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中國國學是博大精深的,決不是被後代封建帝王剪裁過的儒家文化。我們要認清中國國學的真面目,如果說國學是一群高大的山峰,那麼儒家只是其中的一座,而不能代表全貌。 近年來國學大倡,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又發生了興趣,社會出現了讀經熱、孔子熱、讀史熱。重視自己的歷史和文化,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舉雙手歡迎。但當前社會最大的問題是,錯把儒學當作國學。我今天到這裡來向大家說明的主要觀點是:儒學並不是全部的國學,甚至不能代表國學。 一、儒學並不代表國學 如果讓我描述當前中國對歷史的研究狀況,那麼我認為基本上未離開傳統的獨尊儒術的模式和思路,如果不跳出這一模式和思路,那麼今天的中國社會仍會象過去兩千年里一樣,走一條狹窄的國學之路。 這種現象我在幾年前就感覺不對勁,譬如北京育靈童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出版的一套《兒童經典誦讀》教材,裡面沒有一篇法家和墨家的著作,既沒有管子的「四維」,也沒有墨子的「尚賢」與「節用」。
是法家和墨家著作的文學性不強、語言不美嗎?不是!而是法墨兩家的思想被遠遠排斥在外。春秋戰國時代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昌盛繁榮的中國先秦思想文化,到了後來只剩下儒家一脈。兩千年間,中國人祖祖輩輩誦讀的只有儒家一家的書籍。這種狀況實在是中華民族的悲劇和大不幸。然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這種文化局面仍然未得到改變,更是悲劇中的悲劇了。 我是儒家人士的後裔,我的祖上仲由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論輩份我是仲由子路的第75代孫,所以我對儒學一直有深厚的感情和研究,但我認為獨尊儒術是對中國其他思想學派最大的不公,並對中國社會特別是近代的落伍帶來致命的影響。 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中國社會必須打破封建文化專制,開拓思想,恢復中國國學的真面目(其中包括恢復儒家人物的真面目),將我國歷史上真正優秀的文化傳統發揚和恢復起來。 二、管子的文章不美嗎? 現在出版的很多中國古代美文不選《管子》和《墨子》的文章,也不選《韓非子》和《荀子》。是管、墨等文章沒有文學性嗎?讓我們親自讀幾篇感覺一下。 打開《管子》第一篇文章「牧民」,我們可以看到:「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菅,上無量,則民乃妄。文巧不禁,則民乃淫,不障兩原,則刑乃繁。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祇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在這段里告訴人們,凡是擁有土地的國家管理者,必須致力於四時農事,確保糧食貯備。國家財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能自動遷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倉庫里的糧食多了人們就知道禮貌禮節,衣食富足充裕了人們就懂得羞恥榮辱。君主的行為符合法度,親戚朋友就可以相安無事;四個維持國家秩序的準則得以發揚,君令就可以貫徹推行。因此,減少刑罰的關鍵在於禁止奢侈;鞏固國家的準則,在於整飾四維;教訓人民的根本辦法,在於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不注意天時,財富就不能增長;不注意地利,糧食就不會充足。田野荒蕪廢棄,人民就會變成野草一樣可憐。君主揮霍無度,則人民胡作妄為。不注意禁止奢侈,則人民放縱淫蕩。不堵塞這兩個根源,犯罪者就會大量增多。不尊鬼神,小民就不能感悟;不祭山川,威令就不能遠播;不敬祖宗,老百姓就會犯上;不尊重宗親故舊,孝悌就不完備。四維不發揚,國家就會滅亡。」 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字美和語音美都不錯,但中國歷代的教育課本並不理會管子,我們今天的古代文化讀物也忽視管子。這是一種嚴重的歪曲歷史現象。 大家知道,管子是我國歷史上春秋早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公元前725--645年),他擔任齊國的國相長達40年,擁有豐富的治國經驗。正是在他輔佐齊桓公的時期,齊國成為當時霸主,齊桓公得以「九會諸侯,一匡天下」。 管子的思想言論經過記錄流傳下來,祖祖輩輩影響了齊國文化,並經過歷代學者不斷地豐富完善,最終形成了規模和聲勢浩大的齊文化,使齊國發展成戰國時期中國文化的最大集中地。並且,《管子》一書的內容量最大,篇幅最長,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歷史甚至醫藥無所不包。在諸子百家中,《管子》是一部重頭著作。當然,《管子》一書並非管子一人之作,它是齊國學者在歷時五六百年間的時間裡不斷補充整理而成的。
