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見顱內腫瘤鑒別診斷要點

顧建文教授,解放軍306醫院

顱內腫瘤又稱腦腫瘤、顱腦腫瘤,是指發生於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包括起源於神經上皮、外周神經、腦膜和生殖細胞的腫瘤,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蝶鞍區的顱咽管瘤與顆粒細胞瘤,以及轉移性腫瘤。

按其起源部位可分為原發性顱內腫瘤(起源於顱內組織的腫瘤)和繼發性顱內腫瘤(由身體遠隔部位轉移或由鄰近部位延伸至顱內的腫瘤)。按其生物學行為可分為良性顱內腫瘤和惡性顱內腫瘤。

按病因分為1.環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如離子射線(如X線)與非離子射線(如射頻波和低頻電磁場)、殺蟲劑、苯及其他有機溶劑、亞硝胺化合物、致腫瘤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等,其中部分因素尚無定論。已基本明確的致瘤病毒主要有人類乳頭多瘤空泡病毒JC型(高級別星形細胞瘤、小腦髓母細胞瘤)、EB病毒(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人類腺病毒(胚胎性腫瘤,如神經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髓上皮瘤或視神經母細胞瘤)、SV40病毒(顱內肉瘤性腫瘤)。2.宿主因素:包括宿主的患病史、個人史、家族史等。如頭外傷者腦膜瘤危險性增加,結核病可與膠質瘤共患病,鼠弓形蟲感染同星形細胞瘤和腦膜瘤的發病有關,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患者中有60%~85%是艾滋病或器官移植的患者,女性激素可能與某些腫瘤(如腦膜瘤)的發生和發展有關,某些腦腫瘤的發生具有家族背景或遺傳因素(如神經纖維瘤病Ⅰ和Ⅱ型、結節性硬化、Li-Fraumeni綜合征、Cowden綜合征、vonHippel-Lindau病、Turcot綜合征和Gorlin綜合征)。

幕上腫瘤鑒別診斷

1.星形膠質細胞瘤:腫瘤多發生在髓質。CT密度、MRI信號不均勻,增強掃描呈不規則強化或不規則環形強化,並隨腫瘤惡性程度增高而遞增,其強化程度不如腦膜瘤明顯,且不均一,不直接與腦膜相連,也不出現顱骨骨質改變。

2.少突膠質細胞瘤:CT示不規則混合密度影,病灶內條狀或片狀鈣化是其特徵表現。

3.室管膜瘤:源於腦實質或源於側腦室而突入腦實質的室管膜瘤呈分葉狀,腫瘤內斑點狀細小鈣化;而星形膠質細胞瘤多呈圓形,鈣化較大呈片狀或弧形。

4.腦膜瘤:腦實質外良性腫瘤,影像學示腦外佔位徵象。CT示圓形或類圓形稍高或明顯高密度影,增強明顯強化,瘤內可見囊變或鈣化,瘤周多伴水腫,以廣基與硬膜相連,多伴有附著處骨質改變。MRI腫瘤信號與灰質相似,T1等信號,T2高或等信號。腫瘤邊緣清楚,可見包膜、引流靜脈及顱骨改變。

5.轉移瘤:既往有腫瘤病史者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和局限定位體征,首先考慮轉移瘤。無腫瘤病史,40歲以上人群短期內病情進展迅速,在腦皮質與髓質交界處出現圓形病灶,單發或多發,其密度不均勻,增強掃描示環形強化,可伴有顱骨轉移,為破壞性,也應考慮轉移瘤。其與腦內病灶有一定距離。多發性轉移瘤應與多發性腦膿腫、結核球、淋巴瘤、多發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膠質瘤相鑒別。單發轉移瘤與膠質瘤、淋巴瘤、腦膿腫鑒別。

6.淋巴瘤:CT不均勻略高密度,增強後均勻強化,但邊緣不如腦膜瘤銳利,強化亦不如腦膜瘤明顯,且不與腦膜相連,亦無骨質改變。

7.腦膿腫:CT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減低影,增強後明顯環形增強,其病灶增強環多規則而連續,厚薄相對均勻,邊界清楚,周圍腦組織低密度水腫帶明顯。多發囊性轉移瘤和腦膿腫在CT上常難以區分,但腦膿腫有感染源或發熱史,抗感染治療後病灶縮小或消失。

