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風虎 應物自然---武術大師-李經梧

雲龍風虎 應物自然

作者:嚴翰秀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643002/d64284026.htm

1990年,79歲的太極拳大師李經梧在他的寓所接待我這個南方來的陌生人,一見面,他就用爽朗的嗓門連聲說:「歡迎!歡迎!」這位耄耋老人身板硬朗,動作敏捷,行坐立身,圓滿中正,臉色紅潤,說話底氣十足,初一見,便知他是久於修鍊的人。以後數天,在他的客廳、卧室里,我對他進行了馬拉松式的採訪。 初學密宗拳 全是為治病 李經梧是山東省掖縣撾西村人,那裡有著世代習武的風氣。他在家鄉讀書時,就常與孩子們一起模仿大人比劃著練拳,那時完全是一種好奇與好玩。家鄉人多地少, 男孩子大都念書念到十四五歲上就隨親朋好友們外出「闖世界」了。他14歲那年來到哈爾濱,被一家老闆雇為小夥計。隆冬時節,他住在禦寒條件很差的商場里,被褥又單薄,不久,他的腿被凍壞了。做事走路,步履艱難,兩腿酸痛,幹不了重活。尋醫問葯,均不見好轉,他十分苦惱。一位與老闆很要好的經紀人見勤快的小經梧病成了這樣,很是可憐,就對他說:「聽說練拳可以治病,你不妨試試。」小經梧想到自己打工謀生哪有時間去學拳呢?就搖搖頭說:「練拳我當然願意,可就怕老闆不同意。」這位經紀人說同了老闆,讓李經梧白天打工,晚上去學拳。17歲這年,李經梧懷著治病求生的慾望,拜密宗拳明師劉子源為師,學密宗拳。由於他學拳刻苦用功,專心致志,得到了老師的喜愛和精心傳授。三年過去了,他的腿神奇地好了,同時也練得了一身功夫。李經梧初學密宗拳,體驗到了武術的功能和作用,由此而愛上了武術。約20歲上,李經梧離開了老闆的商場,也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劉師傅。 師吳、陳兩家太極拳名師 經過數年的輾轉奔波,李經梧來到了北京。北京,這個神秘的古城,不但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武術方面也是藏龍卧虎。此時,李經梧對太極拳還不了解。工余,他到處打聽各門派的武術,探求它們的長處。一位姓陳的同鄉在北京練八卦、形意、太極拳多年,對北京武術界的情況較為了解。他告訴李經梧:「現在人們都推崇太極拳,太極拳有無窮的奧妙。」他動心了。經人介紹,他先拜吳式太極拳名師趙鐵庵為師,學習吳式太極拳。趙鐵庵是吳鑒泉和王茂齋的弟子。李經梧在北京有個小排檔,每周請趙老師上門教兩次。後來,通過老師和拳友的介紹,又認識了楊禹廷老師,楊禹廷的老師是吳式太極拳始祖全佑的徒弟王茂齋。在名師的傳授下,他學會了兩趟吳式太極拳架子,通過苦練,逐漸窺到吳式太極拳的堂奧。 其時,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也在北京授拳。經氣功大師胡耀貞的介紹和老師的同意,他攜藝投師,又拜在陳發科的門下,學習陳式太極拳。由於他對老師甚是敬重,陳發科便每周兩次上門教他。就這樣,他一直跟隨陳發科老師學拳十餘年,掌握了陳式太極拳的精髓。 由於武術的傳統性強和諸多的特殊因素,往往門派觀念較重。對此李經梧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各家的武術都有長處,太極拳也一樣,既然每門能存在於社會上,就都有各自的長處,學武的人要打破門派觀念,才能博採眾長。他常對人說:「我沒有門派思想,凡是好的,我都要學。」他在掌握了吳、陳兩家太極拳的基礎上又廣泛學習各式太極拳。 解放後,由於工作需要,他花功夫研究了楊式太極拳,對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編的「簡化太極拳」和「88式太極拳」非常精通,以致國家體委有關部門邀請他示範簡化太極拳,由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科教片廣為流傳,他的示範動作被太極拳愛好者奉為楷模。 60 年代初,孫式太極拳名家李天馳(李天驥先生的哥哥)到北戴河氣功療養院學氣功,其父(李玉琳先生)是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的徒弟,家傳孫式太極拳。