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信力建:真正的精英該幹什麼?

2015-08-17 08:46:18在中國大陸,許多所謂精英們其就業的首先幾乎都是所謂公務員,尤其是公務員中的首席——國家公務員。國家公務員的考試始於1994年,而1992年鄧小平剛剛南巡,1994年「下海潮」正熱,比如像馮侖、王石等等很多人都從國家機關離開開始創業。而全民國考的熱度自2003年開始顯現。2002年報名人數為6萬餘人,2003年猛增到12萬餘人。那一年,正是高校擴招後首批畢業生的就業之年。便是在選擇機會相對充裕的上海,2015年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方向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33.3%的受訪畢業生擇業首選政府機關或行政事業單位,其次為「外資企業」(32.1%)、「國有企業」(22.8%)和「私營企業」(9.5%),這一結果顯示「公務員熱」仍在持續。上海如此,內地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這種將精英等同於公務員的觀念沒有任何現代色彩,基本上就是中國傳統讀書做官論的現實翻版。具體說來,就是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威權制度所孕育的高度專制主義、小農經濟、綱常思想是這種官本位思想產生的土壤。傳統中國有著龐大而森嚴的官本位體系,這種體系幾乎把整個社會納入國家行政系統的體制結構,規定其等級,劃分其行政許可權,並最終服從統一的行政控制,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皇帝為首形成一個金字塔型的官本體系,層層相控,環環相扣。由於「官本位」在我國淵遠流長,我國職業的政治權力特徵特別顯著,它造就了許多「官迷」。在「官本位」社會,「官」位也確實「迷」人。流風所及,連小學生也削尖腦袋爭當小幹部,要過「官」癮。「官本位」導致了「唯官是貴」,就連學校、企業等非行政組織,都要套用行政級別以分尊卑。這就使得本應集聚大量優秀人才的企業、學校等單位,沒能成為人才的首選,而紛紛把目光盯向有著誘人「預期」的公務員崗位。而現代社會不是這樣,在現代社會中,公務員只是五行八作之一,是真正為大眾服務藉此來取得自己生活必須的尋常職業,談不上精英,更無所謂高尚。在這樣的社會中,真正的社會棟樑國家精英不是政客,也不是公務員,而是工商巨子業界大佬——比如亞洲首富李嘉誠。李嘉誠這個出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祖籍福建莆田的農家子弟,1939年6月,剛剛讀初中就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靜庵的家裡。1958年開始投資地產。1979年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1年獲選「香港風雲人物」和太平紳士。1989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CBE勛銜、1992年被聘為港事顧問、1993年度香港風雲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2011年,李嘉誠的傳奇故事入選國家孔子學院漢語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凈資產總值高達310億美元,蟬聯亞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2014年3月,李嘉誠將屈臣氏股份近25%作價440億港元賣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在8個月中已套現超過710億港元。類似情形,我們還可以從華人精英在轉型成功的東南亞諸國對職業的選擇上看出來。華人在海外最大,經濟上最成功的一個群體,就是東南亞華人。印尼兩億人口,約一千萬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約六百萬華人;泰國六千五百萬人,約九百萬華人;新加坡三百萬多人,華人佔90%;菲律賓9千萬人,華人大約一百萬,不過1%,但有華人血統的要佔大約20%。人還是那樣的人,可就因為體制不同,而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環境里發揮的作用就不一樣。東南亞的華人就是例子,在他們之中先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豪、千萬富豪。可以說,華人基本上主宰了東南亞的經濟。

