屬於因緣,那麼你平常為什麼同一般比丘們說法、出家人說法,你說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你說眼睛能夠看東西,必須要有空間、有距離才能看,必須要光明才能看,必須要心動才能看,必須要眼根才能看。只講四緣,這是這裡講的。在法相唯識上嚴格地講,眼睛看東西是九個因緣,才能看東西,缺一不可。耳朵聽聲音只要八個因緣。眼睛必須要光明、有距離、有眼睛,眼睛壞了也不能看哦,還有視覺神經,種種作用,九個因緣。耳朵聽聲音並不需要光明了,但是要空間,要空;沒有空,耳朵也聽不見。所以有九個因緣、八個因緣的差別。那麼在這裡只講四緣。

他說你平常跟一些比丘們講,眼睛看東西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剛剛你也說不是那個因緣的道理。這是什麼道理啊?

佛說阿難啊,【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啊!他說我講因緣沒有錯啊,是講世間萬有現象的構成,世間一切作用,都靠因緣而生。一切的有法、一切有,都靠因緣而生。「第一義」,就是哲學所講形而上的道體,這個就不是因緣來的了。所以我講的因緣法是世間法,非第一義。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他說阿難你還沒有懂啊,我現在再問你。就憑世間一般人,都說我能夠看見,我問你,「云何名見?」怎麼樣叫做看見?「云何不見?」怎麼樣叫做看不見?

【阿難言。(阿難答覆,)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說,世間人看見東西是太陽的光、月亮星星的光,或者是電燈的燈光。因為有這三種光明的關係,就看到一切現象,就叫做看見了。假使沒有光明呢,就叫做看不見了。他說這很簡單,這是阿難的答話。

佛說,【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他說假使照世間的觀念,沒有光明的時候就叫做看不見,他說這是世間人的粗心大意。沒有光明的時候也看見,看見什麼?看見了黑暗,他不能叫看不見。假使對於黑暗的境界里,就叫它看不見呢,那麼黑暗境界只是沒有光明,我們眼睛還是看見哪,看見什麼?看見前面都是黑暗,還是叫做看見。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他說假使在黑暗中間,沒有光明,我們隨便就叫它看不見。那麼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在光明中,看見一件東西,但是看不見一個東西哦——看不見黑暗。他說那也可以叫做看不見嗎?這個是不對的啊。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所以照世間人習慣,粗心大意,只是把光明來叫做看見,黑暗就叫做看不見。「如是二相」,光明跟黑暗兩個現象,「俱名不見」,那麼我們也可以講,黑暗的時候看不見光明,光明的時候看不見黑暗,隨便籠統地叫做看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所以只有光明跟黑暗兩個現象彼此的變化。我們看見光明、看見黑暗,這個見性的作用沒有變動過。這是這個道理。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所以(如是)由這個道理你要知道,「二俱名見」,當我們在黑暗裡頭,看見黑暗,在光明裡頭看見光明。他說在這兩個現象裡頭,我們那個見性都叫做看見,不能叫做看不見。

【是故阿難,】由這個道理,阿難你要知道。【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所以由這個道理,你就要了解,當我們看見光明的時候,光明是個現象哦,我們能看見那個東西不在光明上面。「見明之時,見非是明。」那個能見光明的,並不在光明上面。「見暗之時,見非是暗。」當我們把燈都關了,夜裡看到黑暗的時候,我們能見暗的,不在黑暗的上面。同樣的道理,看見虛空的時候,我們能見虛空的那個能見,不在虛空上面。當我們受了阻礙,受了牆壁的阻礙,或者手掌把眼睛蒙到看不見的時候,我們那個手掌蒙到看不見,我們還是看見了,看見我們現在看不見,所以也不在那個阻礙的上面。這個道理你懂了,「四義成就。」明、暗、空、塞,因緣所生的,同能見之性沒有關係。下面重要的來了,最重要的要你們記住,要背得來,就受用不盡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現在更重要的來了。【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叫我的外婆啊,見啊、見啊、見,我的媽都不夠,他不曉得講些什麼。這四句除非當成咒語念,當成止血咒也可以,流血流出來,你把它畫一個符,再念一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個血就止掉了,哈哈,這個是講些什麼東西呢?