兩人一見如故,互相切磋技藝,李天馳將孫式太極拳傳給了李經梧,李經梧轉以陳式太極拳相傳。這樣,李經梧集吳、陳、楊、孫四家太極拳於一身,融會貫通,把自身的太極拳功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像他這樣虛懷若谷、博採各家之長的人在當代實屬少見。這除了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外,還需要機遇,需要成熟的思想品質和對 太極拳藝孜孜不倦的追求。 由牛推磨而「悟」 李經梧作為一代太極拳大師,在數十年的練拳和教學中有著許多精闢的見解。 他認為,學太極拳要有「悟」性。有的人練太極拳練了很多年甚至練了一輩子都悟不開,悟不開,功夫就練不到身上。而有悟性的人,通過練拳甚至不通過練拳,通過別的事一下子就悟開了,一旦悟開了,就會豁然開朗,功夫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他講了一件促他「開悟」的永記不忘的事: 有一年,他回老家。他很久不回家。母親見到他非常高興。家中有個小磨房,母親是個勤勞的人,母子倆在磨房裡一邊聊天,母親一邊吆喝牛推磨。牛也是有靈性的,母子倆一說話,牛就伺機站住不走了,磨也不轉了。牛一站,母親就吆喝一聲,牛又走了。但兩人一說話,牛又站定了,如是多次。母親生氣了,對他說:「你給我打!」李經梧遵命拿起旁邊一個草料杈子,一隻手扶在磨邊上,當他手中的杈子一舉,牛看見要挨打了,突然用力拉磨往前走,李經梧扶在磨邊上的手一受力,身體被磨邊的轉動力帶動,全身失勢,踉蹌前跌。呵!他雙眼一亮,老師傳的古典拳論《太極圈》中的奧妙立時頓悟。《太極圈》訣為:「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工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過去他對此訣也讀過無數次,但體會不深,而今牛的牽力轉磨而磨催人,使他對這一拳訣產生了新的認識,理解到了太極圓轉圈化、引進落空之妙。他感到,太極拳講究以腰為軸,這個軸就象磨心,磨是原地轉,而軸不動,軸雖不轉動,但磨一轉就把碰到它的力化去了。人的腰軸和四肢等部位如磨心和磨盤那樣密切聯繫,就能在推手和技擊中自然地化解對方的勁力,從而使發放隨心所欲。他的這種認識一產生就象烙在心上一樣永誌不忘,在以後的推手中他應用這一拳訣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李經梧在對太極拳藝的追求中處處做有心人,通過許許多多日常生活中似乎與拳藝無關的事來悟出太極拳的真諦。他說,悟性的產生離不開下功夫,但光練無悟不行,有悟性,又能下苦功多練,功夫才能長得快。 從「陰陽顛倒」到創太極內功 在中國武術史上,苦練某一門武術,從而達到爐火純青地步的人不少見,但既繼承上一代的練法又能根據自己數十年的體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而又能用文字留傳下來的人卻不多見。 《太極內功》是李經梧創編的。從60年代起已在內部流傳。在問及什麼時候創編這一功法以及創編這一功法的動因時,李經梧從小柜子里拿出一本線裝手抄本《太極拳不傳秘訣》,翻到若干頁,指著其中一段說:「我是根據《太極陰陽顛倒解》這秘訣創編太極內功的。」他一字一句讀這秘訣:……李經梧說,這一秘訣的核心內容是用一種方法使人體的陰陽顛倒,達到水火既濟而產生內氣,這種內氣旺盛、充盈,可以健身,也可以增強太極技擊力量。人體中的 「火」是往上走的,「水」是往下走的,現在要不讓「火」往上走,不讓「水」往下走,就得通過中間的「鍋」隔住,「火」燃鍋,「水」在「鍋」里遇熱化為氣, 即實現內氣生,水火既濟。《太極內功》書中主要講這個道理,也講了部分練法。 李經梧創編的《太極內功》在1960年以前已自己秘練多年及傳少數徒弟、學生。後來領導徵求他的意見,讓他寫出來。1960年,他帶幾個氣功師到南京中醫學院教氣功和太極拳,在他徒弟的協助下,在南京寫出初稿,幾經周折才於1986年10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第一版發行後,受到廣大練功者的歡迎,1988年又再版,仍供不應求。 