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志願者:一次如伴師旁的學習熏陶

中醫志願者:一次如伴師旁的學習熏陶

作者: 勤古

從2014年5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在中醫師承學堂微信群里,擔任了文字志願者工作,獨立完成了《陳慎吾傷寒講課錄音》的文字錄入工作。歷時近百天、錄入22萬餘字。錄入之初給自己定了兩個原則,一是盡量還原錄音全貌,我有錄入的義務,沒有擅自改動的權利。一字一句認真聽,聽不清和不確定的地方,註明所在的時間點,對口語含混之處也盡量不改,盡量還原講課原貌。二是把文字錄入作為學習的過程,自己有聽不懂的地方就不急著不往下錄入,待理解之後再繼續。

這是一次戒定慧的體味過程。

錄入過程中正處盛夏時節,悶熱的天氣和自身健康情況的干擾,讓整個過程有苦有樂,樂大於苦。不求佛理,如果有所不為是戒、有所專註是定、有所領悟是慧,回想這短短而又踏實的時光,正如中醫師承學堂里經常講的是一次戒、定、慧的體味。其實,一直以來的中醫自學過程也是如此,其中滋味也是有苦有樂、樂大於苦的戒定慧的過程。

從自身條件來說,我不是一名很好的志願者,如果這是一次工作面試,以我的條件可能不會被錄用。對別人來說文字錄入或許是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對於我來說卻不太容易。剛開始進行錄入時,受舊病影響,身體不能久坐,常常上午打字弄得個身體腰酸僵直、舊症明顯,下午要自己針灸或者卧床休息;期間鼻炎正處急性期,有時幾日不能安眠、精神昏沉,這些都影響了文字錄入的進度和準確性,剛開始錄入的錯誤一定比後面多很多。一方面,接受一位研習經方的中醫朋友的精心治療,另一方面,當夜裡無法睡著和白日呼吸費力時,就堅持靜坐(因病下肢僵直暫無法盤坐)。另外,我也沒有一顆始終志願為人的心,當神疲力倦時,吸引我繼續錄入的動力不是為人而是為己,是從陳慎吾先生講課中獲得新知識、新體會時的喜悅感和滿足感。

與普通打字員相比,也許我唯一的優勢是對中醫的熱忱,對先生所講內容的珍惜。錄音中對《傷寒論》條文的講解,對以前已知道的知識,聽到先生講得有不同、有深入的地方,感覺真好;聞所未聞的知識,聽到後覺得更高興。

這是一次全面深入的學習過程

自學中醫不容易,身邊無師友相伴,學習要求於先人,臨床要感恩親朋。幸好生在當下網路共享的時代,先人的書籍、影像等學習資源都不設門檻,比那些孤燈自學的古人們幸運太多。剛開始自學時,友人推薦了倪海廈先生的《人紀》,養病期間用了兩年時間學完《人紀》,如同此次錄入一句一句地聽,不明之處反覆多遍聽,把主要內容手寫記錄,留下了幾本筆記本,這過程讓我樂觀養病、不再顧病自憐,也打下了我接近中醫最初的基礎。

感謝劉觀濤先生當初詢問我是否願意做一名文字志願者,並讓我獨立完成這次文字錄入工作。如僅僅為了追求進度,原本可以讓多人分任務進行,我知道這是為了給我提供一次完整的學習機會。錄入過程中,不提要求,不催促進度,讓我有一個寬鬆的時間,可以慢慢打字,細細學習,而不是僅僅把它當做一個任務來完成。謝謝劉觀濤先生為我提供了一次全面深入學習《傷寒論》的機會。

把錄音錄成文字,和古人手抄原文類似,是一種原始、樸實的學習過程,為了錄入準確你要儘可能不放過一句話、一個字,注意力要遠比看書或者聽課更加集中,收穫自然也大很多。受錄音質量影響,有時要反覆多次地來回聽,才可勉強聽懂一句話,有時一個多小時僅可錄入一、二百字,這種費力多、進度慢的學習過程,更加記憶深刻。還有陳慎吾先生的講課方式,不知是剪輯原因、還是講課原本就是這樣,陳慎吾先生的錄音中前後意思相近的內容較多,原本已經講過的條文,後面又講了一次或者多次。剛開始有些疑問,不是講過了嗎怎麼又重複一遍?後來意識到對我來說,或許這樣更好,我才智愚鈍只講一遍能完全明白嗎?能達到先生所說的講完了就要會用的目的嗎?如此前後對比、重複,可能才是先生的良苦用心,講課的目的不是講完就完了,而是要講到你會用。這種反覆,是如同慈母嘮叨一般的諄諄教誨。

