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八十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八十二)
智圓法師 講授
「五痛、五燒」,其中,「痛」指痛苦,「燒」是對應的比喻。意思是五惡的業力成熟時,會在自己後世的身心上,變現出極其劇烈難忍的大苦,就像烈火焚燒一樣,所以叫做五燒。
對於「五惡、五善」的涵義,雖然過去有很多論師都以五戒來解釋五善,但我們依據善導大師的觀點,把五惡解釋為十惡業,五善解釋成十善業。這樣,五惡中的前三惡,就是指身業的殺、盜、淫;第四惡,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四種口惡;第五惡,指意的三惡——貪、嗔、邪見。
下面根據善導大師的開示,再講講濁世眾生即生出離苦海的正道。
大師在《觀念法門》里講到:「釋迦出現,為度五濁凡夫。即以慈悲開示十惡之因,報果三塗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彌陀佛國。諸經頓教,文義歷然。」
這段話的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救度五濁惡世的凡夫。他以大慈悲心開示了十惡的因果之相。(顯然,這裡的「十惡之因」就是指本經說的五惡。「報果」,是指本經說的五痛、五燒。「三途之苦」,是說由於五惡的業力,會感得三惡趣無量的苦惱。)世尊首先以折伏的方式,宣說濁世的惡苦,就是為了使眾生髮起厭離,從惡趣苦海中超出。之後給予眾生希望,宣說了彌陀平等智慧。這是指佛智不思議法門,也就是西方凈土法門。意思是開示了凈土正道,使得人天覺悟,迴向往生極樂佛國。(這就是世尊為眾生指示的一條出世正道,以斷惡行善,迴向凈土,就能超出苦輪,證得涅槃寂靜。也是本經說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這是一個非常快捷、方便,普遍救度世間的大法,它叫做頓教法門,並不是像《瓔絡經》等通途教法說的,通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行成佛。這在「凈土三經」里都有很清楚的講述。比如,本經前面講到:「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意思是通過精勤修行,一生之中就能頓超輪迴。《彌陀經》中說,以一日至七日念佛的功行,就能生到凈土。在《觀經》里也講到,眾生具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必定能夠往生。可見,凈土大法就是頓教法門,是能夠救度濁世惡苦眾生,即生超出苦輪,解脫成佛的大道。
那麼,這一切都是來源於彌陀世尊的悲願。悲願關懷的一個重點,就是濁惡世界苦難深重的眾生,憑藉自力很難超出苦海。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經三心」的深心時說,深心指深信之心,這又有兩方面,一是相信自己是生死罪惡凡夫,經過無量劫的流轉,也沒能超出輪迴,單憑自己的力量,即生要超出生死非常困難。其次,相信彌陀願海有極大的力量,下至臨終至心十念,都可以往生凈土。對於這兩方面能夠深信不疑,就會一心地歸投彌陀願海。
這就非常適合目前罪苦眾生的情況。現在大多數修行人,過去都造過很多深重的惡業,修其他法門很難即生解脫。那麼,該怎麼來出離生死呢?這就要遵從世尊在這裡的教導,首先懺除十惡業,一心修善,保證人天善道的基礎,之後以信願念佛,就能即生超出苦海。
以下是世尊分別開示五惡五善。
其一惡者。
第一種惡是殺生,也兼代其他同類的惡行。一切眾生,下至昆蟲、螞蟻,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在一切罪行當中,以殺生最為嚴重。在十惡業里,也是把殺生排在第一位。
天台大師說:「斷絕其他眾生這一世的五蘊相續,就叫做殺。」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言慈心不殺者,此明一切眾生皆以命為本。若見惡緣怖走藏避者,但為護命也。經云:『一切諸眾生,無不愛壽命,勿殺勿行杖,恕己可為喻。』」
所謂慈心不殺,這是指明一切眾生都以命為根本,有生命才有一切,沒有生命,一切就都沒有了。如果他見到有危及生命的因緣,就會恐怖、逃走、躲避,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可見,眾生都有保護生命的天性。經中說:眾生沒有不保愛自己壽命的,所以不能殺害他們,或者用刀杖等兇器作損傷。將心比心地想一想,自己連針刺的苦都不願意接受,何況尖刀刺喉等的殺害之苦呢?所以,在佛教的戒律里,無論在家還是出家,都制定要斷除殺生。
要知道,以殺生的罪業,不懺悔的話,將來必定墮入地獄,遭受烈火焚燒等巨苦,對此誰不畏懼呢?但世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或者為了謀取財富,絲毫不顧未來的苦報,肆意地在山林中打獵,在河海里網魚,大肆造作殺業。像這樣,為了一己之私,強行奪取其他眾生的性命,這樣的人善心何在呢?
