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0年後看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

□王洪起

2015年11中旬月至12月初,筆者應友人之邀,去了一趟素有「山鷹之國」美稱的阿爾巴尼亞。對於我這個與阿爾巴尼亞結緣達半個多世紀的老新聞工作者來說,舊地重遊,真是一次絕妙的時空穿越之旅。

我從1961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阿爾巴尼亞語,成為在國內學習阿語的首批學生以來,就與阿爾巴尼亞結下了不解之緣。1967年被分配到新華社之後.1969年至2006年,我先後四次在阿爾巴尼亞擔任新華社分杜的記者。在歷時22年常駐期間,我幾乎走遍了這個國家的四面八方,相繼經歷了霍查時期、阿利雅時期和劇變後時期。下面說說這次阿爾巴尼亞行的見聞。

「一盞紅燈」俱往矣

2015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迎來了獨立103周年(國慶節)。首都地拉那雨過天晴,天空湛藍,空氣清新,我在市中心斯坎德培廣場上徜徉,腦海里浮現出上世紀下半葉阿領導人霍查晚年時期的一幕幕場景。

當時,人們對這個歐洲最落後國家形象的比喻是-個從一到十的順口溜:

「一盞紅燈」: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全國各城市的公路交通,只有港口城市都拉斯設有一個紅綠燈裝置。首都地拉那沒有一盞紅綠燈,卻被稱為「社會主義的明燈」。

「二牛抬杠」:上世紀,阿爾巴尼亞交通工具落後,除了「解放」牌大卡車之外,其他汽車較少,兩頭牛拉的車子是農村的主要交通工具。

「三群擋道」:全國為數不多的汽車在公路上經常遇到牛群、羊群和雞群攔路,阻礙交通。

「四處碉堡」:為了推行霍查的指令,阿爾巴尼亞在全國各地的山坡上、平原間,建造了36萬個明碉暗堡(有的媒體稱有70萬個)。

「武(五)警林立」:當時,西方稱阿爾巴尼亞是警察國家。本人上世紀80年代在阿任職期間,每每外出,總會有阿內務部的便衣「護送」(尾隨跟蹤)。這已成為當時的「常態」。

……

「五子登科」步新程

此次在阿期間,四處走走看看,印象最深的卻是:車子多了,房子多了,鋪子多了,遊子多了,案子多了。可謂「五子登科」。

車子多了。阿全國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號稱440萬(其中包括移居國外的近百萬人),私人汽車佔有量在2001年就平均每13人有一輛,地拉那甚至有的一家就有兩三輛,而且相當一部分是賓士、寶馬等名車。

房子多了。阿爾巴尼亞人的習慣是,手中有了錢,先是買汽車,再就是蓋房。這也是這個國家新房和汽車急劇增加的原因之一。幾年不見,各城市的高層樓房已拔地而起,尤其是首都地拉那變「高」了、長「胖」了,上十層的樓房多了起來。剛竣工不久、正待招商的26層的商貿中心,是今天地拉那的標誌性建築。地拉那原來只有「一環」,現在發展到了「二環」。

鋪子多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阿各地的市場、商店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至今「方興未艾」。在地拉那市東北角,一個由原來廢棄的足球場改建的自由市場內,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在這裡以及附近的「中國街」,來自中國浙江的商人也佔據了一席之地。他們銷售的輕工產品以及阿國商人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由於價格上的優勢,在阿進口中佔據了半壁江山。

遊子多了。人們也許還曾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劇變期間和1997年動亂期間,阿爾巴尼亞先後發生的兩次震驚世界的難民潮吧。數以萬計的人通過闖入外國大使館和搶船偷渡,逃往義大利、希臘、德國等西方國家,淪為難民。他們經過艱辛打拚,有的已經得到合法身份,變成了「經濟移民」。如今,阿爾巴尼亞近百萬人在國外打工,省吃儉用,每年把積攢下來的近10億美元帶回或匯回國內。

案子多了。歷史上,阿爾巴尼亞就有「血仇」的惡習。先前多為家族間鬥毆,而今開始為生意場增添血色,有的人只因生意場上技不如人,便心起殺機。事實上,阿爾巴尼亞已成為偷渡和走私犯罪分子的跳板,與阿隔海相望的義大利把它視為黑手黨活動的窩點。

(據1月25日《參考消息》)

推薦閱讀:

【國際旅遊】阿爾巴尼亞風情(5)
《H檔案》|被遺忘的歌謠
巴爾幹之旅---阿爾巴尼亞-3首都地拉那(2)
羅馬尼亞打阿爾巴尼亞結果是什麼?

TAG:阿爾巴尼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