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教禪坐(下)

禪定的目的,就是把妄念慢慢減少,當思想之流愈來愈慢,則定境愈來愈深,禪定就是把行者的心靈和大宇宙的心靈相通,由於思想之流愈來愈慢,思想就有徹底停頓的空間,在這徹底停頓的空間當中,便有機會讓大宇宙意識透過這副微小心靈,發揮作用,變成一扇窗戶,讓行者窺見一點實相,或是接近實相多一些,禪定便是打開這扇宇宙實相大門的鑰匙!因此,真正的禪定,就是把心中的的妄念一層復一層的剝去,剝去妄念是心靈唯一可以做的,要禪定的境界卻又不是自己創造出來。心意的造作是主動的,但定境的產生卻是被動的,是消極的,要心意無所為時,定境才會產生,大智大悲大能,亦是在這定境呈現,那不是心思的產物,唯有脫去心思,在無念無相的狀態中,那才是禪定!

《聖嚴法師教禪坐》一書,從禪修的具體方法,佛教基本理論,到禪修的具體指導,為聖嚴法師禪修的重要著作之一,本刊分三期連載,歡迎學習與收藏。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台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他的著作之中發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過三百萬冊,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已有十種,系列冊數最多的是《寰游自傳》及《禪修指引》,這些著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聖嚴法師教禪坐(下)

第三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佛教講「空」、「無相」、「無我」。空的道理,前面已經解釋。無相是一切現象的本身,即是本無自性的空。無我是因一切的現象,無論身心世界,均非永恆,妄想執著,為我及我所有,無我是從發現了妄想執著的假我而來,要從妄想的「我執」轉為「無我」的智慧,便是學佛的目的。可是一般人連自己的「我」是什麼都不清楚,又如何能「無我」呢?就好象一個人從未見過錢,對於有錢沒錢,有什麼不同,自然無法分辨。因此,一定先要認明了自我,肯定了自我的存在,才能再談無我。

一般接觸佛教不深的人,都是跳過「自我」來談「無我」,那是不切實際的,也把佛法誤解了,便誤以為佛教是否定現實的。殊不知,一個尚不了解現實為何的人,又如何否定現實呢?必須先落實到現實、肯定了現實,更進一步超越現實,才是佛教的本意。

佛教徒中的許多人,不明白無我是要從有我起步的,故不知需要經過自我肯定及自我提升的長成階段,一開始就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無我無相,因此而導致一般人誤會佛教徒是消極厭世、逃避現實之輩。

晚近中國的大乘佛教,具有中國文化好簡、好略的性格,結果簡而不實,略而不說,人人都想一步登天,頓悟成佛,而沒有做紮實的基礎工作。這種偏差的思想觀念,瀰漫於晚近的中國佛教界,以致知識分子的士大夫階層,普遍地輕視佛教,討厭佛教。

現在先請諸位菩薩做到自我的肯定,如何肯定自我?要從現在的立足點開始。

自我肯定,必須從因果的事實和因緣的現象來認識自我是什麼?這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肯定,如果否定這種價值,將會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聊又無奈的惡夢。因此,有許多人,在遇到無法跨越的障礙、無能解決的困難、無從挽回的挫折時,便會慨嘆他們自己,為何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擔驚冒險,受苦受難,忙忙碌碌,到底為的是誰!

其實,佛法告訴我們,不論從有漏的因果看,或從無漏的因果看,人的生存與生活,都是為了自己辛苦,為了自己忙碌。總歸一句話,人生的意義,是對過去的所作所為負責,是為將來的似錦前程努力。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有瓜有豆,必定由於種瓜種豆;同時也必須明白,種瓜未必得瓜,種豆也未必得豆;但若不種,則肯定是什麼都得不到的。

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無止盡的延續,因此一定要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要時時把握現在,處處活在當下,盡量避免造罪,努力種植善因,如能得到好的助緣,自然能得好的成果,否則將來的命運,即可能身陷罪惡,無法自拔,就要負擔起後果堪虞的責任了。

佛法於唐朝時期傳至日本後,他們一直加以實用,用佛法來強國家、強民族、強文化,其後的武士道、茶道、花道、劍道等等,都是從禪佛教的精神衍生而來。而中國的禪宗卻偏落向兩個現象:不是僅止於口頭禪的空談,便是在山野的叢林修行。此與日本比較,大異其趣,這些都是直接間接導致我國佛教近幾百年來衰微沒落的原因。

我曾說過這樣的三句話:「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正因為「我家」沒事,所以我能為他人隨緣行事,隨時結緣,所有的事都不是為了「我」而做,乃應他人的需求而做。重要的是這個「我」,也不認為自己有做了什麼好事,否則仍是有個「我」的存在而落入我執。換句話說,不是主動去幫他人的忙,也不是被動去幫人的忙,只是因緣促成,做了幫助他人的事。所以說是:「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這在禪宗來說,悟後的大德,便是一位忙碌非常的「無事人」。

人們經常會用「萬事如意」,來為他人祝福,也為自己祈願,但是真的能夠萬事如意嗎?追求如意的時候,往往已在不如意中;追求如意的過程和結果,往往又是使得自己增加痛苦的經驗。相反地,如以無所求心,來盡其在我地全心努力,則當遇到困難挫折之時,便能不受成敗的影響,而能不以為苦。

認真生活的本身,就是在重重困難中展現生機的過程,不斷的努力,也會不斷地遇上挫折及困難。即使是為有益於社會大眾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樣是要面對艱難辛苦及阻礙打擊的事實。困難不順利的情況,既然已是自己的意料中事,豈不就是萬事如意呢?人生就是要在如此的情況中,肯定自我及提升自我。

