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陽明是個好同志啊

中國文人的一支筆,向來不輸戰場上的斧鉞劍戟。看你不爽,就寫上一篇,文采飛揚,嬉笑怒罵,卻不著一個葷字。不管你是入世豪傑,還是出世隱者,在後人的眼中都是「有瑕疵」。

標榜德行的——才學不夠,建功立業的——思想不夠,才學無二的——貢獻不足,哪怕是最接地氣、才行政績兼有的東坡先生,後人也要硬扣「老夫少妻」生活不檢點的帽子。

日本漢學家浜隆一郎曾說:文人用兵之最當為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

有人曾說:中國歷史上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毫無疑問,王陽明可謂是絕無僅有的一位立德、立言、立功完美者。然而,故事伊始,王陽明也曾是一名瘋癲少年。

1

王陽明是個好同志啊!

中國有一句諺語,一個人如何,講究的是「蓋棺定論」,了解一位已經死去上百年的人,反而比了解你的鄰居要簡單。

仍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結,醉漢會戒酒自新,無神論者說不定明天就會開教堂…他們還會有改變的可能,他們總還有著好些秘密,而死去的人,他們的秘密隨著時間而展現給世人,儘管慘雜著很多臆測,但是他們形象更為「豐滿」。

像王陽明這樣生前被世人膜拜,死後流芳的人,這能感嘆「王陽明是個好同志啊!」

王陽明出生於小縣城餘姚,沒有祥雲繚繞、也沒有太陽入懷,他和所有小孩子一樣的出生、一樣的長大、也一樣的不用功!

他的父親是狀元,換到現在也是高知家庭、中產階級。老子是狀元,兒子自然不差,小小年資聰慧過人,他的父親頗感欣慰「嗯,小子,不錯,當不成狀元,也差不了。」

但年少不輕狂,可笑可笑!做不做狀元對王陽明並沒有吸引力,他的理想是「做聖人」。放到現在這完全違背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這一客觀規律。

不好好讀書、結婚當天跑去和道士聊天、天天守著一株竹子「格物」,按照辯證的說法「你看萬物的時候,萬物也在看你」竹子也是成了精。不出所料,修身的過程總是坎坷,王陽明被「發配改造」到了龍場。

窮山惡水出刁民,龍場民風彪悍,王陽明在這主動肩負起「民辦教師」的職責,心學正是在這個階段誕生的。教書的同時,王陽明捎帶手兒,消滅了很多當地的毒瘤武裝勢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幫皇帝滅掉了企圖搞政變的寧王。

這也是很能搞事情了,也像歷來廣大的文人證明,「你之所以要棄筆從戎,是因為你不夠流比去崇文尚武!」大概是了解了,老朱家血脈里對待功臣的遺傳基因向來不咋滴,立功的王陽明並沒有選擇繼續走仕途這條不歸路,而是雲遊四海傳播他的學說。

2

說了半天「心學」是個什麼學?

朱子主張格物,多讀書,多觀察,然後分析道理;

陸九淵主張持守,心裡明白了,世間萬物的道理就明白了,不用趕著去讀書;

然後陸象山就懟朱子:堯舜之前沒有書,你讀個鎚子;

然後,王陽明說:放著別動,我來!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在極度不利的情況下大敗俄國艦隊,慶功宴的時候,他高舉一塊腰牌,「一生伏首拜陽明」;

毛澤東,一篇《心之力》道盡他四方之志;

大批日本企業家,甚至稻盛和夫、松下新之助等大牛,在日常經營中,都會借鑒「心學」的種種理論。

心學的基礎理論可以歸結為三種: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心,他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是我們所有追求的本質,他幫助我們感知、分辯、判斷、內化。在每個人都在求取聖人之道的時候,忽略了對自己內心的感悟。

我們在努力和外界、哲理交流的時候,我們恰恰和自己的交流最為貧乏。「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不必想外界求取什麼,一切都是由內而外,由每個人的本心發出。