注意喲,你要明心見性啊——他說阿難啊,你現在懂了沒有?「汝復應知」,你現在應該知道。「見見之時」,第一個「見」,見道的見。「見見之時」,當我們見道的時候,見到現在所見的那個後面、那個本性——明心。換句話說,明心見性的時候,那個見道這個見,「見非是見。」不是眼睛看見這個見哦,所以你們注意喲,打坐起來有一點亮光了,閉著眼睛,看到一點亮光了,看了道家的書,圓陀陀、光灼灼,哎呦,這是本性。

道家有些書上說的,打坐看到亮光了,「圓陀陀、光灼灼」,形容詞,然後一般學道的人,打起坐來看到眼睛啊、眼角膜啦,或者眼睛發炎啦、肝經發炎了,看到一個亮光來,腦神經發炎,「哎喲,見道了,你看,發亮,發亮,圓陀陀,光灼灼。」那是相啊,那是你心裡頭起見的作用了。那不是見性耶。「見見之時」,當你見道的時候,「見非是見。」那個見道的能見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這個所見的見耶。那麼見道的時候、明心見性的時候,能見的見有個見嗎?那個能見的見,能所雙亡,所見的現象一切皆空了,沒有了,能見的作用也不動了。「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啊,那個能見的本能所達不到的。換句話就叫做,能見所見是能所雙亡。

所以見性、明心見性,你說我見道了,見到空空洞洞,哦喲我見道了,見到法界自在喲,圓融法界喲。我不是眼睛看到,是心見到的也不對哦,心見就是能見哦。

名詞,這個理論,都無實義,沒有真正有一個東西。有一個東西有一個境界就不是了。所以我們學佛做功夫的,要想明心見性,千萬記住哦,今天有幾句《楞嚴經》的要點哦,不要白聽了,要背來哦,青年同學們。像我們學佛啊,老實告訴你,比你們年輕多了,二十一二歲,這些要緊的地方都背來了。現在老了,想都不要想,一講到就背出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就要背來。那麼你用工夫啊,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止觀也好,修密宗也好,顯教……到哪個境界自己就清楚了,就不是者,不要被他騙了。什麼叫做魔境界來也不怕了,佛境界來也不喜歡了。因為真見道的時候,「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啊,放下的更要放下。

所以,百丈拿起這個拂子,「即此用,離此用。」馬祖就給他「喝。」他就趕快放下了。振威一喝,一放下了,他就告訴他:「即此用,離此用。」見不能及,不能抓一個東西。

因此佛說,【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所以在這個道理上,他說你怎麼樣還迷糊啊?還在那裡講什麼因緣生法;還在講自然的道理;還是講因緣和合才生出一切。他說這個不是第一義啊,第一義講見道,最高的境界是一切相皆離。所以我們念的《心經》,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是「是諸法空相」,一切空啊,「是諸法空相」,一切相空完了。你有個清凈、有個光明、有個自在,還是相嘛。所以是「諸法空相」,真得到諸法空相以後嘛,才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一路無到底,「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是大乘菩薩道。《楞嚴經》也是這樣告訴你啊,所以他告訴你不要執著因緣與自然。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他說你們啊,一班跟我學的聲聞眾,依到我的嘴巴上在轉,依到佛的嘴巴在轉,聞聲而入道,永遠不能通達自性本來清凈的這個實相般若。實相無相,本來無相。這是第一義。

他說你們不能了解這個大乘的義理,所以我現在嚴重地教誨你,你要好好去思惟哦。思惟就是禪,就是禪那,叫思惟修,你要仔細去研究。不要「哎呀,反正我沒有用啦,參不通了,我再用功也沒有用了!」不精進,容易退悔,就不行哦!「無得疲怠」,不要放逸,不要懶惰。大道、妙菩提路,只要一味地精進,總有成就處。他是勉勵阿難的話。這一段。

那麼這個講完了,阿難開悟沒有呢?


推薦閱讀:

南懷瑾
南懷瑾老師的精彩楞嚴經講解《楞嚴大義今釋》 下篇
「吟誦與音韻」視頻:南懷瑾老師講
南懷瑾先生講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TAG:南懷瑾 | 楞嚴經 | 阿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