消融自我或「自我消融」,也是要從這種「萬事如意」的心態開始。

以凡夫的立場而言,若想要達到自我消融的目的,必須要學習佛的心量,至少要做到如下的三點:1.包容心,以廣大無邊的心量,包容一切眾生。2.關懷心,以平等的慈悲,關懷一切眾生。3.無相心,以無私的智慧,消融自我。包容是靜態的不拒絕任何一個眾生,就是在自我的心中包容一切眾生。關懷是動態的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就是經常主動去照顧一切眾生。無相是超越了能度的自我及被度的眾生,而在包容眾生、關懷眾生,那是慈悲與智慧的總和,廣度眾生而不以為有眾生已度、正度、當度,這便是學佛的目的,消融自我。

自我消融,要靠無我無相的智慧來完成,但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隨時練習。現代人的社會中,充滿了父子、母女、師生等人與人間的相嫉相妒、相爭相抗的情形,上對下不慈憫,下對上下尊敬,或是為了一丁半點的利害關係,就會弄得兄弟鬩牆,骨肉反目,倫常顛倒。剛才談到要把消融自我的第一點,就是要能有包容心,即使一時間做不到怨親平等地包容一切眾生,至少應該做到包容自己的親友。

就關懷來說,關懷他人,似乎只是單向的付出,實則付出之後,必有回收:一者能夠使得被你關懷的人對你產生信賴;二者對你本身而言,付出就是一大歡喜。故對他人多一分關懷,就能多得一分來自他人的安全感及安慰感,在無形之中,增長了自己的福德智慧,在成佛之道,又前進了一程。

諸位居士們,在家庭生活中,就夫妻而言,要相互包容彼此的缺點和不同的意見。包容他人的缺點,能夠發現他人的優點;尊重他人的意見,能夠促成彼此的和諧。這也是提升自我及消融自我的方法之一。

首先必須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不論在性格上、心理上、言行上,都有很多的缺點,也用這樣的想法看待他人,便可諒解他人有缺點也是正常事,豈容自己一味的挑剔他人。當他人的意見與自己的不一致時,切記要將心比心,若能換個立場為他人想想,往往角色轉換後,便能夠接納對方了。彼此都能以包容心及關懷心相互對待,即有助於彼此間的相互接納,共同成長,可見,徹底的消融自我雖不容易,但也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包容心、關懷心、無私心。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人,必須先要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唯有能夠自我肯定的人,才有自信心來努力著提升自我。

對一個學佛的人來說,最終目的乃是成佛,如果能夠透過無限的包容與平等的關懷,來廣結善緣,普濟眾生,將來一定能夠消融自我,成就佛道。

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各組心得

  第一組報告:從此勿走冤枉路

我們這組的成員中,有曾是二十多年虔誠的基督徒,有某種因緣下,受師父感召學佛。有患失眠症的、煙癮的、脾氣暴躁的,也有已有二、三十年宗教經驗,四處尋訪明師的,更有人有氣動及神通等種種經驗的。可謂各路豪傑,齊聚一堂。

不論各人的背景如何,三天下來,大家一致的心得是對師父的風範及人格修養,至誠感佩。雖然是初學,大家對於佛法及禪修,卻都已有較深的體會。

甚至連果暉法師跟師父出家十年了,也表示這幾天從師父的某些開示中,得到新啟示,重新做不同方式的實踐後,有了另一番的體會。

有位師兄報告他曾經迂迴走過許多冤枉路,才到了這裡,讚歎我們其他人能一開始便跟隨師父學習,真有福報!

我們認為師父不只是位禪師,還是位人師,他的風範、他的道德修養,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受,所以他所傳授的佛法,才能有如此強大的說服力。

比如打坐用的數息法,如非師父這樣的高僧所教,大家可能對這麼簡單的方法不易信服,反而可能好高騖遠,走旁門左道,胡參瞎煉走入歧途,浪費時間,無助修行。

  佛法浩瀚深遠,有些人從跟佛法有關的書籍中所吸收到的知識、常識、感覺佛法似乎跟很多日常的價值觀是不相容的,因而感到迷惑,而在修行的路上仿徨徘徊。這三天中,師父把佛教的積極性,與生活融合的觀念,透過簡單易懂的說法,灌輸給我們,當可解除在佛法外徘徊的師兄師姊們的疑惑了。

第二組報告:死而復甦救了人

基督教有一句話說,一粒種子擺在那裡還是一粒種子,一粒種子如果撒在土裡,則會發芽,生長成樹。在禪修營這三天中,有的人有一種死而復甦的感受。有些人來此之前,有人告訴他們,去禪修回來之後,頭上便會有光圈、光環,導致他們很緊張,覺得壓力很大。

歸納這幾天所學,大致是屬於思想、觀念方面的較多。但回去世之後似乎應該把這內在的,轉換成外在的行為,表達出來。因此有人說,臉應常帶微笑,說話要像師父一樣柔軟,對人應更親切些,凡事不要盡往不如意處想。

有位師兄對孩子的教育一向是不講道理的,他跟他的孩子都像是跆拳道的黑帶級,每次都是兩個人比賽,誰贏就聽誰的。他說這次回去之後,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看來師父又救了一個人,救了一個家庭了。

另一位師兄是說他經常在辦公室,遇到看不順眼的人和事,就破口大罵。聽了師父的開示後,明白確實凡事都應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應有包容心及關懷心,要懂得自我反省。

