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南天竺僧達摩,自稱為南天竺禪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時來中國。當時南朝佛教重義理,達摩在南朝難以立足,促到北方傳播禪學,北方禪教逐漸發展起來。禪宗主張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說,心裡清靜,沒有煩惱,此心即佛。這種辦法實際與道家打座煉丹接近,也有利於養生;與儒家注重內心修養也接近,有利於凈化自己的思想。禪宗在中國傳到第五代弘忍,門徒達五千多人。弘忍想選繼承人,門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說:「你到了佛門門口,還沒入門,再去想來。」有一位舂米的行者慧能出來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染塵埃。」這從空無的觀點看,當然十分徹底。於是慧能成為第六世中國禪宗傳人。神秀不讓,慧能逃到南方,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派,中唐以後,士大夫朋黨之爭激烈,禪宗給苦悶的士人指出一條尋求解除苦惱的辦法,又可以不必舉行什麼宗教儀式,作個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知識階段的文人墨客也推崇起佛教來。而這樣一來,佛與茶終於找到了相通之處。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禪宗有很大關係,這是因為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在茶文化發展中相互配合。

歸納起來,佛教對中國茶文化傳播貢獻有四:

(一)推動了飲茶之風流行 

唐·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曰:「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欲,投錢取飲。」 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積食,打座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慾。禪理與茶道是否相通姑且不論,要使茶成為社會文化現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飲茶人,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禪宗修練的需要也需要飲茶,唐代佛教發達,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傳播茶藝更快。無論如休,這個事實是難以否認的。

(二)為發展茶樹栽培、茶葉加工做出貢獻

據《廬山志》記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各之茶執行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陸羽的師傅也是親自種茶的。唐代許多名茶出於寺院,如普陀寺僧人便廣植茶樹,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傳承不斷。又如宋代著名產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剎,建茶的興起首先是南唐僧人們的努力,後來才引起朝廷注意。陸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樣是寺院勝地,又是產茶盛地。唐代寺院經濟很發達,有土地,有佃戶,寺院又多在深山雲霧之間,正是宜於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飲茶愛好,一院之中百千僧眾,都想飲茶,香客施主來臨,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勞苦。所以寺院植茶是順理成章的事。推動茶文化發展要有物質基礎,首先要研究茶的生產製作,在這方面佛教僧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創造了飲茶意境 

所謂「茶禪一味」也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也並非說茶理即禪理。

禪宗主張「自心是佛」,無一物而能建立。即然菩提樹也沒有,明鏡台也不存在,除「心識」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無,填上一個「茶」,不是與禪宗本意相悖嗎?其實,一切宗教本來就是騙人的,真談到教義,不必過於認真。我們今人所重視的是宗教外衣後面所反映了思想、觀點有無可取之處。

禪宗的有無觀,與莊子的相對論十分相近,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得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結合起來。在這方面,陸羽摯友僧人皎然作出了傑出貢獻。皎然雖削髮為僧,但愛作詩好飲茶,號稱「詩僧」,又是一個「茶僧」。他出身於沒落世家,幼年出家,專心學詩,曾作《詩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謝靈運,中年參謁諸禪師,得「心地法門」,他是把禪學、詩學、儒學思想三位一體來理解的。「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故意去破除煩惱,便不是佛心了。「靜心」、「自悟」是禪宗主旨。姣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永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徹大悟」。在茶中得以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祥僧們在追求靜悟方面執著很多,所以中國「茶道」二字首選由禪僧提出。這樣,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調度。有人認為宋以後《百丈清規》中有了佛教茶儀的具體儀式規定從此才有「茶道」,其實,程式掩蓋了精神,便不是「道」了。

(四)對中國茶道向外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熟悉中國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學僧最澄。他於公元805年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於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國禪宗茶理帶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從中國學成歸去的榮西禪師(1141-1215)。不過,榮西的茶學菱《吃茶養生記》,主要內容是從養生角度出發,介紹茶乃養生妙藥,延齡仙術並傳授我國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術,並自此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可見還是把茶與禪一同看待。這一切都說明,在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貢獻。

推薦閱讀:

【引用】【收集整理】佛家的99條名言真理
佛家一念三千是什麼意思,三千到底是如何而來的?
佛家養生----素食
佛家偈語
《中華石文化之根---儒,道,佛家誰之深?》

TAG: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