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語——佛教名相解釋
「一轉」的漢語釋義 FROM:百度漢語 「一轉」,音 yī zhuǎn,是一個漢語詞語,釋義為: 1.轉動一次;旋轉一圈。 南朝·梁武帝《白紵辭》:「短歌流目未肯前,含笑一轉私自憐。」 唐·顧況《悲歌》之二:「我心皎潔君不知,轆轤一轉一惆悵。」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且說那女子把那石頭撂倒在平地上,用右手推著一轉,找著那個關眼兒伸進兩個指頭去勾住了。」 2.提煉一次。 晉·葛洪 《抱朴子·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 3.計算一遍。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鄭玄)能者。融(馬融)令算,一轉便決。」 4.四周。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兩邊一望,一邊是江,一邊是湖,又有那山色一轉圍著。」 又,《儒林外史》第三十回:「諸名士看這湖亭時,軒窗四起,一轉都是湖水圍繞。」「一轉語」——佛教名相解釋 FROM:《佛學大詞典》 【一轉語】:禪林用語。乃令人轉迷開悟之語句。即於禪者迷惑不解,進退維谷之際,由師家驀地翻轉機法,下一語句,而令禪者頓然穎解。所下之語,若為三句,則稱三轉語。百丈和尚曾以「不昧因果」一轉語,使一行者脫離五百世野狐身。《從容錄》第八則(大四八·二三二上):「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對他道:『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生,今請和尚代一轉語。」丈云:「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三十八] FROM:《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一轉語】:(術語)機轉之一語,謂發揚轉翻心機之格外語句也。向於公案而吐意見時所說者。《碧岩》九十一則曰:「請禪客各下一轉語。」《傳燈錄》百丈章曰:「黃檗曰:古人只錯對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 FROM:《佛學常見辭彙》 【一轉語】:參禪時轉機的一語。 FROM:《俗語佛源》 【一轉語】:禪宗機鋒往來的關鍵處,稱「玄關」。破「玄關」必須親證實悟。以片言隻語,撥轉對方的心機,使之衝破「玄關」,「柳暗花明又一村」,謂之「轉語」。《景德傳燈錄·百丈懷海禪師》指出:「古人只錯對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可見「轉語」的重要。舉幾個例子。問:「不起一念有過無過?」答:「須彌山。」又如問;「磨磚豈成鏡耶?」答:「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後亦用「一轉語」指別出心裁。如宋·張元干《青玉案》詞序:「賀方回所作,世間和韻者多矣。余經行松江,何啻百回,念欲下一轉語。」也指用一二句話讓人恍然大悟。如胡適《嘗試篇》:「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此語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李明權)等覺一轉?名字妙覺 FROM:《佛教哲學大詞典》 【等覺一轉?名字妙覺】:讀音:[deng3 jue2 yi4 zhuan3?ming2 zi4 miao4 jue2],日興門派的口傳用語。從釋尊的熟益、脫益化導,至本門壽量品的在世眾生,據稱可登至菩薩最高位的等覺之位,而得脫。此以壽量文底之意來看時,是謂覺知久遠元初之妙法?南無妙法蓮華經,一轉而歸於信受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名字凡夫之位,由此直接進入妙覺位(佛位)。 敘述成佛的本因畢竟在於信受南無妙法蓮華經之文。來集於《法華經》會座的釋尊弟子中雖有聞壽量品而登等覺者,卻不見有登於妙覺位者,此可見於分別功德品的經文所示。但日蓮大聖人說:「登等妙」(第二六七頁),又說:「其位均入妙覺之鄰或妙覺之位」(第三五五頁),指出在世眾生於壽量品登於等覺、妙覺。此是依壽量文底之意所見在世得益的姿態,從初發心的菩薩至等覺的彌勒菩薩皆是從信受久遠元初之妙法的名字即位,直登妙覺位。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稱:「然體內之意是,靈山一會無量菩薩聽聞體內之壽量,但非只信文上脫跡,復解了文底秘沈之種本,還立久遠元初下種之位,信受本地難思之境智妙法,故皆悉至名字妙覺之極位……當流之口傳云:『等覺一轉,名字妙覺』云云」(六卷抄第二二九~二三○頁)。 又,《法華文句記》第一卷上有云:「雖脫在現,具騰本種」(大正第三十四卷第一五六頁)。《等海口傳抄》第六捲雲:「等覺一轉,入於理即」(天第九卷第四二一頁)。以上所述,皆是通於《法華經》文上之義,志向文底下種佛法成佛之義的文字。等覺一轉?入於理即 FROM:《佛教哲學大詞典》 【等覺一轉?入於理即】:讀音:[deng3 jue2 yi4 zhuan3?ru4 yu2 li3 ji2]。天台宗慧心派的學僧?等海著《宗大事口傳抄》中的語詞。從五十二位中,菩薩最後位階的等覺位,一轉而重還凡夫位,覺知凡夫本來就常住有佛界生命,而入於本覺位。《宗大事口傳抄》第六捲雲:「尋云:『等覺一轉,入於妙覺』,其意如何?心賀之義云:『等覺一轉,入於理即』之意也。理即歸入本覺也」(天全第九卷第四二一頁)。 於天台宗,是以理觀為最高的修行,故稱一切眾生的一念心中具足三諦妙理的理即位為圓教行位(六即)的根本基底(一位),可於理即位而歸入本覺(妙覺位)。 《宗大事口傳抄》第六卷又云:「雲世間相常住者,理即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究竟即也。如此以世間相常住一句,口傳六即法門。六即習為理即之一位歟。秘事者此也」(同前),說明「理即」是六即位之一。 然而日蓮大聖人佛法是受持即觀心的佛法,故於初心位的「名字即」而言,「究竟即」就成妙覺位。故而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的《法華取要抄文段》云:「台家口決相傳:『等覺一轉,入於理即』。《等海集》第六二十六可對照之。若當流相傳,習為『等覺一轉,名字妙覺』也。然則始自發心終至補處,皆入於久遠名字妙覺之位故,別不更舉妙覺之益」(文段集第五七六頁)。
推薦閱讀:
※佛教的時空觀?
※關於《悲華經》說,阿彌陀佛涅槃後,觀音菩薩繼位。末學有些疑問?
※一代高僧光厚老和尚的故事
※佛教徒上知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中外佛教關係史之中印佛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