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巧妙地同孩子溝通

如何巧妙地同孩子溝通

孩子到了學齡期,父母要逐步「放開」孩子,只在情感上保持聯繫,而在行為上要和孩子保持一定距離,給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好多父母正好相反:孩子越是長大,越是要想方設法控制孩子!

這裡有兩個故事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從中領悟到一些家庭教育的智慧,聽完故事以後大家交流一下:

1、「我給你一個建議,你不妨試一試。」

丹丹上三年級了,貪玩到了極點,經常玩得忘了寫作業,天黑了要父母到處去找,玩夠了寫作業時,又困的快沒勁了。開始時爸媽告誡她,必須幾點回家,或者作業做完再玩。但是丹丹放學早,父母下班晚,等他們回來,她早就不知跑哪去了。有一次老師打電話叫媽媽到學校去,老師說:「丹丹,當著你媽媽的面,你說你有多少天不完成作業了?」經老師一說,丹丹媽才知丹丹回家只做語文作業,還欺騙爸爸媽媽說沒有數學作業。回家的路上,丹丹嚇得不敢吭聲,媽媽氣得要命,但是一直忍著一言不發,回到家,媽媽才冷靜了許多。

媽媽叫丹丹到她身邊坐下,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媽媽首先相信你,你不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是你又很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

丹丹小聲說:「我心裡想就玩一會兒,誰知玩著玩著就忘了。」

媽媽說:「我給你一個建議,你不妨試一試。」丹丹抬起頭看看媽媽。

「誰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這時候在人的頭腦里就像有兩個小人在打架是不是?」丹丹一聽眼睛一亮,說:「就是,一個說不能玩先寫作業,一個說就玩一會兒不要緊的。」

媽媽又說:「當這兩個小人打架時,你就要當法官,由你來做出正確的栽決。媽媽覺得,寫作業畢竟最多就一個小時,你放學回來抓緊時間專心去寫,寫完作業你放心踏實地玩,愛怎麼玩就怎麼玩,這時候的玩是放鬆、是休息。媽媽鼓勵你多玩,還要會玩。但是作業沒寫完,玩的時候你心裡踏實嗎?是不是老惦記著作業沒寫?等玩夠了回來寫作業又沒精神又著急,心裡一點兒都不快樂是不是?這是媽媽的體會和建議,你不妨試一試,體會一下。」

第二天,等爸媽下班回來一看,作業本整整齊齊放在桌子上,丹丹還留了一張紙條:媽媽的建議真棒,我今天是個好法官。

2、「你會有辦法的,你一定行!」

曉軒是初二某班的學習委員。期中考試後,老師交給他一項任務:100元為班級同學買獎品,買什麼自己定。曉軒從來沒有單獨購過物,他回家問媽媽說:

「買什麼好呢?買的不好老師和同學埋怨怎麼辦呢?」

媽媽鼓勵他:「你自己很愛讀書,會有辦法的,你一定行。」

一個星期之後,曉軒放學回家,臉上滿是快樂和自信,對媽媽說:

「媽媽!今天老師把我買的獎品發給大家了,說『這些書是楊曉軒同學為大家買的,都是很好的書,大家可以互相傳閱一下』。」 

媽媽笑著問:「是嗎?你買獎品時是怎麼想的?」

孩子說:「我想,既讓老師滿意又要同學高興,只有買書。我先在同學中進行了調查,又到書店進行了考察,最後決定買幾本詩集,獎給前3名同學,因為我們正在學詩歌,買了10本微型小說選集獎給3等獎,花錢不多,同學們愛看,最後選了一本青春期心理讀本,老師說這書正適合我們這個年齡看,買書時還擔心老師批評呢!怎麼樣?這件事我辦的不錯吧?」

分析:

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本人的附屬品或私有財產,放空自己——適當地表現出好奇和無知,把孩子推到問題面前,讓他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是絕大部分家長頭痛的事情。為什麼呢?一是孩子和此前有了很大不同,二是家長觀念沒有因孩子的改變而改變。

隨著身體發育的趨於成熟,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也在經受著疾風暴雨的洗禮。專家指出,這個時期的孩子內心有四大矛盾:獨立和依賴的矛盾,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自負和自卑的矛盾,溝通和封閉的矛盾。處於這種自相矛盾、意識混亂狀況的孩子,對家長的過多介入、干預是非常抵觸的。

專家建議,和青春期孩子的交流要委婉、迂迴、間接、巧妙——千萬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有一位媽媽發現上高一的孩子抽煙,媽媽把孩子大罵了一頓,孩子一言不發,後來說:「媽媽,我要是真的抽煙,你能阻止得了我嗎?」

媽媽無語。媽媽接受了諮詢以後,找孩子溝通,和孩子約定:

第一:可以在外面抽不要在家裡抽;

第二:每天少抽一點;

第三:在外抽煙時注意自己中學生的身份,不當眾抽煙。

孩子考慮之後,答應了。而一段時間之後,孩子不抽煙了。

——奇蹟往往會在被尊重被接納時發生!