心學的第二境界便是,知行合一,文學大家陶行知的名字,也是演化於此。理論很重要,但相應的實踐也很重要,「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結合,知行統一,將學術觀點轉化為現實中的功績。很多人並非沒有自己的標準,但是這個對標的目標通常不合實際,偏離了自己的真實情況。因為人人有私慾,潛在的思想都是圍繞自己的利益去思考和運作。

但是我們知道法律是對人最低的約束。法律只能管束了人的行為,卻並不能驅除一些人心裡的貪婪和魔性。

所以「知行合一」的理論,讓人們把心法的標準用直接能看到和感知的內涵表現出來,並強調「知」是「行」的一部分。

再通俗一點,就是在做事之前拷問自己,這樣做能不能通過自己內心這一關。

而最後一項「致良知」可就厲害了,一般的大boss都是最後出場。這一點也和很多高階思想不謀而合,講究人們應該注重內心的塑造,刨除私慾和雜念。

從「心即理」的思維層面,再到「知行合一」的實踐角度,最後「致良知」的格調升華,心學理論不再是諸子百家一開始就飆高階的玄之又玄,他降低起點,讓人人都可以有的放矢,「人人皆可為聖人!」

3

我也不太懂,咱們實踐著慢慢看!

既然寫的是王先生的心學,前面都是「心即理」,下面咱們也「知行合一」一下。

1、知行合一

首先,當然是心學最著名的理論——知行合一。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他比別人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人人都懂的道理,經過他的嘴,就像被鑲了金邊,感覺醍醐灌頂,那麼對,那麼有道理,那麼流比!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很多人做事,不成功的原因不在於能力不夠,而是絕大多先立志而後行,說多做少,最終落空,滿腹經綸、滿腹韜略,但都流於思想,缺乏實際行動讓思想指導行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內心強大

心學的核心是在對自己內心的認識,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鍊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

心學所倡導的靜、寂、定,不是純粹的靜止,若只愛靜,沒有真正的安定,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3、辯證

辯證真是一個好東西,指導了世間千千萬萬的思想,也很好解釋了現在市面上那些「兩頭堵」的騙局,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運用了辯證的思想。

一日,王陽明的弟子感嘆「世間,善難培,惡難除。」

大家的厲害之處就是從不灌雞湯!

王陽明說到:「天生萬物,哪裡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惡的。你要搞個草坪,草又是善的,花就是惡的。「善惡」都是由你的私意產生,所以就是錯誤的。」

快鼓掌!然而我不是大家,所以雞湯我還是要灌。世間萬物他的本質不過是各種化學元素,你對他們有好無,是源於你內心的私意。

寫文章講究上帝的視角、局中人講究跳脫出局限、出世的人講究六根清凈,這些種種都是表面的情感,你見山還是山也是源於心被視覺控制。只有摒棄私念,才能看見事物的本源。

王陽明一生,學術建樹很高,但他的作品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反而他的弟子們將老師的一言一行,整理而成的《傳習錄》成為王陽明的「代表作」,同心學一起影響著百世後人。

儘管如此,在大街上隨便抓一個路人,問他:你知道誰是王陽明么?你知道什麼是心學么?你知道「知行合一」出自那裡么?你看過《傳習錄》么?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沒有」「什麼鬼」…

然而在鄰國日本,閱讀《傳習錄》,拿心學做精神指導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成為典型的「牆裡開花牆外香」,我們唯一能自我安慰的就是,「還好是日本,這要是韓國,肯定又說王陽明是韓國人了…」

陽明心學在影響明清兩代無數豪雄後,傳到了日本,並指導了日本崛起的關鍵——明治維新。梁啟超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

三菱集團創始人岩崎彌太郎,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數之不盡的政治家、企業家,都將王陽明及陽明心學奉若神明。日本最讓人佩服的匠人精神,其核心,也是心學。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身邊人問他,可有話要留給後人,王陽明指了指胸口,「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推薦閱讀:

王陽明的聖人之路
王陽明《書黃夢星卷》原文及翻譯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世間的事,不動私心,才能做到不煩惱
王陽明的「良知」說要義

TAG:王陽明 | 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