在全文錄入的過程中,我把一些知識單獨摘出來,建立了學習文檔,以方便自己學習體會。陳慎吾先生的講課不僅限於《傷寒論》書本,也展開講述了一些內經知識,中醫基本理論、臨床知識,有的簡單一提,有的詳細講解,對於其中我前所未聞的內容,有的需另找資料再學習一點。

隨著一字一字地錄入,慢慢習慣了先生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炎炎夏日悶在房間里,開著風扇,挺直腰身,專心聽著先生講的每個字,把他變成一個個文字。有時恍惚覺得陳慎吾先生是我的老師,他在對我一個人耳提面命,有時錄音中的提問似乎是在問我,也會思考著如何回答,這種感覺很奢侈,充滿歡喜。以前自學倪海廈先生、胡希恕先生的錄音和書本時,也時常有這種為人弟子的喜悅感覺。

這是一次很有收穫的熏陶過程

對於《傷寒論》的學習方法,很早就知道要進行條文比較學習,要結合臨床,但是具體該如何做是模糊的,尤其是作為一名自學者,知道大的方法、不透徹具體的細節,最缺少的是有老師作一次全面的學習示範。而這次文字錄入,正給了我一次機會,打字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受了一次熏陶,一次《傷寒論》學習方法的熏陶。

通過錄音學習整理,在相關條文講解、藥性分析、方劑使用時機,等具體知識方面,有了提高。然而除了具體知識,我更想學到的是陳慎吾先生學習《傷寒論》的方法。開始自學《傷寒論》時,從《名老中醫之路》等處得知,要讀原文,要前後條文比較。但這是知道方向、不知道辦法,具體如何去做沒有切實的體會。此次錄入陳慎吾先生的講課,對於怎樣看《傷寒論》、如何學習傷寒論,受到了一次真切的熏陶。具體有一大、一小兩個收穫,大的方面是從哪個角度切入去把握《傷寒論》,小的方面是具體如何學習傷寒論。

大的方面是,以「正邪相爭」和「保胃氣、存津液」兩個方面來宏觀把握《傷寒論》。陳慎吾先生在講課中反覆強調,疾病的本質在於「正邪相爭」,《傷寒論》最重視「保胃氣、存津液」。我學習以此為基點整體上來看《傷寒論》,感覺比以往透徹一些。其中由「正邪相爭」宏觀上可以推理出病因、病位、病性、所處的階段和所選用的治療法則,具體每個條文也可以試著去分析、理解「正邪交爭」的具體情況,這是我學習到的整體理解《傷寒論》的一個方向。如確定「正邪交爭」的病因是「邪氣盛而正氣虛」,是「正氣虛而邪氣盛」,可以由此分析具體病機,以及扶正、祛邪或兼顧等大的治療方向。「正邪相爭」的位置,可以確定表、里、半表半里,「正邪相爭」的病性反應分出陰、陽兩種病性,兩者相參是「正邪交爭」所處的階段,也就是病症所處的三陽三陰篇的歸類,這與胡希恕先生的六經理論非常相近,陳慎吾先生當年與胡希恕先生一定是志同道合的摯友知己。由「正邪相爭」的正處的力量對比,來確定應該攻、補等治療法則,並由此確定和分析方劑的藥性。自從有了這個意識來反觀《傷寒論》,整部書就是一本在講「正邪交爭」病位、病性、所處的階段和治療方法的書,條文之間不是散亂而是有聯繫的。