我們都了解這無限的包容與平等的關懷是涵蓋對一切的人、事與物,且要不斷的提醒自己,不斷的學習,似乎不光是面帶笑容、柔軟親切就算數了。

師父再三強調要把握現在,活在當下,「此刻」是最重要的。有人說他對部屬一向很親切,凡事尊重他們的意見,捨棄自己的成見,但他們反而認為他太民主了。現在學到師父所說的「活在當下」,今後「當下」必要的話,他會堅持自己的意見。

有位師兄說了一個「凡事盡量往好的方向想」的故事。他說有一個寺廟的大施主,每次到寺廟去都受到很好的禮遇,有一次去了之後,方丈一下叫徒弟切水果,一下倒茶水的來招待他,這個徒弟都很勤快的去做。

後來方丈有事外出,叫徒弟陪這位施主吃飯。這個施主心裡便不大受用,覺得自己這麼重要,方丈不陪倒叫徒弟陪。於是他問這個徒弟:「為什麼方丈要你切水果便去切水果?」這徒弟答:「很好啊!師父還沒叫我去種水果呢!」「為什麼叫你倒水果就倒水呢?」徒弟又答:「很好哪!還沒有叫我去燒水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往好處想,心裡便會舒坦得多,日子也會好過些。

還有位師兄認為這幾天師父的開示,等於是送了我們一面鏡子,供我們隨時隨地檢查自己。

  第三組報告:自己有福學修行

我們這組一致的感想是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能參加此次禪修營。師父的德學、口才太好,不想相信他都難,所以不得不學到很多。此外,負責輔導的法師們、護持的義工們,誠懇無私的付出,實是我們最好的身教榜樣。

禪修真的像是攬照鏡子,非常有意思。有人在二年前在農禪寺學禪坐時,就有這種感覺。當自己完全沉靜下來,把雜念、妄念祛除後,做任何事都可以很專註。

師父舉例子說,野獸只有在肚子餓的時候才吃人,吃飽了即使人站在它旁邊,只要人不惹它,它並不一定會傷人。而看看我們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下肚去;為了私利,不惜嚴重污染破壞河川、土壤、海域和空氣。有人從事環保工作,曾親眼目睹一隻活生生的海龜,因喝了受污染的海水而當場斃死,很多時候人心比野獸還可怕。

我們這組有一致的願望,就是一定要把禪修營的所學所得,帶回去落實在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以及各種的學習上,做到師父的「把佛法與生命結合」。

  第四組報告:因病給葯好醫生

一進法鼓山就看到法鼓山的理念標語:「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這三天來,一直在思考這兩句話的意義,終於體會到我們得以參加此次禪修營,除了個人的福報外,師父要提升人的品質的原力才是主因,至於建設人間凈土,似乎今後我們的責任比師父還重。

在禪修營里,師父融合佛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醫學,將我們的生活及生命等切身的問題提出,並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教我們如何自我反省、自我觀照,凡事往好處想,以及以平等心待人對事,各種困難問題,將會自然地迎刃而解。師父就像一位醫生,針對不同的病人開給了不同的藥方,很多師兄姊們表示,服了師父的方子,已經覺得自己的病症減輕很多了。

  第五組報告:悲智兼顧利益人

此次參加禪修營的成員,大多數是負擔重任、身居要職、有高成就的企業老闆或高級主管。但經三天下來,我們都體悟到自己跟別人一樣,只有一介凡夫,沒有什麼地方比別人強。無形中,貢高我慢,自視自負的心減了不少。

我們真的不應由於自己比較有學問或有錢而自覺高人一等。比如說,清潔隊員或清潔工友,做的是清除垃圾、掃廁所等的雜事,我們不願做也不敢做,即使做了也沒他們做得好,就此事而言,我們便不如他們。這是一個分工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只有分職、分工的區別,沒有我高你低的分別,我想這就是師父所開示的:「以平等心來待人接物」的精神。

有人因長期工作繁忙、睡眠不足,脾氣暴躁易怒,部屬們經常對他敬而遠之,慢慢地,他自己也發現了那張生氣的臉,真是難看。於是就在他的辦公桌上,擺了一面鏡子,當要動怒時便照照鏡子,久而久之,情緒比較不會那麼容易波動了,甚至遇到狀況,反而能夠鎮定的安撫部屬;情境一改變,任務反而容易完成。因此,這幾天的禪修訓練,他對於「定」的體悟相當深刻,他確信自己往後更能夠不慌不忙,從從容容的去面對所遭遇的一切,用智慧去解決各種難題。

有人說,對於「迴向」,可借用胡適先生的一句話「做人要預留利息有人間」來表達,鼓勵大家多做善事,雖然自己不一定能得到回饋,說不定我們正為自己的子孫種了福田。

中國人常是羞於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如果能不吝於讚歎別人,必可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正如師父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從自己做起,去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

有人提到他曾花很多錢去助人,結果反而傷了自己。這是沒有把慈悲和智慧配合起來運用的緣故,唯有運用了智慧,才不會落入濫慈悲;而在發揮智慧的同時,又必須有慈悲心做基礎來利益他人,這樣才是正確的佛法。這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課題。

  第六組報告:把智障兒當菩薩

我們這組有一位師兄是牙醫,以前他也很怕自己會生養到智障的子女。但自從他成為一個智障學校的義務校醫後,才發現智障的孩子,其實也有非常純真和乖巧的一面。師父前天開示要把智障兒當菩薩看待的自動還債觀念,他覺得他在他的工作中得到了印證。 