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
這裡講到,殺生者不單指人類,還包括天人、旁生,乃至各種昆蟲等等。在這個世間界里,無論是人類殺害動物,還是動物界互相殘殺,處處都有強者殺害弱者的現象。這裡的「強」,是指殺生者;「弱」,指被殺者。
「轉相剋賊」,「克」是殺的意思,是說眾生之間,輾轉相互殺害。比如鳥雀取螳螂,人又殺鳥雀。「殘害殺戮」,只是傷害對方,但並沒有殺死,叫做「殘害」。已經奪去了他的性命,就叫「殺戮」。「迭相吞噬」,是指彼此吞啖、毒害。比如青蛙吞蚯蚓,蛇又吃掉青蛙。
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喑啞,愚痴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
眾生不了知善惡因果的道路,並不修持善業,趨吉避凶,反而違背因果律,肆意造惡。這樣,在未來就會受到因果律的懲罰,在殺業成熟時,自然會趣向三惡趣。這就是因果律的自然法則,所以叫做「自然」。以業力的驅使,會趣往相應的生處,或者製造同類的果報,這就叫做「趣向」。
「神明記識,犯者不赦」,「神明」,指俱生神。按照晉譯的《華嚴經》所說,每個人從出生時起,就有兩名天神,常常跟隨、侍衛他。一個叫「同生」,一個叫「同名」。天能見到人,而人卻見不到天。這兩位天神是每個人俱生就有的,所以叫做「俱生神」。《藥師經》里也說,有俱生神詳細地記載人的罪業和福業,然後稟告給閻羅王。《嘉祥疏》中說,一切眾生都有俱生神,一個叫「同生」,一個叫「同名」。同生女在人的右肩上,記下他所造的惡行;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寫他所作的善行。
而且,《五戒經》上講到:「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覆」,指正月、五月、九月;「八校」,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八天;「六奏」,指六齋日,也就是每個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這六天。意思是說,天神記錄了眾生的善惡後,在一年當中,正月等三個月會向上稟告、回復;立春等八天也要向上呈白。每個月的六齋日會去陳述。稟告上天眾生所作善惡的情況。
對於「記識」,主要有兩種解釋。《嘉祥疏》等,把「識」解釋成記錄,意思是天神在冥冥之中記錄著人類造下的業行,沒有絲毫差錯,所以報應不爽。第二種解釋是說,「識」指第八識,眾生無論造了什麼業,第二剎那無間就在八識田裡熏了種子,種子的功能不會消亡,所以決定會感果。
當然,這兩種說法並不相違。所作的善惡業,內熏在自己的識田中,外也顯現有天神來記錄。也就是說,人在造業之後,決定會熏在自己的識田裡,絲毫也不會漏掉,而且,任何一個種子的功能,在沒有遇到違品的情況下,都不會無故消失。一旦種子成熟,當即會現前果報,這是內的情況。外在也有俱生神,他們始終緊密跟隨,記錄每個人造下的各種善惡業行,然後向天庭稟報。
總之,唯識變現,不礙神明記錄;神明記錄,正是唯識所現。這就知道,眾生所作的業,內外都有記錄。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們總以為用一些僥倖的方法,能夠避人眼目,或者通過買通、賄賂、作假等的手段,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豈不知因果的法網難逃,哪裡有赦免的時候呢?