自齊威王之後(約公元前350年),中國的文化中心實際上就是齊國的首都臨淄。臨淄城外的稷下學宮彙集了上千人的各國學者,臨淄成了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城」。當然,在這個大學城裡,起主宰作用的是管子學說,管子思想像一棵大樹之根,生長延伸出了後來的儒、道、墨、法。從戰國時期的狀況看,齊文化遠遠大於魯文化,管學才是當時的顯學。 譬如儒家所宣揚的仁義道德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管學影響。管子是最早宣揚「禮義廉恥」的人,齊國是最早講究禮義廉恥的國家。 《管子》開篇的第二段這樣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這裡的「四維」就是禮義廉恥,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管子認為有了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範;有了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了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了恥,就不會趨從壞人。有了「四維」,國家就有了秩序,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的齊國政治,既講法治,也講德治,是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國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齊文化,到後來讓位於以孔子代表的魯文化。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管文化受到冷落,使孔文化受到吹捧?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三、齊文化的精神是民主文化 齊文化有自己獨特的精神,與儒家代表的魯文化有根本的不同。這種不同起源於周朝的建國之初。大家知道,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地,魯國是周公的封地,這兩個人一個是周朝的國相,一個周武王的弟弟;一個姜姓,一個是姬姓。所以在兩個人各自的封地上,便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 周公兒子到了魯國之後,便推行周文化,改造當地的殷文化。而姜太公的兒子到了齊地之後,順應當地的風俗習慣,遵從當地東夷人的文化傳統,所以使齊文化從一開始便帶有順民意、得民心的特點。《管子》開篇第一章就說:「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度,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牧民) 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國以人為本的文化,最早就體現在齊文化里。不僅是順民意,而且姜太公的後人特別尊重能人和賢人,因為他們先輩的職業就是國相,是靠輔佐國君起家的,他們也特別重視和尊重賢人和能人來輔佐國政。因此,在齊國的歷史中先後出現了兩位著名的國相,一個是管仲,一個是晏嬰。在為政方面,姜氏家族不太重視血緣關係,而是任人唯賢,唯能。這與周公後裔的魯國形成了較大的不同。魯國的政治一般要掌握在權貴之手,自三家分魯之後,魯國的政權一直操控在魯君家族手裡。後來魯國出了孔子,一味鼓吹周禮,固守封建特權等級制,維護姬姓家族的天下。這就成了魯文化的特點。 了解了這段歷史,便可以看出齊國政治的民主性、開放性和魯國政治的專制性、保守性。管子和鮑叔牙都不是齊國人,但都跑到齊國成為重要的政治人物。這說明當時齊國的招賢納士風氣。
在當時那個種族和種姓家族封建統治時代,齊國的這種做法就是開明的民主政治。所以體現在《管子》這部書里,是大量的精英政治思想和民主政治思想。這些思想當然不能被後來的帝王們所容忍,所以,管子一書便被打入冷宮,春秋戰國時期興盛一時的顯學----管學,從此少有人過問。 四、管子的反專制精神和約束君權思想 從根本上說,中國的歷史文化有兩大傳統,一種是約束君權的傳統,如管子和墨子都是這一傳統。另一種是加強君權專制傳統,如孔丘、范睢和韓非子。這兩種傳統在春秋戰國時期力量不相上下,但秦漢以後,後者佔了上風,中國從此走上了一條君王高度集權專制的道路。 從此以後,凡是約束君權的思想都被貶到下位,凡是崇君、捧君、擁君的思想都被揚至高位,孔子被捧上了聖位,而管子、老子和墨子都受到冷落。墨家的境地最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管子》一書中有那些是讓封建帝王不高興的話。在《管子》一書里,有多處體現出反對獨裁專制、約束君王統治者的思想。如「形勢」一篇中有這樣的語言:「獨王之國,勞而多禍;獨國之君,卑而不威。」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獨裁專制的國家,雖然操勞忙碌,也不免動蕩不安。獨裁專制國家的君主,往往是卑鄙而沒有威信的。 在「權修」一篇里,管子再次提到「獨王」的危害:「功之不立,名之不章,為之患者三:有獨王者,有貧賤者,有日不足者。」 這裡的意思是,君主搞獨裁專制,必然使國家貧窮卑劣,財政收入入不敷出。 在反對君主獨裁的同時,管子告戒齊桓公:「君不君則臣不臣……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 從這些話里,可以看出齊國當時的君臣關係,沒那麼多君道尊嚴,並不象秦始皇以後那樣,君王至高無上,不可約束。國君對大臣都是相當尊重的,齊桓公將管仲稱為「仲父」,顯示出當時社會的政治關係。 正因為管子是一個反對獨裁專制、限制君權和約束君主的人,所以,管子到後來受到韓非子猛烈的攻擊。在韓非子眼裡,管子對君王的大不敬,是帝王霸業最大的危害。這是先秦文化的兩個極端,一個是有限的民主文化,一個高度的極權專制文化。可悲的是中國後來走上了一條高度極權專制的道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管子的學說怎麼能流行呢?管子思想怎麼能被人們熟悉呢?