另有位師兄因事業投資關係,經常前往大陸,發現正如師,, 父所說,大陸的人更缺乏身儀、口儀和心儀,比台灣的人更沒有禮儀。他發心要把在法鼓山所學到的禪心、佛心帶到大陸去弘揚。

我們每個人都有太多的煩惱,斷煩惱便成了一項最重要的課題。如能做到不要太重視自我,不要太主觀,以空無的觀念去對應煩惱的現象,並把心胸打開,去無限的包容、做平等的關懷一切人,相信將如師父所說,我們會體驗到「煩惱就是智慧的泉源。」

  第七組報告:往住坐卧皆是禪

我們這組的成員,來此之前,跟社會上大部分的人一樣,對佛教不了解,經這三天的學習,對佛教有了比較深刻和正確的認識,回去之後,將儘可能把正確的訊息,傳播給我們的社會。

經過三天的禪修熏陶,有些粗略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打坐在心理上有助於培養定力、專註目標和掌握自己。

(二)長期持久的打坐,可鍛鍊出健康的體魄,來應付繁忙的工作和生活。

(三)在工作上應建立一明確的觀念,即是「有部屬才會有主管」。有了這樣的心態,就較懂得尊重人,對於和部屬相處及領導有很大的幫助。

(四)我們都知道行、住、坐、卧皆是禪,這三天中學到的經驗是,當快步經行時,不但要勤,且動得俐落;慢步經行時,不僅要慢,且慢如蝸牛。人生正是如此,順境來時如快步經行,痛快無比。逆境到時,卻仿如蝸牛爬行,漫漫長路無止盡。但無論順逆都不要忘了要如師父所說的:「腳踏實地,步步為營。」

師父結語

安全的方法與正確的觀念

從第一屆社會菁英禪修營開始,就有關於禪修營名稱及飲食方面之建議,但是我們一直未有改變,是有原因的。

每一屆禪修營報名的人數都很多,限於法鼓山的人力及場地等等因素,只能錄取三、四十位。各位均是從眾多報名的人當中遴選出來的,確實是帶動社會發展及進步的菁英。

有人提到這幾天被照顧得太周到,希望也有動動手的機會。其實過去三屆都有象徵性的請學員菩薩們掃地、抹桌椅、擦玻璃窗等簡單的事,可是發現大家似乎不會做,做得並不好,比如說,玻璃窗越擦越模糊;而且因為要工作,沒有休息,結果一上課就打瞌睡。所以這一屆就取消工作,讓各位菩薩在這三天中接受完全的服務、招待,以便好好地學習。

三天下來,已有人發心要做義工了,這是被人服務後,慚愧心出現,自負心減少之故。今後不管你們是到法鼓山的農禪寺或到其他什麼地方做義工,這個禪修營的舉辦,已算是成功了。

有一位菩薩建議,在禪修營舉辦前,先在媒體上做廣告,讓更多的人知道以便來參加。這可千萬使不得,我們並不反對媒體報導,但不能做廣告。

我是秉持將自己所懂的佛法,來會通世間法,以生活化的方式,傳授給大眾,我個人特彆強調,要以「安全的方法」和「正確的觀念」並重,方法是佛法的實踐,觀念是佛法的方針。用佛法的實踐和方法指導世間的平安與凈化,是我多年努力的一點心得。

有人詢及社會菁英禪修營結束之後的後續修行問題。各位如有興趣,以後可以參加禪七的修行。將來法鼓山建設好了,會一個梯次一個梯次、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定期舉辦。在法鼓山未建設好之前,農禪寺也有定期的禪修活動。農禪寺的環境沒有法鼓山這回禪修營的理想,各位如欲體驗苦修的滋味,歡迎到農禪寺來。

(本文由蘇麗美居士從錄音帶整理成文,再經聖嚴法師逐字逐句三番刪修,定稿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聖嚴法師教禪坐》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完

 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菩薩的意義

諸位菩薩,我謹代表本禪寺歡迎諸位來參加我們的華人社會菁英禪修營。

今天課程的重點有兩個:第一是禪坐的方法和概念,第二是禪坐的精神和功能。我們會讓諸位學會打坐的基本方法,也能獲得正確的禪修觀念。至於禪坐的精神及功能,有三個層次:一是自我肯定;二是自我提升,又叫作自我的成長;三是自我的消融,完成自我的消融,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了。

我稱諸位是「菩薩」,諸位一定很不習慣,因為一般人印象中的菩薩,是供在佛龕的偶像,諸位怎麼可能是菩薩呢?其實菩薩的意思是對自己用智慧化解煩惱,對他人用慈悲救濟苦難。有智慧使心中不起煩惱,有慈悲使心中沒有敵人。能夠做到這兩點,就是菩薩。諸位相信自己還不是菩薩,可是來參加禪修營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菩薩精神,培養智慧和慈悲。如何才有智慧?能夠肯定自我,成長自我之後,就能消融自我,能夠消融多少自我?就有多少智慧的功能。如何能有慈悲?能夠消融自我,自然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就是慈悲的表現。

菩薩的意思,便是用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來自利利人。如何自利?是使自己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智慧。如何利人?讓自己多一些慈悲的心腸,讓別人少一些苦難的困擾。

