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宮玉帶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唐代玉帶具圖案藝術特色十分鮮明,多為伎樂人物、花卉、動物,許多紋飾具有中外文化融合的信息。

唐代玉銙圖案碾琢工藝也有獨到之處,先在帶銙的正面碾琢出主體圖案的輪廓,再從帶銙的四邊向內斜刻至主體圖案,在邊緣和圖案之間形成凹池,以此方式突出主體紋飾,讓人有主體紋飾的浮雕感,這種技法被後人稱為「池面隱起」 ,常見短小較寬的陰刻線紋表現細部,線紋多平行放射狀。玉銙的邊緣為梯形,背面有多對象鼻孔,用於穿釘將其固定在帶鞓上,改變了以前正面對穿打孔的做法,為圖案整體化提供了可能,並沿用到後世。

唐代帶具的鉈尾與帶鞓連接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在鉈尾方型的一側橫向切出一凹槽,將帶鞓夾嵌在其中,再以金屬釘固定。二是,把鉈尾方形一端反面剔掉一層,使其變薄,並在上面加鑽象鼻孔,將帶鞓末端用金屬釘固定 。

五代

在成都前蜀王建墓**龍紋玉帶,是目前唯一有準確紀年的五代玉帶具,從這副帶具可以看出:雙鉈尾排方玉帶,淺浮雕工藝,呈現池面工藝的孑余 。龍紋開始折轉,向三停九似發展,尚未形成整體繪畫畫面結構。

宋代

沿用唐制,但從**和傳世的實物數量看,遠遠少於唐代,原因,一是,此時中國西北地區戰亂頻仍,玉材來源通道遠不如唐代來的暢通。二是,宋代尚金。

宋代雖然流行金帶具,但玉具帶仍然是最高級別,是身份等級的昭示物、帝王重要獎賞物、邊國異族世家的進奉物。

特點:基本繼承了唐和五代的形制,帶的數量減少體量增大,尤其是鉈尾加長,帶側面地梯形坡度減小近乎垂直。紋飾方面,外來文化影響因素已經融合,不再具有明顯的異域風情,特別是「胡人」形象基本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文人雅士,主體紋飾周圍不再用細小的裝飾線紋圍繞,因而使得主體紋飾的裝飾效果更加突出。陰刻線紋從平行短小而演變為隨刻畫主題需要而彎曲流轉,因此給人以流暢飄逸之感。

工藝技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特別是方有兩個方面變化,一是減小了「池面」的深度,二是恢復了透雕技法。透雕技法比北周時期更加成熟、細膩,例如,荔枝紋、路紋就是藉助透雕技法完成的。出現桃形帶板。

遼、金、元時期

遼(公元907-1125)是契丹貴族建立的政權,金(1115-1234)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遼、金政權存在的時間分別與北宋、南宋大致對應。元代(公元1260-1368)是北方蒙古民族建立的朝代。

遼代的帶飾形制沒有嚴格的規定,不同大小、不同質地飾物可以同時裝飾在同一條帶上。

金代則「其束帶曰吐鶻。……吐鶻,玉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周,小者間置於前,大者施於後,左右有鉈尾,納方束中,其刻啄多如春水秋山之飾。金代帶具已有定製,雙扣雙鉈尾帶已經成為唯一,奠定了後世帶具主流樣式基礎。

「元初立國,庶事草創,冠服車輿,並從舊俗。…近取金、宋,遠法漢、唐 。」 主要取金代帶制,以玉為最高,元史輿服志載皇帝的帶具數量二十四枚。

遼、金、元官服玉帶具不發達,以常帶為主。

遼、金、元時期最具特色的是反映「四時捺缽」紋飾的玉帶具 。其中「春水」和「秋山」紋樣最多,主要用於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參加春捺缽、秋捺缽活動時佩戴。

