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佛家與現代科學理論所描述的世界本質驚人的一致

老子的道德經是對終極真理「道」進行了直接的描述和闡釋。在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在這一章中,老子首先闡明了「道」不是通過人的感覺系統可以感知到的。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就是指「道」即看不到也聽不到,通過觸摸也得不到。老子進一步闡釋,「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這句話的直譯是:「其上面不明亮,下面不昏暗,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老子首先已經說過,道是「視之不見」的,那麼這裡為何又出現明亮、昏暗這種視覺的名詞呢?我們分析一下就可得知,老子並非是用明暗來形容「道」,而是強調「道」是既不明亮,也不昏暗,也就是說,「道」是無法分別的,無所謂上下,自然也就無頭無緒,但卻又連綿不絕,對此,無法用任何語言來命名。但是既然要用文字寫下來,老子還是儘可能用貼切的語言來描述:「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就是說,「道」是無形無狀,但「道」又能顯現出萬物的形狀。那麼「道」是如何顯現的呢?老子稱之為「惚恍」,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更詳細的闡述了「惚恍」生物的原理,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所謂惚恍,直譯即是一閃一閃,或者忽明忽暗。這不就是佛家所說的生滅嗎?正是如此!老子已經非常清楚明白的說明了我們這個現象世界的根本就在於生滅!「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即是說,「道」生萬物的原理,僅僅就是生滅而已。而「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就是說,在生滅之間,就產生了森羅萬象的大自然。

現代量子力學的核心思想:量子是一份一份不連續出現的,用道家的語言就是恍惚,用佛家的語言就是生滅。其實質都是指的同一個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相信絕不會是一種巧合。

至此,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佛道以及量子理論所闡述的世界生成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只不過大家在用各自的語言對同一原理進行描述時,在語言文字的表面含義上會使後人覺得難以理解從而產生偏差。況且,「道可道,非常道」,對「道」的描述本來就不是語言可以勝任,勉強為之,自然使後人難以明白其真意。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大致確認,老子所說的「道」,與佛家所說的真如自性應該是一個概念。如今,我們藉助現代科學理論,無疑能更深刻的領悟古老東方哲學的深邃思想。這種比較同時充分體現了辯證法中矛盾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原理。即,看似表面矛盾的東方哲學思想與現代科學理論,其實最終闡釋的道理是統一的。而通過現代科學理論,我們能更好的理解古老的東方佛道思想。反之,通過佛道理論,我們也能更好的理解現代科學的一些原理,如光速不變原理及相對性原理。這就是把古代智慧思想與現代科學成果放在一起比較而給我們帶來的收穫。

通過融合東方智慧思想來看相對論,我們得到了一些感悟和收穫。我不清楚愛因斯坦本人是否對佛學或東方哲學思想有過研究,但其本人對佛學有著相當高的評價,在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中,記錄了這樣一段愛因斯坦的話: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愛因斯坦的這個評價也許僅是出於直覺,但他的直覺無疑體現了愛因斯坦對真理的某種洞察力,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愛因斯坦成為天才的原因之一吧。

選自《科學論道》,待續。


推薦閱讀:

科學家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源自14億年前的黑洞合併|引力波|黑洞|探測
傳統本原論與傳統生命科學精華
來自遙遠深處的不速之客,14年後或毀滅地球,科學家稱已能阻止
越研究科學,竟然越信神
掌紋診斷,其本身是科學,但卻不是輕易就掌握的

TAG:科學 | 世界 | 科學理論 | 理論 | 道家 | 現代 | 世界本質 | 本質 | 描述 | 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