身心的放鬆

今天課程的第一個項目,是教諸位學打坐。打坐的基本要領,是先放鬆身心,才能放下身心。現代人,尤其是生活在美國紐約的人,都是非常緊張,上班趕時間緊張,在公司辦公室緊張,下班開車緊張,回到家裡和先生、太太孩子在一起時,也有可能緊張。假日出去玩樂時也很緊張,趕緊出去,趕緊回來。最近報紙上有一則台灣的消息,說有四、五個人在一家卡拉OK里又唱又喝又吃,很興奮的玩樂之後,下了樓出電梯時,緊緊張張的爭先恐後,正巧遇上從外面進來了四、五個人,也是緊緊張張的要進電梯,兩隊人馬,便在電梯口發生了衝突,結果新來的一伙人,忿怒地開槍,把另一夥準備離開的人,打死了幾個,打傷了幾個。如果他們在我們東初禪寺或者農禪寺打完坐,走出寺門,一定很輕鬆,即使有人緊緊張張地衝進來,打坐之後出來的人遇到他們,一定會輕輕鬆鬆地說:「阿彌陀佛,對不起,你先請。」

我們想在緊張的環境內求生存,就需要放鬆身心。然而,許多人希望放鬆自己的身心,卻沒有門徑。告訴諸位,學習打坐,就能夠讓我們練習如何放鬆身心。(以下有關練習放鬆和打坐的具體方法從略)

 打坐的功能

打坐的功能有三項:第一是達到身心平衡,第二是達到精神穩定,第三是達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

身心平衡:就是身體平衡和心理平衡,這就是身心健康。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強壯像水牛,心理脆弱像老鼠,就不能說健康。

精神穩定:精神的含義比較難理解,那不是心理,也不是生理,但是跟身心有關,它會產生無形的功能,會從有形的行為表現出來。

智慧及慈悲的開發是什麼?如果有了身心統一,以及自己和宇宙統一的經驗,精神就能統一。如果把精神和身心的執著超越了,就有智慧力及慈悲心開發出來。這裡說的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學問,而是絕對的決斷力。

打坐的反應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有四類:

第一類現象是痛、麻、酸、癢,其中除了心痛和頭痛是有病以外,其他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現象;麻的情況通常都在腿部,並沒有危險,有兩種麻法:一種是站起來時,覺得兩條腿不是自己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幾步就好了;另一種是麻痹,腿上有一塊皮膚捏著時好象不是自己的,不要緊張,過一殷時間自然會好。酸的情況,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關節,起坐以後,用手按摩幾下就會好;我們打坐時為什麼要用大毛巾蓋住兩腿?就是為了避免風寒,以免酸痛發生。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皮膚養,這是體內有一種濁氣或油垢,經過皮膚毛孔排出時,會感覺癢,另一種是骨頭癢,這是經絡的氣脈不順,才會發生。打坐時調整氣脈的運行,就產生了養的感覺。最好不去管它。

第二類現象是暖與熱、涼與寒。發熱發寒是生病了,不能打坐,要看醫生診治,清涼感和溫暖感就很好。像

第三類現象是氣動。在打坐時出現動的現象,分為兩種:一是氣動,一是靈動。氣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規則地動,一種是規則地動。

不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時就會出現,但是動的部位,動的方式不固定,有時手抖,有時腿跳,有時頭搖。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一個部位,發生動的現象。

動的時候會有大動和小動的不同。我有一個弟子,可謂本領大得很,有一次打坐時因為有人大聲咳嗽,結果使他「砰」地一下跳起來,翻個斤斗,再坐下來。人家受到驚哧,他還在那裡坐得好好的。過了幾年以後的現在,已平靜了。另外有一位女醫生,現住在美國,她學打坐已經十來年了,最初開始時,全身的氣動很厲害,到現在,動的現象越來越少。還有一位住在我們附近的女畫家,她的氣動不僅在打坐時,即使在做家事時,只要多用一點力一接觸傢具,馬上會有反彈的現象,當她知道排氣的方法後,現在已經正常了。

打坐時發生氣動的人,如果你學會排氣,可以從腳底心、肛門或者從喉嚨呃氣的方式排出。不管氣動發生在身體的那一部位,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要放在腳底心的湧泉穴,注意一段時間之後,氣動的現象就會消失。有人因為動得厲害,不能繼續打坐,就暫時不打坐。

第四類現象是靈動。發生靈動的人,大致上是有點神經質,有點歇斯底里的;期待心很強的人,也容易發生靈動的現象。靈是什麼?是一種漂浮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靈體、靈力,在我們環境里處處都可能有。神經質、期待心與恐懼感很強的人,這些靈體就容易有機會乘虛而入,來的時候,會自然而然使你身體出現某些動作,譬如會做出各種手印,有規律的重複和變化,常常於一個手印反覆三次、七次、十四次、二十一次,最多有七七四十九次,之後再變換另一種手印,很有規律。但這不是你的自我意識在控制,而是靈體的力量在操作你身體的動作。

由靈動也可以產生靈感,這不是寫文章的靈感,而是一種靈力的感應,能讓你聽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聽到和看到的。這種靈力感應,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所謂真的,即是本來你不可能聽到的,而你聽到了,譬如你在這裡打坐時,卻聽到在曼哈頓的先生或者太太講了一句什麼話,你立刻打電話去問,他(她)回答說:「是啊!我剛才講過這句話,你怎麼知道的?」你會奇怪,你在皇后區的東初禪寺打坐時,產生了特異功能。請不要高興,那根本不是特異功能,而只是由一種靈力的媒介,給你傳遞了消息。