「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喑啞,愚痴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以這個緣故,就有貧窮等的果報降臨。
這裡列舉了殺生的等流果。殺業成熟時,首先會墮在三惡趣中,後來從惡趣出,轉生在人間時,也會感召短命多病、盲聾喑啞等的苦報。一般來說,貧窮下賤等是偷盜業的等流,但要知道,很多時候,殺生並不只有殺業的成分,還會雜有其他惡業。比如,為了盜取他人財富而殺害對方,這樣因盜而殺,就同時造下了殺業和盜業。其他還有很多種情況,由於造的業比較複雜,所以感召的等流果、增上果等也會有多種多樣的情況。
「乞丐」,指依靠向人求乞、討飯過生活。「孤獨」,小時候沒有父母叫做「孤」,老了沒有孩子叫做「獨」。「盲聾」,指雙目失明,或兩耳失聰。「喑啞」,「喑」,指口裡發不出聲音;「啞」,是說雖然能發出聲音,但舌根不能轉動,還是不能說話。「愚痴」,指痴呆。「弊惡」,是說心地惡毒,不善良。「尪」,指身體瘦弱,骨胳彎曲不正。「狂」,指精神癲狂。「不逮之屬」,指身體不健全的殘疾人。這些醜惡、下劣等的果報,都是由於過去造殺業等,所感召的殘餘的殃禍。
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這一句是講明行善能得善報,從而反顯造惡必遭殃禍,也顯示了未作不得,已作不失的天理。
佛繼續說:世上有的人身份高貴,有錢有勢,有的人才智過人,明白事理,這都是他們前世仁民愛物、孝敬長輩,做善事、積功德所感召的。
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勉出。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世間有一種常規,每個國家都有一系列的行為規則,這叫做法律,凡是違背的人,都要受到制裁,要被關入監獄,在監獄裡接受刑罰。然而有些人卻毫不畏懼,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隨意觸犯王法,自以為能逃出刑法的制裁。但要知道,法網難逃,一旦惡行敗露,被關押入獄,必然受到應有的懲罰。那時候,雖然畏懼刑罰之苦,一心想逃出監獄,但也無法脫免。這是世間目前能見到的事。
與此類似,法界里也有一個常道或天理,叫做因果律,也有為違背因果律的人準備的牢獄,就是三惡趣。正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被業果愚蒙蔽的凡夫,造罪時毫不畏懼,等到果報成熟,遭受極深重的殃禍、懲罰時,再畏懼就來不及了。雖然一心想求得解脫,但也沒辦法脫免。這都是一個道理。
像這樣,見到世間淺近的法網難逃、犯罪受罰的現象,就要知道,還有一個更深、更廣、更嚴厲、更無法逃脫的天網,那就是因果律。
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刑,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當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
「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殺生之人不僅現世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等到壽命窮盡,後世還要感受更深重、更劇烈的苦報。那是遠遠超過現世的刑罰,時間極其漫長,受苦的情形更加慘烈。這樣在惡業的牽引下,入到三惡趣的黑暗之處,因造罪而失去人身,轉而受取惡趣之身。
「譬如王法,痛苦極刑,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就像在世間犯下嚴重罪行,會被關進監獄,受到非常殘酷的刑罰,後世的情形也與之相仿。造罪之人自然會感受三惡趣的無量苦報,這也不是別人強加來的,唯一是自作自受,所以是「自然」。
「轉貿其身,改形易道」,「貿」,是交易的意思,這裡指轉換、轉變。這是進一步顯示,由人身轉成三惡趣身的情形。因造罪而失去人性,就會轉人身,成三惡趣的五蘊;轉人間的形態相貌,換為畜生、餓鬼、地獄等的形態相貌;轉人類世界,變成三惡趣的世界。這種轉換就叫做墮落。
「所受壽命,或長或短」,墮入三惡趣後,會得到各種長短不同的壽命。短的比如蜉蝣,朝生暮死,長的像是墮在無間地獄,多劫難以脫出。
「魂神精識,自然趣之」,魂神和精識是一個意思。「魂神」,是世間的說法,「精識」,指阿賴耶識,是所有識裡面最極微細的一個,所以叫做「精識」。第八識在壽命窮盡後,會隨著業力的牽引,自然趣入所要受生之處。
「當獨值向」,在自業的召感下,必須獨自趣往所生之處。也就是自作業自受果,沒人能代替。比如一個人白天一直想著某件事,到了晚上,只會在他的夢裡出現相關境相。同樣,有情生前造了殺業,只會在殺生者的業識前顯現地獄等的果相。