對於《太極內功》的治病原理,書中結合臨床已做了較詳細的解說,對於技擊所起的作用,書中說得甚少,這是由於秘傳的緣故。筆者要求他對內功的技擊作用略加說明。他坐在沙發上,叫筆者用手觸及他腰部及丹田周圍。筆者稍用力,其腰及丹田部位立起反應,內氣布滿似鋼鐵般堅硬,筆者一放手,堅硬隨即消失。他說,太極拳講內外合一,無內功怎麼做到內外合一?只是手划動作,四肢前進後退,沒有內功配合,是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技擊水平的。太極拳講練腰,腰未練好,應用時軟塌,就帶不動四肢的圈。如腰練得似剛軸,腰發勁,帶動四肢,對方就無法進圈。而自己卻容易進對方的圈。太極內功就是練腰軸的方法,腰軸練好了,在技擊上就能起到關鍵的作用。但這要得到老師的傳授,按一定的方法經過長期鍛煉才能煉成。 李經梧說,吸貼抓閉是太極內功的一個重要功法。他一面說一面做動作表演給筆者看。他說,吸氣時,氣從腳上走到會陰、命門,氣到命門後不放,讓它多待一會, 同時抓閉,手握拳,腳抓地,閉住氣,讓氣在命門呆的時間越長越好。到感覺憋氣時,讓氣從命門往下按原路走會陰經兩腿下到腳(湧泉穴)。這種抓閉功夫按要領練到一段時間,內功能逐漸增強,到時用意識呼吸,意一動,氣就充滿腰部、丹田,意一放,氣隨之消失,技擊發放時,就自然地爆發出力量來。 對抽絲、螺旋、纏絲三勁的獨特見解 太極拳的勁別,林林總總,數百年來各派高手都有不少精闢的總結並應用於較技、擊敵。對抽絲勁、螺旋勁和纏絲勁這三個有代表性的勁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少太極拳家和研究者對此費了不少心血去體會研究,並發表自己的見解。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國太極拳界引起了一場對這三個勁別的激烈爭論。這時李經梧已經調至北戴河工作。 國家體委有關部門給李經梧來信,請他談談對三個勁別的認識。他根據自己對各流派太極拳的研究心得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1964年10月21日《體育報》上,使這三個勁別的含義清晰化,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認識。 他認為,「抽絲」不應單作一種「勁」,還是以「運勁如抽絲」的說法比較恰當,它是各式太極拳的原則要求之一。運勁如抽絲,這在楊、吳、孫等式太極拳中的形象比較明顯,陳式太極拳對此也有嚴格的要求。它在推手技擊運用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不是用以制勝的一種「勁」。 螺旋勁是呈螺旋運動發出的勁,是用以制勝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只擊對方一點,令對方失勢或仆倒,這種勁存在於各式太極拳中,這種勁是轉著往前走,往後走,不是直來直去,也不是轉了以後再走,走了以後再轉,往外發人非要用這種勁。 發纏絲勁時,腰腹旋轉的運動量大而方法多變。在腰轉動的同時,腹肌也在左旋右轉,呈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轉,並與意結合。由腰發動的勁,經脊背帶動上臂、前臂旋轉貫達於手指,臂向里轉,小指扣勁為里纏絲,臂向外轉,大指扣勁為外纏絲,下肢也要有纏絲動作的配合。纏絲勁和螺旋勁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應用,纏絲勁達到手指後並不結束,不是以擊中對方一點為目的,而是使對方的被纏之處,因被纏成「擰麻花」樣而失敗。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勁別。 李經梧這些見解在當時來說起到了一定的統一認識的作用。對於這三個勁別的表現,李經梧分別在筆者的身上進行了實施表演。筆者雙手搭在他的雙手上,稍用力,他則順力旋轉,筆者或後退或側出。