靈動在初期發覺後,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裡想著說:「這是靈體在使我動,不是我自己在動,我不要讓靈力支配我,我要指揮身體不要跟著靈動。」就能漸漸的擺脫靈動了。十多年前,曾有一位居士在我們東初禪寺打坐,坐著坐著,卻站起來打太極拳了。我問他:「你打過太極拳嗎?」他說:「沒有。」我再問他:「跟誰學過太極拳嗎?」他仍說:「沒有。」我說:「這一招姿勢不是這樣的。」並且幫他糾正過來,他又恢復成那個錯誤的姿勢,並對我說:「師父你教我的姿勢是錯的,我的姿勢是對的。」我問他:「誰告訴你的?」他說:「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告訴我:剛才法師教你的姿勢是錯的。」這已是靈動及靈感雙重表現了。我勸告他:「如果你繼續接受這種來自靈力的命令,就會成為靈媒了!」後來這位居士在出現靈動,做出打拳的動作時,出現靈感,聽到靈體的聲音,他就暗示自己:「我不跟著做動作,也不想聽他的指示。」不久之後,這種現象就不再出現了。

打坐會有身心反靈,是平常事,無所謂好壞,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

有一位太太,在我們禪七中,連坐了兩支香的時間都沒有起座,我走過去從她背後用香板拍她的肩膀,隔了幾秒鐘,她緩緩地轉過頭來問:「師父,你為什麼把我叫出來?」接著他約她個別談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她剛才是到極樂世界去了。她首先是看到她座位前面的牆壁上,出現一幅圖畫似的景色,接著便投進了那個境界,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時,就回來了。對於一般信徒而言,這的確是能讓人生起信心的好現象,但在禪修者而言,這是幻境。也有人看到牆壁上的花紋變成老虎、獅子等,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這些都是幻覺。在打坐時,凡時耳聽、眼看、鼻聞到的異象,全是幻境。

有的人不在打坐時,也會聞到某種香味。曾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樓底下聞到一股檀香味,覺得好喜歡,於是跟著香味尋找,尋到樓上一戶人家,敲開門,屋裡供著一尊像,檀香味就是從那尊像上散發出來的。

幻境、幻覺有可能是真的,多半是假的。假的是只有你一個人看到、聽到、聞到,周圍的其他人沒有感覺到。真的是當你發現時,其他的人也可發現的感官境界。比如你正在我們寺內打坐時,看到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打個電話去問你太太,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這雖是真的,依然要當幻覺處理,否則你就有很多麻煩了。所謂走火入魔,便是這樣形成的。《楞嚴經》里說,凡是任何一種境界出現,不管是幻境還是幻覺,不管是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的,若當作聖境執著,就會著魔,當作幻覺則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你才能夠繼續修行清凈的佛法。

因此禪宗的修行經驗一定是非常清凈的,即所謂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意思是任何反應、任何感應都要當成平常現象和幻覺幻境處理,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禪修觀念。因為初學坐禪的人,沒有辦法判斷異常經驗的是真是假,乾脆一律視為是假是幻,是比較妥當正確的。一旦有了重大的禪修經驗,那就應該到師父這裡來請求勘驗了。

自我的肯定

自我肯定,就是對自己有信心,如果沒有自信心的人,就會像一隻火雞,遇到警報時,會把翼翅及尾羽豎起來虛張聲勢一番,或者像一隻澳洲的駝鳥,它害怕敵人襲擊時,便一頭鑽進沙堆里,躲起來,自欺而不能欺人地茍且偷安一番。能夠自我肯定的人,不會虛驕,不會逃避。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有半斤就是半斤,有四兩就是四兩,實實在在。有許多人希望由他人來承認和肯定自己是真正的人物,他們自己也假裝著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這就不是自我肯定。其實,一個人若無自知之明,就會常遇到挫折。除非這個人的福氣好,處處能夠歪打正著。否則的話,他會處處碰壁,還不知錯在那裡,最後就變成沒有信心。因此,要想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必先完成自我肯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自我肯定,才會建立起自信。

孫子兵法主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其實,以常人而言,知己要比知彼更難,例如在家庭里,夫婦倆人如果經常吵架,老是互相指責對方,看對方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問題就是出在夫婦兩人都只看到對方的不是,而未明白自己的習氣。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一定是煩惱多多,既不會做人,也難於成事。

自我的肯定,不等於自我的膨脹、自我吹噓、自我誇大。自我肯定必須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上。譬如像我這樣的人,好多人跟我講:「聖嚴法師,以你的智慧和才能,如果不當和尚,也能當到部長。」但我知道自己的底細,最好還是當和尚,我不是當部長的材料。例如一九九二年,台灣的執政黨不斷地找我,要我擔任不分區的國民大會代表。當時我很感謝國民黨,和尚之中的確該有人出來問政,但是我很清楚,我自知不是一個適合當國大代表的人。類似的機會,包括名、利、位、女色等,蠻不少的,可是我還只是肯定自己,最好是只做一個普通和尚。又如一九七五年時,我在日本留學,已經取得了博士學位。那時正逢台灣退出聯合國。日本又承認了大陸政權,台灣的前途未卜。就有一位日本教授對我很關心地勸說:「台灣已成了國際孤兒,你今後如何打算?」我說:「是啊!今後聽天由命,一切都靠因緣。」他說:「我介紹你到一個寺院當住持如何?」我說:「有一個寺院住持做也不錯啊!」教授說:「不過,依日本的習慣,寺院住持,必須娶妻。」原來當時有一小寺院的住持去世了,留下遺孀及一個年輕的女兒,卻未有兒子來接住持的位置,那對母女就必須離開寺院。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那位教授想我這個人大概可以遞補一下。後來母女倆人來看我,這就是相親嘍。我想那怎麼行!我還是適合做一個不娶老婆的中國和尚。幸虧我能自我肯定,所以今天還能夠在這裡跟你們諸位講自我肯定。