8.腦梗塞:與腦血管分布區相吻合,CT複查病灶密度進行性下降,邊界清楚,佔位徵象消失,並可出現局灶性腦萎縮。

9.動靜脈畸形:CT示不規則混合密度,無佔位效應,鈣化明顯,可伴有局限性腦萎縮。MRI常見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確診斷。

鞍區腫瘤鑒別診斷:

1.垂體腺瘤:大多見於15歲以後患者,常有典型的雙顳側偏盲,視神經萎縮及內分泌改變。X線檢查示蝶鞍擴大,鞍底破壞,鈣化少見,腫瘤位於鞍內。CT呈等或高密度腫塊影,邊緣清楚,呈分葉狀,瘤內出血為高密度,無鈣化,增強不如腦膜瘤明顯,但囊變機會多。MRI示等T1、等T2信號,並發出血示T1高信號。微腺瘤尚未強化呈低信號。垂體上緣膨隆,垂體柄移位,是診斷垂體瘤的間接徵象。

2.鞍上腦膜瘤:多見於成年人,患者有視力下降、偏盲、視盤萎縮而無內分泌功能改變及下視丘損害癥狀。腫瘤一般源於鞍結節、鞍隔或鞍旁。冠狀位掃描腫瘤不源於鞍內,蝶鞍不擴大;CT示腦膜瘤伴有骨質增生,鈣化略多,囊變少。MRI示T1低信號,T2高信號,可見正常垂體。CT及MRI強化程度高。CAG眼動脈供血,有腫瘤血管。

3.顱咽管瘤:發病年齡較輕,常有尿崩、身體發育障礙、性功能障礙等內分泌改變,可發生在鞍上或鞍內。CT示病灶大部分為低密度區,與腦脊液相仿或略高,提示囊變,囊壁相對較薄,伴有或不伴實質部分,半數以上可見鈣化,囊壁鈣化呈蛋殼狀,實質部分為塊狀或點狀,增強後未鈣化部分及實質部分可增強。MRI示囊變部分T1為高信號或含高低信號,而垂體瘤囊變為低信號。

4.異位松果體瘤(生殖細胞瘤):多發生於兒童及青春期,尿崩為首發及長期唯一癥狀,蝶鞍形態大多正常。CT示鞍區類圓形高密度影,邊緣清楚,內有散在鈣化點,增強後均勻強化。MRI T1等或稍低信號,T2高信號。有時在術前與垂體瘤很難鑒別。(見三腦室後腫瘤鑒別診斷)

5.星形細胞瘤:多源於視交叉、垂體柄或第三腦室前部,冠狀位可見其來源於鞍上,CT示病灶密度不均勻,以略低密度為主,間有等密度區,可伴有少許點狀鈣化,增強後強化程度低於垂體瘤。

6.表皮樣囊腫(膽脂瘤):位於鞍上或鞍旁,CT示水樣密度,CT值可低至-20Hu以下。囊壁可鈣化。MRI T1低信號,T2高信號,信號強度明顯高於腦脊液,增強後腫瘤內容物和包膜均不強化。

7.蛛網膜囊腫:先天性多見,位於鞍上或鞍旁,CT密度、MRI信號均與腦脊液相似,囊壁如能顯示,也極薄且不強化,鄰近腦組織有受壓表現,局部顱骨變薄、膨隆。

8.動脈瘤:CT見鞍上或鞍旁邊緣清楚的圓形稍高密度影,增強後明顯均一強化。MRI有流空現象,伴血栓形成和瘤腔內有渦流存在時信號強度複雜。如疑有動脈瘤,應行DSA檢查以定性。

幕下小腦半球及蚓部腫瘤鑒別:

1.髓母細胞瘤:常見於兒童,好發與蚓部,常侵入或累及四腦室。CT病灶多為高密度,邊界清楚,增強後成均勻一致增強。MRI T1和T2分別示低、等或高信號,少見鈣化、出血、囊變和壞死。T2相信號強度及增強後強度不及血管母細胞瘤。沿蛛網膜下腔種植轉移是髓母細胞瘤的特徵,而星形膠質細胞瘤好發於小腦半球,若發生在小腦蚓部,則難以與髓母鑒別。

2.血管母細胞瘤:囊結節型囊腔大結節小,增強後可見結節增強。實質型腫瘤T2信號明顯升高,增強後顯著強化,瘤內或瘤周可見血管流空信號。少數病人有家族史和伴發視網膜血管瘤或胰、腎等部位病變,有利於診斷。