發纏絲勁時,筆者被他沾住一手,即被反拿關節而失去抵抗能力。 最高境界 應物自然 數百年來,無數太極拳家都在追求太極拳的最高境界。但到底什麼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呢?古典太極拳論上說:「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但神明是什麼樣的境界,難以用文字說清。現代有人說條件反射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極拳家對此說法不以為然。 李經梧對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應物自然。 何謂應物自然?他不正面回答,卻講了前輩太極拳家吳鑒泉和王茂齋的幾則故事: 據說吳鑒泉曾在清宮當過衛士,因為他在衛隊里是無敵的,一些好惡作劇的同伴常常想開他的玩笑,但很難找到機會。一天早上,吳鑒泉從炕上起來,彎著腰,提起一腳穿襪子。一個同伴認為機會來了,悄悄從後面要用雙手使勁抱住吳鑒泉,想摔倒他。在那一剎那間,未見吳鑒泉怎麼動,衛士從炕一側的窗戶飛了出去。又有 一次,吳鑒泉和一些師兄弟收徒,眾人一起到館子里喝完拜師酒後,來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師兄弟們給徒弟們說說拳。吳鑒泉由於喝多了一些,又是熱天,他躺在躺椅上休息,用手輕揉著肚子。一個師弟見狀好笑,走上前去拍拍吳鑒泉的肚子說:「師兄你這肚子……」話還未說完,就感到從吳鑒泉的肚子上傳出了巨大的力量, 震得他直想嘔吐。 王茂齋住在北京東四北大街一條衚衕里,過去衚衕里沒燈。王茂齋是做買賣的,一天晚上,他踽踽獨行在陰暗的衚衕里。這時有一個人從後面走來,在王茂齋肩上輕輕地拍了拍說:「請問在……」王茂齋回頭一看,人飛出去不見了。原來這個人是向他問路的,但當這個人觸及王茂齋的肩未講完自己要說的話時已被王茂齋身上的 自然反應打了出去。 李經梧說完這個故事後說,所謂應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有準備地把人發出去,而是與人接觸後的自然反應,引進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這種發放已不受人的大腦指揮,沾著何處何處擊,沾觸點反應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數打人,這種功夫在身則處處可以發人,這就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 他自己在應物自然方面也有過體會。1988年4月,他回山東老家。老家有不少人也練太極拳,有些是他傳的,有的是同為山東老鄉的王茂齋過去傳下來的。他們聽說李經梧回來了,很高興,紛紛前來請教。縣裡有一位中醫,練太極拳有40多年了,對李經梧十分尊重。李經梧老家門前有一條小衚衕,他們一行人坐車到衚衕口下車,這位醫生走得快,先其他人走到李經梧面前。李經梧坐著,見他們來了,想起來迎接他們,那醫生用雙手輕輕一按,意思說,你不用起來了,不要客氣。李經梧在觸及對方的手時,已站了起來,那醫生騰空飛了出去,摔到院子里的水泥曬穀場上,兩個胳膊肘都摔破了。其他來人大吃一驚,以為李經梧生氣打了他,其實不是,那是一種應物自然的本能反應。 他深情地回憶起解放前在北京太極拳研究會與師兄弟們一起練拳時的情景。 日本投降後,設在太廟的太極拳研究會很活躍,在那裡學太極拳的人很多,當時政府管武術的官員叫張之江,曾送給太極拳研究會一塊匾(上題「健康樂園」)。送匾那天,委員們都在研究會等候張之江的到來。等了很久,還不見人來,人們就到研究會的房子外面喝茶,抽煙,聊天。此時正值冬天,人們坐著冷了就站起來,走動一會兒再坐下去,不少人翹首望著門外,希望張之江快點到來。其中有一個姓張的委員,50多歲,個子高大,體重200斤左右。他趁李經梧抬頭向外望的時候, 突然抓住李經梧的一條臂膀往後下采帶,要給李經梧開個玩笑。在他雙手欲發勁的瞬間,李經梧猝然借力發放,對方騰空躍出,重重地摔到地上。大家很快地圍過去 把他拉起來,一迭連聲的問:「怎麼樣,跌傷了嗎?」張說:「今天就是摔死我也高興,我知道了經梧師弟有如此深厚的功夫。」 