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份量,應該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材料,然後來充實自我,發揮自我;不放棄自我的既定方向,不動搖自我的基本信念,就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失落了自我。例如也有人曾對我說:「你是個文學博士,也寫了不少本書。如果你是個在家居士,肯定是一個名作家。」我說:「好在我作了和尚,要不然就沒有文章可寫了。」也有人建議我說:「你們法鼓山及東初禪寺不是需要很多錢嘛?何不跟我們合夥來做生意,賺了錢就可以弘揚佛法。」我說:「千萬請你不要害人。我若做了生意,必定一敗塗地!」像你們諸位都是在事業上已經成功的社會菁英,你們一定知道,脫離自己的專長,改行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要考量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先天資質及後天條件,那就是因緣的配合,也就是知己知彼,或者叫做識人識己識時務。

要想自我肯定,必須增長優點,改善缺點,若能自知缺點,也是一種優點;若是誇張優點,便是一種缺點。

如何知道自己的缺點?如何發現自己的優點?打坐便是好方法。諸位是不是常聽說「身不由己」和「心不由己」二句話?你會發現心不由己的妄念或雜念太多了。自己的心中所想的,往往不是自己要想的;自己希望要想的,往往反而想不出來。妄想雜念,是非自主的思緒和念頭,與妄想雜念相對的是自主自律的正知正念。我們能夠經常自主地指揮自己的念頭,去想什麼和不想什麼的時候是很少的。常常心不由己,品德就有問題。所以,一般沒有修行經驗的人,其品德大致上都不是很健全的。如果一個人的品德已經十全十美,那就是成佛了。因此,平常人的品德不健全是正常現象。然而,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品德不健全。所以常常聽到有人說:「請你不要侮辱我的人格。」這似乎是說,他的品德本來已經很完美,可是被他人侮辱之後就不完美了。其實,人人都應該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品德尚有許多問題,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改善自己的缺點;能以真面目見人,坦誠承認自己的缺點,反而是一種美德。

如何衡量優點和缺點?不能光用別人的判斷,要用你自己的標準,別人看你是缺點,也許恰恰是你的優點。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很難有絕對標準,從這邊來看,認為是優點和長處,但是從另外一個立場看,很可能被認為是缺點和短處。原因是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反適相成的,例如你的缺點,恰恰也是另一個人的缺點,配在一起,臭氣相投,正好他需要你。反過來說,如果你的長處正好是另一人的長處,兩強相抗,他就容不得你了。

人與人相比,都有多福、少福和無福的區別。一個人今天因緣未成熟,所以沒有福;過幾天因緣成熟了,就是有福的人了。當因緣不成熟時,不要失望,說不定另外一個機會正在等著你。

  人的優缺點,可以是多方面的:有性格的、有品德的、有心理的、有智能的,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福德因緣的配合與否。

  所謂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舒捲自如,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那便是大缺點。

  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自己有信心,他人才會對你有信心;先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我勉勵我們法鼓山的全體會員,要有「見人低一級」的修養。意思是不要自高自大,要虛懷若谷;不要盛氣凌人,要尊上謙下。可是,對長輩、對能力強過自己的人,謙虛還容易,對晚輩、對不如你的人謙虛禮讓,就很不容易了。如果當你的稚子叛逆不聽話時,你是打他一頓,罵他一番,還是倒一杯茶給他?小孩子有叛逆的表現時,倒一杯茶給他,可能要比打罵訓責一頓更好。這就是見人低一級的好處。

  見人低一級,並不是自我作賤,而是自我的尊重,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面對任何人時,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態度下,尊重他,關懷他;在肯定他人幫助他人同時,也肯定了自己。

自我的成長

  成長什麼?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

  有智慧的菩薩,不會厭世,也不會戀世,故名為出世;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便是成佛。例如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方能成佛,假如菩薩不入世間,豈有眾生可度;菩薩出現世間而又迷戀世間,豈能救度眾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薩們有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薩們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並且運用智慧來指導去做救度眾生的化世工作。這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菩薩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佛經書而摒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第二是思慧,以禪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產生明晰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說自害害人的話,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業,來作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會產生無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凡是有益於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極面是已作之惡要改過,未作之惡令不起;積極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長,未作之善要開發。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陣子我在台北時,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說粗話罵「三字經」。我勸他:「下次別人罵你們三字經,你就改念『阿彌陀佛』的四字經,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後,就能心平氣和,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除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誦經、禮拜等,也都能產生心平氣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經、佛書,看有益於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而佛書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氣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座標。

  從聞思修的三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為證慧。證慧的最高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至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當從慚愧、懺悔、感恩的三方面努力。

  「慚愧」的意思是自知對不起自己稱為慚,自知對不起他人稱為愧疚。一般自負、自大、狂傲、驕慢的人,不會產生慚愧心,總覺得自己無愧於天,無愧於地,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像這樣的人,在智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長的。有了慚愧心,便會謙虛禮讓。儒家也說,滿招損、謙受益。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是自我的檢討反省,便有改過改進的可能,否則錯上加錯,那裡還有自我成長的機會。所以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在清理了染污物之後,向著既定的方向,繼續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懺悔」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承擔應負的責任。比如做老師的人,沒有盡到老師應盡的責任,對不起學生,就是用懺悔心來彌補;小過失對自己的良心懺悔,大過失當對學生的面懺悔,懺悔不會丟臉,懺悔也不等於老師永遠就有過錯,那是表示勇於負責,勇於改過的態度。有些人不懂得懺悔的真義,他們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禱,說是犯了錯害了人,請求神佛,網開一面,原諒他們無知;這樣在神佛的偶像之前懺悔之後,便以為不再受到應得的懲罰了,下一次有了機會,再三再四地犯錯害人,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禱表示自己的無知,請求神佛原諒他們的無知。這種懺悔的心態不正確,也不能收到懺悔的功效。