春水紋樣:春獵之水,縱鶻捕鵝、雁。

秋山紋樣:秋獵于山,射鹿、熊、虎。

遼、金、元時期最具特色的是反映「四時捺缽」紋飾的玉帶具。其中「春水」和「秋山」紋樣最多,主要用於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參加春納缽、秋捺缽活動時佩戴。

玉帶具的主要種類:帶鉤、絛環、蹀躞帶穿等。證明該時期「常帶」(絛帶)是主要帶具。金玉帶成為官服的一部分在特殊場合使用,其數量大大減少。

遼、金、元時期紋飾主題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亦有所區別遼金早期主題紋飾比較單一,只有天鵝(或大雁)和鶻,周圍沒有花草裝飾,以浮雕的方式突出主題,用較粗的陰刻線紋描畫細部,環的特徵較為明顯。金代晚期至元代,尤其是元代,在鶻、鵝的周圍加了許多花草裝飾,採用多層透雕的技法,層層密密,加大了縱深感、裝飾感。有人將這種層層密密的風格總結為「密不通風」此時環的特徵已不明顯,僅在器物的背面保留環狀,器物的兩側,各有一缺口(大部分是缺口都有破壞畫面的情況),一側略大用於承鉤,另一側稍小用於與帶固定。

玉帶具的紋飾題材範圍明顯增加,龍、螭、人物、花鳥、走獸、花果、龜游、連珠等都是常見的紋飾,紋飾凸起較高,立體感強,方的體積較大且厚重,出現倭角,蹀躞環飾使用普遍,整體藝術風格是粗獷中見精細。

對應「絛環」的帶鉤,遼金時期不多見,元代帶鉤的特徵是:形制相對單一,多為琵琶形,體量較大厚重,鉤首較長,鉤首轉折的弧度較小,背部多長方橋形鈕。

明代

玉帶完全程式化,「革帶前合口出曰三台,左右排三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有輔弼二小方。後七枚,前大小十三枚。」(明張自烈《正字通》)(圖四十三)此時的玉帶具已經完全是身份地位的昭示物,基本沒有使用功能,**、存世數量很龐大。

常見紋飾:雲龍、雲鶴、花卉、動物、人物、雜寶等。

明前期,玉帶具製作較為精良,如山東、南京等地皇家貴族**物就屬此類。明中期以後,特別是嘉靖、萬曆時期,製作粗糙,以龍型為例,身軀細瘦,細部刻畫潦草,拋光簡單,可以稱為」粗大明「的代表作。

明代出現新的帶具品種,集鉤、環功用為一身的「帶扣」,也有人稱為「絛環」或「鬧裝絛環」。從形制上看,這種帶扣應該用於日常生活中扎系的絛帶上。明代至清初,由於是新的品種,人們既喜愛又重視,因此選料講究、製作精心,見有不少精品傳世。整體敦厚,多兩側對稱浮雕龍紋、螭紋、花卉等。到清代逐漸退變,演變成透雕薄片狀,鉤短小,代表環的孔洞也較小 。

些異型帶扣,如單體雙鈕帶扣、連體帶扣等。

清代

由於服制的變化,革帶系在褂之內,其身份的標誌作用不再具備,因此逐步退化,帶基本無存,僅存帶鉤、帶扣其作用和明代基本相同。從可觀的傳世品數量上看,可能相當一部分帶鉤已經從實用轉為陳設。這種帶鉤特徵是:體量較大,鉤首短胖,多為龍首,鉤身浮雕蜿蜒面向龍首爬行的螭龍,似母子對望。其裝飾性遠遠大於實用性。


推薦閱讀:

【今日頭條】八種添加劑拌料餵魚的優勢分析
路亞釣翹嘴的3大技巧解析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人一生要做好的8件事情:幸福像你招手!-今日頭條
慢性病也有「急問題」 家庭中的糖尿病急症-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要麼做自己生命的主角,要麼做別人的配角-今日頭條

TAG:中國 | 古代 | 皇宮 | 今日頭條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