3.室管膜瘤:源於四腦室的室管膜瘤侵及小腦半球、蚓部,與小腦星形細胞瘤相鑒別,前者囊變率低,常呈分葉狀及斑點狀細小鈣化。

4.囊性膠質瘤:囊壁有不規則強化,壁結節多較大而強化不及血管母細胞瘤明顯,不伴有異常血管流空影。

5.腦膿腫:有感染史,膿腫壁有環形強化,且厚薄一致,無壁結節。膿腫周圍水腫明顯。(參見幕上腫瘤鑒別診斷7)

6.出血:多發生在中老年,CT出血呈局限性高密度,無增強效應。星膠伴出血多見於兒童、青少年,血腫周圍出現增強現象。

7.轉移瘤:見幕上腫瘤鑒別診斷5。

橋角腫瘤鑒別診斷:

1.聽神經瘤:常以耳聾、耳鳴起病,三叉神經痛少見。以內聽道為生長中心,內聽道擴大,兩側相差2mm有意義。CT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一般會鈣化,較少廣基與岩骨相連,均勻或不均勻強化。MRI T1示低或低、等混合信號,T2為高等信號,呈鼠尾狀突入內聽道,邊緣光滑,囊變多見。

2.腦膜瘤:發病年齡、病程與聽神經瘤相似,但腦膜瘤的聽力減退較輕,前庭功能改變不明顯,而面神經和三叉神經癥狀較重,其不以內聽道為中心,鄰近岩骨尖有破壞和岩骨骨質增生。CT示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卵圓形腫塊,均勻增強,與岩骨廣基相連,內聽道正常,有時腫瘤鈣化。MRI T1等信號為主,T2高信號,囊變少見,明顯均勻強化。(見幕上腫瘤鑒別診斷4)

3.上皮樣囊腫(膽脂瘤):青年人陣發性三叉神經痛,主要限於第三支,或有面肌痙攣、視力減退,視神經萎縮或原因不明多次腦膜炎發作,聽力減退不明顯,前庭功能正常。CT示低密度病灶,輪廓清,無囊變及強化,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整,可沿腦池竄行至顱中窩或腦幹腹側面,MRI信號與脂肪或腦脊液相似,T1高信號,T2信號減弱,與聽神經瘤正好相反,「脂肪-腦脊液平面」為膽脂瘤破裂後的特殊表現,岩骨與內聽道無改變。

4.三叉神經鞘瘤:早期出現非典型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減退和運動根受累癥狀,耳聾出現較晚較輕,腫瘤位於三叉神經節附近不累及內聽道,故無內聽道擴大。CT等或低密度腫塊,均勻或環狀強化。MRI T1低信號,T2高信號,與聽神經瘤MRI征像相似,常跨中、後顱窩呈啞鈴狀,顱底像可見圓孔或卵圓孔擴大。

5.蛛網膜囊腫:無內聽道擴大,CT低密度,增強無強化。

6.膠質瘤:顱內壓增高和小腦、腦幹癥狀出現較早。MRI示腫瘤從小腦、腦幹或四腦室向橋角發展,T1低信號,T2高信號,增強除小腦腫瘤囊變外,其餘均明顯強化。顱底骨質無改變,內聽道正常。

三腦室後部(松果體區)腫瘤鑒別診斷:

1.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臨床出現鄰近結構受壓、顱內壓增高及內分泌癥狀,頭顱片示顱內壓增高及松果體區異常鈣化,兒童在該區出現直徑超過1cm的鈣化斑,應懷疑生殖細胞瘤。CT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腫塊,內含高密度鈣化斑,腫瘤呈圓形或蝴蝶狀,增強後腫塊強化,邊緣清晰。MRI T1等信號,T2高信號,增強後腫塊明顯強化,邊緣更清晰,T1和T2相腫瘤鈣化斑為低信號。生殖細胞瘤對放療特敏感,故試驗性放療後病變可縮小或消失。

2.畸胎瘤:頭顱片常見腫瘤鈣化斑,如發現有牙齒或骨骼影,有助定性診斷。CT掃描多為囊性,示混雜密度,邊緣清晰,瘤內高密度鈣化斑和低密度囊腔,增強掃描腫塊明顯強化,而囊變區不強化。MRI T1示混雜信號:脂肪為高信號,實質為等信號,牙齒和鈣化為低信號。

3.松果體細胞瘤:因松果體細胞有抑制性腺的作用,患兒不出現生殖細胞瘤的第二性徵早熟,青、中年則表現性功能減退。CT示均勻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腫塊,增強掃描強化程度不如生殖細胞瘤明顯。