「相從共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已」,由於業力的召感,被殺者和殺生者常常生在一起,以那股怨氣,被殺者會一直追著殺者進行報復。這樣一生又一生,冤冤相報,沒有了期。今生我殺你,來世你殺我,還報的時候總會更重一些,結果又欠了業債,還要報回來。這樣不斷地結成惡業,導致輾轉受報,無法斷絕。
「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像這樣,不斷地造殺生等的罪業,業力一直無法停止,殃禍也就不斷地相續發展,無有窮盡。在無量劫中輾轉於三惡趣,沒有一刻休歇,不斷地感受各種身心劇苦,就像在集中營里,受盡慘無人道的摧殘那樣。這都是自己不斷造惡所導致的。總之,前業尚未報盡,後業又相續生起,因因果果輾轉不斷,也就沒有出離惡趣,解脫痛苦的時候。那種痛苦極其劇烈,沒辦法用語言形容。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天地」,是世間的說法,指三界之間。意思是上到天界,下至無間地獄,一切苦樂都是善惡因果的顯現。無論造了什麼業,都必然如影隨形、如響應聲般地出現果報。這都是因果律的無欺顯現。
「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卒暴」,指忽然),雖然不會造業的同時當即受報,然而業力一旦成熟,果報就會忽然降臨,那時就沒辦法遮退了。因果律沒有任何誤差、空耗,因緣會遇時,果報必然歸到造業者身上。
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以上講了第一大惡,一痛一燒,有這樣現世和來世的無量勤苦。就像烈火一旦燃起來,就會不斷地焚燒人身,一旦造了惡業,必然從中變現出各種劇烈的苦果,尤其異熟苦最為劇烈、難忍,就像烈火焚身一樣,會完全毀滅自己。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這是講與之相反的第一大善,又分為行善和受報兩層。
首先講行善。「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一個人能在濁世舉世造惡的情況下,獨自調柔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持善法,不造惡業。「獨」,表示不與世人同流合污,所謂「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雖然世人都在造惡,但我不同於他們。
「一心制意」,一心制伏自身上的劣根性,因為噁心就是惡趣的根源。修道人,就是一心調伏自心的人。英雄和聖賢的差別在於,英雄能征服別人,聖賢能征服自己。「端身正行」,指端正自己的行為,用身口意盡量行善,不造眾惡。「諸善」兩字,涵蓋了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出世間的善行,又包含了有無上利益的凈土之行。
這一句按照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所說的來解釋:「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舍,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凡是不善的身口意三業,必須在真實心中舍掉,凡是善的身口意業,必須從真實心中行持。無論是外在的表現,還是內在的心行,無論在大眾場合,還是別人看不到的暗處,都要真心地做,而不是做表面文章,這叫做至誠心。否則,表面上做得再好,內心充滿惡意,也只會成為劇毒,虛偽狡詐是不可能跟善法相應的。
總之,如果能在萬人造惡之時,保持自己的操守,不為世間的邪說所惑亂,不被眾人的邪行所染污,堅定地斷惡行善,這麼做的果報就是「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自身決定可以得到度脫。現世能得到健康、長壽、富有等的各種安樂,來世能得到升天的果報。在這個基礎上,還能信願念佛,堅行諸善的話,來世會直接上生到阿彌陀佛的凈土,畢竟證得與佛同等的大涅槃果。
「是為一大善也」,這是最後的結文。
下面講第二大惡——偷盜。
佛言:其二惡者。
對於有主的財物,無論數量多少,不與而取都屬於偷盜。它包括權威不與取、欺詐不與取、盜竊不與取等。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兼帶其他身語意的惡行。
以下經文分四段講解:一、造惡之人;二、顯示如何造惡;三、指明偷盜過失;四、明示後世痛苦。
(一)造惡之人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
「世間人民」是總的代表,不僅指平民百姓,還包括帝王、長官等等。「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這是特別舉出親朋眷屬。這些是造惡之人。
(二)顯示如何造惡
都無義理,不順法度。
這是講發起偷盜的根本是業果愚。