比如,在馬來西亞,70% 的中小企業被華人擁有,其中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中國改革開放1978年開始,第一個5年到10年,事實上最大的投資者就是東南亞華人。同時,東南亞華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泰國的議會2/3是華裔。在馬來西亞,也有不少華人從政並取得成功。就相同之處而言,大馬華人在經濟上跟新加坡泰國一樣,都十分成功。初到馬來亞的華人,多為農民或小商販。但念念不忘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關心子女的華文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辦了許多華文小學,畢業後多半送回祖國原籍去升中學、大學。英殖民地政府不加干涉管制。馬來西亞華人約佔25%,人口所佔比重雖然不大,但國家對華人從政規定嚴格,因此當地華人將自己的聰明才智更多地用到了經濟領域的各類活動之中,掌握著馬來西亞八成以上的社會財富,如今在馬來西亞,各類大小企業的擁有者和經營者,幾乎都是華人,華人支撐起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江山,因此馬來西亞華人的地位是比較高的。馬來的華人曾經引用前首相馬哈蒂爾退休時的話說明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馬來西亞還好有華人,如果沒有華人,馬來西亞就不會有商業活動,也不會有大城小鎮。」綜觀馬來西亞的經濟版圖,佔總人口25%的華人高居經濟金字塔的上層。在十大富豪排名上,華人佔據了八席。即便在中國餐館,也很少能看到華人服務員的身影。「領班可能會是華人,但端盤子的收入對華人沒有什麼吸引力。」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說。華人為何長於掙錢?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曾在出席華人商界集會時總結:「在座諸位更富於企業家精神,更加腳踏實地,於是我們走上富裕之路。」過去,這種經濟地位的分化曾引發族群關係的緊張,大馬政府也一度推行明顯重馬來輕華人的所謂「新經濟政策」。但隨著歧視性政策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政府意識到民間資本尤其是華人資本的重要性,華人企業的發展環境慢慢放寬了。有意思的是,馬來西亞華人在工商界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對所謂公務員卻大都抱嗤之以鼻的態度。中新網2015年4月17日電: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在馬來西亞,大學畢業的公務員起薪已經是3千令吉,但華人還是不熱衷當公務員。15日晚共有11,624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考生,參加S27級助理新聞官員的在線考試,但是華人只有56人,比例不到0.5%。公共服務委員會秘書林美霞說,華裔對公共服務領域的興趣持續低落;2014年,在全國158萬8千252名申請者中,華裔申請者只有約2%,或3萬2千841人,比印裔申請者的3.7%還低。她說,為了提升華裔公務員比例,公共服務委員會如今把重點放在提升申請者的人數,因為只有華裔申請者的比例提高,才能解決華裔公務員甚至高級官員比例過低的問題。在華人取得決定性地位的新加坡也是這樣。雖然,李光耀是以政界人物著稱的華人,但事實上,他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一點也不下於他在政界的呼風喚雨——甚至可以說,他所以能在政界呼風喚雨,就是因為他在經濟上有非同尋常的地位。他不單一手創立了新加坡,還創立了東南亞華人,也許是全世界華人最大的經濟體。這一點,也許國人沒有幾個能了解。1974年,李光耀創立了淡馬錫控股公司,該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新加坡的股票市價佔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是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而與此同時,在新加坡的華人精英對公務員卻沒什麼興趣。在新加坡,一些聘政府僱員的網頁名氣大,點進去搜索,就會跳轉到當地一家私營求職網站的頁面。原因就在於新加坡人考個公務員算不上熱門。實際上,新加坡沒有所謂統一的公務員考試,而是與一般私營機構或企業一樣,需要用人時隨時招,一年到頭都有不同的部門在招聘。就是這樣的招聘,華人也不太感興趣。究其原因,公務員並非最有「錢途」乃至前途的職業。在新加坡,最優秀的人才往往學醫、法律或金融,進入商界殺條血路出來,那將是「錢」途光明。當然,進入公務員隊伍也是一份不錯的職業,起碼很穩定,不過要說收入,比起當醫生、律師或銀行家,可就差多了。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發展史,其實就是一個政府與人民權力消長過程——當政府權力過大,人民無權無勢時,社會就處於暴力專制的農業社會;而當政府權力與人民權力平起平坐平分秋色時,社會就處於市場的契約的工商社會;而當民權高漲政府化為社會的服務者,真正實現「大社會小政府」時,社會就處於自由的和諧的知識社會。這也就是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直截了當地指出的:「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人的手裡,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路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所以,如果公務員熱這一還帶有農耕文明色彩的現象還長盛不衰,只能說明我們距現代社會還有相當距離。
推薦閱讀:

知青紀實文學——被犧牲的精英(6)
組圖:一個真實的華爾街精英著裝風尚
精神與物質,超人與凡人
無問西東里的清華精神離現實有多遠? | 病克疾去
做出一個有價值的回答需要多久?

TAG: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