4.膠質瘤(星膠、多形膠):腫瘤向四周組織浸潤性生長,臨床表現與生殖細胞瘤相似。CT示混雜密度,增強後明顯強化。MRI T1低信號,T2高信號,瘤周有明顯水腫帶。

5.上皮樣囊腫(膽脂瘤):CT示低密度,包膜有不全鈣化和散在鈣化斑。MRI信號介於腦組織與腦脊液之間,T1低信號,T2高信號。(見鞍區腫瘤鑒別診斷6及橋角腫瘤鑒別診斷3)

腦室腫瘤:

1.三腦室前:星膠、室管膜瘤、膠樣囊腫、室管膜囊腫、脈絡叢乳頭狀瘤、顱咽管瘤。

2.三腦室內:膠質瘤、室管膜瘤、粘液囊腫、乳頭狀瘤。

3.三腦室後(松果體區):膠質瘤、生殖細胞瘤、畸胎瘤、表皮樣囊腫、松果體細胞瘤。

4.四腦室:室管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

5.側腦室:前室管膜瘤、後脈絡叢乳頭狀瘤和腦膜瘤、腦實質膠質瘤突入。

側腦室三角區腫瘤鑒別診斷:

1.腦膜瘤位置較深與膠質瘤混淆,膠質瘤為不均勻密度病灶,邊界常不規則和不清楚。

2.脈絡叢乳頭狀瘤常位於三角區,主要發生在小兒和少年。腦膜瘤多發生在中年人。CAG對腫瘤定性有幫助:脈絡膜前動脈增粗及腫瘤染色。

3.室管膜瘤多發生在前角或體部。(參見幕上腫瘤鑒別診斷)

腦室內外腫瘤鑒別:

來源於腦室 來源於腦室外
1.腫瘤完全在腦室內 1.大部分瘤體突入腦室內生長,腦室呈向心性凹陷
2.腫瘤周圍有腦脊液環繞 2.病變與腦室壁呈鈍角
3.病變與腦室壁呈銳角 3.腫瘤與腦實質連接處有水腫
4.腦室壁外突

枕骨大孔區腫瘤不同組織來源:

1.髓母細胞瘤和星形膠質瘤由小腦扁桃體長入枕大孔區。

2.室管膜瘤和乳頭狀瘤由四腦室正中孔進入。

3.延髓內神經膠質瘤以室管膜瘤和星膠常見。

4.腦膜瘤由枕大孔區腦脊膜長出。

5.神經鞘瘤從後組顱神經以及上頸部脊神經根發出。

顱內鈣化病灶鑒別診斷:

1.星形膠質細胞瘤:多為斑點裝鈣化,遠不如少突膠質細胞瘤鈣化明顯,且常出現瘤內囊變和環形增強。

2.少突膠質細胞瘤:CT示大腦半球(尤其額葉)略低或等密度病灶,邊界不清,病灶內出現大而明顯條狀或斑片狀鈣化。

3.腦膜瘤:多呈斑點狀均勻散布,腫瘤邊界清楚,平掃均勻稍高密度,常伴骨質增生改變。

4.顱內動靜脈畸形:病灶內出現條狀明顯鈣化,無佔位效應,增強可見血管增強影。

5.腦內結核瘤:伴斑片狀鈣化,病灶多較小,而周圍水腫相對明顯。

腦外腫瘤特徵:

1.腦白質塌陷征:腦外腫瘤嵌入腦灰質,使其下方腦白質受壓,由指狀突入而變平,且腦白質與顱骨內板間距離增寬。

2.腫瘤廣基與硬腦膜相連。

3.局部骨質改變:隨腫瘤性質而異,可增生、可破壞,如腦膜瘤骨質增生,聽神經瘤內聽道擴大,垂體瘤蝶鞍擴大鞍底破壞,脊索瘤骨質破壞。

4.鄰近腦池腦溝變化:局部腦池填塞,未填塞部分擴大,對側腦池變狹,局部腦溝可增寬。

5.靜脈竇閉塞:CT平掃見靜脈竇內高密度,增強後掃描無增強,MRI T1和T2均為高信號,與血液迴流受阻有關。

推薦閱讀:

小葉紫檀和紅酸枝的區別鑒別方法
N廠V7水鬼詳細評測!(如何鑒別 對比正品)
玉石真假鑒別方法
銀的真假怎麼鑒別?
鑒別沉香必須過四關 (鑒定沉香不求人)

TAG:腫瘤 | 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