還有一次,在中山公園,李經梧與師兄弟們練完拳,師爺王茂齋的兒子王子英從後門進來,王子英推手得父真傳,推手功夫遠近聞名,大家對他十分敬重。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這時有一個姓劉的師兄,他的力氣大在師兄弟中是出了名的。他趁李經梧的注意力集中在王子英身上時,冷不防從後面攔腰抱住李經梧,要把他摔倒。李經梧在不知不覺中沉身轉腰,只聽「叭」的一聲,對方的肘脫臼了,後來劉師兄吊著臂膀一個多月才好。 李經梧說,他們對我都不存惡意,我對他們也不存惡意。他們是想試試我在無防備的情況下功夫如何,而我也是自然反應把他們放了出去。假如他們是在我有準備的 時候攻我,我可能不會那麼巧的把他們打出去。這是一種應物自然的本能反應。這種應物自然的功夫比起前輩來差多了。他們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我只不過學著做而已 日本友人盛讚他推手術精妙 1985年隆冬季節,一位日本友人由河北省衛生廳介紹到河北省北戴河氣功療養院學氣功。這位日本友人在學氣功時接觸到了太極內功,還聽氣功老師說,創編太極內功的人叫李經梧,在本院工作。他一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提出要見李經梧。 在院領導的陪同下,日本人在體療室見到李經梧正在和徒弟、學生推手。他對推手不以為然,認為是互相配合鬧著玩的,不相信這推手是「功夫」。同時提出要與李經梧試手。 李經梧通過翻譯問這位日本人學過拳術沒有,沒有學過就不必比試了。日本人說,在日本跟老師學過陳式太極拳,老師的老師是台灣的,也學過少林拳和其他武術。李經梧聽了,答應同他試試。 兩人一搭手,這位日本人很內行,懂勁功夫不錯,守靜不妄動。用李經梧後來的話說:「他聽住勁,一點也不給。」太極推手,對方若一點也不給勁,就借不到對方的力,自己的力也難起作用。相持片刻後,李經梧稍一引,對方馬上起了反應,用力抗住,李經梧立即順勢借力,一下子把對方制倒於地。這位日本人不服氣,把身上的羽絨衣脫掉,再度交手。這下日本人不再守靜,一上手就發勁攻來,這剛好是李經梧所需要的,他雙手捋住對方,沉氣轉腰,手上纏絲勁爆發,對方又應手而倒。還沒等旁邊圍觀的人回過神來,那日本人從地上站起來,向李經梧深深地鞠了一躬,說:「還未看到您是如何出手的,我就倒了,您的武功真高超。」 在與人推手較技中,李經梧要求自己和徒弟重口德與手德,不出口傷人,不出手傷人。數十年來,他與人推手比試,都是點到為止,從不傷人。他告誡徒弟,像擠勁」這類勁,能打散別人的內氣,很可能會傷及對方內臟,除非萬不得已不準使用。特別是在友好推手切磋時更不準發。有一次,一位有一定推手功夫的太極拳愛好者,在北戴河見到了李經梧。他早聞大名,這次一見面非要搭搭手見識一下名家風範。兩人一搭手,李經梧就用粘勁蓋住對方,使其不能動彈,然後李經梧稍微一動,在對方即將跌出時收了手。李經梧後來對學生說:「對方明白就行了,不要讓人難堪,別人學到這個程度也不容易。」李經梧晚年對推手的認識和實踐已入化境,這些認識和實踐為古老的太極拳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比如,過去推手講引進落空,通常是接來勁時坐腿轉腰,把人帶過來再打出去。李經梧在青壯年時也是這樣做。現在李經梧認為這樣易出破綻,容易讓人順勢借力打過來。他認為在沾著點作很小的旋轉即可引進落空,不用坐腿退回,也能達到「合即出」制人的目的。他在筆者的身上做試驗,筆者與他互搭右手,筆者稍用力,他即在沾著點上順力旋轉粘著前進,筆者根基上浮失勢,連連後退。前輩太極拳家所說的「動之至微、引之至長、發之至驟」的藝術,筆者從李經梧的推手中有所體會。

推薦閱讀:

【武術論壇】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卻難敵興論導向
武術集萃(十三)
對武術能打失望?形意拳大豪李存義把人發吐了的故事,可能觸動你
再次剖析傳統武術與「武林惡人」徐曉冬
從太極拳來看傳統武術的起源

TAG:自然 | 武術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