所以,中國真正的國學是博大精深的,決不是後來被歷代封建帝王剪裁過的儒家文化。我們要認清中國國學的真面目,如果說國學是一群高大的山峰,那麼儒家只是其中的一座,而不能代表全貌。 五、墨子反對封建等級制的精神 今天我們要恢復中國國學的真實輪廓,更不能不了解墨家這一學派的思想內容。墨子學派在戰國時陣容強大,聲勢浩大,由於它訴諸平民百姓,深得人民大眾的歡迎,因此墨子門徒甚眾。 後來墨子和墨學被冷落的原因是由於這一學派獨有的遏制帝王思想、反專制精神、環保精神、節用精神、平民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和自由竟爭精神。 墨學是戰國時期的熱學和顯學,在社會中的影響不亞於儒家。現存的《墨子》一書中有「親士」、「修身」、「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五十多篇文章。過去的評論一般認為,兼愛是墨子的核心思想,節用、尚賢為其次。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墨子》「尚賢」和「尚同」篇中的政治學思想應當是比較重要的。 我們先來看墨子的平民思想和平等思想,這一思想主要體現在「尚賢」一篇中,在「尚賢上」中,墨子指出:「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這一句話相當重要,在墨子眼裡,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他出身多麼微賤,國家都要起用他,重用他。這對於當時的封建種族等級特權社會來說,是十分難得的思想。墨子的這一思想,打破了當時的身份等級制和封建等級世襲制,是向封建血緣等級特權制度發起的猛烈攻擊和挑戰。 墨子特別推崇和讚賞古代聖王,這些聖王主要是指堯舜禹。墨子說:「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尚賢上)」 這段意思是:古時堯推舉舜於服澤之北,將政事授給他,而天下太平。禹推舉益於陰方之中、把政事授給他,而九州太平。湯推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把政事授給他,而計謀得以實現。文王推舉閎(hong)天、泰顛於獵漁人夫之中,把政事交給了他們,而使西方各小國臣服。所以在那個時候,祿厚位尊的大臣們沒有不心懷恐懼、兢兢業業地積極工作的,平民百姓沒有不爭相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和道德的。 所以,墨子總結出最重要的一個結論:「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這一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貴族家族統治無疑於一顆重磅炸彈,是對封建秩序的嚴重顛覆,因此,墨家被打入冷宮是勢所必然的。
我說墨子是有民主精神的,但有人不同意,還寫文章反駁我。為什麼出現這種分歧?主要是那個人可能是拿今天的民主標準去要求古代的民主了。在當時那個時代,讓下層人自由地進到上層,國家領導者注意聽取下層人的意見,這就是很大的民主了,這比權力由封建貴族家族獨攬要好。 墨子主張的是精英政治,儘管精英政治不會有現代民主政治舉手投票一類的內容,但在那個時代,精英政治相對於家族政治是一大進步,它最起碼是打破了姬氏家族的血緣統治。實現了社會其他成員對政治的參與。所以,人類社會的民主制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沒有當年那一小步,就沒有今天這一大步。墨子「尚賢」和「尚同」篇里的主要思想是民治思想,就是由有德和有智慧的人民來治理國家,而不是由世襲者來管理國家。 試問,墨家的這些思想能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容忍嗎?大家可以翻開《史記》看一看,關於墨子的敘述只有24個字,只是在「孟子荀卿列傳」最後提了一下墨子:「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這與其他諸子連篇累牘的記載比起來,司馬遷的做法真是厚此薄彼。是司馬遷有意冷落墨子,手頭確實沒有墨子的記述材料,還是別有其他的原因?我想這兩方面的原因都有。 從觀點上講,司馬遷傾向儒家,可能從心裡反感墨家思想,因此,在寫《史記》時特意將其省略。要麼就是礙於當時的政治氣氛,不敢記錄封建專制統治者不喜歡的學說。從《史記》的撰寫已經可以看出當時獨尊儒術造成的社會思想「白色恐怖」,可以說漢武帝的專制比秦始皇差不了多少。 