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中醫研究之二

紅斑狼瘡中醫研究之二:紅斑狼瘡的中醫病機研究要是有紅斑狼瘡遺傳素質的人在感染、物理因素(如紫外線等)、某些藥物等因素的作用下,使機體的免疫穩定功能紊亂,從而使大量的自身抗體形成,抗體的直接作用或免疫複合物的作用,引起結締組織的粘液性水腫、纖維蛋白樣變性和壞死性血管炎,而出現本病的多臟器、多系統的損害。中醫對本病病機的認識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總結各醫家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十數年的臨床研究,認為本病雖然複雜多變,但仍有規律可循,其病機可概括為"一本一標五痹"。"一本"是以素體不足五臟虧虛為本;"一標"是以代謝產物阻滯三焦為標;"五痹"是氣血經脈運行不暢,影響不同的系統、不同的臟器,產生不同的變數,而形成"肺痹""心痹""脾痹""肝痹""腎痹"等。1.素體不足,五臟虧虛紅斑狼瘡的患病率在不同種族中有一定差異,並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對這種易感人群稱為具有紅斑狼瘡遺傳素質的人。中醫認為本病患者素體不足,五臟虧虛。素體就是一個人所具有的體質特性,體質決定著人體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機證候的傾向性。紅斑狼瘡的這種體質因素,大多稟受於父母,如父母體虛,胎氣不足,或胎中失養,臨產受損,造成臟腑不健,氣血不足,生機不旺,這樣就有機會患本病。由於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或勞累過度,情志內傷,或孕產而傷氣血,造成五臟受損,其中飲食不節者,包括暴飲暴食,長期飢餓及偏食等損傷脾胃,脾胃功能降低後,五臟失去營養物質而五臟俱虛;情志損傷五臟者,中醫?quot;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過度勞累損傷五臟者,特別是勞神損傷內臟者,中醫認為"曲運神機則勞心,盡心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遇事而憂則勞肺,色慾過度則勞腎"。開始可以是某一臟器的損傷,通過五髒的生克關係而累及其他臟腑,形成了紅斑狼瘡的患病體質。在這種體質因素上(相當於具有紅斑狼瘡素質的人)加上外感六淫之邪(特別是病毒感染),內傷七情之憂(社會精神因素的影響),葯毒、日毒所迫發生紅斑狼瘡。2.痰瘀內結,三焦阻滯人體的三焦不同於其他臟腑,不是一個獨立的臟器概念,而是一個功能的概括,是中醫將人體分成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王好古等人認為人體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張景岳等人認為盲膜(橫膈)及臍的橫斷面為界,盲膜以上為上焦,盲膜至臍為中焦,臍的橫斷面以下為下焦。上焦是心肺所在,中焦是脾胃所在,下焦是肝腎膀胱大小腸所在,就三焦的功能而論,主要是通行元氣,調暢氣機及運行水液,通調水道。主要的病理變化與氣機運行及水液代謝有關。由於素體不足,五臟虧虛的易感體,因某種原因誘發紅斑狼瘡發病,就使體內形成了代謝性病理產物(抗體、免疫循環複合物等),如中醫所認識的瘀血、痰飲、水濕等。而三焦是整個人體氣機運轉及水液通調的樞紐,以上有形之邪阻滯三焦,使三焦的氣機轉樞功能及通調水道的功能失常,而出現各種複雜多變的癥狀,如紅斑狼病人三焦阻滯,氣機運轉不暢,衛氣失去衛外功能,因此本病患者常常感冒;三焦阻塞,鬱火瀰漫,使本病患者出現壯熱不退,氣不運血,血不達四末,或四末氣機阻滯,氣化失司,氣血津液運行受阻,不能營養五臟六腑,使五臟更虛,本病反覆不愈。三焦運行水液的功能受阻,上焦之水積聚形成胸水,心包積液;中焦之水積聚,形成腹水;下焦之水積聚,小便不利,下肢浮腫;三焦水液泛溢,形成全身水液瀰漫的重症。3.氣血不暢,形成五痹系統性紅斑狼瘡出現多系統多器管的損害,由於損害不同器管而癥狀複雜多變。本病相當於中醫的"周痹"範疇,《靈樞·周痹》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出現咳嗽、咯痰、氣短、胸悶等,相當於狼瘡性肺炎、狼瘡性胸膜炎;閉阻於心脈,形?quot;心痹",出現心悸、心痛、胸閉等,相當於狼瘡懷心肌炎、狼瘡性心包炎等;閉阻於脾脈,形成"脾痹",出現食欲不振、吐瀉不止、血細胞減少、全身乏力等癥狀,相當於狼瘡性胃腸損害、狼瘡性血液損害;閉阻於肝脈,形成"肝痹",出現脅痛、黃疸、頭痛、頭暈、癲癇及意病癥狀,相當於狼瘡性肝炎、狼瘡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害;閉阻於腎脈,形成"腎痹",出現小便少、蛋白尿、水腫等,相當於狼瘡性腎炎等。綜上所述,紅斑狼瘡的主要病機為稟賦不足,五臟虧虛(本虛),痰瘀內生,阻滯三焦(標實)氣血運行不暢(五痹),全身各組織器官受損,形成複雜多變的癥狀。本病虛實挾雜,在整個病變過程中,由於臟腑陰陽虛損程度不一,臨床不同時期病情轉變中可以有邪多虛少,邪少虛多之別,臨床上具體證候常出現痰瘀阻滯,熱毒熾盛;肝腎陰虛,虛熱內生;肝腎陽虛,氣血不足;五臟俱虛,余邪流連等證型。變化當中可現五臟痹。在治療中可對證施治。但在病的急性期要以祛邪治標為主,緩解期以補虛治本為要,並根據五臟痹特點變換治法,以取得良效。

推薦閱讀:

漢代夫妻關係研究
八字研究精論(十七)
占星12宮位研究
儒道生命觀比較研究——以《論語》和《老子》為例
研究稱太陽內部或許正在積聚暗物質(圖)

TAG:中醫 | 紅斑狼瘡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