孩子在青春期這個年齡,父母想直接教育他是相當困難的。也許有家長會說:我怎麼覺得某人家的孩子不是你說的這樣?人家孩子聽話著呢!青春期孩子是有聽得進父母教誨的。但是這是那些在早期教育中已經建立了良好親子關係的家庭;那些從小被父母忽略的孩子,親子關係有問題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是「說不得」的!即使關係好感情深厚的親子之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要注意策略。專家提醒: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原則是「孩子不求助,家長不施助」,孩子對某些事情拿不定主意,來問「這樣行不行」的時候,家長也要反過來問孩子一聲:「我想先聽聽你的想法。」多傾聽孩子的道理,讓孩子在求助成功後還能產生一種感覺,這是我的選擇,不是家長的決定——家長這時候只能「站在孩子的身後」。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有特定的心身發展規律,家長要學習掌握這些規律,按規律辦事,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不僅要注意言語的交流,還要注意非言語的交流——語氣、語調、表情、眼神、動作。比如對小孩子說話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語氣要平和,身體適當前傾,說話的同時正確地傳達情感——有四種情感是受孩子們歡迎的:

1、信任——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比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兒子,只要認真學,你一定能學會的。」

2、尊重——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當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孩子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假如你要求孩子學習,可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會兒,你說:「好吧,那你再玩十分鐘,然後就開始學習吧。」孩子可能會更樂於接受。

3、讚賞——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經常給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寶寶把自己的毛巾拿出來晾,也許滴滴答答搞得滿地都是水,但是孩子愛勞動就是最值得表揚的優點,就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寶寶能做家務事了,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孩子被父母欣賞,對參與家務勞動會更有興趣。

4、鼓勵——孩子做錯了事,或者不小心有什麼過失,要少用批評責備,多幫助他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下一次做得更好。如孩子洗碗失手打碎了碗,學炒飯把飯燒糊了,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可以避免失誤的做法,鼓勵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智慧的父母會創造機會多和孩子交流。這裡介紹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的「12張紙牌」遊戲——用遊戲方式吸引孩子與孩子交流。所用的紙牌是12張事先寫好的卡片。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拿兩個骰子輪流擲,擲到哪個數,就取出這張卡片,回答上面的問題。

這12個問題是:

⑴講一件你覺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事。

⑵講一件你最不快樂的事。

⑶評價一個你周圍的人。

⑷今年你最希望得到什麼(只限3個)?

⑸你對自己有哪些地方不太滿意?

⑹哪件事,你努力了,但成效不大?

⑺深呼吸3次。

⑻擁抱一下你喜歡的人。

⑼講一件你與朋友間的小故事。

⑽放假了,你最希望做什麼?

⑾你最想去的一個地方是哪裡?為什麼?

⑿你最想家裡有什麼變化?

——卡片的內容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和更換。

全家一起玩這種遊戲,有助於家庭成員的互相了解,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側重情感交流的家庭活動還有家庭讀書會:父母和孩子分角色扮演書中人物進行表演,和孩子交流各自讀書的經驗、體會,討論書中的人物、情節、表達的感情等等。在這些交流中容易和孩子產生共同的話題,建立親密的感情。

在孩子十歲之前,父母要捨得動腦筋、花功夫,與孩子建立廣泛深入的情感聯繫。親子之間建立親密關係,是日後對孩子施加正面影響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形成理想的親子關係,孩子將來出現一些偏激行為,家長想糾正也會感覺很無力、很困難!有人說:孩子到了18歲以後,父母想管也管不了;能管得了他的人,一個是心理醫生,一個是強制性機構。想有個好孩子,您一定要趁早學會正確地和孩子說話,和孩子說正確的話。只要我們不斷學習,掌握正確的溝通方法,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就會保持融洽與和諧狀態,而這正是所有父母都希望的。


推薦閱讀:

記者手記|周小川「謝幕演出」 再現溝通的藝術
改善溝通力,職場全無敵!
交流的無奈丨一本怪書
人與人交往,一顆真心遠遠不夠

TAG:孩子 | 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