六、墨子的「選天子」思想不能被封建統治者所容 墨子更不被當權者所容的是他的「選天子」思想,墨子比管子更進了一步,不僅大臣要選擇,而且連天子也要民主推選。 「尚同上」篇里這樣說:「夫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 雖然墨子書里未說明天子是怎麼個選法,但一個「選」字,表現出墨家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反對世襲,反對血緣家族統治。 這種思想與法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看看《韓非子》一書就可以知道,法家是千方百計地加強和鞏固帝王的權力,而墨家是制約和約束帝王的權力。墨家與儒家也是不同的,儒家把王公貴族等級制視做固定的,不可逾越和改變的,而在墨家眼裡,一切權威和權力都可改變,社會是可以變的。平民百姓可以進入上層,王公貴族可以淪為平民。這一切都取決於競爭的結果。
墨子思想是競爭的,社會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競爭來變動的,這是對封建家族等級特權制的巨大挑戰,墨家思想在當時是顛覆性,如果不是秦國靠武力統一了六國,墨家思想會得到相當大發展,今天的中國也不會是這個樣。 至於墨子環保思想和科技思想都體現在「節用」、「節葬」、「經說」等篇里,墨子對邏輯和科學實驗都有大量的研究,但這樣一部墨家著作卻不被後人重視,科舉讀書人只會搖頭晃腦背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種現象如其說是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提練和篩選,不如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禁錮與封閉。 七、中國國學決不能被儒學一葉障目 在國學大倡的時代出現了很多怪事,譬如外交部門要在世界各地建立100個孔子學院,各地紛紛上演祭孔大典,一年一度的孔子節耗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個別學者仍然提倡獨尊儒術,甚至試圖把儒學奉為「國教」。這些現象都可視為現代封建文化專制的再版。 我決不是反對儒家學派,而是反對這種獨尊儒術的做法。我曾經寫過為儒家辯護的文章,因為儒家精神里也包括獨立的民間精神。儒家的真實面目是它的民間性,而不是政府性。在孔子74歲的一生中,只有三年的時間在政府里工作,其他大多數時間是以民間學者的身份出現的。但漢代以後,儒家被捧上了越來越高的地位,儒學被極大地官方化了,成了為官方封建統治服務的一個工具。而古代另一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傳統被人為地湮沒了。 這不是真正的國學狀態,21世紀的中國必須恢復真正的國學面貌。特別是要發掘那些與現代和當代精神最接近的思想。譬如墨家,墨家的很多主張都接近於現代,因此,我們要好好挖掘和繼承墨家傳統、管學傳統和法家傳統。 法家文化儘管重視功利,但卻是相當具有競爭力的一種文化。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要運用法家精神,在國際市場上積極競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保持儒家文化道德仁義的精華,廣采博收,全面吸取諸子百家之長,這樣我們便有豐富的知識寶庫和思想寶庫,這樣我們便不會只知道照搬外國,盲目地學習西方。 最後我要說一句,中國文化決不能被儒學一葉障目。如果現在還不改變兩千年來獨尊儒術的做法,那麼中國文化不能前進,中華民族也不能進步。我們的頭腦仍然是偏狹的,我們的心理仍然是小器的,我們的作風仍然是專制的,我們的社會仍然是特權與等級的,我們的發展仍然是不平等的。 最後,讓我們以欣賞一段墨子的語言來結束今天的講座,看看墨子的文字能不能進入我們學校的教科書,墨子的文字是不是就那麼晦澀難懂,墨子的文字語言美不美。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修身篇) 大家可以看到裡面這樣的一句話:「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這是中國最早的共產主義思想。而這樣的文字為什麼不能成為中國人的口頭語,廣泛流傳呢?顯然是文化和思想封鎖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