  「感恩」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應該是飲水思源,感念之情常繫心頭。所謂恩人,究竟是誰呢?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兩類:一是為你順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人為恩人,給你打擊、批評、誹謗、阻擾的人,便以為是仇人。其實,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練,助你久煉成鋼,豈可以說不是恩人。例如釋迦牟尼在《法華經》中說過,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將來一定成佛。因為從釋迦牟尼在過去無量劫前發菩提心後,提婆達多都是給他逆向的幫助──打擊、阻撓、破壞。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得到了磨鍊,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

  諸位菩薩,在你們的生命史中,這樣的恩人多不多呢?如果有,在你們心裡是怨恨抑是感恩呢?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經很不容易,何況要向這種人感恩!曾有兩位法師,因為細微的法義之爭而吵了一輩子的架,彼此發誓不想見面。逢到佛教界有聚會的時候,兩人都會先問有沒有對方參加,如果有一方參加了,另一方就不參加。另有第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說:「我們大家總有一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你們二位也要去啊。怎麼現在就有他沒有你,有你沒有他地吵個不休呢?」那位法師說:「阿彌陀佛,如果那個魔王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還是什麼極樂世界嗎?他都去了我還想去嗎?」雙方怨恨到如此程度,還是兩位出家人呢?不過出家人也還是人,所以也會產生怨恨。畢竟不是為了私利而為法義,故在二位法師中,有一位在臨終前悔悟了,他留下遺言說:「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與某某法師為了佛法的觀點之爭,吵了一輩子架,並且從此不相往來。我死之後,希望某某法師能夠原諒我,能來參加我的葬禮。」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師在葬禮上痛哭流涕地說:「阿彌陀佛,我怎麼跟他吵到死為止呢?還是他先原諒了我,他真是成佛了,而我卻仍是個丟不下怨恨心的鬼。」

  像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產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消除怨恨心則很難,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當成恩人看待,是極不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要練習,不練習就沒有智慧,也沒有慈悲。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總會遇到像這樣助你逆水行舟的人,如果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總是一帆風順地走過人生,你真是一位福德殊勝、因緣殊勝的人了。

自我的消融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如果連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同他談自我消融是毫無價值的。譬如對一個不知道錢為何物的人,說不要錢,便等於廢話。諸位不要因為聽到說佛教講「無我」,就等於否定了自我的價值。所以一定先要有我,然後才能無我。

  我是什麼?是生命加身體。可以用一個「十」字來標示,豎的一條線代表時間,橫的一條線代表空間。在時間這條線的座標上不斷地移動的是生命,昨天在,今天在,明天還在,表示我還活著,這是生命的存在;在空間這條線的座標上,我的身體要佔據一個位置,或是在這裡,或是在那裡,不停地移動,表示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在兩條線的交叉處「+」,便是活動於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的存在,自我的價值,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價值是獲得的成就,負面的價值是遇到的挫折,成就和挫折使人產生了愛和憎,因此愛和憎相加,也等於自我。愛什麼?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有了命,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財、色、名、位、權、勢等,恨不得整個世界都屬於我的。可惜的是,世事無常,包括老命在內,一切的東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身體加生命,所構成的自我,是那般的脆弱與無奈。因此,自我的另一個代詞就是「無常」。從觀念上說,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於佛說的無我。

  但諸位不要害怕,一聽到無常、無我的道理之後,回家去就會連先生、太太、孩子都不要了。因為一切都是無常嘛!因為自我消融,並不等於不負責任。何況無常無我,也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尚須有慈悲的責任及智能的功能。

  無常並非不好,如果當你正處在接受惡運折磨的情況下,因為惡運也無常,你就不會絕望,往往惡運過後否極泰來;因緣的轉變,壞事可成善果,這種因緣就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時勢環境等的配合。菩薩就是按照因→緣→果的法則,從凡夫轉化為聖人,從菩薩完成佛果。成長到佛的層次,就是從自我的成長中,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當在沒有達到這個徹底的消融自我之前,就要練習著如何來自我消融。《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尚未來,現在的,轉眼即成為過去。都只有過程而無實在的東西,所以都不能執著,執著也是幻境,如把幻境當作實有,就會變成自我的累贅。人生的過程,猶如火箭升空,火箭從發射台發出而飛向太空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扔掉一節已經用完燃料的廢物,若不扔掉就會成為阻礙火箭繼續升空的累贅。人要自我成長,就像要上升的火箭一樣,不斷的丟掉累贅的廢物;使用燃料時那是儲蓄著動力的有用之物,用完了動力不扔掉它的空殼,便成上升前進的累贅。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於現在,努力於現在;有了成就,而能不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金剛經》里,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人相」是因為我相而存在;「眾生相」,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我的成敗得失,是相對於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會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四相,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在世間的眾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

《聖嚴法師教禪坐》第四篇 禪修的功能 完

  (全書完)


光明佛壇【gmfotan】

推薦閱讀:

氣功少林太和氣功禪坐十八法*
為什麼他天天打坐,卻得了腰椎間盤突出?
禪坐功
[六祖壇經說什麼] 58禪坐中體會般若觀照 般若三昧無念行 了知一切自在無染
禪坐

TAG:法師 | 聖嚴法師 | 禪坐 |