「正邪交爭」作為《傷寒論》基礎視角,自然會把扶正作為首要治療法則,也就是「保胃氣,存津液」,是我學習到的理解《傷寒論》的另一個方向。「正邪交爭」是理論根基,「保胃氣、存津液」是治病的基礎,也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保胃氣,存津液」也可確定治療的法則,有攻邪存津液,有補虛存津液,有通因通用等方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在於扶正祛邪、在於「保胃氣,存津液」。除了注重後天之氣,《傷寒論》也重視後天腎氣,但是「保胃氣、存津液」貫穿於《傷寒論》的全文,貫穿於從開始到結束,而注重後天則多出現三陰篇中,較重的疾病。

這兩個觀念不能空對空,要落到學習過程中,對於我來講一要從全書總體來看,一要散到每個條文中去分析。比如這個條文、這個病症處於「正邪交爭」的哪一個階段,力量對比處於哪一個程度,應該用怎樣的治療方法,由此如何選用的對應藥物。又比如這個方劑是如何實現「保胃氣、存津液」,是以瀉為補,是以補為補,還是補瀉兼顧,補瀉的側重和比例有哪些不同?如此再看《傷寒論》,整體上有了把握,每個條文分析也有個落地,可以自己試著分析理解,不再像以往讀傷寒論只是像無頭蒼蠅、單一盲目的看,用力多、還不知道往哪個方向用力。

小的方面是具體如何學習《傷寒論》,這個以前大多都聽說過,但是如何做到也是似是而非。

(一)注重比較、歸納學習法。陳慎吾先生強調:「沒有比較就沒法辨證」。「《傷寒論》的學習一定要歸納、分析、比較,一定要用這個方法。首先要歸納,歸納之後分析這個為什麼這樣?這個為什麼這樣?這個為什麼這樣?詳細分析一下,一個一個分析明白了,然後作比較,把它弄一個表啊,每一個癥狀、每一個脈象都清楚。這樣子呢你才能參透,用的時候呢也不錯,要不然的話那做不對」。

具體分為,一是縱向比較法,即同一方劑治療不同病症的比較學習,以及同一方劑不同加減組方的比較。如第20條跟6條麻黃湯的比較, 16、21、22條桂枝湯「下之後」的比較,以及桂枝湯去芍藥、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的比較,等等。二是癥狀類似比較法,比較癥狀的相同之處,癥狀的出人,增加的癥狀或者減少的癥狀。比如衄血三條,不可發汗的條文,可發汗的條文,等等。講解水證渴與不渴。三是橫向比較:比如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的比較是橫著比較,等等。

(二)注重理法的總結。《傷寒論》少言理法,卻條條暗含理法。學習時要注意理解條文的字外之意。受水平的限制,自感良好的領悟多是平常,更無法超出古人的思考。不比古人之長,只補自己之短,哪怕輕淺,也要探尋傷寒的字外之意。也只有這樣,才可深入,才可「讀一遍傷寒有一遍的收穫」。

(三)要用於臨床。陳慎吾先生反覆強調,《傷寒論》的「每一條都有用,都要應用於臨床」。對於自學者,臨床少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怎麼辦?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一是為病人負責,沒有六經整體觀念之前,不可輕易臨床。二是珍惜自己得小病的機會,感恩每一個信任你、找你看病的親朋。除此之外,如有機會跟師臨床,那真是美事一件。

回想三個多月的經歷,不敢說學到了多少具體的知識,現知的具體知識點或會隨時間而遺忘。最確切的收穫,是接受了一次如何看《傷寒論》、如何學習《傷寒論》的熏陶。

如果《傷寒論》是一塊肥沃的土地,歷代的中醫先賢在裡面犁田、耕種、收穫,作為後輩可以從前輩那裡得到種子。但要想有屬於自己的收穫,還需要親自去犁田、耕種,播散從前輩那裡得來的、或者自己發現的種子,才會有屬於自己的收穫。這次錄入過程中的具體熏陶,是我從前輩那裡得到的種子,今後自己要圍繞原文和可能的臨床機會去自己犁田、耕種。

以上是我的文字錄入志願工作的心得體會,自知淺薄,僅作為這段日子的紀念。


推薦閱讀:

中醫臨床必讀名著30種.余瀛鰲主編
關於中醫陰陽五行論及治法簡論初識
中醫治癒奇病集成【23】
胃病的中醫按摩治療方法?
冷飲---現代人的健康殺手

TAG:學習 | 中醫 | 志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