「義理」,指因果正理,「法度」,指五戒十善。世人都不明了善惡因果律,所以行為十分顛倒,不符合正法尺度,不順於緣起正道。本來只有行持五戒十善才能得善趣安樂,但他們卻違背戒律而行,不斷地製造後世惡趣的苦因。其實,在因果律上吃虧就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吃虧,不與而取最終必定要加倍償還。
奢淫憍縱,各欲快意。
這是講直接發起偷盜的因。
在業果愚的驅使下,不剋制貪心,反而放縱貪念(奢),過度地耽著財富享受,貪得無厭(「淫」是過度的意思);而且內心非常驕慢、放縱,肆意而為;這就導致,在行為上巧取豪奪、敲詐勒索或者損公肥私等,來滿足一己私慾,即「各欲快意」。
以下正式顯示偷盜的罪業之相。
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
「任心自恣,更相欺惑」,放任自己的噁心,為所欲為,叫做「任心」,完全不呵責制止,任其造惡,叫做「自恣」。這是講人們不識因果所導致的狂妄態度。經中說,下至一針一線,都不能故意偷盜,何況竊取很多財物,然而世人都不畏天理、不畏因果,結果放任自己的噁心,隨意造罪。
「心口各異,言念無實」,由於內心狂妄的緣故,就使得人與人之間沒有誠信,互相欺騙迷惑。這樣,內心不誠實,只想著怎麼騙人,口裡說一套,心裡想一套,心口不一,結果他的心念和語言,就落入了虛偽、狡詐的狀況中。
「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口中盡說好聽的話,內心卻詭詐多端,叫做「佞」;為了自身的目的,做出各種行為、姿態、語言來矇騙他人,叫做「諂」;言而無信,行為沒有任何可信之處,根本不忠於人、不忠於事,就是「不忠」。「巧言」,就像《論語》里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口頭上很會說,仁義道德講得頭頭是道,態度看上去也很仁義。實際都是假裝,是基於虛偽、諂誑的心做出來的。「諛媚」,指很能奉承獻媚。
「嫉賢謗善,陷入怨枉」,妒嫉賢士,憎謗善人,使得賢善之人遭遇不幸,含冤受屈。
以上講了普通人欺誑的惡行,下面特別指出佞臣機偽多端,欺君罔上的惡相。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
君臣是國之根本,世法也說,普通百姓互相欺誑是小盜,臣欺騙君,或者官員之間上下矇騙,就成了大盜。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上面的長官不明智,信任一些無德的官員,委以重用。
「臣下自在,機偽多端」,這些貪官污吏把握重權,橫行霸道,奢侈驕縱,旁若無人,隨意榨取民眾的利益,做出很多貪污、掠奪之事。還會用各種方便手段,弄虛作假,讓人看不出,來掩飾自己的罪行。
「踐度能行,知其形勢」,他會按照實際情況,揣摩領導的心意,然後做出各種假相,矇騙上級,以便自己的偷盜罪行不被發現。還能清楚地知道各個時期的形勢狀況,知道要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什麼形勢下,用諂媚的方法,迎合上級的心意。或者感覺上級軟弱可欺,就會肆無忌憚地把他架空。
「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做領導的行為不端正,就會被下級欺騙。
「妄損忠良,不當天心」,這種不稱職的官員,還會損害忠良之士,這樣不順天理,必然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而且最終一定遭受因果律的懲罰。
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各懷貪慾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這是指明世間人彼此之間互相欺誑的罪行。
現在是五濁惡世,人們的心普遍非常惡劣,無論在哪裡,凡是有君臣、父子、親眷、朋友等,都有互相欺騙的現象。像是下級騙上級,子女騙父母,包括兄弟、夫妻之間,以及遠近親屬、朋友等,都會相互誑惑。人們都各自懷著貪慾、嗔恚、愚痴的煩惱,受自私心、貪得心的驅使,只想讓自己獲得財利,得到更多的好處,結果心裡就想著怎麼欺誑他人,把別人的財富據為己有。這種貪得無厭的心,舉世之中,無論尊卑上下,人人都是如此。
這就知道,貪得之心是偷盜的根源,即使沒有做出攔路搶劫、暗中竊取,或者欺詐、勒索等行為,但只要內心懷有欲貪,有一種想要不勞而獲,不與而取的心,就已經有了偷盜的罪業。
推薦閱讀:
※文珠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凈空法師:你要修懺悔法,念佛修最好
※明證法師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定弘法師主講 (第二集)
※心戒法師法語:正知正見不能丟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